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全媒派(ID:quanmeipai),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每日每夜,无时无刻,滔滔洪水般的负面新闻向我们汹涌而来,刺激着人们本就失落敏感、疲惫不堪的神经。
而在这股来势汹汹的负面新闻浪潮中,温暖积极、振奋人心的正面新闻却逆流而上,成为特殊时期下的资讯阅读新热点。
Instagram上有一些专门报道正面新闻的账户,如@TanksGoodNews和@GoodNews_Movement,在这短短的几周内,关注量都实现了一轮迅猛的增长。
3月底,美国影视演员John Krasinski在Youtube上开通了名为“Some Good News”的账号,致力于通过网络视频的方式向人们分享来自世界各地的正面新闻。短短一周内,该账号就收获了超过150万个订阅者和2500万的浏览量。而在一个月前,“good news”的谷歌搜索量也达到了峰值,并且目前这一数据还在持续增长。生活重压之下,人们急需排解内心深层次的焦虑与不安,而积极正面的新闻报道则成为帮助人们勇敢生活下去的一剂强心剂。
“生活太苦了,需要来点甜”正在成为当下人们选择新闻资讯的重要逻辑。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编译《纽约时报》文章,带你聊聊疫情当前涌现了哪些出色的正面新闻媒体实践,以及它们如何为困境之中的人们重新点燃生活的希望。
正面新闻:焦虑心灵的休憩之所
新闻聚合网站Upworthy于2012年成立,该资讯网站一直致力于为读者带来积极、正面的新闻报道。当时,Facebook采用的推荐算法更偏好积极向上、鼓舞人心的标题党,所以在那段时间里,Facebook信息流里就经常会出现这一类的正面新闻报道。但是到了2013年,Facebook逐渐调整了它的推荐算法,不再偏好积极正面的报道,于是Upworthy以及其他正面新闻网站的页面浏览量都经历了大幅度的下降。
然而,“在过去的四周里,我们的关注者与浏览量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Upworthy的品牌合作总监Lucia Knell说,她还指出,Upworthy在Instagram上的关注者于3月份增长了65%,网站页面浏览量增长了47%。
近年来,像《纽约时报》这样的各大新闻媒体也都在进行正面新闻的创作与传播。现在,读者们也正前所未有地需要这些正面新闻。
“不停地有人写下评论来表达他们是多么需要这些正面、积极的新闻,以及当他们阅读这些新闻时,是如何被感动得泪流满面,”《华盛顿邮报》旗下Inspired Life博客的运营者Allison Klein说,“人们不停地向我们表达感激,感谢我们发布了这些积极向上的新闻报道,正是这些好消息让他们感觉到,生活其实没那么糟糕。”
媒体乘势而上,满足读者需求
《国家地理》时事资讯主编David Beard说,他此前从未见到人们对正面新闻的需求能够强烈到这种程度。“我想,人们大概是需要为继续生活下去寻找理由。”他补充道。
为了满足人们对于正面新闻报道的需求,《国家地理》已经制作了两期以正面新闻为主题的时事资讯。其中一期主要关注的议题是孩子与家庭,而另外一期没有涉及任何有关负面新闻的内容,名为Your Weekly Escape(你的每周放松时间)。“我知道这听起来有点像某种练习冥想的APP,但是这的确是新闻资讯,”Beard说,这两期时事资讯“都是对汹涌而来的负面新闻潮的回击”。
《华盛顿邮报》也在努力调整内容生产策略,以满足人们对于正面新闻的强烈需求。除了定期在Inspired Life博客中发布相关的新闻报道以外,这家媒体还把旗下专门发布正面新闻的资讯周报The Optimist(乐观主义者,由Beard过去任职时创办)的发布周期改成了两周发布一次,并且创办了The Daily Break(每日轻松),旨在每日为读者带来一则振奋人心的新闻报道。
对于独立媒体来说,人们需要正面新闻也是一件好事。Good Black News的创始人和主编Lori Lakin Hutcherson说,她网站上的新闻最近就“如同野火一般”被广泛传播。
“这些正面新闻的受欢迎程度大概是普通新闻的12倍。”Lakin Hutcherson说,以往Good Black News一般只能吸引到比较固定的那一群黑人读者,但在过去的两个月里,她发现在固定读者群之外,还有更多的人对此类新闻表示出了兴趣。
Good Good Good(www.goodgoodgood.co/)的创始人Branden Harvey提出,读者在阅读这些新闻时,未必只是为了逃避现实。“他们不仅是想从有关疫情的负面信息轰炸中逃脱出来,他们寻求的更是积极应对疫情时一种真正的希望感。”
“人们并不是不想阅读任何有关疫情的新闻报道,”Lakin Hutcherson说,“他们只是想读到一些更为积极正面的消息,特别是那些能够展现人们团结起来对抗疫情的好消息。”
Instagram:正能量传播新天地
正如当初正面新闻在Facebook上广泛传播一样,Instagram现在也成了正面新闻报道广为传播的新天地。在过去的几周里,一些很受欢迎的迷因账号也积极地传播一些正面新闻,许多账号的管理员也会开始在群聊中主动分享积极向上的新闻故事。
George Resch是Instagram迷因世界的常客,他的网名是@Tank.Sinatra。2017年哈维飓风(Harvey Hurricane)后他创建了一个发布正面新闻的账户。他会在各个平台上发布信息,其中包括了Twitter和Facebook,但他认为Instagram是这几个平台之中发布效果最好的。“我的页面最近增长的幅度比往年加起来的还要多。”他提到。
Ins账号@World_Record_Egg的运营团队最近创建了一个发布正面新闻的账号@Sunny_Side_News。令人惊讶的是,在没有任何推广和宣传的情况下,这个账号的关注者一周内就猛增至16.2万。
@Sunny_Side_News的创始人之一Alissa Khan-Whelan提到,她会非常谨慎地斟酌字句,考虑究竟如何撰写故事才能减轻读者们的压力,并且鼓励他们进行分享。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最受欢迎的正面新闻账号往往着重报道与疫情相关且传达了积极与有效信息的新闻。
“我们往往不会选择使用那些负面表述,”她说,“前几天我本来想在标题中使用‘death’(死亡)这个词,但后来我一想,我真的想让读者在滑动屏幕时看到这个极度负面的词吗?后来,我换掉了它,转而使用了‘lives lost’(生命逝去)。”
不过,有记者也曾提到,如果以一种过分积极的方式来撰写报道,有可能会导致读者的流失。“这里有一条微妙的界限,”Resch说,“你既不能把报道写得太有说教味,也不能写得太低落消极。”
做好事实核查,确保内容严谨
在新闻界,有一种现象非常普遍——那些被传播得最广的正面新闻往往是那些毫无根据的消息。
《国际地理》就一直致力于扭转这一局面。有一则关于天鹅游回威尼斯运河的推文,在Twitter上转发量高达几十万,细究其内容则发现,这则消息在事实核查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之前,有一则猩猩Sandra洗手的影像也在社交媒体上广为传播,并被人配上了文字“洗洗你的手吧,学学Sandra吧”。而作家Natasha Daly告诉读者,这段视频本身的确是真实的,但它与疫情以及公共卫生措施毫无关联,因为这段影片的拍摄时间是2019年11月。
“具有持续影响力的新闻故事必须是严谨、真实的新闻报道,”《华盛顿邮报》的Klein说。像@TanksGoodNews和@Sunny_Side_News这样的非传统媒体也会在发布新闻报道前先进行细致的事实核查。“使用信息平台来分享和传播新闻对我们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责任,所以我们总是极其严格地审查新闻来源,并确保我们对所有事实都进行了核查。”Khan-Whelan说。
新闻网站Global Positive News Network的创办者Kristi Carter也提到,她的网站在聚合新闻时只会引用那些信誉比较良好的信息来源。该媒体还正在进军原创非新闻内容领域,例如对非营利组织和一些初创企业进行采访。Carter本月还计划创立一个播客节目,在节目中她将采访一些女演员和企业家,探讨人们应该在疫情期间应该如何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拒绝变现,初心不改
新闻媒体经常使用元数据来确保调性比较负面的文章中不会出现广告。今年4月《华尔街日报》的一则报道称,如今一些在网页上打广告的品牌似乎也正采取类似的策略,使用相关软件技术避免自己品牌的广告与疫情新闻一同出现。
理论上正面新闻能为品牌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广告发布之处,但一些正面新闻网站还是明显感受到了广告流失的压力。
“我们的广告商完全不确定接下来一两个月将会发生什么,所以他们现在只能捂紧钱包,”Good Good Good的Harvey说,“愿意投放广告的品牌真的少了很多。”
Instagram上一些正面新闻账号的管理者称,尽管自己的账号很受欢迎,他们也没有尝试变现与盈利。对那些人来说,变现与否是一个原则性问题。
“我一分钱都没赚,” @GoodNews_Movement的运营者Michelle Figueroa说。
“我不打算通过这个赚钱,”@The_Happy_Broadcast的创办者Mauro Gatti说,“所有的广告植入需求我全都会拒绝,因为我做这些只想始终专注于我的目标——改善大众心理健康。”
Klein说,她认为人们对于正面新闻的兴趣将会持续很长时间,因为全国各地的人们依然处在孤立无援、压力重重的悲伤之中。“社交媒体为正面新闻故事带来了巨大的流量,”她说,“特别是所有人都被困在家中的现在。以前,人们看到比较积极正面的标题可能迅速地就划过去了,现在不一样了,他们往往会停下来点进去看看。”
“这场危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Lakin Hutcherson总结道,“但人类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我们都需要心灵的宽慰与解脱。”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