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经纬创投(ID:matrixpartnerschina),作者:经纬创投主页君,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谷歌迎来了25岁生日。
9 月 27 日,谷歌上线了新的 Doodle 涂鸦,以庆祝公司成立 25 周年。随即,谷歌在公开信中表示,“我们着眼于未来,生日也可以成为反思的时刻。让我们沿着记忆的小巷漫步,了解 25 年前我们是如何出生的。”
(来源:Google)
上世纪 90 年代末,斯坦福博士生谢尔盖・布林 (Sergey Brin)和拉里・佩奇(Larry Page)相识于微时,在思想交锋中找到了未来的方向:让万维网变得更容易访问。于是,二人先在宿舍不知疲倦地工作,而后租用一个车库开始创业。最后,他们将一个简单的搜索引擎推向世界,用150多种语言为190多个国家提供搜索服务,并亲自培育一家价值上万亿美元的科技巨头。
但这家科技巨无霸的25岁生日过得并不顺心。最近一段时间,公司赖以维生的搜索引擎业务即将面临反垄断官司的冲击;同时,OpenAI异军突起,更是让深耕AI多年的谷歌有些措手不及;一轮轮人才“瘦身”计划,似乎间接暴露了谷歌进入疲软期的窘态。
谷歌,曾是全球互联网的一面旗帜,经历了数轮科技发展周期,更是连续改变了全球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的行业格局,都对硅谷乃至全球的创业公司和互联网企业都有着深远影响。那么,25岁的谷歌能否通过创新克服行动决策迟缓的大企业病?如何在AI时代重拾昔日荣光?以下,Enjoy:
1、缘起:从斯坦福到车库
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是谷歌的灵魂人物。
佩奇和布林二人性格迥异——前者天生沉静、不擅长社交,而布林性格跳脱,是一个喜欢连珠似炮地讲述自己想法的人。二人相识于斯坦福大学的校园中,因一次“争论”结下了不解之缘。
图| 谷歌联合创始人拉里 · 佩奇和谢尔盖 · 布林(来源:Google)
时间回到1995年春天,布林来斯坦福已经有两年时间,并跟着教授参与了不少研究项目。而佩奇从密歇根大学毕业,刚刚考取了斯坦福竞争激烈的博士生项目。二人首次见面是在斯坦福大学的迎新活动中,布林带领着佩奇等一众新生参观校园。没想到,原本一场普通的参观之旅却爆发了一场激烈辩论,具体内容已经无人知晓。
“我觉得他很讨厌。”佩奇在 2005 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评价布林,“他对事情的看法非常固执,我想我也是这样。”但二人不“打”不相识,在激烈思辨中找到了灵魂契合的伙伴,这也为后续创业埋下了伏笔。
即便佩奇和布林成为好朋友,也总是不停地开玩笑和辩论。他们争论过程中,一个个关于计算机、哲学乃至各个领域奇思妙想也随即诞生。谷歌就源自佩奇这个大胆而复杂的设想:如果我们可以把整个万维网下载下来,然后只将其中的链接保存下来,那会怎样呢?
这个看似荒诞的想法却吸引了拥有数学头脑的布林的注意,后者当时正在寻找一个合适的博士论文题目。于是,他兴致勃勃地加入了自己好友的工作,协力研究一个叫做BackRub的搜索引擎,该搜索引擎具备分析指向给定网站的链接的能力。几年后这项技术进一步发展,改叫PageRank——这就是Google搜索的基础技术。
1997年秋,佩奇和布林决定BackRub搜索引擎换个名字,结果误打误撞注册了Google这个名字。他们原本想好的名称是“Googol”,代表10的100次幂,象征着为人们提供搜索海量优质信息的决心,但因拼写错误变成了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Google”。
同年,搜索引擎通过google.stanford.edu这个地址,供斯坦福大学师生和管理人员使用,并在校内打出了名气。随着数据库和用户群越来越大,佩奇和布林需要越来越多计算机作支撑。但二人没有足够资金,只能想尽各种办法筹钱。
就在佩奇和布林即将绝望之际,Sun的联合创始人安迪·贝克托斯海姆给了希望。投资人贝克托斯海姆同样毕业于斯坦福大学,也曾成功投资了一系列初创公司。当佩奇和布林向贝克托斯海姆演示谷歌时,后者十分赞赏并迅速理解谷歌取得的突破。当时,贝克托斯海姆甚至没有谈论更多细节,随即就开出一张10万美元的支票。
在这之后,二人共筹集了大约100万美元,足以购买他们所需的计算机设备。1998年9月,谷歌公司在加利福利亚州曼罗帕克的一间车库正式成立,佩奇出任CEO,布林以联合创始人的身份出任技术总监。
创立伊始,公司能提供的唯一服务就是搜索引擎,创始人只想着一件事:互联网搜索引擎将改变整个世界。
佩奇和布林曾在一篇声明中写道,“我们无法想象,在1998年,当我们把服务器从宿舍搬到车库时,接下来的旅程会是什么样子。”的确,当时很多人也无法预料,这个小型研究项目最后成长为享誉全球的科技巨头。
2、巅峰:靠搜索框称霸世界
搜索引擎是谷歌的王牌产品。而谷歌靠着这项技术把广告业务做得风生水起,并树立了一个传递着创新价值观的品牌形象。
这就不得不提到谷歌“不作恶”的价值观。2000年初,Google公司召开一场决定公司价值观的会议,并提出“不作恶”的概念。这是一种“善意的力量”之定义——即永远做正确、合乎道德的事情。公司创始人提出了非正式的公司口号“The perfect search engine, do not be evil”(最完美的搜索引擎,不会作恶)。
确定好边界后,谷歌开始思考营收的问题。2000年,谷歌正式推出了第一套广告系统Google AdWords,为广告商提供了在谷歌内推广其产品和服务的途径。有别于其他搜索引擎,谷歌允许企业购买与搜索词相关的广告,但付费广告链接统统被安排在页面右侧专门区域。
靠着AdWords,谷歌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更让谷歌及其关联公司安然度过了这次席卷全球互联网的大风暴。彼时,互联网股市泡沫开始破裂,裁员和破产潮席卷硅谷,而谷歌是当时为数不多依旧招人的公司,甚至把总部搬到了山景城。
毋庸置疑,谷歌是企业史上增长最快的公司之一,但这也对佩奇和布林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于是,佩奇和布林在投资者的要求下,任命网络系统公司Novell前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为公司CEO。对此,佩奇曾在2001年电视采访中将此举描述为“成人监护”。
的确,施密特担任CEO几年后,谷歌突飞猛进,迅速跻身科技行业上层梯队。2004年,谷歌在纳斯达克市场上市,特立独行地选择了“荷兰标拍卖”方式竞标,颠覆了华尔街传统的投资银行配股游戏规则。这种方式避免了机构投资者在短期炒作股价牟利,让谷歌股票可以尽可能销售给散户投资者。这一上市模式后来也受到Spotify等知名创业公司的效仿。
这时,谷歌更在上市前的文件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座右铭:不要作恶,并表示:“我们坚信,从长远来看,即使我们放弃一些短期利益,我们也将以股东和其他方式更好地为世界做一些好事。”但随着公司发展,谷歌早已亲手打破“不作恶”座右铭。
谷歌上市的影响力从资本市场辐射到整个科技圈。当时,整个社会静候IBM、微软、雅虎、亚马逊、戴尔等科技公司的动作,看看谁先从不景气的网络经济中走出来。没想到,谷歌凭借一个小小的搜索框颠覆现代互联网行业、变革现代生活方式,更成为了新一代科技公司的典范。
一个新的巨人赫然崛起,并开始悄悄铸造护城河。谷歌以一种不知疲倦的态度追求创新,并开始了疯狂收购之路。
2004年谷歌推出了带有1000兆空间的免费邮箱——Gmail。Gmail一经推出便给雅虎和微软等互联网巨头造成了巨大压力。同时2004年一家专业制作卫星图像的公司被谷歌收购,4年谷歌发布了谷歌地图。
2005年夏天,佩奇预判到移动计算即将兴起,便以5000万美元价格买下了一个名为Android的小型创业公司。对此,佩奇坚信Android联合创始人安迪·鲁宾(Andy Rubin)能够帮助公司进入移动系统市场。事实证明,佩奇判断是正确的。在移动开发浪潮到来之际,凭借开源等生态共建的优势,Android从 iPhone、Windows Phone、黑莓、诺基亚等智能手机平台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移动操作系统。
2006年,为了赢得在线视频流量的战争,谷歌以16.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影音内容分享网站YouTube(油管),后者成为全球第一大视频网站。2007年,谷歌推出了AdSense产品,随后花费31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的另外一家网络广告服务商;2008年,谷歌推出Chrome浏览器。四年之后,谷歌浏览器击败主要竞争对手火狐,成为世界上最欢迎的网络浏览器,使用率接近60%;2010年,谷歌又宣布研发自动驾驶汽车……从搜索、系统、应用到自动驾驶、云计算,谷歌的科技帝国不断扩张。
2015年8月,谷歌实施重组,将上市主体正式更名为Alphabet,转型控股公司,将搜索、视频等业务统一收至麾下。
如今的谷歌已经不局限于一个搜索框,业务包括互联网搜索、云计算、广告技术等,开发并提供大量基于互联网的产品与服务,旗下10余款产品服务于数十亿以上的人和企业。当然,谷歌主要利润来自于关键词广告等服务。
2020年初,Google母公司Alphabet市值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成为继苹果、亚马逊、微软之后第四家市值突破一万亿美元的美国科技巨头。毫无疑问,谷歌已经蜕变成巨无霸集团,并与苹果、亚马逊、微软一道成为了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科技公司之一。
3、变局:科技霸主的新课题
谷歌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也离不开自身独特的创新文化。
谷歌公司总部大厅中刻着这样一段话:20%的工作时间做自己工作以外的事情。这句话看似不符合常理的要求,实则谷歌提升员工创新能力的硬性要求。硅谷提到的20%时间就是员工的创新时间——这段时间里,员工可以停止手中工作,专注于自己的小点子或小主意。
在谷歌,每一位员工的新点子都会得到赞许的声音,也会被鼓励继续钻研。曾经有一名谷歌员工在工作时间突发奇想,提议公司整合所有新闻资源,让用户可以在一个平台浏览多家网站的头条信息。公司很快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开发和运营了这项新服务,效果非常好。据统计,这项服务每个月能吸引数百万用户浏览,也促成了社区网站Orkut的出现。
不得不承认,而硅谷创新的速度和数量总是令其他科技公司惊叹不已。从打败人类棋手的AlphaGo到无人驾驶,再到诞生诸如太空电梯等各种疯狂想法的X实验室,Google的创新有成功也有试错和失败。但Google始终保持着创新活力,也在孜孜不倦地探索未来科学边界。
可是没想到,曾经引以为傲的创新基因没能让谷歌在AI时代处于突出地位。
2022年11月底,OpenAI推出聊天机器人ChatGPT,随即在科技界引起轰动——生成式人工智能颠覆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将直接危及传统搜索引擎的商业模式。前谷歌广告团队负责人斯里达尔·拉马斯瓦米(Sridhar Ramaswamy)曾表示,ChatGPT的使用从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用户点击带有广告的谷歌链接。而广告在2021年为谷歌挣取了2080亿美元,占其母公司Alphabet总收入的81%。
在AI领域,谷歌算得上先行者,甚至启发OpenAI的Transformer论文都是谷歌的研究人员撰写的。在很早之前,谷歌就开始在人工智能领域展开探索,并组建了两大AI团队——GoogleBrain和DeepMind。
其中,Bard的幕后研发团队GoogleBrain过去隶属于谷歌研究院,成立于2010年,曾是世界上最前沿的AI研究团队,在神经网络、视觉识别等领域储备了大量人才,谷歌搜索、谷歌眼镜、无人驾驶汽车都使用过他们的技术;DeepMind同样成立于2010年,专攻机器学习技术,2014年被谷歌收购。它更聚焦于精品项目,如阿尔法狗、阿尔法Fold。而DeepMind背后的掌舵人正是AI领域灵魂人物——戴密斯·哈萨比斯。
来自英国伦敦的他,曾就读于剑桥大学学习计算机科学,是世界AI领域的第一人、世界国际象棋大师、电脑游戏设计师、企业家和神经学家。在DeepMind被谷歌收购后,哈萨比斯为团队争取了极大的自主权,随后开始着手推进人脑神经元与大数据的AI围棋项目,即为AlphaGo。2016年,AlphaGo打败了世界顶级围棋手李世石,这个消息轰动了全世界,也让AI将取代人类的声音不绝于耳。
正因如此,哈萨比斯在谷歌内部声望颇高,没人质疑他的能力。今年4月,谷歌宣布将两大AI团队合并,新团队被命名为“GoogleDeepMind”,由哈萨比斯(DemisHassabis)担任CEO。GoogleBrain的负责人杰夫·迪恩(JeffDean)被任命为首席科学家。对此,皮查伊表示,哈萨比斯将“领导开发我们最有能力和负责任的通用人工智能系统”。
2014 年前后的 AI 第一波浪潮,是由 Google 掀起。但在这一轮AI生产力浪潮中,谷歌一直潜心研究,却不小心沦为追赶者。这不得不让谷歌有一点危机感。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报道称,Alphabet为赶上OpenAI和微软拉响了“红色警报”。2019年谷歌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已经辞去日常职责,只通过超级投票权股份控制公司。现在两人突然返回,有报道称布林卷起袖子帮忙编写代码。
谷歌誓要夺回AI霸主地位。2023年3月,OpenAI向公众发布了 GPT-4,随后谷歌发布了一款名为Bard的聊天机器人。紧接着,今年4月“谷歌大脑”与Alphabet旗下的人工智能实验室DeepMind合并后,专注于Gemini的开发,由高层直接参与,布林重回公司亲自指挥,目标是推出比OpenAI的GPT-4能力更强的大模型。
8月30日,在一年一度的Cloud Next 2023大会上,谷歌被激起了斗志,开始围绕生成式AI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包括紧急发布多个AI工具、自研模型算力反超GPT-4、连续官宣战略合作等多个大动作。
对于谷歌在AI领域的布局,一些行业人士颇有微词。在外人看来,谷歌早已在AI领域深耕多年,拥有优质人才和深厚技术积累,却被OpenAI抢了先。而谷歌调整人工智能运营,优先考虑快速推出产品的做法则是“应对性”的,与其过去以创新为导向的做法有所偏离。
对此,Alphabet、谷歌CEO皮查伊在本周初发布的《Wired》专访回击道:对于未来5至10年来说,这种次序并不重要,事实是在人们看到大语言模型如何运作后,谷歌能做的事情更多了。皮查伊强调要区分“信号和杂音”,在这里信号是,人工智能是一种深刻的平台转变,它正处于可以更深入应用的阶段。
商业是一场持久战,一开始比的是灵感、勇猛和运气,接下来拼的是坚忍、格局和理性。在科技领域,年满25岁绝非易事,谷歌靠着创新精神坚持下来,并一直保持着突出地位。
随着向AI 的转变,未来将是创新的黄金时代。谷歌CEO劈柴在谷歌25年生日之际,回顾了一路走来的25年历程,为谷歌描述了下一段旅程的愿景——
谷歌在下一个25年会推动技术产生突破性的进展。如果到2048年,在世界上的某个角落,一个年轻人看着谷歌用人工智能建造的一切,耸了耸肩。“那我们就知道我们已经成功了,然后我们会继续我们的工作。”
谷歌看来,25岁只是一个数字,自己尚且年轻,何谈步入中年危机。历经几番风雨后,下一个时代的谷歌或许更加令人着迷。
References:
1.《重新定义谷歌》席圣文,文化发展出版社
2.《谷歌的故事》[美] 戴维·怀斯,马克·摩西德,译者:朱波,钱小婷,中信出版集团
3.谷歌成立25年,CEO谈发展:搜索是核心,AI是创意促进剂 来源/砍柴网
4.一张图读懂谷歌AdWords 15年历程 来源/环球网
5.谷歌25岁了!曾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AI时代能否继续生存?来源/澎湃新闻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