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热炸了,比天气更热的是“新高温经济”

关注
“在当下的‘新气候’时代,高温所带来的不仅是挑战,更是新经济形态的诱发器。”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吴晓波频道(ID:wuxiaobopd),作者:沈晓琴、钱汐汐,编辑 :何梦飞,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杭州热到全国第一了”“北京出门像被牛舔了一口”“东北大学生热到睡不着觉”……

夏天似乎才刚开始不久,高温新闻就开启了刷屏模式。

身处杭州的小巴,已经“历劫”了11个高温天,还是24小时不间断的程度——白天最高温度在37℃—39℃,局部40℃以上,晚上最低温度也至少在30度以上。

而在杭州之前,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的部分地区早在6月底,就接受过这样的“高温洗礼”。就连东北也无法幸免:哈尔滨35度,长春36度,甚至漠河都预报了37度。

图片

再往前推,美国国家气象局数据显示,仅在6月23日当天,美国就有近40个城市创下历史同期高温纪录,部分州已出现电网超负荷、火车晚点、医院急诊量攀升等连锁反应。

日本东京在6月中旬创下罕见高温纪录,日本气象厅预计今年“酷暑时间”将延续至9月。

印度首都新德里的气温在更是在4月就飙升至50℃以上,拉贾斯坦邦连续14天“烤”在40度以上,柏油马路在炙热阳光下融化成黏稠液体,农田如龟壳般裂开。

热浪正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和广度,宣告一个气候新纪元的到来。

灾难性的高温浪潮

也许在未来的数年里,我们很可能将持续生活在一个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热”的世界里。

世界气象组织的最新报告清晰指出,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的最热年份,2024年再度刷新纪录,全球平均地表气温比工业革命前升高了1.55°C。

今年,纪录的打破又进入了一个新高度。

2025年1月份,全球平均地表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升高了1.75°C,已经成为历史上最热的1月份。

有意思的是,这还是在地球经历自带降温功效的拉尼娜现象下发生的,而在2024年的1月份,地球经历的是自带升温效果的厄尔尼诺现象。

此外,有报告指出,全球约有一半的人口在过去一年中,经历了比以往多出至少一个月的极端高温天气。而且通过对2024年5月1日—2025年5月1日的气象数据分析发现,这期间全球共发生了67次极端高温事件。

图片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极端高温事件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将持续攀升,热浪将成为更多地区的“标配”。

有外国学者模拟了60年后不同城市的气候,便于大家更直观的感受:

倘若人类现有的能源结构和生活方式不发生大的转变,那么在2080年前后,北京会变成现在的河南新乡,而新乡会变成浙江的诸暨,诸暨的气候则将像巴基斯坦边境城市(最高气温可达50°C)。

根据预测,未来的上海也将面临和诸暨一样的“境遇”,重庆和成都的气候则会变得和现在的广西百色相似,而广东的大部分城市在未来60年的气候,甚至在当今世界找不到“参照物”。

而从更长远的时间范围来看,高温甚至将影响一个城市的宜居与否。一项最新的研究显示,最坏情况下(持续目前的碳排放量),到2120年,中国将有22%—26%的沿海土地相对海拔高度低于海平面,9%—11%的沿海人口将受到影响。与此同时,沿海城市也将是极端天气(台风、飓风、热带气旋)光顾的热门地点。

从某种程度而言,极端高温不再只是气象学意义上的事件,而是一种公共生活的背景板,渗透进每一个人的日常。

在热浪中摇摇欲坠的经济链条

就像有城市开始主打“夏天不超过30度”的广告标语,气象不再只是生活对话里的调剂,也成为经济预测里的关键参数。

当室外温度达到50度,通常工厂内部温度会直冲60度,工人可以躲到阴凉处喘口气,但机器可没这福气。

通常来说,一台精密设备在30度环境下能用20年,到了印度,寿命直接腰斩至10年以下,因为高温加速了设备折旧,推高了维护成本。连马斯克都临时取消了访印计划,坊间戏言:“特斯拉怕的不是印度政策,是怕电池在车间自燃。”

在中国,随着今年入夏以来我国多地频发高温橙色预警,“白天停工、夜间开机”已成为一线工厂的现实写照。“有了去年的经验后,我们今年已经开始把部分制造环节移至夜间,以避免高峰期停电带来的停产损失”,一家江苏车企的工程师对媒体说道。

不少餐饮店、物流园、超市等也转为“凌晨送货”或“夜间配送”。济南一家连锁快餐店的店长就无奈表示,公司不得不推迟部分送餐服务,部分订单量锐减近20%。

绿色和平机构通过对2019—2023年8家主流快递企业的业绩分析还发现,高温热浪会显著影响企业的平均资产回报率(ROA)。如果全国各地极端高温天气(日平均气温超过32℃)增加10天,上市企业的ROA便会降低1.38个百分点。

高温带来的连锁反应还远不止于此。以去年同期的数据来看,一方面像与汽车生产密切相关的半钢胎开工率、钢铁行业的高炉和电炉开工率,以及和基建走势相关的石油沥青装置开工率均处于同期低位,蓝领用工量也有所回落,而工业品价格可能在开工收缩的情况下面临反弹。

图片

另一方面,根据中金公司的研究数据,极端高温不仅会抑制工业用电与生产效率,拉低PPI水平,还预计将拉动鲜菜、水果等农副产品价格上行,短期内推动CPI上涨。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的预测显示,全球平均气温每升高1摄氏度,会导致主要粮食作物减产19.7%,到2040年,高温将使全球粮食减产30%—40%。

一般来说,农作物都有各自的耐受温度,比如小麦26度,水稻34度,玉米38度。如果极端高温频发,自然就会影响这些农作物的产出,进而影响物价水平。

说白了,对于普通人来说,“或许就是挣得更难,花得更多了”。而要说高温对于普通人的影响,更能即时感受的,是身体运行的错乱。

美国一项基于190万人的追踪调查显示,气温越高,人们越容易烦躁。与10—16度的日平均气温相比,温度高于21度会减少喜悦、幸福等积极情绪,增加压力、愤怒等负面情绪,还会让人感觉到疲劳和精力不足。

在医学上,这种“情绪中暑”的情况被称为夏季情感障碍综合征。在极端情况下,情绪中暑还会导致冲动性自杀,所以说,“热死了”有时候真不是一句玩笑话。

图片

图源:小红书

热浪催生的“新高温经济”

尽管高温带来诸多不便与隐忧,但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实是:热浪催生的“新高温经济”也正在迅速壮大。

首先是制冷设备的市场增长。

能源研究机构Ember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美国和印度全球三大电力市场,夏季热浪导致电力需求增加了数十太瓦时的电量。与前一年夏季相比,美国空气冷却需求增长了37%,中国增长了31%,印度增长了19%。

到了今年,刚过去不久的618大促数据就生动反映了这一需求。6月20日以来,苏宁易购在北京、天津、河北的空调销售额同比增速分别达68%、83%和65%。京东618期间,AI节能空调、新风空调等空调趋势品类订单量同比增长超5倍,中央空调多联机销售额同比增速超220%。

还有更多的小物件式的刚需品迎来高增长。

京东618期间,原纱防晒衣成交额同比增长150%,超高倍防晒霜增长140%,户外防晒皮肤衣、脸基尼、遮阳帽+防晒口罩两件套等更多防晒品类成交额同比翻倍。

随着气温的升高,《纽约时报》甚至将个人风扇描述为“新的必备品”——从现在到2033年,个人便携式风扇的市场规模预计将增长近一倍。

尽管《柳叶刀》杂志警告称,当气温超过35°C时,电风扇无法有效显著降低体温,建议通过绿色建筑、城市绿化等环境降温措施辅助。

说到这,热浪也正催生或推动一批新的产业和商业模式的发展。

比如高温适应性建筑材料(如隔热涂料、反光屋顶)、气候智能穿戴设备、绿色降温方案等技术如今正被重新评估与推广。

2024年,彭博新能源财经追踪了超过一千笔交易,数据显示,气候科技公司从风险投资/私募股权(VC/PE)共筹集到51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资金都流向了低碳能源和低碳运输公司。

切换视角从更眼前的生活方式来看,不少人也正在寻找创新的居家社交和户外方式。

在小红书上,#避暑好去处#的笔记数量已突破10万条,避暑青旅、森林民宿、高海拔山地营地,成为年轻人的“清凉桃源”。美团旅行数据显示,今年6月中旬以来,“避暑游”搜索量同比上涨超664%。

在当下的“新气候”时代,高温所带来的不仅是挑战,更是新经济形态的诱发器。未来,谁能率先找到“热时代”的适应逻辑,或许谁就能建立起真正的结构性竞争力。

而作为普通民众,除了客观理性地了解事实真相、提高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之外,我们每个人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对低碳产品及环保行为的选择,也都有可能影响政府和企业的决策。

参考资料:

1.世界经济论坛《极端高温保险:在全球变暖中应对风险》

2.果壳自然《全球升温首次突破1.5℃,人类真的失败了吗?》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