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城市进化论(ID:urban_evolution),作者:淡忠奎,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龙年刚开年,受困于高教短板多年的浙江迎来重磅落子——
2月18日,在浙江举行的2024年“千项万亿”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投产投运活动中,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国科大杭高院”)双浦校区项目在杭州分会场占据“C位”,被称为杭州龙年“第一锨”,信号意义非同一般。
不久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绍兴校区建设迈出亦关键一步,迎来从杭州搬过来的集成电路工程专业研究生……
过去多年,浙江一直为高等教育发展短板所困:一是高水平大学除了浙江大学出现明显断层,二是南部片区台州、丽水、衢州等存在不少“空白”,成为当地力求攻克的瓶颈。
去年“新春第一会”,浙江提出实施“双一流196工程”,吹响高教强省的冲锋号,明确要积极探索“一所城市至少一所高水平大学建设模式”。而今年“新春第一会”,浙江又聚焦人才强省建设,补上高教短板的决心跃然纸上。
作为全国经济第四大省,浙江如何真正走出“高教洼地”?
01 多点开花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大背景下,不少地方都在谋划建设新大学,长三角近来更是动作频频。
图片来源:浙江大学官方微信号
近日,2024年上海市教委工作要点透露,将推动建设“上海中德科技大学(暂名)”“上海中英艺术大学项目(暂名)”。前者将为中德两国输送大量符合产业需求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后者目标则是支撑上海建设国际设计之都、时尚之都、品牌之都。
此外,江苏省教育厅此前公示,拟设立江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以及连云港师范学院,无锡也宣布将建设无锡太湖大学、无锡职业技术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无锡校区等高校;在安徽,合肥理工学院(江淮学院新校区)将在今年9月迎来第一批新生入学……
浙江表现似乎更为迅猛,呈现出“多点开花”的势头。
去年11月,教育部官网发布关于拟同意设置本科高等院校的公示,浙江科技学院、嘉兴学院与蚌埠医学院、合肥学院同步升格为大学,省内高校建设迈出重要一步。
着眼于2024年,杭州在国科大杭高院双浦校区项目落下“龙年第一锨”;金华第一所公办普通本科高校——金华理工学院将在今年建成启用,浙江动漫职业学院也在加快建设;在绍兴,杭电绍兴校区迎来关键进展;宁波这边,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建设提速,中德合作大学、香港大学(宁波)也在争取落地。
不难发现,这些新建高校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贴近当地新兴热点产业,培养亟需的创新人才和产业应用人才。
以杭州的“龙年第一锨”为例,国科大杭高院从2019年落地杭州以来,已经成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京外办学最大规模的二级学院,引入物理光电、生命健康、药学等8个学院,紧密围绕杭州产业发展需求孵化40余家企业。随着国科大杭高院双浦校区建设,有望进一步驱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杭州的发展注入科创活力。
再比如杭电绍兴校区,作为浙江省内首家以“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命名的专业学院,对绍兴建设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心无疑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将重点打造成为浙江最具引领力标杆性的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基地。
在新一轮大学建设潮中,浙江显得尤其积极,而省内各地市也都密集发力,寻找“突围”机会。
02 薄弱环节
从经济体量看,浙江GDP已经跨过八万亿元大关,稳居全国第四位。不过,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却与经济实力不相匹配——
数据显示,浙江有109所普通高校,在31个省份中排名第11位。在长三角地区,上海、江苏均有10所部属高校,安徽有2所,而浙江仅有1所。
而论及“双一流”高校,浙江仅有3所,居全国第12位,与上海、江苏等十五六所的水平相去甚远。更让浙江感觉到“刺痛”的是,曾经同样是“高教洼地”的广东,已经迎头赶上,8所高校成功跻身“双一流”。当地媒体不禁追问:浙江离“双一流”强省还有多远?
不仅如此,具体到学科上,浙江拥有23个“双一流”学科,其中21个落在浙江大学,省属高校中仅有中国美术学院和宁波大学各占1个,其中宁波大学唯一的一流学科还曾被亮“黄牌”。这也直观地反映出,浙江高教格局出现断层。正如当地教育界人士所言,仅有浙江大学一艘“航母”形成不了集群战斗力。
不仅是“双一流”建设,这种分布不平衡,也体现在浙江高等教育布局上。目前,浙江共有60所本科高校,其中杭州独占29所,宁波、温州、嘉兴、绍兴和金华分别有9所、6所、4所、4所、3所,而南部片区台州、丽水、衢州均只有1所。
如果说高校结构失衡是浙江打造“双一流”强省的突出掣肘,那高教资源布局失衡,则是浙江打造高教强省必须攻克的薄弱环节。
这两个“失衡”,也是浙江持续多年的“心病”。2017年,浙江省党政代表团在考察沪苏皖后,就指出省内高等教育存在三个不匹配——
高等教育与浙江在全国的地位不匹配,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匹配,与浙江人民在家门口上好大学的愿望不匹配。
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金雪军指出,对比广东在高等教育上的投入经费和建设成效,浙江教育经费投入规模、比例和增长幅度偏小,存在人才培养体系与办学方式滞后、高等院校数量较少、学科分布不合理等问题。
在他看来,要借鉴广东高等教育建设经验,提高省属高校教育投入,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提升高等院校数量,合理规划学科分布。比如,对一些实力强的专科高校或者独立学院,通过吸纳、重组、再建等方式,转设为本科学校;建设一批校企合办高校,促进高校和企业协同育人等。
03 贯通路径
自去年以来,浙江吹响新一轮高教强省建设号角。
去年初,浙江“新春第一会”提出,要抢占“双一流196工程”等新赛道;去年8月,又高规格召开高等教育强省暨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推进会,并出台《关于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普通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超常规力度支持和推动高等教育新一轮高质量发展。
其中,建设高水平大学,“积极探索一所城市至少一所高水平大学建设模式”,正是重要突破口。
2024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实施“双一流196工程”,支持浙江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支持西湖大学建设高水平新型大学,支持省属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
省内各地的热情也逐渐显现。如去年10月,《温州市加快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7)》提出:
到2027年,力争2所高校入选浙江省“双一流196工程”院校,2所以上高校入选下一轮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实现国家“双一流”高校、职业本科院校零的突破,高校毕业生留温率达到43%以上,温州作为浙江省三大高等教育中心之一的地位更加稳固。
问题是,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相比广州拥有与港澳合作办学的优势,在外界看来,浙江要加快打破优质高教资源布局不平衡格局,一方面依赖于杭州高水平大学对其他地市的辐射,另一方面则要依靠当地社会资本和企业家情怀建设小而精的新型大学。
如浙江点名支持筹建的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就是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省市共同建设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按照规划,该校充分考虑到宁波、浙江乃至长三角的产业结构特点,将聚焦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和新能源等领域发力。
从更大视野来看,作为东部经济大省,在高质量发展大局下,浙江要“真正挑起大梁”,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创新资源和高素质人才支撑必不可少。
就在昨日,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专门到浙江省教育厅调研,强调要强化教育质量就是核心竞争力、人才增量就是发展新红利、科技变量就是变革新赛道的理念,率先走出一条“教育培养优秀人才、人才引领科技创新、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融合贯通新路径。
换句话说,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正成为浙江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赋能点。随着“棋子”一一落下,浙江高教能否成功突围?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