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城市进化论(ID:urban_evolution),作者:杨弃非,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进入“后科幻大会”时间的成都,沿着自“科幻”到“科创”的进阶之路,愈加“卷”成科创“特种兵”。
在城市科创比拼中,“科创”已然成为成都新“皮肤”。不久前,赛迪研究院发布《2023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研究报告》,成都居于全国城市第8位、西部首位;随后,华东师范大学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发布“中国科创中心100强”,成都同样以全国第八、西部第一的位次入榜。
面对传统创新大市,成都更呈现出追赶、超越之势。专业机构统计发布“股权融资百强城市”榜单,去年10月1日到今年9月30日期间,成都共发生一级市场融资345笔,数量居于全国第6,而融资总额达到630.57亿元,超过广州、苏州,位列第5位。
聚焦至技术交易领域,成都2022年技术合同成交额为1458.1亿元,在万亿城市中居于第7位,距1575.68亿元的深圳仅一个“身位”。而今年1-7月数据显示,成都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完成1037.46亿元,同比增长66.8%,有望实现新突破。
为何成都科创发展势头如此迅猛?
卷科创,成都是认真的。今年初以来,成都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创新工作“一号工程”,出台多份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有效改善科技、产业“两张皮”难题。细看上述数据不难发现,成都的超越均发生在自科技到产业的转化上。
而若回顾今年成都的一系列科创动作,这还远不是全部。随着基础创新的再“晋位”、金融机构的扎堆前来,一条独具成都特色的、从源头创新到科技成果转换的要素支持链条正在加速构建。
01“火种”扎根,燎原只是时间问题
今年10月,经过5天狂欢,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落下帷幕。作为承办科幻领域顶级盛会的首个中国城市,成都无疑斩获来自全球的目光,更令人关注的是,这样一场关乎科技和未来的对话,能为成都留下什么?
一个重要答案是,让科技创新的火种更为广阔地在城市播种。
《科幻世界》杂志主编拉兹曾说:科幻“可以告诉你,从现在到未来,依托于科技进步的社会变化将是一种常态,并启发你如何应对变化”。特别是步入原始创新阶段,“发展想象力就是发展生产力”,而科幻恰能打开想象的钥匙。
成都科幻馆 图片来源: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公众号
成都积累的科幻资本,正被转化成撬动创新的杠杆。据媒体报道,作为世界科幻大会的主场馆,成都科幻馆经优化调整、更新展示内容后重新亮相,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成果展和相关科普讲座立刻成为当地学生的“打卡点”。一系列科普活动成为世界科幻大会在成都的延续,也让“科幻之都”沉淀出更多推动源头创新的能量。
事实上,源头创新“火种”不断得以激发,一直是成都科创实力增长的基石。眼下,这项固有优势还在进一步裂变成长。
根据今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成都在“科技集群”百强榜中超越芝加哥、休斯顿位列全球第24位,自2018年首次跻身TOP30后,迅速递进32位,实现最快爬升。
更细致的分析指出,在成都的排名跃升背后,过去5年间,成都每百万人口专利申请量和科学论文发表量分别达到263项和8644篇,当地聚集的高校和创新企业则是重要来源——排名前三的专利申请者分别为四川大学、四川科伦博泰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和西南石油大学;论文发表机构则为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
此前,成都市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王旭曾总结成都科创的四点优势,第一条就是富集的基础前沿创新资源。其中,成都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共计8所、排名全国第4,且有1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57个学科入选前1%。此外,作为西部首个国家实验室,西部(成都)科学城加快建设,成都超算中心亦纳入国家序列。
而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轮廓日渐清晰,前沿科技竞争深入日常生产生活,原始创新优势还将迎来进一步释放的可能。
去年底,ChatGPT3.5横空出世,将中国城市卷入一场全新的“大模型战争”。到今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机构梳理中国已发布的79个大模型,尽管四川在此领域尚处于空白,但优势突出的科研水平下,其AI学术论文发表量处于全国第三梯队,仅落后于江苏、上海、北京,后发潜力强劲。
02资本入局,为火种燎原“助燃”
如果说扎根在成都的科技创新“火种”静待燎原之机,那么资本无疑就是成都科技发展进阶之路的助燃剂。
资本抢先一步嗅到成都的机会。
今年初,又一批VC机构与成都的互动关系被公诸于众。在去年成都高新区产业基金成立半年后,其参股的4个子基金被正式官宣,不仅投资领域涵盖文化消费、数字经济、硬科技、医疗健康等领域,基金管理方则来自上海、深圳、北京等金融发达的城市。
一条从沿海到成都的资本进军路线由此浮出水面。
如果将视线进一步放宽至最近2年,伴随成都母基金的不断诞生,成都已成为VC、PE机构的热门话题。据媒体报道,高瓴、鼎晖投资、君联资本、顺为资本、钟鼎资本、CMC资本、正心谷资本、华山资本、东方富海、中科创星、创新工场、松禾资本等知名机构先后现身成都,“几乎半个创投圈都来了”。
财经作家秦朔分析,一种具有成都特色的融合式创新正得以探索,产融融合则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一方面,成都发力政府引导基金,向全社会招募GP,特别以高新区母基金为代表,相较其他城市出资比例高、地域限制少、激励力度强、反投认定活、容错幅度大,苦于“钱荒”的投资机构自然“喜逢甘霖”;另一方面,如此前合力投资董事总经理彭州所说,硬科技崛起,智能制造、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爆发,成都有相关积淀,就意味着更多投资机会。
当科技火种遇到资本助燃,二者在成都就能迅速碰撞出产业发展的火苗。
一个被资本格外关注的创新诞生地是电子科技大学。长石资本管理合伙人胡可曾指出,2020年至2022年,有10家电子科大校友企业上市,而成都一半的科创板企业也都是电子科大校友企业。更有人认为,电子科技大学之于成都,正在发挥出斯坦福大学之于旧金山、麻省理工学院之于波士顿的重要作用。
而随着深圳、合肥等城市级“风投”不断“大杀四方”,并成功带动产业腾飞,成都在吸引外地资金的同时,也早早利用国资平台公司“亲自下场”,如今正进入“收获期”。
成都金融城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2440861
比如2021年成立的成都科创投集团,在短短近3年的时间内,已成长为中西部地区出手最多的国有投资机构之一。截至2023年7月,成都科创投累计直投项目171个,其中早期阶段占比53.6%,远远超过市场平均水平。
再比如位于成都高新区的高投集团,依托本地优势产业链、沿产业链纵深投资,并由此投资和培育“链主”企业,其早期投资的海光科技、中航无人机去年先后登陆科创板,实现企业和城市的共同成长。
外界看来,在合肥模式、深圳模式之外,一种地方国资投资的“成都模式”正破土而出。
03
“引线”攒局,成都科创“破圈”之旅
科技有了,资金也有了,剩下的问题是,如何在现有路径的基础上,更快让对的资本找到对的科技项目,以发挥要素叠加的乘数效应甚至指数效应?
只差一根“火种”被点燃的“引线”。
上个月初,一场冠以“中科系”之名的科技成果发布会在成都科创生态岛举行,这也是科创生态岛上举行的首场科技成果发布活动。活动现场,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一次性发布中科系科技成果共计211项,并与科创生态岛签订协议,建立有关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和创新项目孵化服务的长效合作机制。
这个地点的选择颇为考究——新生的科创生态岛,恰如其名,意在围绕科技创新构建全要素供给的生态系统。在科创生态岛1号馆科技服务大厅内,包括科技政务、知识产权、科技金融、技术转移、科创综合服务、科技路演培训服务单元依次排列,共同构建起“一站式”科创服务综合平台。而1号馆试运行仅一周时间,就已有80家企业到访。
成都对科创生态岛更寄予厚望。今年7月,中共成都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上,成都通过一份《关于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其中就提到,“高质量建设运行成都科创生态岛,强化创新成果展示、创新要素聚集、创新转化服务、新兴产业育成等核心功能,打造成果转化服务生态集聚区。”
而其背后的逻辑,如全会上的一种共识,即在成都,科技和产业“两张皮”已经成为制约成都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痛点堵点,而要加快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解决这些痛点堵点,推动创新要素、政策措施、工作力量集成整合。
对于成都而言,这根将科技火种引向产业发展燎原之火的“引线”,既是科创生态岛,更是一整套机制体制。在过去近半年时间内,各类创新实践不断涌现,“一砖一瓦”垒起成都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楼”。
曾一度被业内呼唤的中试平台,正成为成都补齐科技成果转化真空地带的重要环节。以高新区为例,今年先后出台中试十条政策、设立50亿元的中试平台建设基金、打造“中试+”生态园区等,目前已有24个中试平台被认定开放,正加快建设8个,有规划布局20余个。
被称为联姻技术与市场的科技“红娘”,作为新职业的技术经纪(经理)人团体也在成都加速壮大。有预测指出,今年成都将新增2000名职业经纪(经理)人,较往年平均人数增长4倍。
高级别转化载体还在不断入驻成都。就在不久前,先进技术成果西部转化中心在成都揭牌,这是继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之后的第二个国家级区域中心。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