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李姓富豪,不只李嘉诚一个

关注
创投
宁夏工具软件
创业者需要的平台
最近融资:|2019-02-27
我要联系
尽管今日的李嘉诚与李兆基是互为瑜亮的一代传说,但他们的成长轨迹却迥然不同。

编者按:本文来自公众号艾问人物,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1928年,在广东出生了两个男孩,他们都姓李:李嘉诚,李兆基。近一个世纪前的那一年,谁都不会想到,他们俩会在日后叱咤风云。

WechatIMG136.jpeg

尽管今日的李嘉诚与李兆基是互为瑜亮的一代传说,但他们的成长轨迹却迥然不同。与“白手开家立业”的李嘉诚截然相反的是,李兆基的原生家庭为他自度金光:他是天宝荣金铺和永生银号的四公子,是货真价实的富二代。

01

1941年,继国军沦陷后,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英军也向日本投降。那一年,日军糜烂,社会动荡,货币不断贬值,物价飞涨。少年的李兆基与李嘉诚互不相识,他们都13岁。

李嘉诚的父亲因劳累过度染上肺病,没过多久就因病逝世,为养活母亲和三个弟妹,14岁的李嘉诚被迫辍学走上社会谋生,他去到舅父的钟表公司成为了端茶扫地的小学徒。但寄人篱下并非长久之计,李嘉诚每天都要小心翼翼地看人脸色,在这里,未来能一眼望到头。

只有到了不用再“察言观色”和“见机行事”的深夜,这个14岁的少年才能放下他这个年纪本不应该承受的圆滑世故。他想起父亲去世前轻声对他的嘱咐:“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失意时莫灰心,得意时莫忘形。”

金银铺的生意也不好做,“大难临头各自飞”,人们都各自营生,铸金匠打金偷金,打银偷银。眼看着自家财产就这么外流成了“他人嫁衣”,可铸金匠在当时又是不可得罪的奇缺人才,四少爷李兆基心急火燎。

还不及舞勺之年的李兆基决心自己学习铸金的核心技术,12岁就已熟练掌握鉴别和炼制黄金,成为顺德无人不知的神童和黄金奇才,很快便出任天宝荣金铺的头柜。这个小小的少年从中悟出一个道理:求人不如求己,当老板,要有过硬的本领才行。

1945年后,日本战败,解放战争也随之打响。政局天翻地覆,世道江河日下,人心也随之躁动起来,有识之士都在寻求变通。

当了4年掌柜的李兆基带着1000块钱只身去到香港,想要在这里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那一年,他只有20岁。而那时的李嘉诚早已离开舅父的钟表公司,做了一年“行街仔”的销售工作,升任成为总经理。

传奇二人的一代“香港神话”终于拉开了序幕。

解放战争之际,不少内地财主跑到香港,外汇兑换业务及黄金买卖生意十分兴隆,李兆基利用熟悉货币兑换业务的优势,从事买卖外汇和黄金的生意,在这场黄金大战中,为自己的商业帝国赚来了第一桶金。

五十年代初,内地解放,英国很快承认了中国的地位,并建立外交关系。李兆基意识到香港将成为中国通向世界的桥梁,于是又转行做起了五金生意和进出口贸易,红红火火。

几十年后,别人问起他的成功之道,李兆基回想起自己初到香港的那些日子,想起外汇、黄金与进出口贸易的那几笔生意赚来的“小钱”,他缓缓地说:“小富由俭。第一笔本钱最重要,有了它作为基石,才易于成功”。

“做人最忌的是日赚日花,入不敷支。有了本钱,安定下来,失业时也不用徬徨。所谓大富由天,绝不是听天由命,而是指顺应天时地利,绝对不可强求。财来有因果,有缘由,有机缘,也有福分。一旦明知不可为而为,勉强的后果早晚会招致失败。”

他说:“‘不贫’、’不富’者最有福,可以自得其乐。”

与早早就懂得“顺应天时地利”而变通的李兆基不同,1950年,22岁的李嘉诚选择了最传统的建厂创业方式,在筲箕湾创办长江塑胶厂。相似的是,二人都秉承着创业初期须勤俭的信念。李嘉诚白手起家,他的创业基金是平时省吃俭用储存下来的积蓄7000美元。

办厂初期,李嘉诚的长江塑胶厂因为质量事故问题而业绩低迷,5年内入不敷出,李嘉诚曾一度濒临破产,他意识到,经商之道,光有吃苦耐劳的韧劲是远远不够的。1957年,一期的英文版《塑胶》杂志提到了关于意大利一家公司利用塑胶原料制造塑胶花的消息,李嘉诚如梦初醒。

李嘉诚强烈的预感到:塑胶花也会在香港流行。于是他到意大利考察,回港后先人一步,率先研制出塑胶花,填补了香港市场的空白,并且坚持物美价廉的销售路线,塑胶花成为了热销产品。变通后的李嘉诚掀起了消费新潮流,长江塑胶厂由默默无闻的小厂,一下子蜚声香港塑胶业界。

02

1957年,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李嘉诚任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嘉诚把塑胶花作为重点产品,塑胶花为李嘉诚带来数千万港元的盈利,长江厂成为世界最大的塑胶花生产厂家。不久,他又积极开拓世界市场,成为“塑胶花大王”。

那一年,香港人口急增,工商业开始发展,政府和市场上的房屋兴建计划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一向跟随天时地利行进的李兆基决定向实物(地产)进军。

1958年,李兆基与冯景禧、郭德胜等八人合股成立永业公司,开始涉足地产生意。他们推出“分层出售、十年分期付款”的方式,面向广大中下层市民,一改过去地产业经营方式。生意十分火爆,所建楼宇均销售一空。

35岁的李兆基虽然年纪尚轻,但聪明灵活并早早就开始商业生涯的他完全可以运筹帷幄。1963年,拥有30%股份的李兆基出任“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的副主席兼总经理。

他主要负责三件事情:建楼的图纸设计,买入土地,楼宇销售。在责任范围内,李兆基事必躬亲,并借此练出一身的本领,比如,李兆基过目即能判断出图纸设计是否存有不当之处。

李兆基获取土地的办法也与众不同。据《华商韬略》报道,在香港,恒基兆业很少参加政府的土地拍卖,但总有办法能买到质优价廉的地盘。这是出于李兆基的两大法宝:购入“乙种换地权益书”,以及庞大的系统工程——旧楼改建。

买下黄金地带的旧楼,在旧地盖新楼,这种办法一举多得,发展商得利、市容焕新、旧业主套现、政府增加税收,但却十分辛苦。所以恒基兆业练出了另一个绝活——并楼,虽然并楼极其艰辛复杂,一个业主不卖就会满盘皆输,但李兆基信奉“寸土必争”,乐此不疲。

1958年涉足地产界的不仅一个30岁的李兆基,还有同样30岁的李嘉诚。那一年,李嘉诚在港岛北角建起了第一幢工业大厦,正式介入地产市场;1960年,又在柴湾兴建了第二幢工业大厦。1967年,左派暴动,香港地价暴跌,李嘉诚迅速趁机购入大量土地作为储备。

1972年,李嘉诚的“长江实业”上市,其股票被超额认购65倍。

也是那一年,新鸿基地产股票正式上市,但李兆基也于同年正式与新鸿基“分手”,分得了约值五千万港元的地盘和物业。他又与胡宝星合作组建了“永泰建业有限公司”。

1973年初,恰值香港股市牛气冲天之时,李兆基趁机推永泰公司上市,股价大涨,李兆基赚得盆钵满盈。两年后,李兆基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恒基兆业有限公司,股本1.5亿港元。

公司成立之后,李兆基“买壳上市”,即收购了他与人合股的永泰建业公司。李兆基接手后,凭借老练的手腕和经营技巧,永泰发展良好,股价也随之上涨,1976年,股价翻了足足三倍。

1978年,李嘉诚作为香港的企业家代表,与邓公进行了会面。那是改革开放的前夕,也是内地将要与香港进行更多商业往来的预警。此后,无论是李嘉诚还是李兆基,都愈来愈一发不可收拾,那几十年,正是他们最辉煌的时代。

80年代以后,已过半百之年的二位商业奇才不约而同地前赴后继,将眼光瞄准了内地和世界,由中国广州至加拿大再到新加坡等地,只不过目光的方向与领域不同,李嘉诚瞄准各行各业的商机,李兆基执着于房地产的根基基础之上,寻求多元化发展。

1994年,李兆基登榜世界著名财经杂志《福布斯》,位列全球富豪榜第13位。次年,李兆基昂首直入世界十大富豪之列,排名第7,成为香港首富,并被称为“香港巴菲特”。

1996年,李兆基以127亿美元个人资产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亚洲首富,亦为当时世界第4大富豪,至今仍是华人在世界富豪排行榜的最高名次。1997年,李兆基再次蝉联《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第4位,个人资产高达150亿美元。

即使到了2010年,世界金融风暴后,那一年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统计中,李兆基仍以185亿美元的个人资产位居全球第22位,全球华人富豪第二位。

1999年,李嘉诚超越李兆基,登顶香港首富。2011年福布斯富豪榜中,李嘉诚位于排行榜第11位。次年,李嘉诚排名第9,荣膺亚洲首富。2013年《福布斯》公布,李嘉诚财富大增至300亿美元,继续稳坐香港首富宝座。

谈及自己的成功秘诀,李嘉诚侃侃道:“业务多元化,擅用资本’财技’。”

03

2018年,创造了无数财富并捐款无数的李嘉诚宣布正式退休,并将自己的李氏商业帝国正式递交至子一代的手里。

紧接着,2019年3月20日,恒基地产(0012.HK)发布公告“官宣”:公司董事会主席及总经理李兆基博士因年事已高,现正式考虑退休,两个儿子李家杰和李家诚出任公司联席主席及总经理。

随着李兆基的退休,香港四大家族已全部交棒,“四大天王”的时代正式结束。

有传闻说,李兆基与李嘉诚的关系实际并不好,二人常年暗自较量,在商业游戏的世界里也不免经常出现碰撞与竞争。二人同年出生,都缔造了各自的“李氏帝国”,成功的路程也有相似之处:同时期创业,同时期做房地产,同时期跨国界经商,同时期上市,同时期退休。但无论什么恩怨是非,这二位元老的内心中也必定对彼此存有惺惺相惜,英雄垂暮,挥手向过往告别。

相逢于商业竞争的“战场”,相忘于时代尽头的江湖。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艾问人物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