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轮游风险到底有多大?聊聊历史上的惊人船难

关注
等到春暖花开之后,会有人再次面朝大海,踏上邮轮,希望届时的“海上黄金岛”,得见人与机器的共鸣,硬件与管理文明的共荣,预防理念与职业责任的凝聚。毕竟生命的安全,是一切繁荣的底裤。

游轮.jpg

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脑极体,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这次疫情为人类语言学贡献了不少黑色幽默,比如一款境外版本就很“有内味儿”——

乘客:我们什么时候能下船?

日本:当您确诊的时候就可以了。

没错,说的就是停靠在横滨港口15天的“钻石公主号”邮轮,总计3000多人被困海上。

终于到本文发稿时,“钻石公主号”邮轮上的所有人员已经采集完检测样本,其中无感染人员将彻底结束担惊受怕的隔离期,于19日下船。

而除了困守孤船给人群带来的健康危害以外,这次事件也会导致该艘邮轮直接退役,加上众多班次停航,邮轮公司的经济损失高达数亿。

而令人后背发凉的是,这并不是邮轮第一次遭受病毒打击,诺如病毒、流感等在船上爆发也时有发生。这甚至不是最恶性的邮轮灾难,泰坦尼克号沉船死亡人数超过三分之二的悲剧,代价更加沉痛。

奢华愉悦的海上之旅变成“恐怖邮轮”,经此一疫,或许有必要来探讨一下,邮轮的哪些安全薄弱点应该受到关注?

难上加难:邮轮上可能的几种遇险方式

奢华、愉悦、轻松……这是成就了邮轮这一“水上黄金产业”的几个关键词,也成为近年来举家出游的首选方式。

但在上船之前,可能很少有人会去了解,那些发生在邮轮身上的险情。而这次疫情,却再一次给心大的人类敲响了警钟。

简单回顾一下历史上的邮轮灾难,可以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

1.直接意外。

这种事故比较常见,同时因为事件的紧急性、普遍性,加上大型豪华邮轮的乘客数量和船员人数往往能达到4000-7000人,很容易出现重大伤亡。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泰坦尼克”号。现实世界中的船难远没有电影中那样充满了浪漫唯美色彩,实际上,这艘号称“永不沉没”的邮轮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后,直接导致超过1500人集体遇难。在当代社会也无疑是一个极为恐怖的数字。

海洋上变幻莫测的情况是导致此类意外发生的罪魁祸首。比如2015年 “诺唯真之晨号”在百慕大群岛附近,因为船舶失去动力而搁浅;2013年 “双子星”轮在长江口,螺旋桨缠绕到了渔网而失去动力,随后又遇上大风,发生走锚险情等等。

比天灾更令人惋惜的则是人祸,万一遇上一个不靠谱的船长,那能不能活着真的就是凭运气了。像是2012年意大利“科斯塔·康科迪亚”号邮轮,就因为违规驶入近岸浅海水域,导致触礁后发生侧翻,共有32人遇难。其船长斯凯蒂诺也被控失职杀人,判处监禁16年。

总而言之,“靠天吃饭”的海洋产业总会会遇到老天爷不想赏饭、或是决策人员判断失误的时刻,这也是邮轮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2.传染疾病。

与直接事故的惨烈相比,传染性疾病则有点“钝刀子割肉”的感觉。

因为邮轮的聚集度很高,而且船上人员多样、流动性强,许多海外邮轮公司的员工往往来自各个国家,乘客也五湖四海。这么多人一起在海上与世界隔离,在无法靠岸的情况下,传染性病毒更会引发整体性灾难。

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的密集集体活动,更容易发生交叉感染;同时,现代邮轮封闭性强,每一个舱室都是密闭的,由中央空调来完成通风功能。这也就意味着,一旦船上出现传染源,很可能因为空调的内循环而增加病毒扩散的可能。而开启外循环来调节舱室温度,则会消耗掉更多的能源,能够支撑船舶航行多久,也是一个问题。

这次“钻石公主号”被全面隔离在海上,日本东海大学公共卫生专家金谷泰弘教授就表示,高密度人群会极大地增加感染的风险。

3.次生伤害。

灾难引发的次生伤害有很多,而发生在邮轮身上则更是“不可承受之重”。因为随手举个例子,都是满目疮痍。

最揪心的,是邮轮特殊性所导致的人道主义灾难。

以这次“钻石公主号”为例,日本作为口岸国家有权拒绝其入境、停靠(邮轮由英国公司运营),那么是否接收、如何接收,都成了考验国家与人性的困境。

不得不说,日本选择了在接收前让该邮轮在海上停靠一个隔离期的时间,体现了一定的道义担当。但“被迫隔离”的措施,目前看来也导致了一些令人哀伤的人道主义问题。

一方面,邮轮上往往老年人居多,存在众多慢性病、体质差等隐患。尤其钻石公主号上老年人乘客占比更高达80%,有2444名。排查工作、物资到位的不及时就更容易引发其他病症。

前不久就有新闻爆出,有日本乘客在船上打出日本国旗,下面写着“药品紧缺”。

另外,邮轮隔离的封闭环境虽然减轻了岸上的医疗压力,却大大增加了船上的传染风险,由此带来一系列心理挑战。

比如在封闭狭窄的内舱房中如同蹲监狱,传染渠道不明,导致人心惶惶。连邮轮上的推特达人马修·史密斯(Matthew Smith),一开始还狂发状态晒食物、晒电视,近期也表示想回到美国。

哈佛大学流行病学家迈克尔 · 米娜 ( Michael Mina ),也在社交网络发言,认为这种隔离是不人道的。此前日本内阁也有议员提出,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应让无症状乘客下船,但最终被否决了。

不少国家只好采取措施,相继派出专机接回船上的本国民众,比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等。或许比疾病更可怕的,是盘旋在这艘“恐怖邮轮”上空的恐惧。

另一层打击则来自于后续行业的复苏。

大型灾难事故的发生,对于邮轮产业来说更加惨烈。不仅体现在直观的船只、补给、网络等成本上,还会面临一个更加缓慢的复苏周期。

邮轮事故往往都后果严峻,这也导致游客对该类旅游产品的安全担忧难以在短期内消除,想要重新赢得市场的信任就是一件难题。

与此同时,大型事故的发生往往也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安全防护水平,需要对潜在危险部署更加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这也会一定程度上延缓行业的常规运营。

对于细分市场来说,这次疫情也会影响许多邮轮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布局。前车之鉴如2015年,韩国邮轮业受到MERS疫情的影响,据其相关官员统计,全年通过邮轮访韩的外国游客数较2014年(105万人次)减少22万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将达到2576亿韩元。那么伴随着疫情好转,但全球邮轮巨头计划将“鸡蛋”分散在不同的篮子里,方兴未艾的中国邮轮业迎来一波冰封期,也并不令人意外。

高大上的邮轮游,为何连安全都难以保障?

那么问题来了,邮轮收取着并不低的船费,娱乐、WiFi网络也价格不菲,其消费者往往有着一定的经济实力,要求“安全”二字很难吗?

首先必须承认的是,在安全保障、健康监管方面,邮轮业可以说是装备最完善、经验最丰富的行业之一,毕竟这是立命之本。

几乎所有大型邮轮都会配备全天候的医疗设施和专业人员,有的还与岸边医疗机构合作,便于在有人生病时及时提供服务。在科技保障方面也十分积极,卫星导航、自动避碰的全球自动定位系统、智能监视器等手段一直在不断更新迭代,有着严格的国际化标准规范和安全管理体系,但仍然无法完全避免海上安全事故的发生。

从近年的邮轮安全事故中我们可以发现,导致其结局惨烈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邮轮事故多为突发事件,其诱因往往比较复杂。搁浅、触礁、翻沉等只是结果,其背后有着一系列紧急因素的叠加。

实际上很多邮轮事故最后都无法找到答案, 比如泰坦尼克这艘当时号称世界上最豪华的邮轮,沉船的原因至今也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1948年导致死亡和失踪超过3000人的江亚轮爆炸事件,多年来各种考证层出不穷,真正的事故原因始终未能水落石出。这也让后续的“亡羊补牢”成为难题。

二是邮轮事故的最终伤亡数量,与其应急救援行动的效率息息相关。而这一后续行为需要多部门、多群体的共同联动,很容易出现耽误事儿的情况。

举个例子,许多邮轮乘客往往缺乏专业的逃生训练,上船时几小时的演练早就在美食娱乐中忘得干干净净了,一旦发生事故需要大规模撤离时,却无法快速疏散;

另外,如果出现翻沉、传染等情况,就需要岸上机构提供水下救援、检验检疫等援助。紧急情况下想要调动诸多体系响应,对产业上下游的应急联动能力要求很高。这需要长期有针对性的磨合、演练、培训。

近年来灾难性事故中的伤亡人数在不断减少,但显然每一个死亡都是一个家庭、一个生命的悲剧。极尽全力地将其压缩到最低可能,才是邮轮产业应该努力的方向。

用科技拴住不系之舟,能否成为一张好牌

如果要给邮轮安全升级提出什么建议的话,可以有许许多多的细节,比如加快研发简便快捷的无症状病毒携带者的普查方法,降低船上的传染风险……但这些具体措施可能都只能作用于一时,如何提升船只航行的安全效率,背后的整套管理体系才是关键。

我们就来聊聊邮轮安全管理的整套体系,是否能借助科技的力量来“强身健体”。

将邮轮的安全防护按场景分为三级,会发现有许多值得关注的地方:

1.岸上。

无论是港口的查验工作、船舶进出港调度指挥,还是邮轮安全监管、应急救险保障等等,都需要岸上一套健全的保障体系来支撑。

但邮轮所面对的监管方向、细节、人员都是极其多且复杂的,如何能够高效、快速地排查隐患? 这里我们会发现,AI与IoT网络组成的智慧防控系统,就形成了一个极为好用的助手。举个例子,2012年意大利“歌诗达协和号”因船长操作不当,多次更改计划航线而搁浅,公司监管人员在安全指挥中心却对此熟视无睹,再加上当时船舶救生艇筏配员严重不足,船长却率先提前登艇离船,后续引发的撤离秩序混乱才是酿成多人失踪死亡的主因。

那么,监管人员如何对离岸邮轮的安全保障物资,以及内部系统进行有效地监督呢?指望全员自觉和个人素质已经证明了——风险极大,系统地对邮轮港突发事件进行评估和预警,保障邮轮港的正常运营,AI+云计算的出现让这一需求成为了可能性。

比如通过将邮轮安全的各项指标、数据、分析引入人工智能模型,借助云端算力进行处理,进而按照实际数据来综合分析,客观反映出邮轮航行安全的不同程度。比如研究者就对某一邮轮进行了模型检测,结果显示该邮轮船舶状态比较好,风险较低,主要的风险体现在环境方面,这就有助于提前部署,帮助邮轮规避航路上的环境风险,做到“防患于未然”。

2.海上。

前面提到,海上航行的安全状况复杂性高,且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是威胁邮轮安全的重要前提。

实际上,今天的船舶驾驶已经在提示报警方面有了很高的灵敏度,许多判断都可以交给仪器设备来自动化的完成,比如天气系统、卫星通讯设备,加上视觉瞭望,能够保证及时发现和处理系统故障。

一旦遭遇紧急事故,船长的操作、船员团队的素质,加上高效的应急程序,往往才是最大化规避灾难性后果的前提。

毕竟再多的设备都只是工具,关键在于决策和使用工具的人。

比如发生了火灾,火灾预案实施后如果发现控制比较难,船长会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和事故严重性来决定是否升级反应级别,比如全员撤离。然后船员团队根据不同的标识来配合相应的指挥。

如果船长判断失误呢?一艘具备思维和知识管理能力的智能船只就很有必要了。说人话就是,让邮轮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对采集到的环境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判断、决策等,来辅助船长做出判断,同时,邮轮“大脑”要能够自动化地指导船岸人员,甚至控制船只,而不是任由掌舵者出于“炫耀”“盲目自信”“经验主义”等理由,做出不利于乘客人身安全的行为。

人与智能工具的协同,是邮轮安全发展的当务之急。

3.船上。

船体内部同样存在着不少安全隐患,除了传染病毒之外,令人头疼的还有火灾。

在密闭的船舱内,火灾很有可能在某个房间中产生,然后烟雾阻挡乘客及船员自救逃生。安装烟雾报警器不就好了?在现实情况中,偷偷遮挡报警器、设备失灵的情况也并不少见。依靠船上数千人的自觉性,不太现实。

所以现在许多最新下水的邮轮都在客房融入了许多智能科技,比如添加了智能传感器,自动识别房内是否有人,实现节能环保及保持舒适温度,发现异常及时报警,来掐灭潜在隐患。

伴随着邮轮智能化的发展,乘客安全也将多一重保障。

等到春暖花开之后,会有人再次面朝大海,踏上邮轮,希望届时的“海上黄金岛”,得见人与机器的共鸣,硬件与管理文明的共荣,预防理念与职业责任的凝聚。毕竟生命的安全,是一切繁荣的底裤。

本文(含图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布,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