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娱乐资本论,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LV的2020夏日风情,原本应该是阳光海滩印花小清新,可走进LV的直播间,就像赶集时无意逛到一家批发店,可以淘上几件带着塑料味的平价货。
在小红书上第一次尝试直播带货的LV,意想不到遭遇“群嘲”——直播画质模糊影响款式辨识度,布景简陋无法形成品牌独特的视觉风格,而最为重要的直播内容像是套用关于流行搭配的万金油文案,无法展示出一个高奢引以为傲的设计感。 站在直播带货的新风口,奢侈品似乎再次面临水土不服的境况。 除了LV直播,最近翻车的还有首次进军美妆的爱马仕。李佳琦自掏腰包花了1万元买来爱马仕口红做试色直播,对于爱马仕来说是不可多得的自然流量发酵机会,可没想到网友们眼看着李佳琦从跃跃欲试的期待到逐渐绝望的表情,类似“包装接受无能,太丑了”的评价飘了满屏。
当奢侈品一再想要从“神坛”走下来,不断做出“破壁”举措,直播会是一种好方式吗?
初尝直播就翻车,为何奢侈品总陷入格调争议?
LV直播首秀的争议点在于三个方面,首当其冲是场景。高奢的格调往往体现在其视觉冲击力,在大众眼里,LV的专柜设在北上广一线城市寸土寸金的商圈,LV的跨界是展示百年历史和文化情怀的艺术展览,即便是玩弄潮流的LV,也是排队都买不到的supreme限量联名。
可在直播间中,置景灯光、物品陈列与KOL、明星之间的视觉搭配都异常接地气,比如时常出现的塑料椅子让整个直播看起来类似淘品牌的例行直播,而高昂的价格会让消费者质疑“这是真的(货)吗?”,大大降低对品牌的信任感。
这与品牌进入直播间的合作模式有关。据从事品牌种草卖货营销的Chris介绍,“品牌进直播间,一个就是和直播主播合作,做一个小专场或者买混播中1-2个产品坑位,直接卖货。一般会通过代理商或者电商平台去跟主播商务联系。如果是只买一个产品坑位,品牌对于直播间装修风格的可控性相对弱一点。”
“或者是品牌代言人+明星播主的形式,这种直播一般也是一个大campaign的一环,会有相应的主题和包装”。
像LV这样的奢侈品牌,普遍会选择做一个小专场的规模。“如果是专场形式,实际上品牌可以对主播布置直播间进行监控,且必须会这么做。”比如常与薇娅合作的宝洁,比如洗发产品,品牌是可以引导薇娅做符合产品主题的直播间装饰的。
其次的争议点在于KOL主播错了。与业内公认的能带货的薇娅和李佳琦不同,拥有百万粉丝的程晓玥虽然在小红书上有足够影响力,却没能在带货上输出自己的口碑,这尤其体现在口播文案上,对于时尚、对于奢侈品设计理念的理解与阐释实在过于简单。
LV拥有如此多的秀场资源,通过寻找专业设计师、去过秀场的模特儿、时装杂志主编或是时尚博主,通过对谈、讲述大秀故事,讲述灵感来源等,再穿插单品搭配教程,至少会让观众觉得对味。
“在KOL选择方面,头部主播像薇娅和李佳琦这种卡位,都是主播选品牌而不是品牌选主播。而选择中腰部KOL,通常会通过一些代理机构集中采买,但品牌对这一块卡位的主播不会盯很紧,基本上就是代理机构去盯场。”chris说道。
事实上,品牌对于代理人员以及执行人员是可以进行约束的,而LV在这一部分其实没有做到有效把关。因为成本问题,目前品牌放在电商内部做执行的代理商,业务专业能力相对较低,但品牌本身很难每一场直播都去盯场,因而会发生不可避免的人为意外。
这其中最为不可控的也是最为重要的直播内容。主播在直播时的状态,以及对产品做出的反应,是品牌无法去做出硬性指标的。LV直播间的KOL在介绍产品时时常使用“好用、漂亮、快来买”等最为普通的词汇,这些特征放在任何一个品牌身上都能展现,那LV的吸引力何在呢?
LV向来是奢侈品界的先锋代表,从与街头潮流合作开始,LV一直被业内标榜在做其他奢侈品牌不敢做的事情。这次直播带货也不例外。
从短视频到直播间,拥抱“新风口”的奢侈品屡屡阵痛
这样的尝试并非奢侈品的首次失利,事实上,从全球奢侈品遇冷、到线下零售渠道被打击,再到本次的疫情影响消费,复盘奢侈品的“风口尝试”行为,每一次受到消费冲击后,大牌们都会在拥抱新世代和国内潮流的方向上进行努力。
从2015年的明星代言,到2018年的短视频运营再到今年的走入直播间,处处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试水,然而在这些过程中,几乎每一次都伴随着被“差评”。
2015年起,全球奢侈品市场遇冷,遍布“利润下滑”鳞伤。这一年的全球股价大跌致使奢侈零售行业受挫,在8月份,LVMH股价已跌至近3月以来的最低点,累计跌幅超过12%,市值蒸发超过100亿欧元;爱马仕集团、历峰集团、Burberry集团等股价近三月跌幅也超过10%。
与之对应的是中国个人奢侈品消费市场的反弹,得益于15年后中国及海外奢侈品价差调整以及从16年开始推行的关税新政,国内的本土消费开始回暖。贝恩咨询的研究显示,中国消费者对全球奢侈品消费的贡献比例为30%,而2017年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占据了32%的全球市场份额,仅仅在内地市场的奢侈品消费,增速就达到了20%。
也正因此,奢侈品开始将目光投注向本土市场。而选择国内具备知名度的明星艺人,用更“年轻化”的方式拥抱大众也成为了转变的重要途径。
于是自2015年起,种种与奢侈品格调有争议的明星代言开始出现,《时尚芭莎》上郭德纲父子拍摄的LV路易威登时装大片,Dior广告内中国区品牌大使赵丽颖带有口音的英语,华伦天奴广告里张艺兴的嘻哈运动范仿佛Adidas,黄轩在资生堂护肤广告中大跳民族舞,张天爱为Hogan拍摄姿势怪异的秋冬广告……屡屡被冠以“画风突变”、“土味”等差评的明星代言成为了重灾区。
同样引起“翻车”争议的还远不止代言领域,随着零售数字化战争的打响,奢侈品线下零售受到冲击。新的营销渠道急待扩充。此时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流量崛起也让此前更注重品质营销、线下零售的高奢放下了高冷,开始尝试短视频等社交营销。
然而2018年Dior的一支30秒短视频广告却直接引起了一次大地震。这只仅有30秒的短视频广告收获了超过500万次的播放量,创下了Dior官微近2个月来的视频播放新高。但是,5毛的灯光和场景布置,网红风的不知名模特,以及浓厚的“喜提马鞍包”微商气息,又引起了一次大规模的关于奢侈品变low的讨论与争议。

网友将短视频内容恶搞为拼多多版
再加上本次的直播间翻车事故,不难发现,在参与社交媒体的娱乐化营销中,把握好与受众的距离和尺度至关重要。一方面要足够接地气本土化笼络好年轻受众,一方面又要保持最大的溢价——“品牌价值和格调”不受损害,这对于不少还在度过“更年期”的高奢来说,难度很高。
痛并快乐着,奢侈品的直播之旅只是开端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样的拥抱并不值得。通过数据不难发现,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摸索期后,高奢们在国内已经逐渐探索到了正确的“本土化”方式,并收获了直接的业绩红利。 明星代言领域,大牌在与流量艺人的合作上正变得愈发驾轻就熟。2016年10月Burberry在微博上宣布吴亦凡成为其第一位非英裔形象代言人,2017年1月发布的财报显示,过去一个季度Burberry零售收入同比增长22%至7.35亿英镑,可比销售额录得3%的增长,超出分析师预期,外媒称吴亦凡是Burberry业绩回暖的功臣。


尽管以往在奢侈品行业的销售推广体系中,电商主播这一类型的KOL是从未有过的。他们直奔卖货主题,产品介绍及领劵优惠直接不隐晦,消费者冲着全网低价纷纷前来抢拼,所有购买行为只在一个小小直播间,毫无时尚界最在乎的“修饰感”。
但是当直播购物越来越成为中国年轻人的消费风潮,李佳琦、薇娅、烈儿等元老级主播,已能在短短几小时就带来上亿的销售额,这样的诱惑实在过大,奢侈品必然会放下身段,加入到这种“购物狂欢”中。而核心只在于尽快摸索出合适的卖货语境与呈现形式,以更有诚意的内容输出和更高级的形式感,尽可能优雅的完成市场潮流文化演变下的挣扎和妥协。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