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复旦校友联手创业,看上了国产自给率仅9%的市场,年入20亿冲刺港股

关注
纳芯微
江苏智能制造
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商
最近融资:IPO|58.11亿人民币|2013-05-17
我要联系
用尽一切力气,跳出国际大厂的射程。

图片

640.png

「IPO全观察」栏目聚焦首次公开募股公司,报道企业家创业经历与成功故事,剖析公司商业模式和经营业绩,并揭秘VC、CVC等各方资本力量对公司的投资加持。

作者丨刘杨楠

编辑丨巴里

图源丨纳芯微官网

日前,苏州纳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纳芯微”,688052.SH)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计划通过发行H股募资推进国际化战略。

纳芯微是一家主营模拟及混合信号芯片设计研发的企业,采用Fabless(无晶圆厂)模式运营。

模拟芯片就像是一个“信号翻译器”,它的主要工作是处理声音、温度、光线强度等连续变化的物理信号,比如放大声音、将温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过滤噪音等。

在这个细分市场,德州仪器、亚德诺等国际巨头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直到2019年,中国模拟芯片自给率仅为9%,到2023年提升至15%左右。这意味着国内大部分模拟芯片需求依赖进口,国产替代空间巨大。在此背景下,纳芯微试图在中国市场划出一席之地。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在2024年以模拟芯片收入计的中国模拟芯片厂商前十名中,纳芯微是唯一重点布局传感器产品、信号链芯片、电源管理芯片三大产品的公司。

从收入规模来看,纳芯微在中国模拟芯片市场位列中国厂商第五名,在汽车模拟芯片、数字隔离类芯片、磁传感器市场均位列中国厂商第一名。

成立十余年来,纳芯微曾获得多家知名投资机构押注,比如深创投、小米长江、红土善利、中芯聚源、元禾璞华、国科投资、元禾重元、汇川技术等。其中,红土善利是由深圳市引导基金与华为等共同成立的私募基金。

2022年,纳芯微已在A股上市,最新市值达266.5亿元(截至5月6日收盘)。

某种程度上,A股上市的时间节点成为一个分水岭,上市后的三年,纳芯微走得有些艰难。

图片

快速扩张的十年

1984年出生的王升杨,来自黑龙江鸡西市鸡冠区。2009年6月,他从北京大学电子通信工程专业硕士毕业后,加入了全球领先的芯片公司亚德诺半导体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担任设计工程师。

图片

图:纳芯微CEO王升杨

就是在亚德诺工作期间,王升杨认识了硕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微电子与固态电子专业的盛云。

2013年5月,王升杨和大学同学王一峰以及前同事盛云一起在苏州工业园区创立纳芯微,主攻传感器信号调理芯片。

王升杨曾向媒体表示,当时国产半导体创业主要有两条路可选,要么选择去厮杀红海市场,要么选择一个细分的夹缝市场。彼时,随着智能手机的兴起,上游出现了一批做MEMS传感器公司,但后端信号链的处理问题却迟迟无人解决。

最终,纳芯微选择了夹缝市场中的传感器信号调理芯片,该市场因体量小而被跨国巨头们相对忽视,竞争程度较小,且技术壁垒相对较低,本土企业凭借低成本、贴近服务优势以及本土渠道资源,能够有生存空间。

此后,纳芯微便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开始了近十年的快速发展期。

2014年,纳芯微推出了首款三轴加速度计信号调理ASIC,聚焦消费电子市场,并在该年实现收支平衡。

在消费电子市场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后,纳芯微便开始考虑拓展新的产品线。2015年,王升杨和团队决定探索隔离产品等高性能模拟产品领域,以此进军规模更广阔的工业和汽车赛道。

2017年,纳芯微正式发布首款数字隔离器。

数字隔离芯片主要用来在电子产品中保护电路,防止电流互相干扰,同时让信号安全传输。很长时间以来,数字隔离芯片市场都被欧美企业主导,如安华高(Broadcom)、ADI、Silicon Labs、德州仪器(TI)等。

国内数字隔离芯片厂商较少,且大多集中在中低端市场,技术路线则以光耦隔离为主,出现了光宝科技、亿光电子等台系厂商,以及奥伦德、华润微等大陆厂商,但在数字隔离领域,国内厂商相对稀缺。

随着半导体国产替代的推进,国内企业在数字隔离芯片领域的布局也逐渐加速。纳芯微是国内较早实现数字隔离芯片规模量产的企业,其产品在性能和可靠性上逐渐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就在纳芯微主动寻求扩张的同时,市场又给纳芯微送来东风。

2018-2021年间,全球芯片供应链开始剧烈震荡。一面是美国开始对华实施芯片管制;一面是受疫情影响,全球范围内开始出现“缺芯潮”。

在此节点上,纳芯微则抓住国产替代的窗口,迅速在汽车领域扩大版图。2021年,纳芯微便实现全品类车规隔离产品量产,发布并量产首款霍尔电流传感器,还获得TÜV莱茵ISO 26262功能安全管理体系ASIL-D认证。

2022年,纳芯微趁热打铁,成功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当年实现了超过16亿元的营收,净利润超过2.5亿元。

与此同时,纳芯微也开始在资本运作上活跃起来。2022年2月14日,在登陆科创板的前夜,纳芯微成立了全资子公司纳星创投,主要负责对外投资和资本运作。据统计,纳芯微及旗下纳星创投,已通过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做LP合作基金,对外投资超100起。

但就在纳芯微活跃在资本市场的同时,自己的日子却艰难起来。

图片

直面国际巨头的竞争压力

从2023年起,纳芯微开始亏损了。

招股书显示,在过去的2022年、2023年、2024年,纳芯微的营业收入分别人民币16.70亿、13.11亿和19.60亿元,相应的净利润分别为人民币2.50亿、-3.05亿和-4.03亿元。

图片

对于亏损原因,招股书指出三点:市场竞争加剧,研发投入增加以及以权益结算以股份为基础的交易。

具体来看,纳芯微毛利率由2022年的48.5%下降至2023年的33.9%,并于2024年进一步降至28.0%。而毛利率降低主要由定价压力增加所致。

那么,定价压力从何而来?

2023年5月,美国模拟芯片大厂德州仪器(TI)全面下调了面向中国市场的芯片价格,打响价格战。

这场价格战实则是疫情带来的芯片供应紧缺的“遗留结果”。

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之后,2020年下半年由于汽车等市场对于半导体芯片需求超出预期,汽车芯片市场率先出现了缺芯问题,随后整个半导体芯片市场都出现了上游产能紧缺、供不应求的局面。

当时,德州仪器等头部大厂的很多芯片更是价格飞涨,一货难求。在此背景之下,德州仪器也启动了扩产及新建晶圆厂计划以扩大产能应对,但是从动工到量产往往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在此期间很多拿不到货的终端厂商也开始转向了可以替代的国产芯片,这也推动了相关国产芯片厂商的订单大涨,蚕食了不少原本属于德州仪器的市场份额。

其中,电源管理芯片(PMIC)和信号链芯片是受“价格战”影响最大的“重灾区”。这无异于直接轰炸了纳芯微的根据地。

就在纳芯微承受极大定价压力的同时,内部也在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拓展产品线和应用领域。这无疑进一步加大了纳芯微短期内的盈利难度。

但尽管如此,从纳芯微近两年的实际行动来看,公司正在全力挣脱此前和国际巨头业务高度同质化的窘境,并积极扩展技术路线和业务版图,在国际巨头的射程之外,找到第二条增长曲线。

2023年,纳芯微发布车用小电机驱动SoC和磁开关,汽车芯片出货量超1.64亿颗,汽车业务占比超过30%,还开拓海外市场,在德国、日本、韩国、美国设立分支机构;2024年,又发布车规级温湿度传感器、CAN SIC、固态继电器、低边、高边、LED驱动等,成为AEC汽车电子委员会成员。

2025年初,纳芯微还完成对上海麦歌恩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麦歌恩”)的全资收购,业务版图拓展至磁传感器领域。

但纳芯微的野心已经不至于国内汽车领域,国际化布局和当下火爆的人形机器人,就是纳芯微试图抓住的求生稻草。

图片

加速国际化,同时押注人形机器人

近两年,纳芯微迅速扩展海外布局。

2024年,纳芯微在德国、日本、韩国等地建立了子公司,组建了当地的销售和技术支持团队,以便更好地服务当地客户。

同时,纳芯微也积极寻找海外合作伙伴,与全球知名的汽车零部件一级供应商(Tier1)合作,例如,与大陆集团共同开发基于大陆下一代全球平台的芯片产品。据纳芯微2024年年报数据,报告期内,公司境外(来自香港、日本等)营收占比约 15.58%。

为配合海外业务战略拓展,纳芯微还在积极构建全球化人才体系,报告期内在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开展定向招聘,成功引入具备跨文化背景的专业人才,显著增强了全球市场竞争力与国际化 运营能力。

如果说国际化是短期做大营收,刺激增长的手段,那么人形机器人就是纳芯微创始团队给公司选择的未来。

2025年3月,王升杨在公开采访中明确提到,公司正将汽车电子领域的技术积累向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迁移,并强调这些领域的电气架构与汽车高度相似,具备技术复用潜力。

从舆论和资本的关注度来看,人形机器人自然会成为优先级更高的选择。

具体来看,在人形机器人的感知链方面,纳芯微在机械臂、腿部关节、灵巧手、电池管理、视觉传感模块及电子皮肤等多个应用方向重点发力。

图片

其传感器方案还涵盖电池管理中的电流传感器、视觉传感模块中的磁编码器,以及电子皮肤中涉及的多种关键传感器技术,如点矩阵磁性触觉检测、关节限位检测、各类压力传感模块及温度传感模块等。

王升杨曾提到,人形机器人对芯片的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极高,需解决散热、多传感器融合等难题。如今看来,收购麦歌恩或许就是在为今天大步迈入人形机器人领域做准备。

而控制链方面,针对人形机器人多自由度、高动态响应需求,纳芯微推出全链路控制解决方案,包括关节驱动、运动控制和基础支撑等方面,实现无框电机/空心杯电机的设计,可提供稳定可靠的驱动信号。

同时,纳芯微也十分注重生态建设。例如,针对第三代半导体GaN的应用需求,纳芯微推出兼容多品牌GaN器件的驱动芯片(如NSD2622N、NSD2123),并联合国内头部GaN厂商(如英诺赛科)打造全国产化“驱动芯片+GaN器件”参考设计方案,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

不过,从人形机器人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来看,纳芯微的入局几乎就像巨浪中落入的一滴水,这滴水未来能否登上浪尖仍需要时间酝酿。

对当前的纳芯微来说,如何扭转亏损境况,给投资者和市场以信心,或许是当下更棘手的课题。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