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机器人企业复工复产指南

被誉为“中国制造业皇冠上明珠”的机器人,会在逆境中迸发出新的光彩。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立方知造局(ID:m3zhizaoju),作者:清波,编辑:刘铮,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2022年春天,从上海一家隔离酒店悄然外溢出又一轮新冠疫情,牵动了全中国人民的心弦,对于在上海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人们,更是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疫情引起的振荡已持续近四周,引发人们“冰箱焦虑”的同时,正在经历全域性抗疫斗争的上海——这个中国经济发达城市的停摆,也让无数制造业企业直面供应链危机。

好在,期盼已久的复工白名单,已于4月16日正式出炉。

中国先进制造业的版图里,上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而先进制造业最强大的助臂——工业机器人,上海也已布局良久,市重点产业的机器人密度高达383台/万名工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同时,上海大量传统制造业正依托工业机器人组成的智能工厂实现“原地升级”。


在沪的机器人四大家族企业(安川、库卡、ABB、发那科),以及中国本土工业机器人企业、核心零部件企业,均没有出现在首批“白名单”中,似与工业机器人在上海制造业中的重要地位不相匹配。

但机器人企业无需担心,这并不表示上海会弱化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向好趋势,而被誉为“中国制造业皇冠上明珠”的机器人,也自然会在逆境中迸发出新的光彩。

今天主要和大家聊聊:

1. 不在复工白名单,工业机器人仍在发挥热力。

2. 疫情之后,工业机器人将如何反弹?

3. 复工路上小贴士,机器人企业需要把握哪三大环节?

疫情向好,助推复工

随着上海管控措施日趋严格,全国各地驰援队伍、物资源源不断涌入,疫情传播的速度开始呈现出逐级下降的趋势,居民最基本的马斯洛需求得到保障——是时候关心复工复产的事情了。

4月15日,工信部派出上海前方工作组,16日晚间,上海市经信委发布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指引,力求推动重点工业企业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落实闭环管理,稳定生产、复工复产,保障各产业供应链顺畅运转。

第一批复工白名单中共有666家企业,按照工信部要求,集中资源优先保障的是:集成电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具体到企业性质,多为央企、国企、民企、外企在上海设厂的龙头企业。

其中,汽车及配套企业占比最多,高达四成,代表企业有上汽、特斯拉;

其次是生物医药相关行业,占比29%,大多是生物制药、抗疫物资及核酸检测企业;

第三是半导体行业,占比13%,有中芯国际、华虹、台积电。

此外,钢铁行业中的宝武、代表飞机发动机行业的中航、机电行业中的上海电气,都在白名单之中。

从名单中可以看出,首批复工复产的多为需要规模化运作与高科技附加的行业、企业,大都需要包括工业机器人在内的先进装备才能运作。机器人相关的制造企业虽不在其中,但工业机器人却承担重任,是上海复工之路上的隐形助推器。

三一重工机器人车间 图源:三一重工官网

工业机器人,时不我待

以复工名单中占比最高的汽车行业来看:根据国务院发展规划,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将在2025年达到20%;如果根据在车企、投资公司处获取的数据测算,乐观渗透率会在30%~35%。因此未来一两年,仍是新能源汽车生产线建设的高峰期。

新能源车让整车产业链结构也发生了较大改变,制动系统、电控系统、驱动系统等上游供应链市场的重大变革,将掀起工业机器人新一轮市场增长。

而上海在2021年,生产了中国1/6新能源汽车——63万辆汽车,对应的是超过1700亿元产值,工业机器人对上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上海市从“十三五”到“十四五”,也反复提及工业机器人的重要性。2021年12月,上海市政府颁布的《上海市高端装备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提到:

高端装备产业将以“高端引领,数字驱动”为发展主线,重点布局“7+x”领域,包括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航天装备、船舶海工装备、高端能源装备。力争到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装备创新增长极与核心技术策源地,实现工业产值达到7000亿元,关键装备首台(套)突破300项以上,国家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0个,高端装备市级智能工厂40家以上。

2021全年,上海市工业机器人本体产值同比增长30%以上,产量达7万台,占全国总产量四分之一,继续保持中国机器人“第一城”地位。在沪的本土“四小龙”、国际“四大家族”同步放量,加大投资布局。

这意味着,在处于复工初期的上海,产业链、供应链还未完全通畅的情况之下,凭借2021年一波爆发式增长所带来的工业机器人饱和度,足以支撑目前的制造业需求。

另一方面来说,各个产业之间是环环相扣、连带转动的超长链条,复工复产不是一个简单的开关,按动就能立即恢复高速运转。汽车、芯片、医疗、钢铁等能够规模化生产,切实影响到中国产业经济,或对疫情有所帮助的行业首批进入“白名单”,也在情理之中。

当疫情逐渐好转,首批复工企业放量生产,接下来拖动其他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协同发展之时,机器人企业也必会同步跟进。如此,才能形成最快最佳的产业互补集群效应。

复工复产路上的温馨贴士

上海抗疫大形势不断向好,产业链、供应链开始轮转,机器人行业的复工复产指日可待。对于亟待复出的机器人企业来说,当前应该认真思考的事情,莫过于如何在新常态下积极筹备、做好应对。

在第一批进入白名单企业的行动中,有以下几个需要重点考量的环节,助力机器人企业和其他等待回归的企业趋利避害,顺畅复工。

1 防疫:政企合作

防疫工作对于所有复工复产的企业来说,毫无疑问是第一要务,其中涉及的紧要环节,就是企业与所在地各级政府部门的配合。

虽说防疫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是企业负责人,但实际上,复工复产的申请批复,后续的核酸检测、消杀、(如果有阳性患者)隔离、转运等一系列工作,还是要依靠所在地政府主导与协调才能完成。

此外,根据相关规定,企业在申请复工前必须提供包括防疫、管理、生产、生活等一系列应对预案;留有足够场地作为隔离区、消杀区、缓冲区。而企业提供的制度、场地能否达到要求,则必须由所在地的卫健、商务、安监、紧急事务、街道等部门进行检测评估。

因此企业在复工复产之前,必须得和所在地政府机关进行触达,并且得到最大的支持,才能保障正常生产,获得足够的生活和医疗物资。

2 人员:合理分配

进入白名单的企业,也不能按照自身需求随意召回员工,扩张产能。

首先,员工能否出行,必须得到居住地街道、居委的认可。由于上海目前分为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各区、各街道的要求并不相同,即使是防范区也需要有效核酸报告;

其次,员工离开居住的小区到达生产场所后,就必须实行封闭管理,在政策调整前无法回家,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有足够的场地、物资,并且可以充足调配,才能支持员工的日常生活,因此员工召回过多,反而有可能影响防疫和生产。

3 原材料:盘点库存

在保障民生的大前提下,进入上海的大量运力都被分配给生活必需品,已经复工企业所需的原材料,都可能无法运进上海。

制造业企业一般并不自建物流,大多还是依靠第三方物流企业,所带来的问题是:白名单企业的通行证,并不能让服务自身的物流企业顺利进入上海——运输端遭遇的困境,暂时还无法完全解决。

不论汽车整车还是机器人整机制造,都格外依赖各种零部件,只要缺一种就会导致无法组装而停产。

当前很多企业奉行丰田的JIT(最小化库存)生产模式,对于这类企业,即使在防疫和人员上有复工复产的条件,也得清点一下自身库存足够支撑多久,而后续的原材料能否及时跟进。

尾声

工业机器人在上游关键基础部件的整合度上,优于传统机械设备,这为整机厂商精准扩充库存带来便利;

在下游应用端,工业机器人更重客户需求、定制解决方案的特性,要求集成商、零售商为各行业的企业做好解决方案上的配套。

2022年第一季度,在后半段上海“缺一门”的情况下,中国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仍然超过10万套——这意味着,当制造业开始正常转动,工业机器人将会放量反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这个盛夏即将到来的关键时刻,上海第一批复工复产企业白名单的亮相无疑让更多翘首期盼的企业看到了希望,找对了方向。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机器人行业的企业来说,无论是整机厂,核心零部件厂商,还是集成商、服务商,既然曙光就在前方,黎明即将到来,我们何不挽起臂膀,协力同行,为即将到来的新一轮行业腾飞做好准备呢?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