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全媒派,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近期,德克萨斯A&M大学和厄瓜多尔美洲大学的学者于著名期刊《实验经济学》(Experimental Economics)发表了名为《Facebook的经济效应》(The Economic Effects of Facebook)的论文。该报告调查了1769名美国本科生后发现,年轻人们停用Facebook一周后,看的新闻少了,心情好了;但从评价来看,他们反而认为Facebook的价值比原来高出了20%。
全媒派编译尼曼新闻实验室对该论文的报道,关注该论文中研究Facebook对年轻大学生新闻消费有怎样的影响,并探讨该实验的局限性所在。
研究阶段时间线
研究对象:1769名A&M大学学生
研究方法:A/B测试,学生被随机分为2组进行测试。
第一阶段:招募“被试”,进行第一次BDM估价(BDM,全称为Becker–DeGroot–Marschak,是让“被试”对事物进行估价的机制)。
第二阶段:进行第一次测试,一组学生停用Facebook一周,另一组学生不受限制。
第三阶段:进行第二次测试和第二次BDM。
结论:本次研究聚焦于新闻品牌意识、内容消费、抑郁感和日常活动,结果发现,Facebook对生活的许多重要方面有显著影响,而这些和建立、维持社交网络没有直接联系。
不看FB后,也不看新闻了?
调查发现,参与者平均每天要用1.9个小时来刷Facebook。不过,据著名市场调研公司eMarketer估计,今年美国成年人刷Facebook的时间将只有38分钟。1.9小时的日使用时长对Facebook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近年来,年轻人逃离Facebook已成为议论的焦点。而这其中,有30分钟被用来刷新闻。
停用Facebook的半数参与者表示,他们不会以传统媒体来代替Facebook的新闻消费。总体来看,Facebook停用组的资讯消费大幅减少。相较于基准线而言,新闻消费这一项的标准差偏低0.64(p值<0.05),并且,这一点体现在所有内容领域,如天气、体育、时政等。
这表明,不从Facebook上获取新闻后,用户们也不一定转而从其它渠道看新闻。传统媒体消费,并没有弥合因限用社交媒体产生的阅读空缺。
停用FB好处多,但为何用户更加想念它?
据停用组反映,少看Facebook后,受访者称自己的“行为更健康了”(他们说自己吃得少了、冲动消费减少、效率提高),而且,他们称心情也明显不那么抑郁了。既有可能是因为过得更健康了,也可能是各种各样的信息看得少了。
以上发现也与纽约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今年早些时候的研究结果一致:弃用Facebook的用户称,其幸福指数提高,看新闻变少。
虽然停用带来了种种好处,但用户们依然怀念刷Facebook的日子。一周之后,他们对Facebook的价值评判反而更高了。对此,研究者们解释道:
第一,资讯阅读的减少,并不能简单地被更好的心情或更健康的活动补偿,用户下一次的停用成本只会更高。
其次,产品价值得以提升的逻辑,就像成瘾物质的戒断效应。一旦Facebook成瘾,戒断一周反而更想刷,这也能解释为什么Facebook在停用者心中的价值会上升。
第三,Facebook对生活其它方面也有影响,不过,暂未在本次研究中有所体现。比如,我们并未研究停止访问Messenger服务对受访者产生的影响。
测量新闻意识:停用并未提高判断准确性
此外,研究者还用了其他方法测量受访者的新闻意识。调研前一周,小组从皮尤研究中心的媒体排行榜中收集了11家排名靠前的媒体的标题,分别是: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纽约邮报》《波士顿环球报》《旧金山纪事报》《芝加哥论坛报》和《每日邮报》,并以Breitbart(编者注:右翼新闻网站)作为偏颇信源加入对比。
研究期间,没有发生容易导致认知偏颇的大事,如大规模枪击案或重大自然灾害。
参与者需要从主流新闻来源随机挑选出的6条报道标题和来自偏激媒体的1条标题中,辨别事件是否真实发生。其中,主流媒体中,2家媒体的报道标题被研究者人为做了小小改动,以使其变成假标题。其他的所有标题,都确切来源于上述新闻媒体的头版或网站。
之所以选择Breitbart,是因为其庞大的网络流量。根据2017年3月Alexa的数据显示,Breitbart的流量远超其它偏颇信源,规模和主流媒体如《华盛顿邮报》相当。
不过,研究设置也有争议。从记录上看,很难把Breitbart和《华盛顿邮报》的流量相提并论。Comscore数据显示,Breitbart月流量最好的月份是2017年1月,独立访客达到1730万;而《华盛顿邮报》则是2017年3月,达到8650万。
另一个例子是,将《每日邮报》作为主流媒体来源,是值得商榷的(此前,维基百科曾称其“越来越不可信”,并在大多数词条中禁止以《每日邮报》作为来源)。此外,将所有测试项称为“标题”也不够准确,部分选项确实是“标题”,还有一部分是更长的报道语句。
被限制戒断Facebook一周后,参与学生再次参加新闻小测试。结果发现,对主流新闻标题的新闻意识,并没有因为此次限制而产生显著影响,也就是说,当再次询问这批接受戒断实验的用户,能否判断出主流新闻的选项是否为真实事件时,他们的判断准确度也并未因为这次实验而受到太多影响。
相比之下,戒断用户判断来源于Breitbart的标题的不确定性,反而比主流新闻高出22.1%。
弃用Facebook影响不大?实验仍有局限性
换句话说,一周不用Facebook并没有让人在判断信息真实性时有太大改变。而经过这段“戒断时间”,他们反而会对Breitbart的报道表现出更大的不确定性。少数人认为这些报道真真假假,而更多数人表示:不确定。
不过,对于研究结果,还是谨慎为妙。在前后对比测试中,政治倾向性的两则标题完全随机取自Breitbart,一条被放在戒断周前,一条在之后。因此,研究者的选择会对结果产生较大影响,这一点应该被质疑。
此外,提问方式也是造成争议的原因之一。比如,“《MSNBC分析师呼吁ISIS炸毁特朗普财产》,是上周真实发生的事件吗?”答案可以是真,因为Breibart的确发表了这篇“报道”。但它也是彻彻底底的标题党,因为MSNBC分析师没有如此呼吁过。
戒断一周后,来自Breibart的测试题目则克制得多,名为《特朗普希望在任期间有宇航员登录火星》。这就是一则普通的新闻,资料来自于特朗普在NASA活动的发言,以及其它媒体的公开报道。
两个如此迥异的题目用于支撑实验结论,是不够严谨的。
该论文在结论部分提出,消除来源的偏见,能够帮助新闻聚合应用更好地向公众提供信息,并能削弱假新闻的影响。Facebook推出的功能,如即时文章、趋势新闻等,表明该公司希望成为新闻聚合平台;但是,近期Facebook出于假新闻的顾虑,对相关功能进行整改,这和论文中相关的发现是契合的。
即将到来的美国2020年大选,将使Facebook在信息传播上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可能让普通用户置身于更加扑朔迷离的信息环境中。在社交网络处处渗透语境中,也许戒断某个社交产品也不会让个体幸免于网络假新闻的侵扰。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