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报道,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作者丨房煜
编辑丨及轶嵘
图源丨每日优鲜/创业邦
“创业就是九九八十一难,你放心,一难都不会少。”2020年的新年前夕,每日优鲜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徐正在北京的办公室对人感叹。那时,前置仓模式还正处在争议中,有零售业大佬直言,前置仓模式是个伪命题。从商业史看,前置仓以生鲜为本,而生鲜零售的先烈不计其数。
但仅仅一年半以后,6月25日晚间,每日优鲜以“MF”为证券代码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成为社区零售数字化第一股。此时的每日优鲜,业务早已不仅仅限于前置仓。
每日优鲜在本次IPO中总计发行2100万股(含绿鞋2415万股)美国存托凭证(ADS),发行价为每ADS 13美元。以此发行价计算,每日优鲜IPO募资额约为3亿美元,IPO市值为32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现有股东中金、腾讯、美国长线基金Davis、元生、元璟均参与本次认购发行,这表明了他们对于每日优鲜长期价值的认可,以及对数字化社区零售市场的看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腾讯投资,从A轮到E轮,连续陪跑每日优鲜5轮融资。“我要感谢我们的股东,正因为你们的长期认可、支持和陪伴,优鲜才能在无论顺境逆境之时,都坚持做长期有价值的事。”徐正在现场致辞中说。
徐正是中科大少年班出身,15岁上大学,为人聪颖。30岁那年,徐正带领的联想中国区笔记本事业部,一年的销售规模已经达到300多亿元。但是,这样的聪明人却放弃了IT互联网行业,一头扎入一个与生鲜、社区、仓库为伍的行业,卖过蓝莓、送过水果、致力于改善城市家庭居民吃喝的品质和效率。
(右1为徐正)
每日优鲜一路走来,从天使轮到最后一次战略投资,历经11轮融资,也属罕见。在外界看来,徐正足够聪明,且有出色的履历,同时也能用互联网思维和工具改造旧世界。似乎是天时地利人和,更容易获得资本青睐。但是事实上,每日优鲜创业历程颇为波折。“7年前,每日优鲜诞生在望京的一座居民楼里。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每日优鲜就是要‘连接优质生鲜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当时我们并不知道这条路能走多久。”徐正回忆说。
社区创业的难度在于场景的复杂性,生鲜零售、数字化、社区商业,每个词背后都意味着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巨大的变量。徐正曾经把创业比作解题,社区零售存在多个解题思路。每日优鲜最终能够站在纳斯达克,和徐正的三个解题思路有关。
笃定前置仓
徐正在上市活动上表示,在“成为中国最大的社区零售数字化平台”的愿景下,每日优鲜正以“(前置仓即时零售+智慧菜场)x零售云”模式,多维深耕社区零售,立志让每个家庭买得省心,吃得放心。这一模式,已经不仅是前置仓。
不过,前置仓仍旧是这一切的起点和根基,即使在拥有沃尔玛、Costco等世界零售巨头的美国,每日优鲜也可以自信的说,这个模式是中国企业的创新,是全世界独有的零售电商模式。而2014年创立的每日优鲜,是目前中国最早做生鲜零售前置仓的企业。
追根溯源,一般认为前置仓最初是服装企业在物流体系中的一个发货节点,后来被零售业借鉴用来给小店配货。但仍旧是B2B 模式。但每日优鲜把它应用到了To C 的场景。
每日优鲜的诞生似乎有些偶然。那年,徐正作为佳沃水果事业部总经理,和同事曾斌一起去终端推销联想的蓝莓,因不能满足当时的“潜规则”,遭遇冷眼。徐正和曾斌看到好好的蓝莓卖不掉,气不过,于是想要自己创业。
虽然过往经历有诸多光环在身,徐正还是和联合创始人曾斌一起,从零开始。每日优鲜最早的种子用户,都是徐正和曾斌各自的朋友。俩人列了10个行业,在通讯录里对应地找了10个妈妈和10个没有结婚的女性朋友,一起拉了群,告诉她们:“我们两个开了一个小服务号,从卖点水果开始,请大家多支持。”
就这样做了几个月,积累了第一批用户。根据顾客的反馈,徐正开始系统的思考问题,他发现冷链是个关键问题。当时的普遍做法是用快递。但是徐正发现快递的成本模型对于标品没问题,水果不行。于是想到了能不能做前置的小冷藏库。
这个初心在后来过于喧嚣的争议中往往被忽略,那就是前置仓的C端价值在于用户的便利性。但是还有B端价值,在于降低冷链的压力和负荷。后来每日优鲜的投资方其实看到了这一价值。时代资本合伙人张自权曾经对笔者指出:“前置仓减少了生鲜商品‘在仓’的时间。叶菜在大仓停留3-4小时,就可以到前置仓了。”这样既不需要长途冷链,又可以保证鲜度。
另一方面,前置仓的出现主要解决了消费升级趋势下,大中型城市里新中产家庭买菜效率的问题。也就是便利性。“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决策方式,一二线城市消费者对时间看得更重,追求的是精彩生活。”徐正说。明白这一点,就可以理解前置仓的复购率其实远比所谓流量重要。
在每日优鲜成立的2014年,还有一个大伏笔。这一年,外卖市场风起云涌,从另一个角度切入了和餐食有关的即时配送领域。一方面,这也同步培养了用户下单,以分钟为单位计算履约时间的心智。另一方面,也为社区零售的发育提供了先决条件。
社区零售是一个大市场。根据来自艾瑞的报告,2020年时,中国社区零售的规模是11.9万亿,预计到2025年时,能够增长到15.7万亿,这是一个远超淘宝起家的女装、京东起家的3C、美团起家的餐饮的大市场。
每日优鲜押注的是未来增量。根据艾瑞咨询数据,2020年,中国社区零售的线上化渗透率是20.9%,到了2025年,它会增长到45.5%,2025年,数字化社区零售的市场规模会达到7.2万亿。可以理解为这是中国未来增量最大、增速最快的一个线上化市场。
以数字化为纲
“前置仓的关键是前置,不是仓。”资深零售媒体人万德乾曾经专门撰文指出这一点。其实,如果熟悉中国生鲜零售发展历史的人,可能会想到很多其他名字。很多先行者都或多或少的意识到这个问题,生鲜零售一定要离用户更近。
社区零售是个苦活累活,也是在2014前后,社区O2O曾经火过一阵。但是这些以吃苦勤奋为卖点的社区跑腿业务,最后都夭折了。生鲜领域也是如此,比如北京的青年菜君,选择在地铁口人流密集的地方做配送履约,这其实也可以看作是自提模式的先行者。可惜,这些公司大多已经销声匿迹。
究其原因,是因为社区商业是个难以标准化复制的场景,用户需求多元而碎片化,导致履约成本奇高。如果仅仅做生鲜,难度在于供应链。如果仅仅做社区服务,难度又在于订单的不稳定和分散化。总之,用户满意度和成本效率之间,总是无法取得最优解。
当年的学霸徐正知道,复杂的题目就需要更立体的解法。前置仓模型曾经被高榕资本称为“机器猫”模型,认为最终是给社区居民生活提供一站式服务的“万能仓”。这就意味着前置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的供应链节点,也是物流配送起点,同时还是社区场景需求的收集者。
如果没有用数字化的思路为基础,前置仓无法走到今天。
得益于过去的经历,一开始徐正就坚持选择用AI算法来解决问题,哪怕刚开始机器很傻瓜。但事实证明,这是物种的差异,就像一只老虎出生只有猫咪大小,但是最终会长成一个庞然大物。
一个数字变化可以证明后台算法在商品层面带来的质变,2018年每日优鲜的商品库SKU为1500种,2020年增长了100%。要知道,每日优鲜和大卖场不同,是分布式库存(即库存的精确颗粒度是在社区小仓),而大卖场只要保证大仓的库存精确就可以。SKU的100%增长,如果没有数字化手段,是不可想象的。
从投入上看,每日优鲜搭建了一个超400人的技术团队,这样的技术人员投入,在中国零售公司里并不多见,此外,每日优鲜每年对技术的投入高达数亿元。
目前,每日优鲜已经对生鲜选品、订货、质检、运输、库存、配送、营销等全环节300多个模块,做出了A1-A5的智能化分级,补货决策、采购决策、存货周转管理决策的自动化率均在85%以上。
而这种数字化的基因,也为今天每日优鲜的进一步转型打下了基础。
改造菜场 从C到B
2021年,前置仓另一头部玩家叮咚买菜在开城数和前置仓规模超过每日优鲜。但是,谁也没有想到,每日优鲜的招牌却出现在青岛的一家菜市场里。帮助政府改造城市菜市场成为每日优鲜的第二战场。这一业务板块拼图的出现,出乎很多人意料。
这一动作,起初被认为是顺应政府的号召。2018年以后,前置仓的龙头企业似乎都陷入了一段时期的低潮。特别是2020年社区团购风起云涌后,似乎前置仓会进一步被边缘化。
但是就在2020年7月,每日优鲜拿到新一轮4.95亿美元融资。本轮融资由中金资本旗下基金领投,工银国际、腾讯投资等其他机构跟投。其中腾讯投资已经连续多轮跟投。这一轮投资方的特点之一,是除了腾讯投资外,国字号资本聚集。
每日优鲜合伙人兼CFO王珺在融资后说,“这些钱能帮助我们在未来几年继续投入在技术端,把我们这套数字连锁系统做大做强,今天我们可能用五年把1000多个仓做好做透,未来希望这套数字化连锁每年都能开出更多仓,且开出来就能做好做透”。
这里提到了“数字连锁系统”,和社区团购战局中的美团拼多多等互联网玩家高度依赖补贴不同,每日优鲜虽然仍旧存在亏损,但是融资更多的是打造数字化系统。一般来说,如果第三方公司做数字化系统,向外输出是较好的结果,典型就是现在多点做的事情。但是每日优鲜花钱打造“数字连锁系统”,除了自己用,还能干嘛?
每日优鲜投资方之一、时代资本的合伙人张自权曾经说过一段现在看来颇有深意的话,他坚持认为,在B2C电商领域出现了京东,那么在即时零售领域应有对应的自营电商业态,这就是每日优鲜。
不知道徐正是否真的用京东的模式对标过,今天京东是以自营B2C电商为主的平台,但是同时也有第三方的业务,这是否也给了每日优鲜启发?
在每日优鲜青岛“优鲜菜场”鞍山二路店,创业邦看到,这家翻新改造后的菜场,共有200多个商户入驻,经营商品类别涵盖蔬菜、水果、水产、干货等10000个SKU。菜场同时也有诸多门店租户,经营文具、半成品等其他类目。
截至2021年5月31日,每日优鲜在14个城市与54家菜场签订了运营协议,正在运营的有33家。优鲜菜场主要是在购物环境、硬件设施、软件数字化等方面做出提升和改进,并通过微信小程序,提供线上下单到店自提服务等。
优鲜菜场的出现,一方面是切中了城市生鲜流通体系改造的需求。因为每日优鲜改造的都是面向普通消费者的市场,而不是批发环节。这个环节的改造是政府需求同时又需要市场力量介入的。
另一方面,每日优鲜也终于像京东一样,找到了自己的第三方平台模式载体,虽然,并不是前置仓。
在2021年,每日优鲜还和腾讯合作,启动零售云业务,旨在通过智能线上线下全渠道营销、智能供应链管理和门店到家能力,赋能超市、菜市场和本地零售商等广泛的社区零售参与者,帮助他们以数字化方式快速启动并高效运营自身业务。
每日优鲜的零售云是一个面向社区零售行业的SaaS化平台,是每日优鲜数字化运营核心能力(即智慧零售网络RAIN)的外溢。这也意味着,每日优鲜有可能也成为一家社区版的“多点”。
不是终点
在敲钟现场,徐正特别感谢了自己的员工。“我要感谢我们的员工,你们苦过、累过,但从没有怀疑过、退缩过,大家一群平凡人,就这样干成了社区零售领域里的非凡事。”
一位每日优鲜员工曾表示,徐正对于工作要求很高,有时候大家都会去尝试不同的新业务,这被称为借假修真,哪怕事情不成,锻炼队伍也可以。工作中难免会有不适应和低潮。
每日优鲜内部有个词“黑暗隧道”,意指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低谷,穿过就好了。而IPO对于每日优鲜这家公司而言,也意味着它走过了“黑暗隧道”。
走向资本市场之后,每日优鲜所做的社区零售模型才会被更多人理解和接受。
虽然出生就具有数字化的基因。每次徐正和每日优鲜遭受质疑的时候,支撑徐正走下去的,还是对商业常识的坚持,以及在生鲜一线摸爬滚打的积累。这也是徐正能够在这个行业最终立足的原因。
身批互联网数字化的外衣,每日优鲜仍旧处在一个接地气的辛苦的行业。即使上市之后,运营水平高低,仍旧将决定每日优鲜的未来表现,用徐正的话说,“手一松一紧,五个点没有了”。
在业务层面,徐正始终坚持前置仓复购比拉新重要,提高客单价是前置仓走向盈利的希望。在知识储备层面,徐正可以熟练的说出不同水果的品种、特点、超市陈列规则,如何避免损耗。他还会和人讨论大卖场里菠萝究竟该不该切开卖的细节问题。而一切业务讨论的核心答案是,做零售业,一定要懂细节,要会算帐。
正因此,徐正会有底气在这个“弯腰捡钢镚的行业”走下去,有人拿着每日优鲜的财务数据与他争论,他会说,“全世界的零售公司,平均毛利20%,净利1-3个点。”至少上市时,每日优鲜的毛利水平是19.4%(招股书),已经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在大公司打过工的徐正曾经说过,他不想做小打小闹的生意。但是每日优鲜长成今天模样,或许也是他创业之初无法预料的。而未来的每日优鲜,或许仍旧会继续变化。就像徐正在致辞中说,“把纳斯达克的钟声当做再出发的发令枪,社区零售数字化已经来到大爆发的前夜,让我们继续深耕社区零售,继续完成我们的使命。”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