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9-20日,2024 DEMO WORLD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松江隆重举行。本届大会由创业邦主办,上海市松江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联合主办,松江区九亭镇人民政府、正泰智电港协办,汇丰银行为战略合作伙伴。
大会以“新质引领 创变未来”为主题,探索开放式创新在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新材料、智能终端等前沿领域的最新趋势与技术落地。活动通过主题演讲、焦点对话、产业推介、榜单评选、创新企业展示、资源对接等形式,为到场的国内外大企业、创新企业、投资机构搭建起交流、链接的桥梁,推动创新资源在行业中的流动,释放长三角产业潜能,为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培育和发展注入丰富动能。
在CVC前沿论坛,九号战略投资负责人胡方竹林,汇川产投总经理刘成,七晟资本总经理马萍萍,OPPO巡星投资总经理乔雨婷在焦点对话“智能终端的发展趋势”中的精彩观点如下:
1. 要敏锐地捕捉AI带来的巨大机遇,但同时要保持清晰的头脑,不要为了使用AI技术而盲目地应用AI。
2. 创业者应该基于自己的资源和能力,深入挖掘用户场景,精准地识别并解决用户的实际痛点和刚性需求,构建自己的商业闭环。
3. 下一个超级智能终端,仍然是手机。
以下为对话内容,由创业邦整理:
主持人:各位嘉宾如何理解,2024是“AI+硬件”元年?
胡方竹林:作为一家从事智能终端产品的公司,我们见证了过去一个时代的发展,那时只要产品能够联网并通过APP控制,我们就认为它是智能的。在那个10年里,许多产品都按照这样的思路被重新塑造和制作,也孕育出了许多优秀的企业。
然而,站在当前这个节点上,面对AI技术如此快速的发展,我认为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我们现在审视所有的AI产品时,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它们都需要形成一个飞轮效应,并满足几个关键要素。首先,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必须具备一定的产品力。在产品力的推动下,产品需要形成自己的商业价值。一旦拥有了商业价值,产品就能在价值维度上获得获取数据的能力。随着获取数据的规模变得更庞大、质量变得更好,产品在智能化方面就能达到更高的水平。
当智能化水平提升,产品力也会随之增强,这时飞轮效应便开始发挥作用并转动起来。从这样的视角出发,我相信从今年开始以及在未来的发展周期里,会有更多的产品公司在这一过程中建立起自己的竞争壁垒,并将AI与自己的产品深度结合,与应用场景深度融合,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
刘成:硬件AI化已成为一个关键节点。虽然消费品市场通常比工业领域更为敏感,但我们已经开始采取行动,这本身就说明了AI技术发展的紧迫性。我们从具体场景出发,发现多模态边缘智能技术正在推动AI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从云端部署转向边缘侧部署,这要求我们的边缘控制器开始融入更多AI嵌入的功能,并且适配AI技术,以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差异化需求。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在终端的许多部署必须考虑到硬件的更新换代,这其中包括了大量AI技术的植入。我们认为,2024年确实标志着硬件在终端、在我们工厂领域的边缘侧开始全面植入AI功能的新阶段。场景需求正在倒逼我们必须采取这样的措施,因为客户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意识,并且对AI技术的需求正在推动我们向前发展。
马萍萍:我非常认同将2024年视为“AI+硬件”元年的观点,并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一现象。
首先,技术进步和融合是基础。自2023年以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型AI模型的相继发布,标志着我们对AI应用的理解从决策式AI上升到更高级的层面。这不仅扩展了AI在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可能性,也提供了更多的创新空间。同时,算力芯片、数据传输和存储等基础设施的发展,为AI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在硬件终端方面,过去的AI硬件主要承担数据收集和传输的基础功能,而现在,随着大型模型的集成,硬件不仅拥有了更强大的分析和决策能力,也使得AI技术的落地变得更加可行。
其次,用户市场需求的推动不容忽视。自2016年以来,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个人消费电子产品出货量达到顶峰后,市场上缺乏突破性的应用。因此,我们对AI个人电脑、AI手机等终端设备抱有很高的期待,希望它们能提供全新的用户体验。AI大模型的功能实现需要与硬件紧密结合,并通过IOT硬件的深度融合,将虚拟的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连接起来,让消费者成为真正的使用者和体验者。
第三,今年我们已经看到一些标志性的产品出现,尽管有些产品还处于半发布状态,并未完全成熟,但它们已经给市场带来了震撼和新鲜感。特别是苹果AI手机和Vision Pro的发布,从功能理论上来看,它们能够实现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融合,这为未来智能终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乔雨婷:首先,AI硬件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18、2019年,当时智能摄像头已经集成了计算机视觉(CV)算法,能够进行基础的人脸识别和车辆识别等。然而,今年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主要得益于大语言模型的显著进步,这使得硬件的逻辑处理和泛化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例如,以前我们可能觉得智能音响和手机里的智能助手不够智能,但随着大语言模型的应用,它们的智能化水平有了显著提升,这直接影响了用户体验。有人曾担心手机可能会在未来几年内消失,但现在看来,如果操作系统和智能助手能够实现深度的智能化改造,手机在AI时代的重要性将愈发凸显,因为人们每天的大部分时间以及数据都与手机紧密相关。
我们非常看重AI带来的机遇,并在春节期间推出了OPPO首款AI手机,市场反馈良好。但我认为,无论是AI手机还是其他AI硬件,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我们在会议纪要、翻译等功能性应用上进行了升级,未来还将在手机芯片、散热等硬件方面进行改进。考虑到两年前的手机芯片定义时并未预见到要在手机上运行ChatGPT等大模型,因此未来的硬件设计需要针对这些需求进行优化。
在手机终端上应用大模型,我认为有两个技术层面的可行性:一是芯片技术的进步,二是模型压缩技术,使得即使是3B到7B大小的模型也能完成多种任务。这对PC厂商和手机制造商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机遇。
除了手机,我们也在关注其他品类的AI硬件。从投资角度看,我们特别看好国内创业公司在AI智能硬件领域的发展,因为国内拥有强大的智能硬件供应链基础,而且这波大模型的升级在教育等垂直场景中,能够显著提升用户体验,比如教育领域的陪读机器人、摄像头和机器人等。在这些领域,满足用户刚需并大幅改善用户体验是非常有价值的。
主持人:智能终端新形态百花齐放。能否介绍下,各自企业的智能终端探索?
胡方竹林:许多人对AI产品有着既定的想象,包括对某一品类应用的设想。常有人问我们,作为一家拥有丰富技术人才储备的公司,为什么没有涉足人形机器人领域,尤其是在二级市场上已有许多公司投入这一领域。但我认为,智能的具身形态绝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种形态。在AI硬件领域,肯定也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形态,可能有些形态简单到出乎我们意料,但只要它们能解决实际场景中的问题,就是有价值的。
九号公司之所以没有直接开发人形机器人或类似产品,是因为我们现有的产品本身就是智能终端,并且我们已经很好地触达了广泛的普通消费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的是AI技术的辅助,使得产品的交互体验更加顺滑、更加无感,而不是为了创造一种新的AI能力再将其推给消费者。我们的理念是利用现有的终端产品,叠加AI功能,让消费者真实地体验到这种改变,同时也带来产品性能的提升、用户粘性的增强,以及差异化产品的打造。
我们一直在进行技术储备和研发,但需要找到合适的时机来发布,并在合适的产品中融入既不过度又能紧密结合的技术。作为一家实体企业,我们不会简单地将最新技术直接应用到成熟产品中进行量产。我们推向市场的技术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们确信这些技术在应用层面已经完全成熟,能够为用户带来实际的价值和改善。
刘成:汇川不仅仅是关注机器视觉,实际上,我们是从驱动层起步,逐步发展至控制层、执行层,现在我们已经扩展到边缘层和信息层,构建了一整套工业自动化的智能化和数字化解决方案。我们不仅提供硬件,软件方面也有全面的解决方案能力。
AI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GPT技术的快速迭代,促使我们深入思考如何让客户和用户获得更直观的经济价值。虽然C端用户更注重感受价值,但B端客户更关注经济价值,他们需要明确的经济回报。这归结为四个字——提质增效。如果能够直观地展示提质增效的效果,客户就愿意为此买单,从而确保产品有更高的毛利和净利润率。
在视觉技术方面,汇川是AI领域的先行者。自2012年起,我们就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并在2015年成为国内工业领域第一个将AI技术应用于机器视觉的厂商。除了视觉技术,我们还利用AI驱动和算法将电机数据结合起来,实现设备的故障诊断和预测性维护。我们还关注能源管理,通过AI模型和算法监测工厂能效管理,提供更好的能源使用和分配方案,帮助工厂提高效率和减少排放。
如何利用AI技术,让我们在下一个十年持续保持竞争力,是我们正在思考的事。
马萍萍:作为七匹狼的一员,我非常高兴地分享我们在智能终端领域的探索和应用。我们很早就开始尝试将AI技术应用于零售环节,在部分店铺中使用智能硬件来收集进入店铺的消费者信息,对他们进行标签化和分类。通过分析消费者在商品前的停留时间和最终的购买过程,我们能够提炼出有用的报告,供设计部门使用。在智能终端领域的探索是多方面的,从零售到设计,再到辅助工具的开发,我们都在积极地利用AI技术来提升产品与服务的价值。从产品设计、品牌广告的平面设计,产品橱窗的设计,以及我们在电商直播的应用和一些小视频的设计,这些领域我们都有尝试使用AI。
主持人:在大家看来,下一个超级智能终端会是什么?如何看待当下“AI+硬件”的商业化进程?
乔雨婷:在我看来,目前下一个超级智能终端仍然是手机。尽管从长远角度来看,我对AR和VR技术抱有很大的期待,但鉴于目前硬件元器件的成熟度还不够,我认为在可预见的五年内,手机仍将是主要的智能终端。随着手机芯片和许多其他元器件基于AI进行大幅度升级,操作系统和应用工具层面也将发生变革。我们将看到更多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的应用,它们能够更全面地解决用户在工作、娱乐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显著提升用户体验。我们期望未来每个人都能够训练自己的大模型,让手机中的智能助手变得特别能够理解个人需求。这个智能助手能够了解用户的日常习惯,甚至预测用户的饮食偏好等,就像一个私人助理一样。
胡方竹林:目前AI产品的发展相较于其他软件产品来说确实显得较慢,尽管在数据获取端的情况大致相同,但在硬件端,我们感觉现在还处于元年阶段,尚未出现像openAI那样引人注目的产品。这其中的差异主要在于数据的有效性和硬件的门槛。
从数据的角度来看,硬件产品在数据获取和应用上面临更高的门槛。例如,在语义大模型中,如果说错一句话,可能只会造成几分钟的浪费,或者需要重新进行对话。然而,在硬件端,如果我们以特斯拉汽车为例,一旦发生失效,可能意味着几公里的行驶受到影响。这其中隐含的风险和对数据质量的要求远远高于软件产品。
硬件公司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以低成本获取数据,并确保数据的高效使用和质量。如果能够实现这一点,那么我们相信,跨越这一门槛后,将会出现更加令人期待的下一代产品。
主持人:AI大模型时代,每人一段与智能终端创业者共勉的话。
胡方竹林:让我们持续深化技术积累,同时加强商业洞察力,克服数据获取和应用的难题,携手推动智能终端产业的发展,为用户带来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产品体验。
刘成:作为AI时代的受益者,我们更关注怎样用好AI技术,找到有真正痛点而不是痒点的场景,而且要找到客户有付费意愿的场景,找到可以商业闭环的场景。场景为王,AI未来在工业里的应用,要真的能用AI赋能千行百业。
马萍萍:深度研究应用场景至关重要。在未来,这几个细分市场中的机会将属于那些在特定场景中积累了大量专业知识(Know-how)和数据的公司。对于创业者来说,重要的是要识别并加入这些领域,而不是与已经积累了深厚经验的公司竞争。此外,当开发个人使用的智能终端产品时,我们需要思考这些产品的功能是否能够通过手机应用(APP)来实现。这是一个重要的考量点,提醒我们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要不断审视和评估产品的真正价值和市场需求。
乔雨婷:要敏锐地捕捉AI带来的巨大机遇,但同时要保持清晰的头脑,不要为了使用AI技术而盲目地应用AI。创业者应该基于自己的资源和能力,深入挖掘用户场景,精准地识别并解决用户的实际痛点和刚性需求,构建自己的商业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