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企CEO到“工厂红娘”:她打造采购额超千亿的数字化平台,让中国制造在全球供应链杀疯了

关注
海智在线
上海电子商务
工业领域中间品交易平台
最近融资:C轮|未披露|2015-11-19
我要联系
帮助中国工厂融入全球供应链的背后力量。

图片

「璀璨女性」为创业邦推出的系列栏目,致力于报道商界、投资界的女性力量,展现她们管理的智慧,分享她们在困境中破局的勇气与力量。

作者丨黎晓梅

编辑丨刘恒涛

图源丨Midjourney

在浙江永康,一家专做保温杯内胆的小工厂突然接到一个来自以色列的订单需求——对方想要生产一种胰岛素储存装置。工厂老板看到图纸愣住了:“这不就是缩小版的保温杯内胆吗?”他用生产保温杯内胆的设备,成功生产出胰岛素存储装置,跨入医疗器械行业。

图片

浙江永康工厂通过海智在线平台实现利润跃迁

这种跨行业跃迁的能力,正是海智在线赋能的结果。

“中国制造业的基石之一,是藏在400多万家中小工厂里的。”海智在线创始人兼CEO佘莹说,“一个国家有可能举国之力造出光刻机,但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能拥有成千上万的机加工厂、钣金厂、模具厂……”

海智在线是成立于2015年的制造业供应链数字化平台,核心业务包括非标零部件供需智能匹配、创新产品落地验证,以及以支付结算为核心的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覆盖从零部件或产品的研发设计、寻源匹配、生产制造、质量检验到结算交付等全流程。

成立10年来,海智在线逐步编织出一张巨大的制造业数字网络,目前已将全球107个国家的28万采购商及其100多万张订单图纸、70多万家中小工厂及其产能要素,通过订单链接起来。平台累计采购额已超千亿元人民币,仅2024年放到平台的订单额就达到226亿元。佘莹透露,“实际线下还会再放大10倍左右”。

一、“产房对赌”让她从外企高管到“工厂红娘”

佘莹的创业历程,源自一场“产房对赌”。

大学毕业后,佘莹曾去非洲援建发电站,后来供职于美国一家全球知名的工业B2B平台企业。她仅用6年半的时间,就从这家美资公司的基层业务员,晋升到亚太区CEO。然而,佘莹逐渐感到外企并不能实现她对中国制造业数字化的梦想,这促使她萌生了创业的念头。

2014年9月22日晚,佘莹在产房一边忍受阵痛,一边和公司提出了业绩对赌:如果赢了,将MBO(管理层收购)承包亚太区,这样就能按照自己设想的方向去创新;输了,则三年内不离职创业。为了留下佘莹,公司接受了这场博弈。

图片

佘莹在某次海智在线全体员工大会上的演讲

佘莹是个工作狂,签署协议后第二天,她便回公司工作。最终,在严苛的对赌条件下,她赢得了这场博弈,但公司却未兑现承诺。这场“产房对赌”,让佘莹放弃了转变外企理念的幻想。

她深刻意识到,自己正被困在一个被设定好的规则和流程中,像那些被时代车轮碾压的传统制造业中小工厂一样。尽管在外界看来,她是令人羡慕的女CEO。但当时,她感到前所未有的无力感——身处外企高位,却无法去做真正的改变。

而佘莹,渴望改变,也决心改变。

在工作过程中,佘莹接触了大量制造企业。2010年代,中国制造业处于发展的黄金期。中小工厂如蚂蚁雄兵,吸纳了80%的制造业就业人口。大大小小的工厂老板,按照品牌客户的产品图纸订单组织生产。全球领先的创新产品,也大多在这些遍布中国的工厂中完成技术落地与规模化生产。

图片

图片

2025年3月,佘莹(图一左三)走访苏州年产值1000万元的工厂,该工厂通过海智在线平台已合作数十个不同国家的60多家海外买家

佘莹估计,全国规模以下的中小微工厂约有400万家。其中,机加工、钣金、冲压、注塑、铸造、模具、表面处理等主要工艺的企业在70万家以上,是中国制造业当之无愧的基石。

但中小工厂和采购商之间存在巨大的信息断层,导致交易成本被推高。这种成本对制造业的创新和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浪费。采购商手握订单,却很难快速找到合适的工厂。工厂也不知道自己的采购商在哪里,有时千辛万苦找到一个,却不知道对方可能已陷入经营困境,业务员前期的努力都打了水漂。信息断层导致很多工厂客户类型单一,抗风险能力很差。

她走访了无数工厂车间——在摆满机器、望不到头的厂房里,只有不到一半的设备在运转;工人三班倒,机器彻夜不停,工厂老板却愁眉苦脸地表示赚不到什么利润。“躲债的、发展的、求变的、停工的、封闭的、寻求开放的。”这是佘莹拜访大量制造业老板后的直观感受。

“中小工厂的设备、工艺、产线,都被困在行业、地域、语言的壁垒里。”佘莹说,信息断层,导致中小工厂的设备利用率过低,采购一台设备,原本可以生产汽车、无人机、机器人的零部件,但因为没能开发到相应的客户,很多时候,只能服务一个行业、生产一两种零部件。她认为,这些工厂需要更好地被看见,他们的真实能力被“埋没而不自知”。

图片

图片

一家年产值1500万元的工厂,通过海智在线与某人形机器人企业合作两年

问题的突破点是“数据”。佘莹表示,通过整合生产和需求数据,能让买卖双方快速对接,也能让中小工厂不困在自身的认知里,轻松跃迁到其他行业,实现业务的多元化,提高抗风险能力。

在国内,当时还没有一个用数字化方式记录、存储、交换、链接生产数据的平台。佘莹决心打造这样一个平台,弥合供应商与采购商之间的信息差。2015年,佘莹带着7位联合创始人,在上海成立了海智在线。

但要成功搭建这样一个数字平台、并让平台具备长期主义和想象力,要舍得下苦功夫和笨功夫。因为,一旦成功,这些“苦功夫”将是最宽最深的护城河。

佘莹决定从最难的做起,先去构建两个“数据库”。一个是采购商的订单和图纸数据库,收录产品构造、零部件参数、图纸和买家信息,供工厂评估自己能否接单。另一个是工厂的生产能力数据库,将各大中小工厂的设备、工艺、产能、折旧、成本、管理等数据标签化,形成“工业谷歌地图”。随后,通过算法自动匹配采购商和工厂。

图片

海智在线将生产能力数字标签化

这无疑是一场浩繁的工程。

二、1/4800的成功率,从0搭建全球产能图鉴

海智在线的核心用户有三类,一是采购商,提供订单。二是工厂,提供生产能力。三是软件、数据、金融、物流等各环节服务商,提供相应的制造供应链服务。但他们都各有各的痛点。

采购商有高效寻源难、比价核价难、逐年降本难、履约管控难、数据交互难、资金管理难等痛点。工厂有订单获取难、资金获取难、合理定价难、转型发展难等痛点。服务商是证明交易的真实性难、直接服务触达难、形成规模效应难。

海智在线就是要解决这三个角色的痛点,让产业链各环节有机地耦合在一起。

图片

2024年11月,佘莹(右一)受邀在第二届中国“链博会”圆桌论坛上发言

建设数据库的第一道难关,是挖掘采购商的需求和工厂的生产能力数据。

如何让双方配合完善数据?海智在线的答案是“订单驱动”。但订单从何而来?

早期的海智在线没有知名度,只能靠跑展会、打电话等“土办法”找订单。为了获取海外订单,海智在线在菲律宾建了一个海外呼叫中心,联系世界各国的买家。

图片

海智在线菲律宾呼叫中心团队(2025年2月)

佘莹做过统计,当时呼叫中心每人每月打1600通电话,三个月就是4800通。电话呼叫获单率在1/4800左右。但一个新人,可能打三个月也拿不到一个订单。

佘莹说:“海智在线的数据库就是在无数个1/4800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也是对手短时间内没办法复制的壁垒。”后来,每次遇到业务调整,她都会问:这件事成功的几率高于1/4800吗?如果高,为什么不做?

如今,海智在线通过150多个数字标签标注了全球28万采购商及其上百万张图纸;用200多个标签,呈现了70多万家中小工厂的设备、产能、管理等生产要素。依托自主研发的智能匹配系统,海智在线实现了采购商的订单需求与供应商的秒级精准匹配,大幅减少了双方相互寻找花费的时间、资金和精力,供需匹配从“大海捞针”变为“精准导航”。

图片

海智在线官网首页截图

订单图纸和生产要素的直接匹配,让不少中小企业具备了用工艺跨越行业、周期的能力,生产力得到极大释放。生产玩具汽车轮子的工厂,开始为美国企业生产工业相机模式转盘。做冰箱冷藏抽屉的供应商,可以为以色列厂商做医用托盘。做保温杯内胆的厂商,接到了胰岛素存储装置的订单。

张家港一家因核心客户订单骤减陷入经营困境的汽车配件厂,依托海智在线,开拓了5家新客户,并成为欧洲某跨国企业的正式供应商,从此走出了困境。

一些小工厂也通过海智在线整合周边工厂资源,形成短链协同制造网络,大幅提升了接单能力,协同完成大订单。广州一家金属制造有限公司,每年通过海智平台,开发了超过30家来自土耳其、荷兰、西班牙等地的欧洲新客户,新客订单超过300万元。该工厂还作为“采购商”在平台上发布需求,和同区域的工厂建立了完善的协同网络,其产值的70%就来自协同制造。

为帮助企业提升创新产品“从验证到生产”的效率并降低成本,海智在线还发展出了“创新验证”的产品服务,帮助企业快速验证创新产品的可制造性、市场可竞争性,协助设计可落地的图纸。海智在线平台现已服务全球近600所知名院校、科研院所等,以及各类创新企业,帮助它们缩短了50%以上的新产品验证周期,削减了近一半成本。

三、组织大变革,联合创始人“再上岗”

2018年,海智在线已步入正轨,平台累计采购订单额超200亿人民币。佘莹却看到了公司发展天花板。

“天花板”来自并肩作战的创始团队。当年追随佘莹创业的七位联合创始人,已在各部门核心岗位工作多年。佘莹认为,公司组织架构缺乏流动性,让有进取心的员工看不到上升空间,从而影响他们的积极性。另外,内部需要人才流动,重点部门亟需扩大人员投入。但战斗力最强的创始团队,却被固定在岗位上做舒适区工作,造成人才浪费。

针对这个问题,佘莹一直没有下定决心调整。几年前,“产房对赌”时,她赌的是自己的拼命和勇气,能换取美资公司欠她的一份承诺。而这一次,佘莹要面对的是一场更为艰难的抉择:让一个纯理科技术出身、习惯了代码世界的CTO,去接管市场和增长,这样的决策是否正确?让曾经的“二号位”们和“管培生”们接手创始团队的关键岗位,是否会影响整个团队的士气?这种深刻的组织变动会不会对业务造成意想不到的冲击?

佘莹再次选择豪赌。这一次,赌上的是团队未来的命运、海智在线的长远发展。

图片

佘莹(左一)与海外事业部总监段丹彤共同出席2025中欧合作活动,段丹彤由佘莹亲自培养,从管培生逐步成长为核心管理者

曾有投资人这样评价佘莹:“是典型的外企高管,‘部门老大’,但还不是‘老板’。”他认为,佘莹能将团队带到一定高度,却似乎难以打破外企的框架和思维。

但佘莹做出了必须改变的决定。

一个深夜,佘莹独自连夜跑到杭州爬山。彻夜思考后,第二天,她向七位联合创始人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将创始团队从当前岗位换下来,放到一个新成立的“X”战队中。“X”代表创新和未知,创始团队要在一周内找到新方向。

联合创始人全部被“撸”了下来。一周后,所有人都离开“X”战队,找到了新方向,并且七位联合创始人至今都还留在团队。最终,海智在线平滑地完成了组织结构升级。

几年后,前文提到的投资人再次谈及佘莹时,看法大变,他认为佘莹“有杀气”,“是一个合格的老板了”。

四、面向全球供应链,为中国工厂找到新角色

在市场渗透率上,海智在线在上海、苏州、宁波、深圳、东莞等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有极高的渗透率。未来将重点拓展中西部地区,通过建设地方专区,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合作,快速落地并复制“工厂数字化标签+供应链协同”模式,促进区域内制造业企业之间高效对接。

对佘莹来说,一个更大的挑战,是在全球化时代,中小工厂的脱节。

当下全球制造业正朝着区域化、多元化、数字化和绿色化发展,可很多中小工厂反应迟钝。“99%的中小工厂对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都没有准确的认识,信息鸿沟还很大。”佘莹说,“他们更想知道,有什么用,我能不能用的起、用的好、用的值!”

图片

佘莹在中国产业数字化大会上的演讲

曾经有个小工厂,反复拒接某个海外订单。佘莹向工厂了解情况,老板说,“我们很想接这个单子,但我连这个国家名字都没听说过,要是他们不付尾款怎么办?”事实上, 早在2001年,国务院就批准设立了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通过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工具,保障货物、技术和服务等出口。这是制造业的常识,但不少小工厂却“闻所未闻”,信息很滞后。

2024年后,欧盟要求出口至欧盟的部分货物必须提供碳排放报告,但很多小工厂,却连“碳排放报告”都没听过。

佘莹表示,应该有人想着这类中小工厂,为他们提供真正需要的、合适的服务,让他们也能够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海智在线更要通过提供工具服务的方式,带着这些工厂一同成长,让他们能够面对呼啸而至的时代车轮。

下一步,海智在线将进一步开发绿色生产的功能,提供碳排放计算工具、碳排放生态解决方案等服务,帮助工厂满足国际标准。

图片

海智在线平台供应链绿色化案例

为了让中国小工厂更顺畅进入全球供应链。近两年,海智在线与多家银行和支付机构合作,正在搭建一套适用于非标零部件B2B交易市场的金融体系。

佘莹透露,该体系是首创,这套体系不仅要支持基础支付结算功能,还要能处理退款、扣款、价格重议等八十余种交易场景,形成闭环式的资金管控,帮助企业减少交易跨系统操作的复杂性,提升交易和服务的可靠性。有了这个体系,供应链各环节就在一个平台上有了进行彼此链接的入口。

目前,海智在线已实现国内支付功能。海外支付功能将在今年5月初上线。

在海外,海智在线的服务已经覆盖了“一带一路”沿线、东南亚、欧洲等国家地区,未来将进一步拓展海外企业的跨境采购与生产需求。

图片

海智在线已支持使用27种语言进行交易

去年6月,在中马建交50周年暨“中马友好年”招待会上,有人问佘莹:“在场的都是巨头,海智在线只是一个工业品数字化平台,为什么会出席?”

佘莹回答:“我们不是来抢马来西亚制造业生意的,我们藏在马来西亚工厂后面,承接他们完不成的活儿,帮助马来西亚工厂更好地服务全球客户。”

从2023年底至今,佘莹一直在和团队讨论:中国制造业要在全球留下什么?佘莹的这番回答,是她这些年落地实践的思考,也是海智在线新的方向。这是海外市场的新变化给她带来的启发。

佘莹观察到,一些海外产业承接带无法完全消化客户订单。中国厂商主动找到这些昔日竞争对手,双方握手言和,一起完成订单。这意味着,地区间的竞合关系成为主题,激活庞大的中小工厂群体,将是产业升级的关键推动力,这是中国工厂的新机会。

佘莹认为,未来全球工业产品的供应链逐步分为两种体系的竞争,“+中国供应链”和“-中国供应链”,全球制造业要么用中国供应链,要么不用,这之间竞争的核心是:创新、成本、效率。中国供应链目前有绝对的优势,短期内全球尚无其他地区能够全面替代中国的供应链综合能力。因此,谁与中国供应链融合的程度深,谁的竞争力会更强,海智要搭起这座桥梁。

图片

佘莹在海智在线第八届千人会上的演讲

佘莹说,在这样的浪潮下,海智在线要做的,是帮助中小工厂从后方走到前线,进入全球的供应链体系中,成为工业体系中的“必选项”。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