中国电影的存量观众在哪里?

中国电影
北京文化娱乐
影视综合服务提供商
最近融资:IPO|40.9亿人民币|2010-12-09
我要联系
国庆档赢了!

0738a8948c380292956545d8b9d3ecde.jpg

编者按:本文来源一起拍电影,作者吕世明,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国庆档赢了!

三部献礼大片国庆档联合贡献了近50亿票房,《我和我的祖国》仅用不足7天便突破20亿,在此之前,国庆档票房总冠军《羞羞的铁拳》用了22天才突破20亿大关。

别看相比于春节档而言,国庆档在观众回乡、旅行出游等方面会有劣势,但今年《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用优秀的表现说明,中国电影目前已有足够多的“存量观众”,之前国庆档之所以不如春节和暑期档,更多是因为影片的路数不对,品质不佳。

通过进口影片以及3D大片、票补和各种方式,近十余年可以说是人口红利+增量观众滋养了中国电影的成长,但未来这部分增量观众会越来越少,越来越不容易被挖掘。

那么想要把中国电影票房有一个阶梯型的增长和爬坡,提升对存量观众的服务,加强对他们再次开发会变得非常重要。

从增量到存量,中国电影的基础已经形成

近两年,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市场总会不断被质疑、被诟病、被看衰,但实际结果却总是让人满意,甚至时不时还会有不大不小的惊喜,很多外媒也对未来的中国电影市场长期看好。

《阿凡达》之前,并不是没有蜂拥而至的人潮,但通过该片,无论是观众还是电影院,都做到了一次跳跃性的增量变化,两年后的《人再囧途之泰囧》同样也做到了。

包括后续的票补推进,以及十余年院线的民营化的深入改革等,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一种铺垫和筹备,其目的就是要把早些年失去的观众再次拉回到电影院里面。

这就好比十余年前,智能手机的大战伊始,大家通过各自方式来去占领市场和争夺用户,这个过程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是一种对消费群体的增量拉动。

当我们的影城数量增长速度开始下降,影片票房的天花板逐渐显露,票补不再成为影片跑赢市场的因素之时,能够被这些因素所左右和挖掘的观众几乎枯竭,那么也就到中国电影观众增量趋缓的阶段了。

换句话说,可能在未来大家还是能够作出一些的新的市场策略、一些新的放映格式、一些新的经营理念,但这些方式方法已经不会再像之前的策略,轻松的挖掘到足够多的观众。

好在于通过这几年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经济的稳定上行,使得普通民众的消费能力和购买力也在不断提升,今年从春节后的票价上涨到目前来看,质疑的声音和抵触的情绪逐步降低,这也表示我们已经具有相当多粘性较高的“存量观众”。

但这部分观众目前的消费满意度和观影体验感还不够理想,他们观影频次和在影院消费能力还不足,这才是未来中国电影特别需要迫切考虑的问题。

提升存量观众活跃度,需要多类型和新模式新概念影片

《阿凡达》后,迄今为止在电影技术层面和影响力来看,还没有一部影片能够再次用3D来影响到中国观众;《泰囧》后,虽然也有开心麻花喜剧电影的出现,但观众对于喜剧电影的要求也变得更高和更多元化。

可能这些年,我们一直都在做临摹和复制成功前例的工作,但观众始终更喜欢新鲜元素和他们没看过的影片,这也使得很多曾经火爆的类型在这些年越来越显得乏力。

一部《战狼2》似乎让军事战争动作片成为热门,但之后也仅有一部《红海行动》实现了票房爆发,大批的战争动作片既难立项,又难有好的市场回报。

都说《芳华》《无问西东》拉动了高龄段观众和高级知识分子来到电影院,但再次之后,所有打着这些影片旗号的电影,几乎再难有惊人的表现。

如果我们再把时间前移,再次回溯到院线化改革的初期,民营资本进入到电影行业的制作环节时,那时一部票房冠军的成绩虽然和今日无法相比,但那时一部影片占比全年票房是今日无法相比的。

2010年全国票房首次突破100亿大关,一部《阿凡达》便贡献了14亿,依照此来看,当我们的年总票房达到600亿之时,应该会出现一部超84亿的影片,只不过目前观众能够选择的影片足够丰富,这一点也是中国电影的进步。

虽然我们一直都在力图给当下的观众做非常详尽的画像分析,借此来区分和挖掘到更多的观众,但实际来看,影迷的群体即特殊,又相对封闭,几乎所有的观众他们并不在乎自己看影片的具体类型,这种跨度有时候会超越影片的内容和类型。

也就是说,看起来好像是特地为某些群体、某些观众所特地拍摄的电影,但最终大家所面对的始终是相对固定的一批影迷,这一点和其他娱乐方式似乎有着很明显的区别。

大部分目前国内的观众可能都是存量观众,他们的口味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也会随着国家发展、个人欣赏能力提高会有很明显的转变,这一点在开心麻花缺席今年国庆档变得非常明显。

一部《夏洛特烦恼》的成功不够,后续的《羞羞的铁拳》《西虹市首富》似乎让所有人产生了错觉,似乎“喜剧片可以用单一的模式通吃市场”,但最终挑剔的观众还是抛弃了后续一些 “类麻花喜剧”。

用一种模式来应对成熟的存量观众,这显然是对基本市场规律的认知错误。但“开心麻花”在电影层面这两年的失意,并没有影响到他们在剧场演出的情况,这可能也是电影和剧场最大的区别吧。

从近几年各种类型影片的变化到他们后续&衍生&类似作品的乏力,可以看到我们的增量观众会在首次和前几次保持较强的兴趣,但吸引和再次拉动这部分已经转化为存量的观众 就需要更多新类型、新模式、新概念的影片。

转换观念,先从服务观众着手

这两年我们的电影市场的确出现了很多奇迹、很多爆款和很多令人咂舌的成绩,但这本质上是缺乏市场规律支撑的,除了影片本身的确是经过编导演辛苦努力的制作之外,更多还是因为观众产生了足够强的情绪以及盲从性。

到了今年,我们所要面对的观众已经不再是90后和95后了,大批的00后已经逐步进入社会,成为这个社会主力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决定了未来5-1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这其中电影是特别关键和重要的一环。

相比于几年前,现在的00后观众,她们要比之前80、90后被”培养“的更成功,这部分观众对于到电影院看电影的消费行为和接受度、喜爱程度更为深入,他们也是这几年我们通过市场行为所形成的“存量观众”。

但他们的自主消费行为和观影习惯尚没有完全形成,对于他们的研究和调查,目前还是属于一种空白,相比于一些数据机构能够采集到大量78、90后的消费数据、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未来的电影市场仍然是属于他们的。

在以往我们制作电影之时,更多是一种编导演个人意愿的表达,或者说有点“自说自话”的嫌疑,这一点很难和观众产生共鸣,今年暑期档《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从很大程度是一大批观众从影片中获得了自己在儿时所面临家庭教育同样会出现的问题。

即便有这样的项目出现,我们仍然还是要把未来中国电影的制作重新回到“以商业策略思维开启“的道路上来,至少从目前来看,用更多商业思维为起点的电影,他的风险性会降到最低。

当然,以商业作为起点,这和在制作环节认真仔细并不相矛盾,以往我们的想法是先琢磨好如何好好拍,但目前观众的群体基本已经形成,仔细研究他们反而要比自己闭门造车,臆想杜撰要强。

即便如此,在《我和我的祖国》成功突破20亿之时,我们必须要承认,这部影片的成功,他的起点是影片的商业化操作,他的主要观众群体还是这几年所积累和形成的,虽然有一定所谓包场任务支援,但想想看《厉害了!我的国》他靠包场也没有达到《我和我的祖国》如此的高度。

客观来看,目前再想把那些这十年没有主动进电影院的民众拉到电影院几乎是不太可能,我们只能从制作层面着手,去制作结合时代、结合观众,这才是最好的电影运作模式。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一起拍电影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