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格基金王强:理性过剩、信息同质,创业者如何培养美感与创造力?

关注
节点
四川社区社交
建立国内第一的资源社交市场。
最近融资:|2014-07-01
我要联系
我们需要从美学角度切入到新的直觉培养,最后打造自己的创造力、构想力和对终极的看法。

编者按:本文为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王强近日在中国光谷 3551 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启动仪式以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动态竞争与创新战略研究中心成立仪式上的演讲,内容经整理以飨读者,有删减:

当信息同质化,胜出的机会在哪里?

我们这个时代发生的一个重要变化是“新感性时代”的到来。

日本学者山口周在其《美意识:为什么商业精英都在培养美感?》一书中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叫做“感性获利的新时代”。

现在的时代理性过剩而美感不足,这是一项全球危机,也是现在所有企业竞争必须严肃对待的一个东西。

在此之前,当我们提到理性分析,我们只谈逻辑分析、数字化管理和量化管理。然而,当所有人都掌握了同样的信息,所有人都用同样的结构来构造世界的时候,我们的机会在哪呢?

美国的创新思想研究家丹尼尔·平克在《全新思维》一书中提到,在任何一个商业领域,如果你想和竞争对手有所不同,甚至远远超越他,就要认识到商业竞争的局面正在发生变化,许多竞争开始从机能的差异转换成情绪的差异,从理性的层次向非理性的层次过渡。

作为一个投资人,作为一个企业家,我们在当下的竞争过程中体验到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时代的根本性变化。这个变化业界经常用 VUCA 系统来代表,即世界存在不稳定性(Volatility)、不确定性(Uncertainty)、复杂性(Complexity)和暧昧性(Ambiguity)。

世界根本性的变化诞生出了一个时代的通病——焦虑,所有人的焦灼恐惧都来自于人类文明本质突出的变化。如果我们不能够对当今时代的本质进行精准地捕捉,我们将不知道如何去看到不同的世界,构造不同的世界。

从“固态时代”到“液态时代”

从“生产者社会”到“消费者社会”

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提到,我们现在时代的本质变化,是从固态的时代变成了液态的时代。

在固态时代,即工业时代、信息化之前的时代,空间是衡量一个事情最主要的维度。那时候我们想做百年老店,因为我们在用空间的概念去思考,试图打造永恒不败的空间性王国,那时谈到商业的思维最常用到的词是“帝国”。

现在随着信息化时代、后工业时代、甚至智能化时代的到来,这个基础发生了本质变化,从固态变成了液态。液态就意味着时间维度的比重胜过了空间维度。

因此现在衡量一个东西的成功与否,放在时间轴上要比放在空间轴上更加有道理。逻辑和理性只对精准的、确定的事物有效,而对流动性的、瞬息万变的东西无效。因此,面对流动的世界,仅仅依靠积累的逻辑体系无法进行有效预测,从而无法创新。

鲍曼在 1995 年就提到,液态社会的本质是我们真正从生产者社会进入到了消费者社会,而消费者社会最本质的东西就是现在的消费者首先成了“感觉的收集者”,他们对于物的收集反倒变成次要和派生。

生产者和消费者社会的本质差别在于,以前生产者主导的社会中人们是为了生活而工作,为了工作而生活。而现在的时代里人们是为了生活而消费,为了消费而生活。如果你不知道这一代消费者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很难为他们提供产品和服务的。

以真格基金的被投企业完美日记为例。完美日记做的是彩妆,彩妆品类已经存在了多年,看起来似乎难有突破。然而完美日记用完全不一样的玩法打造了几款产品,迅速抓住了新时代消费者的心理:

  • 携手探索频道,以Discovery镜头下野生动物的眼神为灵感,创作了12色眼影盘系列,在全球20多个国家地区发布主题大片,每秒售出48盘。

  • 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珍藏的 8 副皇家肖像画名作中获得灵感,完美日记与大都会博物馆合作「小金钻」口红,天猫 618 热销 34+ 万件

完美日记没有追逐商品的功能性,而是精准地抓住了消费者欲望的节点,把握了消费者社会的本质。

“无法测量就无法管理”

这句话从一开始就理解错了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过“无法测量就等于无法管理”,即管理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和制定任何有效战略,如果不能够清晰地数据化的话,则说明未能掌握这个事物的本质。

但是这句话本身就已出错,因为这句话最先并不出自德鲁克,而是来自比他更早的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学大师爱德华兹·戴明。

戴明所述其实与德鲁克表述恰好相反,“It is wrong to suppose that if you can’t measure it, you can’t manage it——a costly myth.” 即“无法测量就无法管理”是一种错误的假设,这是一个代价昂贵的神话。”

戴明的观点是大家不要盲信任何东西必须数字化,认为能够数字化就能测量,能够测量就能驾驭,能够驾驭就能成功。他认为超过理性之外的感性的培养,才是应对现在新感性时代到来的最重要的方法论,是大家必须弥补的一课。

成功的大企业家,他什么都可能不会,但是他的构想力和创造力一定远远超越普通人类。

埃隆·马斯克不是一个火箭专家,不是发动机专家,也不是能源专家,但他有强大的跨界构想力和创造力,他能把科学、技术、工程、材料、商业甚至哲学思维融会贯通在一起,最后通过具体的产品来体现出构想力和创造力。这样的人才就是我们今天应该拥抱或者期待的人才。

“初心”是不起点,而是“终局”

创业之难就难在最后比拼的,是在理性的麻痹之上能有感性的敏锐力。

真正的引领者,他们跳出了理性的这种局限,他们培育并扩展那些被压制的、被弱化的、被忽略的创造力的另一个维度,比如说直觉。

乔布斯曾说过一句话,“直觉拥有的力量,我认为甚至比智能更强大,我在工作时也秉持着这一认知,这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新的感性时代,对于创新者的要求,就是要看他能不能有效地培育出“直觉性的观看能力”。

观看既是肉眼的观察,更是思想的穿透式的观看。在重大的决策过程中,直觉的重要性可能会胜过清晰的逻辑推演。对事物整体的感性把握成为了构想力和创造力的核心。直觉意味着迅速把握事物的本质、敏锐地把握事物变化,清晰应变意味着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我常说,这个世界的引领者一定是会提出问题的人,而不是上来就提供解决方案的人。提出最深刻问题的人能够用问题来引导解决方案,而不是直接在人们习以为常的问题上,随便给出一个解决方案,这样就没有什么创新。

日本将棋棋士羽生善治曾说“我认为以下出美丽棋步的‘美’为目标,结果往往能带领我们下出正确的棋步。以下出美丽的棋步,而非正确的棋步为目标,反而是距离成功更快的捷径。”

羽生善治看到棋盘时,他看的是整局是未来,是结果出现之前的全面。

如果在一开始看到了终极,你往往比小心翼翼设定每一步计划的人更容易通向所谓的“最终成功”。因为有终极观的人才能跨越千变万化的波折和周期,直接通到未来。

拿真格投资的亿航举例。中国在无人机领域已经达到了世界级别,如果你没有足够大的想象力,你将不敢进入这一领域。亿航不但坚定不移地进入了无人机领域,并力图做大做好。

亿航目前是中国首家且唯一载人无人机试点单位。今年,亿航在奥地利维也纳进行了全球首次公开载人飞行演示,以前科幻设想的种种场景首先在中国制造的助力下完成。没有对终局敏锐的感知能力,你将无法迈出第一步。

我们常说一个成功的创业者,还要保持初心不变。

很多人认为初心只是我们在出发时想的东西,但这是对初心最浅的最错误的理解。在我看来初心就意味着抵达,初心意味着我出发的时候,我已经看到了将来我要抵达的全部景致和目标。

这样的抵达需要强大的直觉共性。如果没有这一点,你可能不断做出毫无意义地转型。

如何培养独特的思维方式?

只有超脱出现实,超脱出一般人同质化思维方式的人,超越于逻辑化标准答案泛滥的时代的人,才可能真正有资格去引领未来,才能照亮未来的方向。

怎么去培养独特的思维方式呢?引用法国人类学家 Claude Lévi-Strauss 在 Myth and Meaning 中提到的一句话——“当前真正威胁我们的,也许是所谓的‘过度交流’(over-communication)这一趋势。

一个文化要想活出真正的自我并能创生出某些东西,这个文化及其成员必须坚定地相信自己的原创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相信自己优于其他人类。只有在‘缺乏交流’(under communication)的条件下,它才能有所创造。”

现在很多国人在畅销书出来都第一时间读,侃侃而谈。一有人演讲,大家就把它当成方法论去交流,这就是 over-communication。

你知道的信息非常多,但这不构成知识,更不构成智慧。在这种情况下,适度地避免过度交流,是培养独立思维方式的不二法则。

鲍姆加登在《美学》一书中提到,“逻辑学是完善的理性认识的科学;美学是感性认识的科学。”无论通过哪种方式,要培养出像孩子第一次看世界的那种惊奇感。

因为“第一次看世界”意味着你跳出了模式识别的共性,跳出了同质化的思维方向,而获得了独特性和新奇感。

养成像孩子一样天真的,不偏不倚方式看世界是不容易的。创新思维意味着你拥有不断摆脱旧我创造新我的能力,从自我中心的世界跳脱出来构造更加客观的精神世界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学习能力。

创业的沃土首先是创新。如何以不同的方式看世界,在别人的习以为常中发现不同,并运用技术、商业和资本将它实现,其实是创新更关键的基因。

比如猫王收音机,就让我们习以为常的收音机焕发出了超强的新时代生命力。

在美观的产品基础上,猫王收音机打造了自己的音乐节和电台复活节,甚至邀请知名音乐人把线下巡展收集来的声音故事,创作成一张“太空唱片”,并发射一颗“猫王收音机之星”卫星,帮“普通人”把声音故事送上太空,向全世界广播。

这些打造品牌文化的举动需要丰富的构想力。

艺术大师罗丹说过“所谓大师就是这样一些人,他们能在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中发现美。”这句话影响到了我做企业,影响到我投资的判断。

在罗丹看来,大师其实就是普通人,但是大师和普通人的区别是他有足够的耐心。普通人看完一个东西可能几分钟后就走了,觉得没看到任何价值。大师却能盯着一个东西一直看,比你多待了一个小时,多待了好几天,甚至好几年,突然看出来了完全不同的东西,继而还能把看到的独特的东西呈现出来。

关于创造力的衡量,我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指标:

  • 回应的流畅、独特、灵活(the fluency / originality / flexibility of responses)

  • 对新经验的开放而非排斥(openness to new experience)

  • 栩栩如生的想象力(vivid imagination)

  • 审美的敏锐(aesthetic sensitivity)

  • 偏好标新立异(preference for variety and novelty)

  • 智性的好奇(intellectual curiosity)

总的来说,我们需要从美学角度切入到新的直觉培养,最后打造自己的创造力、构想力和对终极的看法。

这样一来,真正的创新就有了基因和土壤,我们才能在内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光,在外成为引领别人的光。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