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点的纽约,排长队抢中国相机

忘记参数,记住快乐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有数DataVision(ID:ycsypl),作者:张泽一,编辑:戴老板,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前两天有条新闻,说是纽约市民凌晨五点为了抢购中国全景相机排了两条街的队,底下还晒出了一张海报:

图片

美东时间4月22日,影石原定早上九点在纽约中央车站举办新品X5发售活动,但凌晨三点就有人开始排队,争抢第一批新品购买试用的体验。

图片

一边是数百米开外的长队,同时已经有用户开始在社媒上po出抢到的X5,而从事后影石发布的官方战报来看,说是“席卷”全球电商排行榜也不为过,这似乎阐述了一个事实:

哪怕真的加了关税,国产全景相机的性能也已经卷到美国人非买不可的地步。

图片

创意需求撕开细分市场

知乎上曾经有个热门话题:“玩相机的是怎么看待玩手机摄影的?”。

彼时的“手机摄影大师”在器材党眼里基本像个笑话,可带着长枪短炮在玉渊潭公园“打鸟”的专家们也不得不承认,今天的手机厂商宣传页,已经成为了全民摄影启蒙。

图片

卷到最后,对大多数人来说,一张好照片的秘密,其实最终还是美图秀秀上那几个功能键就能概括。

今天的摄影设备厂商们早已发现,消费者对摄影的需求,其实并不在“有几个镜头”或是“可选参数有多少”这个维度,而是更加简单的“一键生成朋友圈大片”,以及能不能拍出更加酷炫的效果,圆明园里这些大爷拿着的酷似钓竿的东西,实际上都是影石全景相机。

这种需求倒逼着影像技术从参数内卷转向场景革命,软件算法接过了创新的接力棒,AI智能剪辑让三分钟素材自动生成卡点视频,隐形自拍杆算法让滑板少年的自拍杆隐形成“第三只眼”,而“子弹时间”特效更是用陀螺仪与多帧合成技术复刻了《黑客帝国》的经典慢镜。

这类功能上的创新逐渐演化出散落在极限运动、创意视角、商业拍摄等细分场景的算片化需求,从而诞生出航拍、运动、VR、全景等细分赛道,2023年,全球全景相机出货量为196万台,而运动相机的出货量则达到4461万台。

图片

《2024年全球智能手持影像设备市场发展白皮书》更揭示了一个隐秘的王者——影石凭借67%的全球市占率,将全景相机这个曾经的小众品类推上千亿规模赛道。

图片

影石的崛起史,本质上是影像需求解构与重构的微观样本,影石相机的功能迭代,基本都围绕在“一键出片”的概念,比如扭动两下自拍杆即可快速开启拍摄、动态跟拍模式可以无需反复取景,在各种动态场景下始终锁定主角拍摄等等功能。

这种“技术普惠”策略的背后,换来的是全球用户对影石的关注和认可——全球主要社交媒体的官方号,累计粉丝近800万。

图片

全球每3台全景相机,就有2台来自影石,这种品类即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不过是影像技术百年进化史中,又一个关于“细分需求定义王者”的鲜活注脚。

图片

从专业到平权

在上海国际赛车场,保时捷曾有一幅气宇轩昂的巨幅广告,上书“广告里谁都可以说赶超保时捷,上赛道就不一定了。”

图片

然而,这块象征着燃油时代性能图腾的金属板,却在小米SU7 Ultra量产车在上市前刷新了圈速纪录后,被迫撤下。同时,SU7 Ultra开启预售后三天锁单破万,截至4月累计交付已突破4000台,反观保时捷中国一季度销量同比暴跌42%,主力车型卡宴、帕美销量断崖式下滑至不足3000台。

相对于刷圈速榜单的更替,这场新旧势力的对决更折射出科技公司今天重构商业规则另一层逻辑:用极端产品铸造品牌图腾,再通过供应链与生态能力实现技术平权。

科技公司的造神运动从来不是单纯的技术炫技,当我们将极端产品与消费级产品横向对比,会发现其差异本质上是“技术密度”的碾压。

图片

但真正的商业魔法发生在技术平权时刻,极端产品往往是对前沿技术和供应链的高度压榨而来,但这些恰恰为消费级市场创造了产品领先的优势。

首先是技术下放:在Su7 Ultra55万的售价和高达1548Ps的马力面前,Su7标准版21万的售价和299Ps的马力就显得尤为亲民。

图片

与之类似,影石可以在保留防抖、8K分辨率、AI算法、全景拼接等核心技术的前提下,舍弃部分极端配置从而使成本大幅降低到消费级市场。

其次则是国内拥有完善的供应链去支持这些技术进入消费级市场:在影石的供应商名单中,能率科技服务于华为小米、立讯是果链成员、东莞新能源还为大疆供货。

在这批全球最顶级消费电子品牌的供应商加持下,下游厂商的新技术和想法,都能够以最快速度和相对传统摄影设备或是手机更低的价格,搭载于产品上。

图片

当技术普惠到足够低的门槛时,产品本身就会成为传播媒介——保时捷车主或许不会主动炫耀百公里加速,但SU7 Ultra用户必然热衷于分享“1.98秒破百”的仪表盘截图,同理影石用户总忍不住展示AI自动剪辑的滑雪跟拍视频。

在抖音上,“#带着影石去骑行、#带着影石骑摩托”、#带着影石去飞等话题突破10亿次播放;小红书Insta360的话题收获4.7亿次浏览;在相关话题下,视频内容包罗骑行、滑雪、跳伞、潜水、遛狗、带娃,甚至是吃播、黑科技炫技等等生活场景。

那些曾被视为“极端实验”的技术,正在通过中国制造的供应链势能和生态协同能力,演变为普惠全球的消费平权运动。

在这个过程中,影石们的故事或许比小米更值得玩味——当一台能拍阅兵式的专业设备,同时成为旅行博主的口袋神器时,这种“上下通吃”的能力,或许才是中国科技企业最典型的创新方式。

跨越文化鸿沟的快乐货币

当GoPro在2014年纳斯达克敲钟时,运动相机还被定义为“极限运动发烧友的专属玩具”,彼时YouTube上充斥着跳伞者俯瞰云层的眩晕视角、冲浪板劈开浪花的特写镜头,这些肾上腺素飙升的画面构筑起一道无形的技术壁垒——

抛开玩这些运动的成本不谈,普通人想要创造一条高质量的UGC视频,还得先配上一台3000美元的设备和专业剪辑技能。

但十年后打开抖音,充满创意的内容无处不在,你甚至可以从胡辣汤的视角感受被人类大口喝下的恐惧;可以看到一只柴犬在草地上飞奔的自拍视频;亦或是把相机塞进洗衣机滚筒拍摄末日逃亡,绑在宠物龟背上制作慢直播,甚至固定在火锅毛肚表面演绎“被七上八下”的美学等等。

这些近乎于搞抽象的视频,很可能背后并没有什么创作主旨或者深刻内涵,更接近于单纯的“记录美好生活”或者是创造快乐,这种快乐无关乎拍摄的内容、场景、文化、习俗,就像日前在国内社媒爆火的大头钉环游地球,海外用户也纷纷模仿,过去常常以外国人为主角的极限运动惊险场面,如今国人在全景相机的加持下也能轻松实现。

图片

影石做产品的思路,并不是所谓“为特定场景而服务的大玩具”,反倒是更接近“让任何人都能简单使用的创意工具”,因此影石的每一次升级,并不是一味地去追求参数,反倒是利用硬件+软件能力去解决用户的真实需求,解锁更多玩法。

这种功能创新本质上是一种定义产品的能力,类似于今天所有手机都自带的手电筒功能,最早它只是一个售价1.99美元的APP,而iPhone第一个将它集成在ios中之后,这才成为了手机标配,同样也是一家科技公司通过对产品的理解,所打造出的最深护城河。

图片

与之类似,在影石发明隐形自拍杆之前,很可能没人意识到这根碍眼的杆子完全可以不出现在画面中。

同时,恰恰是ios的手电筒、iMessage这些原生应用定义了何为iPhone,影石的隐形自拍杆、全景拼接、动态跟拍等功能同样也在定义一台简单的相机应有的模样。

一系列的升级,本质上都是为了减少操作门槛,当创作工具足够简单时,更多的玩法就会被用户自发的解锁,当人类共享创作快乐时,技术早已悄然消弭了文明的裂缝。

而这种视角带来的,正是数字时代最珍贵的通用货币——

无需翻译的快乐。

参考资料

[1] 《2024年全球智能手持影像设备市场发展白皮书》,沙利文

[2] Insta360 replaces GoPro as official action camera of Darkfest 2025

[3] 海外“双11”,中国卖家这样成功出海,人民网

[4] 登顶、反超、定义!影石十年三连跳炼成“全球智能影像第一股”,读特新闻

[5] 影石科技招股书

[6] 深度拆解影石Insta360 DTC品牌增长策略:营销“三步走”,内容共创打响品牌声量,上南北Brand Club

[7] 24岁大学创业,这个广东人现在卖全景相机年赚20亿元,36Kr

[8] 影石 Insta360 刘靖康:当机会稀缺,年轻的后来者如何做到第一?丨新新访谈,晚点LatePost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