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青眼号外,作者:咩咩,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今日(10月30日),华熙生物发布2024年第三季度报告。财报显示,公司在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38.74亿元,同比下降8.2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29.62%,至3.62亿元。
青眼号外发现,这是华熙生物自2022年在前三季度突破40亿元大关后首度跌破40亿元。以该公司去年第四季度录得的18.54亿元营收来看,若其在今年第四季度不能有所增长,那么,华熙生物今年全年的营收将难以突破60亿大关。
前三季度业绩连续下滑、大股东减持
青眼号外梳理了华熙生物近5年来前三季度的业绩发现,华熙生物自2019年11月上市以来前三季度营业收入整体呈上升趋势,且2021年和2022年在营收和净利润方便都保持着高增速,但自去年开始,营收和净利润出现了下滑的趋势,且下滑幅度进一步扩大。
尽管营收、净利均有所下滑,但华熙生物的研发费用和管理费用却有所增加。财报显示,华熙生物今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为3.13亿,同比增长12.99%,管理费用为4.23亿,同比增长32.3%。此外,华熙生物此前被质疑高昂的销售成本在今年前三季度有所下滑,较去年同期的19.43亿元下滑16.04%至16.3亿元。
仅从今年第三季度来看,华熙生物营业收入为10.64亿元,同比下降7.14%;净利润为2025.83万元,同比下降高达77.44%。对于净利润大幅下滑,华熙生物表示主要系营业收入同比减少且管理费用、研发费用同比增加所致。
截自华熙生物财报
众所周知,在2018年至2021年间,功能性护肤品业务是华熙生物保持高速增长的“法宝”,也是华熙生物从主营B端市场转型至攻克C端市场的重要助力,但自2023年下半年开始,这一增长引擎似乎就有些失速。值得一提的是,自2023年全年财报开始,华熙生物就未再披露旗下润百颜、夸迪、BM肌活和米蓓尔四大品牌的具体营收数据。
据青眼情报数据,夸迪在今年前三季度的抖音销售中,3-7月的GMV均为负增长,且同比下滑幅度均在45%以上。不过在今年8月,夸迪销售额又同比大幅增长144.67%至0.8亿元。而从目前双十一的销售情况来看,夸迪今年并未能够上榜双十一李佳琦直播间预售首日美妆品牌TOP20。
事实上,对于功能性护肤品板块收入下降的原因,华熙生物曾在2024年的半年报中解释称,“自2023年以来,公司主动对功能性护肤品业务提出变革,对各大品牌进行阶段性调整,目前,公司对旗下各大品牌的阶段性调整仍在持续,变革效果仍需要时间体现。”
另值得注意的是,10月8日,华熙生物发布公告宣布公司第二股东国寿成达(上海)健康产业股权投资中心(下称:国寿成达)因自身资金需求将减持不超过1204.2万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2.50%,以当日收盘价计,预计套现金额在9.69亿元左右。这也是国寿成达自华熙生物上市以来首次减持后者的股份。彼时曾有业内人士表示:“国寿成达这波减持与股市向好有一定关系,但也可能与华熙这两年的业绩承压有关。”
正处于变革期
面对业绩承压,华熙生物也开始积极求变。值得关注的是,自去年开始,华熙生物就开始了在组织架构上的一系列的调整和变动。2024年10月17日,华熙生物微信公众号发布《致大家的一封信》表示:“当前,华熙生物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组织管理变革,这一变革对于支撑公司的长远发展及实现现代化管理至关重要。”显然,这封信也正是华熙生物向外界宣告公司正处于变革期的信号。
青眼号外发现,除组织变革外,华熙生物在大单品塑造、品牌规划上也已经迈出了改革的步伐。
据了解,过去主打透明质酸钠原料的润百颜在今年将品牌重新定位为“以生物科技修护健康美肌”。此外,就在前不久举办的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行业年会及产业博览会上,华熙生物还首次展示了自主研发的“个性化定制护肤服务”科技成果,并表示“预计在今年11月,个性化定制门店工作站将登陆润百颜青岛万象城店”。
而该公司旗下另外三大品牌米蓓尔、夸迪、肌活也有着不同的调整。例如,夸迪品牌总监彭非儿近期在《新所有女生的offer》中表示,“未来的夸迪除了在成分、配方升级外,也希望在香薰上有所加持,为用户提供情绪价值。”
与此同时,华熙生物近年来也在聚焦胶原蛋白赛道。典型如,旗下润百颜布局胶原蛋白领域,推出胶原蛋白产品紧致充盈次抛;并且,去年8月,华熙生物还新推出了一个以胶原蛋白为核心原料的品牌润熙泉。
值得注意的是,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显示,华熙生物已完成关于“重组III型人源化胶原蛋白原材料主文档”的医疗器械的主文档登记,并且新增了多款有关“胶原蛋白”的专利。这都代表着,华熙生物正在重组胶原蛋白领域发力。
从2019年的18.86亿元营收到2022年63.59亿元,华熙生物只用了短短5年时间。这份高增长业绩也带给华熙生物不少的光环与掌声,但当光环褪去,业绩承压,华熙生物也确实需要直面市场上的各种质疑。从当下华熙生物“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来看,其决心不小,但最终能否重回高光仍需要时间来检验。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