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蓝洞商业(ID:value_creation),作者:郭朝飞,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阿里再次进行组织调整。
12月29日,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张勇通过全员内部信宣布,张建锋(行癫)不再担任阿里云智能总裁,由张勇本人直接兼任,张建锋则继续担任达摩院院长。
同时,程立(鲁肃)不再担任集团CTO,继任者为吴泽明(范禹),吴继续兼任本地生活业务的CTO。2023年4月1日起,童文红将不再担任集团CPO(首席人力官),届时由蒋芳接任。
张勇将阿里2023年的关键字定义为「进」,在他看来,唯有发展才是硬道理,才能解决今天碰到的很多问题。
几乎每年双十一之后,阿里都会进行较大规模的组织架构调整以应对变化。比如在2021年12月,阿里新设中国数字商业和海外数字商业两大板块,将蒋凡与戴珊对调,同时宣布CFO武卫将在三个多月后卸任。
本次调整最大的一个亮点和意外在于,张勇亲自下场,直接接手阿里云。阿里云先后经历了王坚、胡晓明与张建锋三位业务总裁,集团一把手直接负责在阿里云历史上尚属首次。此外,张勇还将直接分管钉钉。
这一变化凸显了阿里集团层面对云业务的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阿里云当前的困境与挑战。
受疫情与市场影响,当前整个云计算市场增速均放缓。根据阿里2023财年第二季度(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阿里云于该季(2022年7月-9月)营收环比虽然增长17.37%,同比仅增长4%。
最近阿里云香港部分服务出现故障,香港及澳门部分站点受到影响。
「任何故障的发生,对阿里是万分之一、百万分之一的概率,一旦发生在每个客户身上就是百分之百。」张勇在给阿里云智能事业群的全员信中如此强调。
张勇将如何改变阿里云?
继任者的新要求
张勇将对阿里云的要求归结为两个操作系统。
一个是追求技术的先进性,用自主研发、技术持续突出的云计算操作系统服务好客户;另一个是经营管理上的先进性,要在组织方面构建一套高效运转的智能化操作系统。
作为中国市场的老大,阿里云依然保持着突出地位。2022年第三季度,其营收在跨分部抵销前和抵销后分别为267.6亿元和207.57亿元,该季内阿里云经调整EBITA为4.34亿元,连续两年实现盈利。
对于张勇来说,更为关键的问题是能否让阿里云重回高速增长的时代?
此前几年阿里云曾连续8个季度保持超过100%的增长,2021年第四季度以来增速放缓,尤其2022年第三季度跌至个位数。
阿里云成立13年来,在张勇之前有三位掌舵人,不同的负责人担负着不同的使命。
王坚是阿里云的缔造者,也是首任总裁。创业艰难,很长的一段时间,他在内外部皆承受着巨大压力,甚至被一些人视为骗子。在阿里云最艰难的时候,有传言称阿里云要被放弃,团队人员大量流失,王坚站在台上泣不成声。
作为搭档与支持者,马云没有放弃也没有干涉,而是力挺王坚,声称「每年给阿里云投10个亿,投个十年,做不出来再说。」
王坚为阿里云奠定了技术基础,搭起了基本骨架,比如自研的飞天操作系统。
2014年11月,胡晓明离开蚂蚁金服,代替王坚成为阿里云第二任掌舵人。他的使命和任务是让阿里云从技术走向商业,此前胡有着丰富的金融与商业经验,他必须在在技术与商业间寻找平衡。
胡晓明带来了一系列变革,他在阿里云设置目标与KPI,将战略进行分解,哪怕是技术部门也要扛一定的目标。胡晓明曾透露,他会关注很多指标,包括成本、效率与口碑,还有稳定性、连续性、市场占有率,包括大、中、小客户进来、停留、升级、出去的数据等。
在胡晓明时代,阿里云商业化明显加速,除了互联网,开始进入更多行业。在胡晓明离开的2018年,阿里云当年实现收入213.6亿元,4年间增长约20倍,曾连续12个季度营收翻番。
2018年对整个行业来说是一个转折点,巨头开始转向产业互联网,在产业数字化转型中谋求机会。
这一年11月,作为阿里CTO的张建锋取代胡晓明,入主阿里云。张建锋的使命是,结合阿里中台体系与阿里云的技术能力,对外赋能,帮助其他行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张建锋曾是阿里与蚂蚁金服统一中台体系的总架构师,全面负责两大集团中台体系的规划和建设,做过技术,早前也负责过淘宝、天猫、聚划算等业务部门,兼具技术与商业背景。
张建锋带领团队深耕技术的同时,需要让阿里云从互联网公司向To B服务型公司转型。阿里云推出云钉一体,进攻政企市场。
据36氪援引阿里云内部的观点称,「行癫过于注重产品技术整合,但对一线客户场景业务了解程度不够。」也有观点认为,最近阿里云出现的事故需要有人为此负责,或许这也是换帅的诱因之一。
张建锋在阿里云的四年,成绩亦是有目共睹的,比如实现连续盈利,扩大技术优势,继续保持行业突出地位等。
只是云计算市场急剧变化,竞争更加激烈,阿里云需要新思路。
超级应用梦想
在新一轮调整中,张勇还将直接分管钉钉。
原本钉钉在阿里体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业务。2015年,陈航带领团队,在来往的基础上创立钉钉,从C端转向B端。陈航想将钉钉做成一个基于IM的协同办公平台。
在钉钉现任总裁叶军看来,最开始的三年钉钉做对了三件事。
一是用一个高频的企业级IM来解决企业组织的沟通。二是把线下审批搬到了线上,实现移动的智能审批。三是智能人事,通过企业花名册、考勤打卡等基础能力,帮助大量中国企业实现数字化办公。
「我认为这是比传统OA的一个进步,这也是钉钉给这个行业带去不一样的变化,我们走出了一条新的路。」叶军说。
2019年钉钉被纳入阿里云体系,第二年张建锋提出云钉一体,钉钉变为企业级协同办公平台和应用开发平台。时间不长,陈航离开钉钉。
张建锋的构想是,阿里云能与钉钉融合,在所谓的云钉一体中,阿里云为钉钉提供底层技术与平台,钉钉是类似新型操作系统的中台,对有数字化转型需求的企业来说,阿里云提供的是云服务,可谓新时期的水电煤,钉钉则让创新更容易。
12月28日,钉钉发布7.0版本,推出面向企业间协同的「群2.0」产品。1.0时代,主要是解决信息的透明和触达效率问题,2.0产品试图让不同企业之间、上下游之间实现跨组织的有效沟通与协同,进行产业互联。
虽然与微信的场景与用户群有较大差异,钉钉也开始有做超级应用的梦想。
「钉钉已经具备超级应用的特征,拥有开放的底座能力,丰富的应用和功能,以及繁荣的生态体系。」叶军描述,基于钉钉上to B人群,原本主要面向C端的企业,找到了面向B端企业提供服务的新场景,找到了第二增长曲线,to B企业也通过钉钉视频号带来新商机。
钉钉对外宣称,截止2022年9月30日,钉钉用户数破6亿,企业组织数超过2300万,付费DAU突破1500万。此外,目前钉钉上有500万个低代码应用,预计在一年左右,包括低代码开发和全代码开发在内,在钉钉上产生的数字化应用会超过1000万个。
很大程度上,钉钉要扮演与承担张勇提出的阿里云的第二套智能化操作系统的职能,通过钉钉实现管理与效率的提升,其中既包括阿里云团队自身的工作方式,也涵盖服务客户的方式、对风险的甄别与处理的方式等。
当前,钉钉必须直面与企业微信、飞书等产品激烈竞争,腾讯在企业微信之外,还有腾讯文档、腾讯会议等产品组合。此前,叶军坦承,三家在文档功能方面基本上差不多,但比如在弱网环境下的质量腾讯会议要优于钉钉会议。
张勇疾呼,「必须急客户所急,想客户所想,既主动解决客户看得到的问题,更要把客户尚未感知到的风险防患于未然。」
阿里云必须改变。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