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进城抢订单”,智慧城市将成下个大热风口?

智慧城市
福建企业服务
福州市政府×腾讯公司“互联网+“战略合作落地示范项目
最近融资:|2015-08-03
我要联系
在互联网巨头布局的光鲜亮丽平台下,它们对于优秀的垂直解决方案需求也在加大。

城市.jpg

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美股研究社,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9月10日,百度宣布战略投资东软控股,投资金额高达14.43亿元,这也成为百度在智慧城市解决方案里的一个大手笔投资。受这一投资消息影响,9月10日,百度上涨4.2%,报109.47美元,成交额1.89亿美元,市值381.547亿美元。百度这一投资动作也引发业内很大讨论,这也让国内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企业进入大众视野。

其实除了百度之外,国内不少科技巨头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都在智慧城市领域投入不少,智慧城市行业也成为巨头争相抢夺的重要市场,这关系到巨头们在人工智能跟5G时代能否获得更多话语权。

随着AI跟5G技术加速,国内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企业将要迎来发展春天?智慧城市不论是场景还是服务都有很大的发展机遇,这也让不少投资者看好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智慧城市这个行业能否诞生新晋独角兽?

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发展潜力巨大 百度领投东软控股为AI再次加码

defc3cfde72943b3b561f066c2604ee0.jpg

近两年,智慧城市这个词出现的比较频繁,用户切身的感受就是使用很多政府服务都很便捷而且高效,在这背后还是得益于不少城市都有跟互联网巨头达成深入合作。这次百度以高达14.43亿元投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企业大连东软,这也成为百度在近期一笔比较高额的投资买卖,百度这一举动其实还是跟它在AI上的布局密切相关。

为何智慧城市这个领域会获得巨头的青睐?

智慧城市作为最接近人类对于美好生活幻想的存在,聚集了巨大的流量与广泛的生意市场。成为科技巨头的下半场战事的主要发力点。 当下,城市建设更多依赖于政府,伴随着全国各地政府对"数字经济"解读的深入以及治理需求的提升,从数字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安防等角度入手,是智慧城市商业化落地的关键场景,也是良好的突破口。

在巨头倾巢而出的背后,其实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智慧城市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在新发布的《全球半年度智慧城市支出指南》中,IDC预测,2023年全球智慧城市技术相关投资将达到1894.6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389.2亿美元。中国市场的三大重点投资领域依次为弹性能源管理与基础设施、数据驱动的公共安全治理以及智能交通。在预测期间内(2018-2023年),三者支出总额将持续超出整体智慧城市投资的一半。

在AI、5G技术的推动下,这些新型技术应用到各行各业成为巨大商机,其中智慧城市市场提供了大量的应用场景,这为技术提供商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在这个领域,不少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企业也应运而生。据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12月底,我国智慧城市行业概念企业已经达到874家,同比2015年增长了35.09%。预计到2020年,智慧城市行业概念企数量将超过1500家。

从这个企业增速来看,可以看出智慧城市行业在未来很有可能会迎来一轮高增长。随着这个行业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除了会推动它的发展但也可以预见的到的是未来市场竞争加剧,到底谁会获得更多市场呢?

巨头布局智慧城市抢滩G端市场 智慧城市产业链的竞争格外激烈

a6a3e7a8ed864f10ae5bbf46ddd978d2.jpg

作为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风口,智慧城市受到巨头的青睐实属正常,毕竟这个领域涉及到的场景跟服务跟用户需求密切相关。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4年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前景与投资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达7.9万亿元,到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25万亿元。对于互联网科技巨头来说,虽说智慧城市行业潜力大,但是它们之间的市场竞争也是很激烈。

c2d4ec1280ad4b5f98fc038862c3b01b.jpg

1、 技术的较量是重点,这是获得G端认可的关键

智慧城市建设本身就是一个需要投入不少技术的行业,不论是数据资源平台、5G、人工智能、一体化计算平台、远程控制与管理等方面都需要很扎实的技术实力。目前国内互联网巨头在这些新型技术领域都投入不少,这有利于它们在抢夺智慧城市的试点服务这块树立很大的优势。

根据互联网巨头的动作来看,它们都有属于自己的技术平台,这也是它们拓展业务的根基。

阿里为智慧城市打造的平台是"ET城市大脑",其技术架构上分布着4个平台:应用支撑平台、智能平台、数据资源平台、一体化计算平台。据悉,阿里的智慧城市涉及的场景包括城市交通、医疗、城管、环境、旅游、城规、平安、民生八大领域。其中,拓宝科技就是阿里云IoT黄金级合作伙伴之一。

腾讯在智慧城市领域主要还是围绕旗下社交产品展开,这有利于继续巩固它在社交领域的竞争优势。推出的最新战略是"WeCity未来城市解决方案",相比之前版本的"城市超级大脑"做了升阶,用微信、小程序等应用进行数字政务、城市治理等方案的落地。

京东在打造"城市操作系统"上投入不少,推出"城市计算平台",意在以城市操作系统为核心,构建智能城市的开放生态。过去一年,京东城市已落地众多应用案例。比如,国家能源集团AI优化火力发电、与S-PARK联合打造覆盖全国的智能停车场、三亚智能小镇、宿迁信用城市建设、全国300城市空气质量精细化预测和智能宿迁App。

从这几个代表性巨头的动作来看,不论是它们的技术研究成果、投资收购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企业等,从这个方面来看巨头的入局让智慧城市行业发展有了更多技术保障,从而推动行业的快速发展。

2、G端市场订单竞争激烈,各家都在争夺试点名额

根据互联网巨头一贯的布局方式来看,大部分都是集中在C端跟B端这两个大市场,但智慧城市服务的却是全国各个城市的政府机构,可以说G端市场也成为互联网巨头竞争的重要战场。

目前国内不少城市入选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总计约500多个城市已提出智慧城市发展计划或在建智慧城市,整个智慧城市产业链都会是投资热点。并有超过300个城市分别与BAT、华为以及三大运营商展开合作,从这个局面来看,G端城市资源大部分还是掌握在各大互联网科技公司上。

其实本身互联网巨头有技术、有资金、有各种资源可以匹配,对于G端市场方来说他们可以省去很多繁琐的方面,因此选择这些巨头还是一笔划算的投入。但对于科技巨头来说,要想获得更多政府订单,也并不是那么容易,毕竟各种综合考量的因素很多,要从实力强劲的友商平台中获得更多订单并不简单。

目前,智慧城市俨然遍地开花,各大科技巨头抢夺政府订单,纷纷布局智慧城市。一幅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布局版图正在悄然拉开,中国已成为全球智慧城市最大的试验场。

3、资源互换是个考虑因素,这将决定双方合作程度

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逐渐成熟的社会背景下,国内类似"互联网+政务"的场景式应用逐渐成为驱动智慧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其实可以经常看到互联网科技巨头跟国内各个城市又达成什么样的合作。

虽说双方合作会考虑各种因素,但资源其实也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毕竟在差别不大的技术跟服务领域,互联网巨头能够给城市带来什么样的前景也是一个参考方面。

像湖南长沙就成为腾讯跟百度智慧城市合作的重点,今年8月8月,腾讯(长沙)智慧产业总部在长沙正式揭牌。马化腾表示:"腾讯选择了长沙,希望将其打造为智慧产业和数字城市的标杆,并在不久的将来将长沙模式向全国推广。" 在此之前,百度在长沙就最早布局自动驾驶。2018年,百度公司与长沙市政府、湖南湘江新区管委会达成全面合作,双方共建"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创新示范城市",将长沙打造为自动驾驶之城。

这些互联网巨头给合作城市带来技术、资源甚至会选择将部分业务搬到当地,为当地带来一些就业需求等。各大城市为了获得更多互联网巨头的选择,也会在一些政策上做调整来,像是土地价格优惠、其他专项资金、奖励政策,都是实打实的来吸引巨头。

目前来看,国内智慧城市这条产业链的竞争还是很激烈,不论是互联网巨头之间的业务竞争,还是抢夺优质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企业等,在资本的推动下,智慧城市行业未来的发展还是值得期待。既然发展前景良好,这个行业诞生独角兽是可行的吗?

优秀垂直解决方案备受巨头青睐 后续这一领域将要诞生独角兽?

4070fb5e91d24bac97bd29a3da8acc7b.jpg

智慧城市建设目前正在不断升级,成功吸引了京东、腾讯以及阿里等科技巨头争相布局。据了解,上述巨头已经与不少城市签约了合作。不少智慧城市概念股的表现也是很不错,像梅安森、ST信通、青松建化、天夏智慧等这几个A股都是其中的代表。随着互联网巨头布好局,后续对于各种提供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的企业的竞争也在加剧。

在互联网巨头布局的光鲜亮丽平台下,它们对于优秀的垂直解决方案需求也在加大。他们直接的关系犹如解决城市问题的"钉子"与"锤子",彼此缺一不可。如果没有这些垂直解决方案公司的支持,互联网巨头也难以用服务来吸引G端市场的认可,因此,彼此之间还是互相成就的。

这次百度花费14.43亿元领投东软控股,这也算是智慧城市解决方案里的一笔大投资,在资本市场的看好下,后续肯定会有更多融资动作。但在市场的需求下,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企业能否脱颖而出关键还是要有核心竞争力,这个不仅让它受到巨头青睐,而且有利于它在G端市场占据更多市场份额,未来商业价值增长空间大。

本文来源:美股研究社(公众号:meigushe)http://www.meigushe.com/——旨在帮助中国投资者理解世界,专注报道美国科技股和中概股,对美股感兴趣的朋友赶紧关注我们

本文(含图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布,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