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土西餐厅,中年人的「午夜避难所」

打工几年,能懂这种滋味?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凤凰WEEKLY,作者:金陵副将,编辑:米利暗,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凌晨三点,当你走在街上无处可去,会选择去哪里?

可能许多人的答案都是:

24小时营业的麦当劳或者肯德基。

最近,大家发现,家门口的麦当劳和肯德基,不仅仅是一个提供最快速解决一顿餐食的地方,还成了很多人的安身之所。

图片

1987年,肯德基进入中国内地。1990年,麦当劳进入中国内地。

在千禧年前后,它们共同构成了国人最初关于“洋快餐”的记忆。

不过当时谁也没想到,在三十余年的漫长漂流中,麦当劳和肯德基在本土化历程和与消费者的交互中,逐渐成为了流行文化的一部分,也成为了几代人的生活回忆。

麦肯,新时代的平民餐饮

小时候吃一顿麦当劳和肯德基还是一种奢侈消费,可能只有取得了好成绩或者过生日时,才会被父母领着走进去。

那个时候,麦当劳和肯德基的消费体验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更像是一次难得的“出国旅行”。

图片

汉堡包和炸鸡这些新奇的食物是对孩子们好奇心的最大满足,而充满异国风情的广告和店内滑梯之类的陈设,更让人觉得仿佛置身于一个“洋气”的世界。

如果要是能跟小伙伴一起在肯德基、麦当劳过个生日,基本能在小学阶段吹个半载一年。

图片

所以常青热播剧《外来媳妇本地郎》里的小胖子,才会留下这样的古早麦门教义,想一天吃四顿。

图片

其实快餐店从来不是高档餐厅,诞生于上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的麦当劳,靠超值套餐杀出一条血路。定位从来都是对准的普通大众。

而《绿皮书》里底层白人司机托尼,路过肯塔基州就购买了肯德基的全家桶,并大力建议黑人钢琴家唐尝试这种美味的平民食物。

图片

只不过肯德基和麦当劳对于当时的中国普通人来说,价格实在奢侈。

在1990年那阵,肯德基和麦当劳的汉堡,一个要卖到10元人民币左右,一份炸鸡套餐大概要15元人民币。

1990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月工资约175元。也就是说很多城市人进一趟肯德基和麦当劳要花掉1/10的月收入,急哧白脸吃一顿可能得花掉半个月工资。

图片

1996年电影《甜蜜蜜》里,男女主角就在一家麦当劳相识,像他们这种从内地去香港打拼的人,收入其实比内地一般上班族要高,但他们也并不能实现麦麦自由。

图片

所以,当时收入比较可观的人,为了排场在肯德基、麦当劳办婚礼,也就不足为奇了。

图片

随着中国经济三十年的腾飞,大家的工资早就翻倍了,唯独,麦当劳肯德基还是原来的价格。

现在一个汉堡的价格在20块上下,更别提经常可以低价上车的穷鬼三件套和随心选。

肯德基和麦当劳从外来的奢侈快餐,变成了真正的平民餐饮。

从高高在上的“外国菜”,麦当劳和肯德基已经成为一代牛马的保底餐。

反正随便吃个外卖都要30块,麦肯来得还更轻松。

曾经,麦当劳和肯德基在市井街巷中还被叫过很长时间的“垃圾食品”。

现在,被科技狠活、国潮外卖和食品安全新闻反复捶打的大伙感慨,好像麦肯还相对干净放心。

不加芝士的麦当劳双吉堡,还曾一度被奉为减脂圣品,在兵器排行榜上都得位列水煮鸡胸肉和油醋汁水煮菜之前。

图片

〓 图源:网友@Kato

肯德基的疯狂星期四和麦当劳的随心配,就是穷人的天堂。

不管是祭五脏庙还是祭奠自己逝去的青春,疯狂星期四猛猛吃一顿基本50块就办了。

而麦当劳的1+1随心配有肉有菜还有冰淇淋,只需13.9元,可以说同样让穷哥们陷入两难。

图片

〓 图源:网友@晴雨天

小孩子才做选择,所以有人的答案是——我全都要,一手疯狂星期四,一手麦门穷鬼套,合成“疯狂的穷鬼”。

图片

〓 图源:网友@每天1L咖啡

更重要的是,这两家店开得到处都是,在更广义的数千家麦当劳和肯德基门店,那里已经成为一个包容而强大的共享空间。

因为足够普及,肯德基在国内拥有超过11000家门店,麦当劳有超过5900家门店。尤其是在一线城市长大的孩子,人生中的许多生活场景都在这里发生。

进食、休息、开会、过夜,在美拉德反应旁边读书,在光阴涣散的缝隙里打牌。

图片

〓 图源:网友@Alisen不listen

在这方疯狂而融洽的平行世界,你能见到形形色色的人们。每个人都在这里做着或许毫不相干的事情,每个人可能都在这里得到自己想要的。

有人下了高铁冲进麦当劳面试。上岸是鲤鱼跃了龙门,拿offer是打工人进了麦门。

图片

〓 图源:网友@一只饼酱

有人在肯德基里相亲。饮食男女,可乐炸鸡,快餐时代的爱情发生在快餐厅,相当合理。

图片

〓 图源:网友@吼吼哈嘿

还有人在肯德基和麦当劳写作业,甚至考研。早有闹市读书锻炼过人心境,今有麦肯做题成就非凡人生。

图片

最会利用麦肯空间的,那还得是上海爷叔。有人从早上就来,一杯咖啡、一张报纸看一天。

图片

随着麦肯往二三线城市的拓展,麦当劳肯德基和中国最普通人的互动还在继续加深。

肯德基2024年上半年在国内净新开店数达到了635家,而在麦当劳2024年计划中,对中国市场新增门店数的预计是1000家。

当这些数字足够多,麦当劳和肯德基的门店在城市中连在一起,形成了某种神奇的共振。

一些时刻走进任意一家麦当劳和肯德基,似乎都会打开某种传送门,通向这个地球的收容中心。

而无论白天黑夜,在许多人的心中,麦当劳和肯德基已成为那个总是明亮、轻快、恒温的伴侣。

麦肯,平民的安身之处

大家突然发现,中年人,真的越来越喜欢麦当劳肯德基了。

图片

〓 图源:网友@晴天

35岁被视为某种职业寿命的大限。而当你在很多地方看到麦当劳和肯德基的招聘启事,可能会被这两家企业简单而友好的招聘条件吸引。

图片

〓 图源:网友@荔枝儿

全职还是兼职,长者还是学子。都行。

麦当劳还专门推出过招募退休人员的方案,那张以女性工作者为主体的招聘海报,以及因地制宜的门店文案,都在网络上引发过许多围观。

图片

有三餐,有团建,有夜班补贴,有弹性工作时间,还有网友们长期压力过载的神经得到短暂舒缓时不值钱的泪点。

麦当劳和肯德基友好接纳大龄劳动者的风向,曾被媒体解读为一种面对人口老龄化、快餐业人力供应不足这样悲观现状的被迫举动。

就像一些人也质疑十几块、二十几块的时薪,有一定体力负荷的工作内容,是不是另一种纯粹的商业考量和银发包装的“血汗工厂”。

但是,当一个无处可去的人知道今晚能在那里睡觉,心里也一定知道那里并没有席梦思。

随便搜搜,社交媒体上有很多在麦当劳和肯德基工作的大龄兼职和退休阿姨。他们的真实感受,相信更能说明这份就业宽容的意义。

图片

国内肯德基所属的百胜中国,在一些地区支持“妈妈岗”的就业模式。有人觉得这份工作的待遇拿到社会上还不够有竞争力。

图片

〓 图源:网友@孤泳者胖哒

而对于需要收入,也要家庭和孩子兼顾的宝妈们,这份工作就像店里那条刚好能躺个人的长凳。

图片

城市对所有人开放,是一种充满现代性的错觉。

实际上,城市里的空间、区域,包括其蕴含的资源和机会,其实都充满着各种各样无形的门槛。

高端小区的保安都得是大专,充满passion随时早晚安。

在城市中给自己找一个自在的安身处,真的没那么容易。

图片


麦路人

在社交媒体上,还有另一个疑惑总是被提起:

为什么麦当劳和肯德基不赶走过夜的人?

图片

〓 图源:网友@令狐小冲

就算在最接近中式乌托邦的武侠世界,大晚上走进一家客栈,白展堂也得毛巾往肩上一甩,问你客官打尖还是住店。一点不消费,那你也只能出门左转跟小米上一块蹲着去。

而在现在这个消费主义社会,不吃不喝还占人家地方待上一晚,在麦当劳和肯德基的任何一家24h门店都是司空见惯的事。不会遭到驱赶不说,甚至还能蹭到厕所、空调、热水以及充电。

图片

〓 图源:网友@苏力UPSU

宽容在这个年代是钻石一样稀缺的东西。

毕竟你可能仅仅只是没工作待业在家,亲戚朋友听说之后都容易敬而远之,更何况是陌生人?

无论你在这个世上被什么东西淋湿,你都可以走进一家麦当劳和肯德基暂时躲雨。

当子夜来临,地板被打扫完最后一遍,音乐停止播放,麦当劳和肯德基会成为无处可去之人的庇护所。

图片

〓 图源:网友@贪吃肥肥向前冲

在室温中他们被融化成为某种液体,以各种形态流淌和镶嵌在肯德基的椅子、沙发和墙壁之间,安心地进入睡梦。

当太阳升起,他们也许会在洗手间洗把脸,还有人用塑料餐叉梳头发,然后重新走进人群,像水消失在水里。

2019年,香港明星们拍了一部电影叫《麦路人》,镜头对准那些在24小时麦当劳里长期借宿的普通人。

图片

这里面有为家人还钱而债台高筑,带着孩子在麦当劳过渡的单亲妈妈,有因为跟儿女关系交恶而不想回家的老伯,有之前做过金融工作后来投资失败不敢回家的精英,有离家出走的叛逆少年。

香港寸土寸金,很多底层人为了节省住宿费用会在12点后进入麦当劳过夜,被称为“麦难民”。

图片

〓《麦路人》豆瓣热评

许多来到香港穷游的旅客,为了节约昂贵的酒店也会这么干,一并丰富了麦难民的观测样本。

2006年,麦当劳在中国推出了第一批24小时餐厅。3年后肯德基跟上,逐步推广24小时餐厅。

图片

那里总是很干燥,那里总是很温暖,特别是冬天。

所有的不体面都来自于某种不幸,而麦当劳和肯德基更像是为这些不走运提供了一条尽量体面的底线。

2013年,未婚妈妈带孩子在肯德基住了近两个月未遭驱赶,直至引发媒体关注。

图片

2024年,就在前几天,一家麦当劳店员给流浪汉倒热水冲泡面的帖子又在某红书冲上了热门。

图片

〓 图源:网友@芭乐

有网友打趣地评论道:“等我老了也来。”

麦当劳官方出现在评论区:“喜欢您来。”

图片

夜深了。

当你又走在街上,前路冷冷清清,内心拥挤不堪。

倦鸟归巢,霓虹暗淡,但是麦当劳和肯德基的灯箱还亮着。

你知道,那里有椅子,还有温暖。

每个人都可以在里面坐上一整晚。

图片〓 图源:网友@Potato Digger

参考引用:

1.《纽约时报:麦当劳成为流浪汉的“家”,温暖干燥还有剩菜》2016 —— [唐人街].

2.【纪录片《麦当劳难民》创作报告】2020 —— 周映君[南京师范大学].

3.《只招退休的,时薪17.8元?记者实地走访发现……》2022 —— [长江日报].

4.《降薪去麦当劳打工的年轻人,后来都怎么样了?》2023 —— [三联生活实验室].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