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世界的爽文——3个故事说清中国移动支付是如何炼成的

中国移动支付进化史:突破大山,颠覆世界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星海情报局(ID:junwu2333),作者:星海老局,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1999年,年轻的Peter Thiel,作为PayPal的创始人,在斯坦福的演讲中说:“纸质货币是一种古老的技术,它可能会用完,可能会磨损,可能会丢失,也可能会被盗。而在21世纪,你应该能够随时随地访问你的钱,无论是通过PDA还是通过互联网……”

图片

彼时的Peter Thiel正在成为硅谷传奇投资人的路上狂奔,硅谷的技术专家们对PayPal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那一年,是中国进行复关和入世谈判的第13年,北京时间11月15日下午4点,时任中国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和美国的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一起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标志着中美就中国加入WTO正式达成一致。

图片

而中国想要真正加入WTO,也要再等两年。

彼时美国的电话普及率已经达到95%,而中国尚不到8%;美国的家用电脑普及率已高达31%,而90%的中国人,甚至还不知道世界上存在着个人电脑这种东西。

没有任何人能够想到,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里,PayPal的愿景,一个都没能自己实现,反而这个电话普及率还没到8%的东方大国,将人类的移动支付彻底推向了许多科幻小说里都未曾设想过的巅峰。

但有些事情,就是这么发生了。

破解支付体系的“技术大山”

中国的移动支付有多强,已经在国际社会变成了一种传说。许多欧美人民凭着144小时过境免签的政策,第一次抵达这个曾经落后的东方大国时,却发现这里几乎找不到使用现金的地方了。

图片

让这一切能够成真的关键,就是成本。

第一个被中国人拿来开刀的,就是著名的IOE架构。也就是IBM的小型机与大型机、Oracle的甲骨文数据库、EMC的高端存储。这三者构成了金融技术体系领域绝对的黄金组合。可以说,以前全世界的银行没有敢不用这套组合的,事实上这成为了全世界的标准。

图片

星海的朋友们一定不会对这三个字母陌生,更不陌生的,肯定就是IOE的贵。

以2020年为例,Visa用于数据中心、硬件和基础设施维护的支出接近30亿美元。MasterCard在这方面每年投入也有20亿美元。美国银行每年为维护其支付交易处理系统的支出约为50亿美元,其中大约20%的支出都用在硬件设施上。

可想而知,巨大的成本必然均摊到每一次支付上,因此,任何银行都不可能在这种高昂成本下,能搞出什么低费率或者免费的服务。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2000年左右,人们刚刚开始上网,银行转账要收费就是吐槽的关键话题之一。

这个问题的解决一直要到免费的网络支付出来,才慢慢的消失。直到现在,主流的网民已经无从知晓转账收费曾经有多痛。

那么网络支付又是怎么做的?

支付宝率先打响了这一场战役。一开始,支付宝也是依托于IOE架构,但是自己承担了转账的成本推出的免费服务。随着规模的变大,新上任的阿里巴巴首席架构师王坚博士发现,“光是买机器和软件就足够让阿里破产”。

于是,去IOE战役打响了。支付宝的工程师使用了弹性扩张的廉价PC服务器来取代IBM小型机,正好互联网服务具备非常强的潮汐特点,使用普通服务器还更具弹性,在面对双十一这种规模服务时更加得心应手,后来又用上了阿里云云计算。而EMC存储器也随之换成了普通存储设备。这两项下来节省了大批成本。

最难的是数据库,尤其是高可靠性数据库被誉为软件的皇冠。支付宝从开源的MySQL数据库再到自己研究开发OceanBase数据库,后者正是由北大王选的弟子阳振坤博士带头,历尽艰辛。

图片但,所有的努力都值得。2013年,在IOE体系之下,支付宝的交易峰值处理能力还是1.53万笔每秒,而且经常卡得让人绝望。但仅仅两年后,支付宝换上了自研的OceanBase数据库,峰值处理能力暴增十倍到了8.59万笔每秒,体验流畅得让人惊叹。

支付宝探出来的这条路,让整个金融行业都看到了希望。随后天弘基金、网商银行以及各大银行纷纷效仿,都开始去IOE自研技术系统。去IOE从支付行业肇始,席卷了整个金融产业。甚至连其他行业也开始觉醒到可以不必被既有的“世界标准”束缚。

这自然带来全社会的金融支付成本的下降,伴随着成本而变的,就是大量原本要收费的服务开始免费化。

如果说在这个技术升级的过程中,有什么损失的,那自然是那些长期控制市场的海外供应商,但我们获得的是定制技术体系的自由,并由此打破技术领域“崇洋媚外”的迷思。

对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是大获裨益,支付宝从一个“开进口车的”变成了“造车的”(国产汽车产业的逆转现象已经在互联网行业发生过),成了敢于不断突破的最大底气。后来OceanBase也从支付宝拆分为独立的数据库公司,已经服务了超过2000家企业用户,其中资产规模千亿以上的银行就有近100家。如今,国产数据库产业已经是蔚为大观。

图片

因这一次技术革命而受益的,早就已经不只是支付行业,还有无数的中小商家,和几乎所有的消费互联网上的公司,以及普罗大众。

支付模式与“低费率”革命

解决了支付的硬成本之后,中国移动支付面临的另一个关于成本的分叉口:费率和模式。

根据Square和Stripe 2023年的报告,美国商户在通过信用卡收款时,通常要支付的通道费用,大约是2.6%+0.10美元。也就是你花了100美元买东西,商家只能收到97.3美元。

欧洲商户的平均费率则为1.2%-2.0%,这也是几乎全球所有国家的标准。

而中国呢?

不超过千分之六。

对,你没看错,不超过0.6%

图片

根据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支付产业发展报告(2023)》,中国商家支付给“中间商”的标准费率,最高也就是1%,最常见的是千分之六。许多行业和商家还可以享受更优惠的费率,甚至对广泛使用支付宝的小商贩来说,他们连这千分之六的费率都不用付,直接起手0费率。整体摊下来,中国的平均费率大概在千分之三到千分之五。

支付宝们能以这个费率水平,还提供今天这种靠谱到离谱的线上支付服务,简直是件匪夷所思的事。

而背后源于两个原因:

二维码的使用;和“央妈”的母爱。

这里就不得不提2016年9月6日那次著名的“96费改”。那之后,央行通过硬性规定,把中国商家支付过程中的硬性成本,控制在了0.5%左右,各个金融机构或平台服务再略赚一点点利润,这就是今天千分之六费率的由来。

这个费率水平,几乎把支付公司、银行、银联、网联等机构的利润水分,几乎彻底挤干了。

背后是中国银行业和美国银行业最本质的不同:中国银行业最大的职责,还是给人民做好金融基础设施服务,而不是赚商业盈利。这要是PayPal看了,都得说自己生错了地方,不然早就实现了梦想。

而在中国央行之外,中国支付行业费率降低的另一个利器,就是二维码。

图片

命运的齿轮发生在2010年左右。国内也爆发过到底是选择全球通用的pos机+银行卡模式还是换一条路走?

pos机的好处是全球都在用,不会出错,但是缺点非常明显:pos机太贵了,当时还需要拉网线,而且似乎很难与当时已经开始流行的手机产生联系。而另一条路径是从超市收银员的扫码枪得到了灵感,为什么不让手机显示条形码,一扫就支付更简单。

很快,二维码最终胜出。原因也很简单:它的使用门槛实在太低了,低得没有人会拒绝它。

自从有了二维码,路边卖红薯的都能用上移动支付了,甚至连寺庙投香火钱、结婚收礼金、路边乞讨的流浪汉,也支持用二维码付款……

极高的普及率,又反过来进一步推动了费率的下降。民间就此迎来了一场移动支付的病毒式传播,几乎在极短的时间里,就把中国的移动支付普及率,一路推到了86%,成为了世界第一。

二维码支付在一开始出来的时候,就是世界上的异类。但没有关系,这个异类很快就走出了国门,受到了同样还没有富裕到处处都用pos机的东南亚市场的欢迎。于是人们发现,不仅是国内可以扫码支付,出了国也能用,而接着又发现当地也出现了一堆的“类支付宝”。

马来西亚有了Touch 'n Go,印尼诞生了Dana,泰国则在TrueMoney的助推下,成为了移动支付普及率仅次于中国的国家。曾经一直坚持NFC路线的沃尔玛,也成为欧美率先转向的消费产业巨头之一,开始适配二维码支付。

以前,中国乃至全球互联网产业的许多模式,都是从美国复制来的。被戏称为CFA(copy from USA从美国复制)。但今天的移动支付领域,中国已经成为了全世界先进模式的主要发源地。世界进入了CFC模式(copy from China,从中国复制)。

图片

可以说,中国的条码支付也在全世界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即便如此,中国的第三方支付企业们,也从来没有忘记探索其他更新、更神奇的技术,去寻找更高的效率,和下一场变革的所在。

碰一下+数字化,支付的再进化

2016年1月,144小时过境免签的政策,第一次在上海等地实施。两年后,为了中国首届国际进博会,上海方面又优化了此政策,从上海口岸入境的外国友人,可以提前在手机上申请报备入境信息。

彼时,还没有人意识到,这个政策将在未来成为外国人进入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

直到2023年底,这项政策的适用范围开始扩大,“China Travel”的词条,开始在TikTok、YouTube上爆火。而各国旅行博主们的教程里,教的第一课基本都是:如何使用Alipay。

但即使已经不是第一次来华,中国第三方支付软件的神奇,还是经常会有外国游客惊得合不拢嘴。

比如Youtube上有个被中国人戏称为“不安仙人”的日本博主osada,今年11月已经是第二次来中国。他自认已经能够熟练掌握扫码支付的时候,却发现过去放置支付宝二维码的地方,变成了“碰一下”的标识。

图片

当他试探性地用手机接近桌面上的标识,看到手机在下一秒弹出了餐厅的菜单时,情不自禁地瞪大眼睛来了个吃惊地后仰。视频发到网上,在抖音爆红。

此时距离他上一次来中国,仅仅只有半年时间。上一次还没见过的支付宝“碰一下”,却已经高速覆盖了超过50个城市,和全国超1000家商场、商圈。这项新技术结合了二维码和NFC技术的优点,既能像NFC支付一样把付款效率提升到极致,底层又是条码支付所具备的低费率高安全。

一直以来,欧美都认为NFC+银行卡才是移动支付的正道,称道之处在于简单。但“碰一下”就能支付,补上了条码支付不够简单的缺陷。一举堵上了之前说中国支付不便捷的嘴。

而且,更关键的是衍生出来大量的既有NFC支付所无法做到的服务。

可以说,在中国,移动支付早就已经是另一个次元的生物了。它所承载的不是只有支付功能,还有支付所衍生出来的大量的数字服务。

比如点餐,转账,验票,乘车,排号,租赁充电宝,享受会员服务等等等等……任何一项都与支付构成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对于早已习以为常的中国人来说,或许感受还没有那么强烈,但对于来探索中国的那些外国人来说,这些数字化服务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有一对被中国网友戏称“夜走夫妇”的英国旅行博主,在北京的一家瑞幸咖啡,第一次在店员的帮助下,学会了用Alipay调出电子菜单点餐。在这个陌生的国度,他们因为许多小店里只有中文菜单,每次点餐都只能靠猜。

但当完整的电子菜单出现在支付软件上,App自带的翻译功能让一切都变得容易了起来。完全不懂英文的店员,和完全不懂中文的,用科技完成了一场极为顺畅的跨国交流。在拿到自己的咖啡之后,两个人坐在北京午后的阳光中,向外望着窗外干净宽阔的街道说:

“你们知道吗?这感觉就像是活在公元3000年的世界。我们不用说同一种语言,科技已经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语言。”

结语

回头看看二十多年前的中国,我们似乎都未曾预见到这一切的到来。我们习惯了学习,习惯了追赶,习惯了反思。当别人觉得不方便,就开始思考,是不是因为我们太落后了。

然而这一次,我们终于有底气说出一个不同的答案:外国人进入中国的不适应,也许不是因为中国不够先进,而是因为中国人民的日常已经走出了一条不同的道路。不盲从世界标准,打造更舒适适合自己国情的标准,并有机会让更多国家也用上。

1999年,32岁的Peter Thiel,最得意的投资就是自己参与创立的PayPal,他说他想要用支付改变世界。

2019年,已经52岁的Peter Thiel,最得意的投资则是以50万美元,成为了Facebook的首批投资人。但被他投资的马克扎克伯格,在接受美国国会质询的时候,被议员灵魂质问:你说你是想要革新美国的支付体系,那你为什么要搞加密货币,而不是做一个美国支付宝?

扎克伯格的脸上充满了无奈,他说:中国今天已有的金融基础设施,比我们在建的还要先进。议员先生,按照数字支付的思路,我们早就追不上了。

图片

中国将数字支付,变成了远远超越了支付本身的一场大型的技术革命,不仅用它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也随着中国厂商的出海,把影响从中国扩展向了全球。从支付方式的革命,变成了对人类文化和经济体系的革新。

自然,当我们能够如此快意回望一个行业的过去与现在,正是站在一代代中国支付人的贡献之上。是他们,书写了真实世界爽文。

以此致敬。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