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智能驾驶行业离国外还差N个特斯拉,除了砸钱和拼,我们还能做什么?

关注
世界上任何东西一旦中国人开始做,老外就活路不多了

由创业邦、搜狐联合主办,一汽-大众全新一代迈腾特约赞助的创业邦100未来领袖峰会暨创业邦100年会于12月1-2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

  乐驾科技创始人马斌斌,镭神智能创始人胡小波,MinieyeCEO刘国清,速腾聚创创始人邱纯鑫,在峰会参与了主题为《智能驾驶·过完五关还斩哪六将?》的圆桌对话,

  犀利观点如下:

1、智能驾驶时代已经来临了,但是自动驾驶到来时间还比较久,真正能够达到大规模上路时间点至少还要五到十年,而且是随着技术突破才能做到。

2、和国外相比,我们虽然有没有先发优势,但是中国本土团队也有自己的优势,我们有钱、我们够拼,24小时连轴干,不信干不过你。而且我们离市场近,中国是一个天然的非常大的汽车市场。如果我们能做到既有很强的执行力,又能把眼界看得更远,才能成为引领者,而不是追随者。

3、国内创业市场有一个特点,一旦发现了一个蛋糕,就会有各种资源疯狂的往里面挤,比如现在的共享单车,智能驾驶这个行业也一样,需要的更多是协同,而不是内耗。

  以下为《智能驾驶 · 过完五关还斩哪六将?》的对话全文,由创业邦整理,未经对方确认。

  Round1:真正的智能驾驶时代何时到来?

主持人:据了解,在座四位的产品都还没有进行特别大规模的生产,这恐怕也是现在行业的现状,行业还处于比较初级阶段。请教各位,在时间上看智能驾驶行业什么时候能够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胡小波(镭神智能创始人):我们是做激光雷达的。产品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机器人用的激光雷达,二是自动驾驶用的自动雷达,三是三维测绘激光扫描。

现在自动驾驶概念炒得很火,也有很多资本往这方面倾斜,包括美国日本的一些公司,他们用各种技术在尝试。包括日本先锋原来是做DVD的,也进军自动驾驶了。实际上这些技术目前最靠谱的、最成熟的还是用多线激光雷达技术,多线我们也在做,但是进度比国外大公司慢一些。多线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成本如何控制,这个是需要我们激光雷达厂家共同努力的地方。像合成孔径,我觉得更多的是契合半导体工艺和设计,真正要大规模生产,我觉得时间还很长。

虽然自动驾驶概念炒得很火,不做无人驾驶就觉得自己很low,但是真正无人驾驶要上路,不知道还需要多少年,五年、十年也许都可能。无人驾驶是一个人命关天的事。我之所以做这个领域,就是因为出了一次车祸差点没命了。但真正做成一个工业品需要非常长时间的验证,更何况做一个关于车的无人驾驶的东西。试问如果在高速路上开120公里以上,大家敢不敢把自己的命交给无人驾驶的机器人?说实话我不敢,我觉得现在还早。

这块给大家泼了点冷水,但最终方向肯定是这样的。只是时间的问题,如果技术突破得快,无人驾驶、自动驾驶能够早一点实现。我认为这是可能的,最核心的技术还是激光雷达,但是如果只靠引进国外的技术,考虑到成本,可能性不大。

刘国清(MinieyeCEO)我们的产品主要是用在无人驾驶里的识别感知模块,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从计算机视觉角度推动汽车无人化变革。

我个人理解无人驾驶是智能驾驶的最高形态。智能驾驶主要为了解决两个根本问题,一个是效率,另一个是安全。无人驾驶在解决这两个问题上最为理想。

但智能驾驶涉及的范围更广,比如半自动驾驶、可控环境下无人驾驶,包括驾驶辅助系统,这些都是属于智能驾驶范畴的。

所以,如果要问全面的智能驾驶时代什么时候到来,我感觉已经到来了。看一个行业,它有没有一个大的浪潮,主要是看它的传统玩家是不是已经觉醒了。传统玩家的觉醒一方面是市场得到了验证,市场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另外一点是传统玩家感受到了新入局选手、搅局者带来的问题。

可以看一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车厂,智能驾驶、无人驾驶都有了一些布局。大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诺基亚摩托罗拉在以前的智能手机时代如日中天,但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后却倒得很快,这就是为什么传统汽车厂会积极的布局,包括做一些投资、成立一些部门,做相关产品预研。

从这个角度来讲智能驾驶时代已经来临。

邱纯鑫(速腾聚创创始人)我们是专注于无人驾驶激光雷达的公司。其实智能驾驶行业现在已经有一些辅助驾驶的功能,像自动模式、偏离检测。现在已经有完全无人驾驶的汽车上路了。理论上来讲完全无人驾驶汽车时代已经到来了。

但纯智能化概念什么时候到来,要理清楚。一个是智能化程度,汽车在高速公路跑和在北京五道口跑是完全不一样的。第二是普及率,到底是一辆车在跑还是一群车在跑。

要让大部分道路环境能满足完全无人驾驶条件,还有几个门槛要突破:

首先,技术难点得突破。

第二,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问题也得有突破。

第三,云端的安全和操作系统安全问题要突破。

第四,安全方面人命关天,它可能随时都会变成杀人利器。

第五,伦理道德的问题要解决。

第六,还有成本的问题,整个车的成本。

马斌斌(乐驾科技创始人):我们做的产品是集中了云操控、机器视觉的智能驾驶设备,通过机器视觉设备大幅度降低驾车危险。

对比我们对智能手机的定义,比如说iOS或者安卓系统可以加装应用,我们把它叫智能手机。但说到智能汽车和智能驾驶,并不是要做到自动驾驶才能叫智能驾驶,这个概念还是有区别的。

现在谈自动驾驶还是在早期研发阶段,真正能够达到大规模上路时间点在五到十年。五到十年之内能不能达到?我相信应该是随着技术突破才能做到

现在所有的智能驾驶技术用的不管是激光还是视觉识别,还是大数据算法,并没有像人那样有思维能力。真要达到智能汽车水平,按照最高等级定义,应该具备和人大脑类似的思维模式,才能去做判别,而不只是基于大数据统计。基于数据的统计一定有偏差和遗漏。前面是蚊子在飞,还是小鸟在飞,前面有小汽车、桥梁能否准确避开,自动驾驶一旦缺少这种数据训练,就会出现问题。

现在我们谈智能驾驶不要把它和自动驾驶混为一谈。事实上真正的智能驾驶已经来了,包括阿里云和上汽的合作,搭配了智能操作系统,提供人车交互、人和信息的交互,一定程度上做到懂车、懂路、懂人,已经是智能驾驶了,而且交互很好,同一品牌汽车加了这个概念以后销量大增。

那么我们能不能做得更全?做到人和人的交互、车和车的交互,以及路线规划,在十字路口对另外一方向来的汽车的感知,通过云端数据的感知,自动做规避,包括红绿灯的智能开关,让驾驶过程尽可能少经过红灯,更加顺畅的提高交通效率。这都是属于智能驾驶范畴。

所以,我认为智能驾驶已经来临了,但是自动驾驶到来时间还比较久。

  Round2:中国智能驾驶行业有多少时间窗口可以追赶?

主持人:刚才聊到了国外技术,如果从更大的视角来看,我们现在与国外智能驾驶领域的发展状况有什么差别?

胡小波我认为世界上任何东西一旦中国人开始做,老外就活路不多了。只要在技术上一突破,半年到一年时间我们就能追赶上。但如果没突破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因为中国公司做事很拼命,特别是像深圳的那些公司,我听说邱总经常是晚上干通宵。虽然我们没有干通宵基本上也是天天加班。

邱纯鑫:我们确实在拼命追赶,现在不仅仅是成本上的问题,我们希望在挣钱的同时能够促进产业发展。

另外在中国我们这辈人都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我们的东西不是烂货,希望告诉所有人,中国人做的东西并非不如别人。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梦想。

我们中国人不缺复制能力,但缺乏底层创新能力。不是说人家能做出来我们去抄就可以了。梦想来源于对一个东西的专注,在这领域不断研究突破,哪怕做出来不挣钱,或者五年后、十年后才挣钱,但是一定要坚持做下去。

胡小波 :激光雷达未来肯定能挣钱,技术上肯定也不会比国外差,像我们做交换器一样。开始或许非常难搞,但是一旦突破以后,品质也好、性能也好不会有太多问题。

而且现在国家层面也在解决一些基础的元器件、原材料领域的问题。以前我们基本所有材料都得从国外找,但是现在我发现做激光雷达,除了FBG,其他都能从国内找到。

这个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种技术能力,包括国家整体科技实力都在大幅度提升。

另外,最主要的是中国有钱,那么多钱砸下去,肯定能砸出一些好东西出来。

主持人:我们也看到了中国企业的努力,但是这个行业我们还有多少差距要弥补?我们还有多少时间窗口?

刘国清:在视觉技术这块,国内一直到现在仍然没有成熟的达到前装功能要求,并且达到相关零部件标准的东西出来。可以看出来现阶段的差距还是有的。国外供应商有非常明显的优势,而这个优势带来了很多技术上的、对问题的理解上的以及数据上的差距。

过去中国人往往擅长做一些数学上的东西,但在做产品这一块,就差那么一点点意思,但最近这几年随着回国创业浪潮的兴起,也是非常高兴能够看到非常多学术界大牛归国。这对推动我们把以前做的实验室里的东西转化成产品非常有帮助。

回归到国内外差距,我们虽然没有先发优势,但是中国本土团队也有自己的优势,我们刚才提到,我们有钱、国内资本市场有大量资金、我们够拼,我们24小时连轴干,不信干不过你。还有一点也很重要,我们离市场近,中国是一个天然的非常大的汽车市场,汽车行业本身有一个特点,本地化的供应商相对于海外供应商有一些天然优势。我们去愿意干一些相对累一些的,做一些本土化的功能开发,这些我们都愿意去做,这也是我们的优势。这个优势基于我们距离市场很近。

虽然我们和国外供应商在先发上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有一些其他的优势能够帮助我们从后面赶上。

邱纯鑫:深圳的制造业不仅仅是中国的重心,也是全球的制造业重心,只要技术有突破会迅速量产,而且这个量产国外干不了,我们能够干。除了拼我们还能有什么?这个时候我们的制造业优势又充分发挥出来。我们有很多代工厂,他们给很多大企业像苹果、三星等做代工,他们的工艺都是几十年积累出来的,包括人才的积累、供应链体系的积累,这是一个宝库。

马斌斌:有一个现象是,很多好的创意都是国外先发起的,但是好的产品是中国人做出来的。中国人执行力很强,在应用技术这块研发、生产能力都很强,但是我们太拼了,经常很勤劳,连轴转,我认为这有可能是杀鸡取卵,我们习惯于埋头做事,但是往前看的视角太少了。美国所谓发达国家的人生活得很安逸、悠闲,他们想法很好、但做得很慢。好处是有一个放松期,不断看世界还有什么样新的可能性。我们会看到富士康这样的企业加工能力非常强,但是只是代工厂,我们在创新这块,一直属于跟随者,而不是引领者。别人先做出来或者提出概念,我们再实现出来。

如果某一天能够把这个点补上,既有很强的执行力,又把眼界看得更远,这时候才真正是突出,而不光是制造业突出,制造业突出是处于低端状态,因为最大的利润都被苹果这样的公司赚掉了。在这方面能不能突破是我们未来要思考的。

要想改变的话我们需要更多接受一些来自西方的思想,解放我们的想象力。

从人才来讲,中国人才在跟国外比并没有本质的能力区别,很多在国外留学的人在国外待很长时间,变成资深教授,正在回归,在中国做研究做技术开发。

国内的理论基础研究做得不深。尤其原材料研发远落后于国外,软件技术研发可以做出来,但是基础科学、材料科学,这些主要技术掌握在美国、日本、欧洲国家手里。

刘国清:国内在智能驾驶研发的起步上比国外晚不少,想能够在一个相对短的时间内追赶到国外水准,需要行业里更多的是协同,而不是内耗。

国内创业市场有一个特点,一旦发现了一个蛋糕,就会疯狂的往里面涌进资源。比如现在的共享单车,在我们深圳已经有五颜六色的、各种各样的放在楼下,都不知道骑哪个了。人工智能、智能手机、O2O都是一样的,一旦发现一个市场,无数人都进去了,把大量资源用在内耗上。

日本怎么做的呢?汽车产业对于日本整个国家太重要了,日本政府提出了一个口号,把无人驾驶留在日本,为了能够帮助日本全国层面推进无人驾驶技术演进,它把所有的本土车厂叫到一起,让国家一起协调,让他们一定不要内耗,更多要协作、协同。日本很多数据、资源都是共享的。

国内也应该一样,不管是做视觉的、做雷达的、还是做无人驾驶整个方案的,大家应该找到各自的利益点以及差异化,大家抱团,趁着行情好,才能够真正把产业推动起来。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