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杀出150亿超级IPO:国内第一、全球第三,华为比亚迪都投了

关注
东莞正从"世界工厂"到半导体新星。

图片

来源丨创业邦(ID:ichuangyebang)

作者丨巴里

编辑丨海腰

题图丨图虫创意


近期,港交所网站显示,广东天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天域半导体”)递表港交所,冲击港股IPO。

天域半导体成立于2009年,总部位于广东东莞松山湖,是中国第一家从事研发碳化硅 (SiC) 外延晶片的创业公司。两位东莞60后创始人跨界创业十余年,不仅填补了国内碳化硅外延片的市场空白,更是干出了中国第一、全球第三的傲人成绩。

历经7轮融资的天域半导体的身后,更是集结了华为哈勃、比亚迪、上汽尚颀、海尔资本等大牌产业资本,还不乏广东、南昌等地的政府基金。截止2024年11月,公司估值达到约152亿元。

近年来,东莞致力于把松山湖打造成科技中心和半导体产业集群,不仅有华为、大疆创新这样的科技巨头,更是引进培育生益科技、中图半导体、天域半导体、赛微微电子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


图片

跨界搞芯片

干出国内第一、全球第三


天域半导体可以说是创始人跨界创业的代表了。

联合创始人李锡光1967年出生于东莞市万江区,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他目前担任天域半导体的董事长、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同时还是南方半导体的董事长、董事兼总经理。早在2000年前后,李锡光就开始管理一家水泥公司和一家音像光碟公司,展现出卓越的跨行业管理能力。

另一位联合创始人欧阳忠1963年出生于东莞,早年从事医生职业,后在万江区政府任职。目前,他除了担任天域半导体的监事外,还管理着一家东莞房地产企业,并担任一家纸业公司和一家精密制造公司的执行董事。

2003年,欧阳忠创立了东莞市金田纸业有限公司,该公司日后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灰纸板生产基地。

在此过程中,欧阳忠深刻认识到新一代电子信息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重要性,并坚信:“要具备前沿眼光,投资高成长性的新兴产业。”

基于这种理念,2009年,李锡光和欧阳忠跨界进入半导体行业,共同创立了天域半导体。公司总部位于广东东莞,成为中国首家、全球第五家碳化硅外延片企业,填补了当时国内产业链的空白。

图片

与传统的硅等半导体材料相比,碳化硅(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之一)具有显著的性能优势,包括更宽的禁带宽度、更高的电场击穿强度、更高的热导率、更高的电子饱和漂移速度以及更强的抗辐照性。

因此,碳化硅更适合应用于高压、高温及高频环境,被认为是继硅材料之后最具发展前景的半导体材料之一。

在起步阶段,天域半导体投入数千万元购置了进口的碳化硅外延设备,并在日本专家的指导下开展碳化硅外延片的生产。

2010年,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合作,共同创建了碳化硅研究所,并引进了以王占国院士为首的7名中科院半导体所研究员,为技术研发提供了强大支持。

图片

天域半导体的4英寸、6英寸、8英寸碳化硅外延片,图源:天域半导体

由于当时国内半导体产业链尚不完善,天域半导体的产品最初主要销往国外市场。2022年4月,天域半导体的8英寸碳化硅外延片项目在东莞落地;同年8月,国际知名企业Coherent宣布与天域半导体签订价值1亿美元的订单,向其供应6英寸碳化硅衬底,从当季度开始至2023年底完成交付。

随着国内新能源行业(包括电动汽车、光伏、充电桩及储能)、轨道交通、智能电网、通用航空(如eVTOL)以及家电等行业的高速发展,碳化硅外延片的国内需求不断攀升。

从市场规模来看,全球碳化硅外延片市场规模已从2019年的约28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约77亿元。而中国碳化硅外延片市场则从2019年的4亿元人民币激增至2023年的17亿元人民币,复合年增长率达到41.2%。预计到2028年,中国碳化硅外延片市场规模将扩大至132亿元人民币,复合年增长率为50.9%。

图片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2023年,天域半导体在中国碳化硅外延片市场的份额于2023年达38.8%(以收入计)及38.6%(以销量计),使公司成为中国碳化硅外延片行业排名首位的公司。根据同一来源资料,在全球,公司以收入及销量计的外延片市场份额均约为15%,位列全球前三。

在产能方面,截至2024年10月31日,天域半导体的6英寸及8英寸外延片年产能约为42万片,使其成为中国具备6英寸及8英寸外延片产能的最大企业之一。


图片

华为入股后

比亚迪、上汽也都来了


随着国内第三代半导体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天域半导体受到了众多投资机构的青睐。

2021年7月,天域半导体获得了华为哈勃7000万元人民币的独家天使轮融资,华为看中的正是其在5G应用场景中的潜力。

在华为哈勃投资之后,天域半导体迅速成为一级市场的热门标的。2022年下半年,天域半导体快速完成了四次增资。

2022年6月,公司宣布完成第二轮和第三轮战略投资者的引入。其中,第二轮战略投资由比亚迪、上汽尚颀等产业资本出资1亿元,第三轮战略投资由海尔资本、晨道资本、东莞大中和申能欣锐等机构再度增资1.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晨道资本和上汽尚颀均与新能源汽车领域密切相关,而晨道资本的主要出资方则是宁德时代。

2022年8月,天域半导体完成了一轮约6.68亿元的融资,投资方包括复朴投资、踊跃成长、立湾投资、春阳久泰、氢毅昕阳、中广源、缙云天域、中国-比利时基金和粤科鑫泰等。

同年12月,公司再度增资4.9亿元,投资方包括莞顺投资、中山联芯、招商江海、招华招证、寰域投资、立湾倍增、立德让、华拓合富和博中创新等。

至此,天域半导体背后汇聚了一大批知名投资人,涵盖头部产业资本、财务投资人和地方国资平台。2022年12月,天域半导体的投后估值突破130亿元,正式跻身超级独角兽行列。2024年11月,公司部分股东转让了少量股权,此时公司估值约为152亿元。

图片

截至目前,李锡光、欧阳忠、天域共创、鼎弘投资、润生投资及旺和投资被视为一组控股股东,合计持有公司58.36%的股份;哈勃科技持股6.57%,比亚迪持股1.50%,中国-比利时基金持股0.46%。


图片

三年半累计收入超21亿

准备扩产卷产能


作为第三代碳化硅半导体材料的核心供应商,天域半导体凭借中国及全球新能源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实现了产品出货量的显著增长。

报告期内,天域半导体的销量由2021年的1.7万片增至2023年的13.2万片,复合年增长率为178.7%。

这一强劲的销量增长也有力地推动了公司收入的提升。

2021年至2023年,公司收入分别为1.55亿元、4.37亿元和11.7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75.2%。与此同时,净利润从2021年的亏损1.8亿元,转变为2022年的盈利280万元和2023年的盈利9590万元。研发开支也逐年增加,分别为0.22亿元、0.29亿元和0.55亿元。整体毛利率在报告期内分别为15.7%、20.0%和18.5%。

然而,2024上半年受多重因素影响,公司收入同比下降14.8%,降至3.61亿元,并录得净亏损1.41亿元,整体毛利率为-12.1%。公司表示,2024上半年业绩大幅下滑主要由于碳化硅外延片及衬底市场价格下跌,以及国际贸易紧张局势的影响。

从境外销售收入来看,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境外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14.7%、12.6%、44.2%和11.4%,2024年上半年出现了明显下滑。

目前,天域半导体已获得华为、上汽、比亚迪等下游电动汽车、储能、家电、光伏等领域的头部客户认可。

报告期内,公司前五大客户贡献的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73.5%、61.5%、77.2%和91.4%,其中最大客户的营收占比分别为30.9%、21.1%、42.0%和52.6%。不过,各年度的前五大客户有所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在招股书中指出,2025年后,中国碳化硅外延片的平均售价下降速度将快于全球平均水平。2021年,中国碳化硅外延片的平均售价约为9400元,预计到2028年将大幅降至6500元。

此次上市,天域半导体计划将募集资金用于扩大整体产能、战略投资及收购等。截至2024年10月31日,公司已成为中国具备6英寸及8英寸外延片产能的最大企业之一。扩产完成后,公司预计2025年产能将增加38万片,年度总产能将达到约80万片碳化硅外延片。

也就是说,为了应对降价潮,公司计划提升产能,准备用价格卷死同行。


图片

东莞:从"世界工厂"到半导体新星


在中国制造业版图上,"东莞制造"曾长期与鞋帽箱包、电子组装等传统产业紧密相连。这座珠江口东岸的制造业重镇,以"世界工厂"之名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产业变迁。

如今,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重塑的双重机遇下,东莞正悄然完成一场华丽的产业蜕变。

当人们还在谈论台积电、中芯国际时,一颗颗印着"东莞智造"的芯片,正在松山湖畔的实验室里孕育,在滨海湾新区的产线上流转,悄然改变着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区域版图。

东莞的产业转型始于对"微笑曲线"底端的清醒认知。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让依赖出口加工的东莞电子产业遭遇寒冬,却也点燃了城市主政者的危机意识。

市政府连续出台《东莞市重点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等系列政策,将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列为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成立犹如一剂强心针,这个由中科院物理所牵头建设的科研机构,目前已引进25个全国顶尖的材料科学“创新样板工厂”团队,直接孵化35家产业化公司,市场估值超50亿元。

图片东莞松山湖,有科研机构,也有大企业 来源:图虫创意


在东莞厚街,全球最大规模的vivo智能制造中心内,每天有超过20万部手机下线。这些曾依赖进口芯片的智能终端,如今正逐步换上"东莞芯"。

大普通信研发的5G基站时钟芯片,以0.1ppb(十亿分之一)的超低相位噪声性能,成功打破国外公司长期垄断,并在全球5G基站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这种"终端反哺芯片"的独特路径,成为东莞半导体崛起的鲜明注脚。

大普通信也先后完成了数轮融资,背后的投资方包括华登国际、华控基金、联通创投、上海科创基金、嘉御资本、粤财基金等。

还有利扬芯片。2010年,有过成功创业经历的黄江在东莞成立了利扬芯片,专注于芯片测试,主要提供包括集成电路测试方案开发、12英寸及8英寸晶圆测试服务、芯片成品测试服务以及与集成电路测试相关的配套服务。

如今,利扬芯片已经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第三方芯片测试服务商之一,背后更有达晨财智、中兴创投、中芯聚源等投资方支持。2020年,利扬芯片成功登陆科创板,成为首家在科创板上市的集成电路测试企业。

时至今日,松山湖已引进培育生益科技、中图半导体、天域半导体、赛微微电子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重点企业覆盖集成电路与半导体产业链上游的材料和设备,中游的设计、制造和封装测试,以及下游应用等环节,产业链条已初具规模。

睿兽分析显示,2024全年,东莞集成电路产业共有14起融资事件,涉及湃泊科技、普莱信智能、顺为半导体、长工微电子等公司。

其中,湃泊科技更是在一年内完成了三轮融资,单轮最大融资额达到1.5亿人民币,其投资方包括了松山湖天使基金、东莞科创金融集团、深圳天使母基金、中芯聚源、亨通集团、国发创投、大米创投等众多机构。成立于2021年的湃泊科技是一家工业激光热沉技术公司,聚焦于解决芯片封装的三高问题(高热、高压、高频)。

如今,这座城市正用独特的"东莞模式"破解"卡脖子"难题:通过智能终端市场优势倒逼芯片创新,借助大湾区完备产业链加速技术转化,利用资本市场活力培育创新生态。

当松山湖的无人车用上本地毫米波雷达芯片,当vivo手机搭载东莞封测的影像传感器,人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一个传统制造基地向科技创新高地的精彩蝶变。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