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又跑出一个充电机器人黑马!阿里前女高管勇闯具身智能,拿下数亿元融资,并斩获近亿元订单

关注
ELU中能坤域
浙江人工智能
具身智能创新高科技企业
最近融资:Pre-A轮|数亿人民币|2023-08-16
我要联系
彻底打破传统充电桩1:1的限制,充电效率提升3-5倍

图片

「璀璨女性」为创业邦推出的系列栏目,致力于报道商界、投资界的女性力量,展现她们管理的智慧,分享她们在困境中破局的勇气与力量。

作者丨黎晓梅

编辑丨刘恒涛

“这是颠覆式创新,从单点应用提升到智慧城市层面。”在央视节目中,评委们对一家杭州创业公司给予罕见高度评价,并打出高分。这家被“优选”的企业,在小组赛中以优异的成绩晋级全国总决赛,而它正是由阿里巴巴前副总裁白惠源创办的ELU.AI及其旗下品牌“原力无限”。

评委高度评价原力无限的智能全自动充电机器人不仅具有革新性,更将解决方案升维至智慧城市层面,代表了中国科技创新的未来方向。他认为:原力无限的具身智能解决方案展现了从单点应用到城市级智能生态的跨越,这种融合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技术路径,将重塑未来城市运营模式。

图片图片

原力无限“一脑多身”具身智能产品矩阵

2024年10月,原力无限推出的智能全自动充电机器人FORCE系列颠覆传统充电模式。这款产品创新性采用低空轨道运行方案,在兼顾时间、空间、成本和效率各方面的同时,大幅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和能源效率,解决了城市发展中的充电补能瓶颈问题,让行业长期困扰的充电效率问题成为历史。

“一套智能全自动充电机器人可覆盖200个车位以上,彻底打破传统充电桩1:1的限制,充电效率提升3-5倍。”白惠源介绍。目前,这款充电机器人已在北京、杭州、广州等核心城市成功落地,累计签约近亿元订单,商业化进程远超预期。

近日,凭借强劲的技术实力和市场表现,ELU.AI也正式宣布完成数亿元人民币Pre-A轮融资,投资方阵容强大,包括力鼎资本、杭实集团、兴泰资本等,天使轮投资方创世伙伴创投也持续追投。据悉,本轮融资将重点用于三大方向:强化类脑智能研发、推进下一代智能机器人研发、加速全球市场布局。

图片

图片

阿里工作20周年离职,切入具身智能赛道

白惠源是杭州人,毕业于浙江大学,2003年加入阿里巴巴,凭借过人的战略眼光和领导力崭露头角,迅速成为集团最年轻的副总裁之一。在近20年的阿里生涯中,白惠源以“技术+商业”双轮驱动,先后执掌钉钉、阿里云、阿里健康等核心业务板块,带领团队多次实现从0到1到百亿千亿规模的业务增长。

据多位阿里资深的高管透露,白惠源身上展现出强大的“习惯性胜利”的特质,最让人佩服和惊讶的是,在明明可以“躺平”并且是在人生的“高光时刻”,她却选择了创业。

2023年7月,在阿里巴巴工作整整20周年之际,白惠源选择离开。她最初计划转型做投资,但很快发现市场上难觅好项目。

“如今,创业环境回归理性,创始人既要选好赛道,又要有商业闭环的能力,还要具备足够的精力,很难找到合适的项目。”这一思考让白惠源产生了新想法,这些要求自己都具备,为什么不亲自下场创业?

事实上,白惠源是个爱折腾、有“创业体质”的人。她精力超凡,每天五六点就开始学习和思考,习惯在高强度的工作中保持状态,并且,她一直有改变世界的梦想。

二十年来,白惠源已经实现“两次”成功的创业。“第一次”是在阿里巴巴内部推动业务,积累了大量从0到1的业务搭建经验。第二次创业是在2015年,当时白惠源短暂离开阿里,成为ETCP集团的创始合伙人及首席运营官,打造出国内智慧停车领域第一大独角兽公司。

在这些经历中,白惠源积累了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等领域的know-how,与丰富的产业落地经验。观察市场趋势后,她意识到,具身智能将是下一个技术革命的制高点。“当AI从云端走向实体世界,与物理环境交互,才能真正赋能各行各业,创造更大的价值。”白惠源表示,具身智能的发展,需要找到既有痛点又有商业闭环的落地场景。

图片

此时,中国新能源战略正处于关键节点,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但充电基础设施却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白惠源认识到这是具身智能的理想落地场景。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新能源车销量达949.5万辆,但车桩比为2.4:1,充电设施严重不足。传统充电桩部署成本高、位置固定、场景受限,而现有的移动充电解决方案,无论是导轨式还是分离式充电机器人,都存在成本高、占用空间、移动碰撞以及电池效率和寿命等弊端。

国际能源署(IEA)预计,2030年全球移动充电市场将达约600亿美元,这一广阔市场为具身智能提供了绝佳的落地机会。白惠源坚信,当一款产品能改变时间、空间、效率、成本和收益,“那它就是一个最优解,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2023年8月,离开阿里仅一个月后,白惠源在杭州创立了ELU.AI。她的目标是打造一家像阿里一样伟大的企业,成为从杭州走出的“大白龙”,为社会和行业带来积极变革。

图片

自研端到端解决方案,用具身智能重塑充电机器人新范式

充电机器人并非新事物。早在2014年,特斯拉就展示过蛇形充电器的概念产品。2022年后,国内充电设备厂商、机器人企业,能源企业、自动驾驶公司、汽车厂商等数十家企业纷纷入局。主要产品形态为“移动机器人+电池包”,机器人在地面上穿梭,给车辆充电,像一个移动充电宝。

如文章开头所说,这种模式存在占用空间、移动碰撞和电池寿命等弊端。白惠源不打算做循规蹈矩的产品,她常说,“拿着旧地图,是找不到新大陆的”。

ELU.AI旗下有原力无限、原力光年、原力万象三大子品牌,构建了完整的具身智能技术体系。原力无限专注于智能机器人硬件研发与生产,负责商业化落地;原力光年打造行业AI应用,提供场景化解决方案;原力万象则专注于机器人大脑研发,通过融合视觉感知、多模态理解和决策能力,为机器人提供“大脑”支持。

图片

原力光年全栈自研行业大模型架构

“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核心在于感知-认知-决策-执行的闭环能力。”白惠源说,“我们的技术架构围绕「机器人+AI」双轮驱动,一方面通过高精度传感器和执行机构,实现物理世界交互,另一方面通过高级AI模型赋予机器人学习和决策能力。”

在这一架构下,原力无限的智能充电机器人FORCE-01通过智能调度算法,可实现对充电状态的智能化判断,根据车流量、停车时长、充电需求等多维度数据,自动调整服务策略,优化充电效率。

技术研发方面,ELU.AI坚持自主创新路线。在研发智能全自动充电机器人时,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精准对接充电口。由于不同车型的充电口位置和打开方式存在差异,行业普遍采用人工插拔电的方案。

“这是一个世界级的技术难题,”白惠源说,“我们通过计算机视觉结合深度学习算法,构建了一套自适应识别系统,能够精确定位不同车型的充电口。同时,通过力反馈控制和柔性执行结构,解决了插拔过程中的物理交互问题。”

ELU.AI的研发团队经过上千次的迭代测试,最终将对接精准度提升至99.99%,使得机器人能在复杂环境和状态下,精准对接充电口,自动插拔电。白惠源表示,为了降低市场教育成本,原力无限决定先推出手动插拔电版本,随后再推出自主插拔电版本。

2024年10月,原力无限正式对外发布智能全自动充电机器人FORCE-01。这款产品创新性地将机器人架到空中,搭建起一个“机器人充电空间”,FORCE-01机器人沿着轨道滑行,根据后台指令,有序对各新能源汽车进行充电。

微信图片_20250401214310.png

白惠源表示,FORCE-01有几大核心优势:

一是提升了时间和空间效率。架在空中的方式,节省了空间,一套低空充电机器人可以覆盖200个以上车位,最大化了空间效率。此外,用户插好充电枪、扫码下单后,机器人立刻自动接管,车主不用排队等候。通过低空充电机器人,充电效率提升了3-5倍。

二是降本增效。原力无限可以通过集群调度算法,让数十个充电机器人根据车量的多少自由调配,匹配最佳协作方案。另外,FORCE-01的安装更简单,不用像固定充电桩那样开槽挖线,部署成本降低40%以上。

三是商业模式创新。ELU.AI采用“设备销售+服务费分成”的盈利模式,合作方购买设备后,ELU.AI通过充电服务费分成获得持续性收入。“在收益上,智能全自动充电机器人打破了充电桩1:1充电的关系后,投资回报周期缩短了60%,场地方与运营方的收益提升了1-3倍。”白惠源说。

2024年10月,这套设备在杭州亲橙里购物中心运行,经过用户调研和数据评估,该站点各项指标均比传统方式有了大大的提升。其中运营效率提升了120%,电力利用率增加了25%,用户满意度高达100%。

“最让我们兴奋的是用户反馈。”白惠源说,“有车主告诉我们,以前充电要等半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现在只需几分钟就能完成操作,而且不担心充电枪被占用。另一位用户表示,这种‘空中机器人’的设计让他感觉很科幻,像看到了未来的充电方式。”

白惠源认为,虽然国内已有数十家企业进入充电机器人赛道,但大多聚焦于地面移动充电解决方案。“我们并不认为自己是在与传统充电桩或地面充电机器人竞争,而是在创造一个全新的市场。”白惠源解释道,“原力无限机器人的优势在于突破了空间限制,不论是运营效率还是用户体验,都有质的提升。”

原力无限机器人的受欢迎程度远超预期,目前,公司在已经北京、杭州、广州等地商场和科技园区中,开设了标杆旗舰店。并与中石化、中国铁塔、万达集团、恒源能源等头部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同时已与国电投、国家能源、浙江能源、浙江省交投、山东高速、宁波城投等多家达成战略合作意向,累计签约近亿元商业订单。

图片

从智能充电机器人切入,构建全场景具身智能生态

白惠源的核心团队的打造颇有戏剧性,创始团队大多是共事过的朋友,听说她在创业,本来只是想过来看看,结果被白惠源的愿景打动,纷纷辞职留了下来。

如今,ELU.AI的核心团队硕博比例高达70%,成员来自清华、浙大、北航、哈工大、斯坦福等顶尖学府,并曾就职于阿里巴巴、华为、百度、腾讯、吉利、蔚来等科技巨头。团队在VLA模型、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多模态大模型、机器人控制系统等前沿领域拥有多项专利技术,在具身智能的核心技术领域积累深厚。

白惠源透露,智能全自动充电机器人只是ELU.AI具身智能战略的第一步。“我们的技术路线图是从垂直场景切入,通过单一应用积累数据和经验,然后向更多场景拓展,最终构建具身智能全栈技术能力。”

现阶段,原力无限智能全自动充电机器人主要在地下停车场运营,白惠源说,下一步将把应用场景拓展至地面,乃至商场、酒店、医院、社区、写字楼等全场景。在北上广深等一二线城市,原力无限建设自营标杆旗舰店,在其他城市则与当地成熟的运营商合作。通过“标杆旗舰店+城市运营商”的模式,原力无限计划将智能全自动充电机器人推向全球。

图片

这一扩张过程中,ELU.AI也面临诸多挑战。“具身智能领域的技术迭代速度非常快,我们必须保持持续创新。同时,不同场景下的应用需求各异,如何保证产品的适应性和稳定性也是挑战。”白惠源坦言。

为应对这些挑战,ELU.AI采取了三项策略:一是加大研发投入,保持技术领先;二是采用模块化设计,提高产品适应性;三是建立严格的测试标准,确保产品质量。

“在具身智能领域,技术是基础,但产品化能力和规模化交付能力同样重要。”白惠源强调,“我们对充电机器人的最终畅想,是解决目的地充电问题。就像随处能借到充电宝一样,我们也希望新能源车无论到哪里,都能利用碎片时间充电。但这只是我们布局具身智能的起点。”

她透露,原力无限正在研发更轻量化、体积减少一半、成本降一半的充电机器人新品。与此同时,ELU.AI正积极布局更广阔的具身智能领域。在未来3个月内,公司将陆续发布具身智能决策大脑,以及人形和轮型机器人系列产品。白惠源说,人形机器人将首先应用在医疗康养、园区巡检、智能制造领域,轮型机器人则聚焦于物流、安防等高频应用场景,通过AI赋能提升效率。

更重要的是,ELU.AI正在构建统一的具身智能操作系统,让不同形态的机器人共享感知、认知和决策能力,实现跨场景协同。“这就像智能手机的安卓系统,为各类具身智能应用提供统一的技术平台。”白惠源说。

在白惠源的愿景里,ELU.AI要成为一个伟大的公司。2025年春节的一次分享中,白惠源对团队强调了这一愿景。

“做优秀的公司,是绝大多数公司的理想。但我们的理想是做一家伟大的公司。”

“创业不是聪明人的游戏,是难而正确的选择。对新时代的女性创业者而言,我们要落子无悔,享受自己的选择。人工智能时代,是‘她力量’崛起的时代,女性们不要怕,果敢前行。”白惠源的声音柔和而坚定。

她借用《平凡之路》里的一句歌词,来勉励女性创业者:“向前走,就这么走,就算你会错过什么……”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