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吴晓波频道(ID:wuxiaobopd),作者:钱汐汐,编辑:何梦飞,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这几日,广交会二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我们实地走访了第一期后发现:在近17万名境外采购商中,来自中东地区的采购商占比14.3%,一举超过欧美国家的10.5%,成为本届广交会“最积极下订单”的区域之一。
一个来自上海的自动化设备供应商告诉我们,他们的客户主要集中在印度、中东、非洲、东南亚、土耳其等市场,欧美已经不再是“默认主场”。
与此同时,在上海国际车展的现场,中东买家“榜一大哥”的身影也明显增多。媒体报道称,这些来自沙特、阿联酋等国的土豪们,最爱买的不是奔驰宝马,而是中国国产车。有沙特友人透露,他们国家50%—60%的车都是中国品牌,国王开的也是。
上海车展吸引众多外国客商
中东,正在成为中国企业全球化新地图上最被低估的一块“高价值地带”。
自4月2日特朗普挑起关税战以来,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开始重新思考出海的路径:美国不稳、东南亚内卷、印度不好搞,那还有哪里值得试?
很多人这才发现,过去我们谈出海总是盯着东南亚,但真正具备增量红利、政策热情和购买力三位一体的地区,或许恰恰是那个我们曾误以为“只有石油和土豪”的中东。
几组数据可以印证这一趋势:
◎ 2024年初,中国到阿联酋、卡塔尔、土耳其和沙特的航班恢复率全面超越疫情前水平,飞往沙特的航班恢复率高达258.6%。
◎ 2024年上半年,沙特接待中国游客同比增长29%,半年内新增5条直飞航线,阿联酋也宣布增飞40%的对华航班。
◎ 同期,中国对阿联酋出口同比增长19.2%,对沙特增长18.2%,远超全国出口平均水平。
◎ 迪拜2024年接受中国直接投资34.2亿美元,同比增长超200%,已有8000多家中国企业在当地布局区域市场。
而在所有变化之中,一个趋势正在浮现:中东,正在成为制造、基建、消费、科技等领域的机会土壤。
本期文章,我们将从几个维度还原一个“远但不陌生、热但不卷、富且有需”的中东:
1.为什么中东成为中国出海新蓝海?
2.哪些企业正在悄悄赚钱?
3.中东市场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
如果你是制造业、外贸、跨境电商、数字出海,甚至是小生意创业者。那么,错过东南亚之后,你可能不会再错过中东。
生意人应该看什么?
当我们聊起“出海”,很多人脑中第一个浮现的,是东南亚:劳动力便宜,物流便利,文化相近,像是中国企业练手的第一站。
而提到“中东”,可能更多人脑海里仍停留在“石油土豪”“宗教严苛”这些固有印象——到底能去那儿做什么生意?怎么做?值不值得做?
其实,答案可能比你想象的更清晰,也更令人兴奋。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看中东:把它视作一个拥有2.5亿人口、平均年龄仅30岁的年轻市场;一个正从“卖油”走向“卖科技、卖服务”的新经济体;更是一个在高油价的加持下,正用真金白银推进经济多元化的超级项目现场。
如果你是做制造的、做品牌的、做数字产品的,或者甚至只是有一个不错的创业点子——中东,可能正是你下一个应该了解的方向。
◎ 第一层机会:实体经济领域,比如装备制造、新能源、高值材料等。
走进沙特,你会看到巨大的起重机、广袤的施工场地,还有如火如荼的城市基建场景。没错,这个曾以石油著称的国家,正在全力修路、建楼、造城。
有业内人士形容沙特是“全球最大的工地”,并不夸张。整个国家的基础设施水平大致相当于中国上世纪90年代的样子,但他们的目标却是2030年完成现代化转型,仅在房地产和基建上的投入就高达1.1万亿美元。这对熟悉“基建出海”的中企来说,无疑是天然的契合点。
如汽车市场,中东的年轻人爱车、懂车,买得起,也舍得买。随着新能源浪潮来袭,各国都在竞相扶持本土汽车工业。沙特提出要做“中东汽车制造中心”,阿联酋则设定目标,到2050年电动车在道路上的份额要提高到50%。这对国产新能源汽车和配套产业来说,是一次绝佳的窗口期。
有不少中国车企和装备制造商,已经把中东当作“测试场”甚至“根据地”,因为在这里,无论是出口关税、营商便利度,还是本地政策的友好程度,都远胜于一些传统西方市场。
◎ 第二层机会:数字经济领域,比如电商、消费电子、游戏等产业。
在中东的五年间,Alice亲身经历了当地经济的开放与社会的巨变,深感这片土地的魅力——“中东或许不是生活的最佳选择,但绝对是创业赚钱的沃土”。
这里的年轻人“会买、敢买、爱尝鲜”。以电商为例,消费电子产品常年保持着10%的年复合增长率,中东电商市场整体增长迅猛,预计2023至2028年间的复合年增长率达到11.5%。
这里的线上消费群体年轻且对外来产品接受度高,智能手表、无线耳机、电竞桌椅、筋膜枪这些在国内已是红海的产品,在这里反而是蓝海。相关数据预测,智能产品的消费比例将大幅提升44%,提供了众多探索蓝海产品的机会。
如果想在这里开展贸易,不妨看看“她经济”。随着女性更多地参与公共生活,女性群体的消费潜力被进一步挖掘,比如清真类美容产品的需求增长,为美容用品市场提供了新的增长点。有统计数据显示,海湾国家的女性每人每月平均花费2400美元用于购买美容用品、时尚服饰和礼品。
◎ 第三层机会:本地生活方向,比如服务、外卖、零售等。
如果你觉得“美团们”只能在国内厮杀,那可能还没看到他们在中东的身影。事实上,不少中国本地生活品牌已悄然进入这片土地,从外卖、便利零售,到线上菜场、即时配送,一应俱全。
为什么?因为这里的城市化进程飞快,但服务业的配套还不够完善;消费者的付费能力很强,但服务体验亟待升级。对比中国,中东有着我们30年前的人口结构,15年前的发展水平,15年后的收入水平。
以餐饮为例,沙特2023年的餐饮市场规模高达258.72亿美元,同比增长近15%;阿联酋餐饮市场规模171.96亿美元,同比增长11.7%。不仅市场规模庞大,增长势头也很猛。根据Statista数据,2023年海湾六国整体外卖GMV为101亿美元,预计2023—2029年复合增长率达5.5%。
更惊人的是,由于客单价高、外卖用户消费频次高、家庭点单占比高,中东地区外卖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几乎领先全球。2023年,海湾六国外卖ARPU达到了475.2美元,远超第二名北美洲的296.6美元。
如果你做的是高客单、高复购的服务类产品,中东市场或许能让你看到令人惊喜的数据反馈。
为什么是中东?
从地理范畴而言,“中东”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区域划分。广义上,由于地缘接近以及宗教文化的相似,中东及北非地区(MENA)被视为同一片市场,涵盖了从摩洛哥到伊朗沿线的多个国家。
而在中国企业出海的语境中,狭义的中东特指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GCC)成员国,包括沙特、阿联酋、科威特、卡塔尔、阿曼、巴林这六国,合称“海湾六国”。
这是一片足够年轻的土地。
以海湾六国为例,约6000万的总人口中,30岁以下占比高达60%—80%,受教育程度高,人口结构优质。中东家庭普遍多子化,每家至少有5—6个孩子,新生儿出生率达到11%以上。中东正享受着“人口红利”的黄金期,庞大的新增人口和年轻化的人口结构,为市场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在这里的普及程度相当之高,海湾六国的互联网渗透率均超95%,远超世界平均水平,并且还在不断增长。根据eMarketer数据,海湾六国中人口数最多的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网购渗透率分别达到62%和68%。
凭借年轻化的人口结构、雄厚的财富积累、日益完善的互联网基础设施,以及线上社交娱乐的巨大需求,使得中东市场的互联网“张力”拉满。
这还是一片足够开放的土地。
当地对中国文化的包容接纳度尤为明显,近年来阿联酋、埃及、沙特阿拉伯等国家相继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阿联酋自正式启动中文教学“百校项目”以来,目前已有超过170所学校开设中文课程,学习中文的学生人数达到7.1万。
在经济开放程度上,沙特“2030愿景”、科威特“2035愿景”、卡塔尔“2030愿景”等改革措施,都将多元化发展放在首位,致力于摆脱对单一油气资源的依赖,促进非石油产业的发展。
2022年,海湾六国的经济总量达到2.1万亿美元,保持稳步增长态势;人均GDP达到4.2万美元,高于新兴市场经济体1.4万美元的平均水平。由于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较高的经济水平、对外开放的态度,海湾六国备受关注。
出海中东的热浪,从会展业的迅速增长中可见一斑。据DWTC数据,2023年迪拜世界贸易中心吸引大量参展者,TOP5行业分别是医疗保健(27.5万人)、科技(26万人)、餐饮酒店(22.6万人)、消费品(9.6万人)和建筑建材(9.3万人)。
在活动现场,几乎每天都有一场或大或小的“局”(会议、奖励旅游、大型企业会议和展览)。研究机构Market Decipher预测,2023至2033年,中东地区会展业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12.1%,2033年产值将突破1442亿美元。
你可能没意识到,中东现在的政策热度、外资渴望、消费升级,像极了10年前的中国,或者说,犹如现在的越南Plus版。
中东有什么?
过去五年,所有做外贸的中国企业都绕不开一个词:“去美国化”,地缘政治紧张、关税战不断、TikTok风波……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中东。
而在这一轮奔赴中东的浪潮中,沙特、阿联酋、卡塔尔这三个国家可以说是典型代表。以“能源转型+基础设施完善+新兴市场”的独特优势,成为中国企业开疆拓土的重心。
做个不太严谨的类比,对比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沙特像是深圳,充满机遇与活力;阿联酋则像香港,作为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连接着东西方市场;卡塔尔则像是浦东新区,凭借举办世界杯等国际盛事和积极的经济多元化政策,成为新兴的经济和创新中心。
1.沙特:从“油桶”到“工厂”
石油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积极推动“2030愿景”,正从传统的石油依赖型经济模式向更加多元化的经济格局迈进。
2.阿联酋:从“物流中转”到“区域总部”
和北京时间只差4小时,有着便利的交通和物流优势;核心城市迪拜和阿布扎比,营商环境优越,是国际贸易的枢纽。
3.卡塔尔,从“世界杯”到“国际创投港”
率先响应“一带一路”的国家之一,人均GDP位居世界前列;中资企业在基建、贸易、传统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发展空间可观。
先说沙特,作为中东北非地区最大的经济体,吸金能力强。据商务部数据,截至2022年底,中国企业对沙特的直接投资存量为30.1亿美元。
从外商直接投资(FDI)维度来看,沙特已经成为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2022年FDI存量达2689亿美元,甚至超过了马来西亚、越南、印尼等东盟国家。
中国也是多个中东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国,2023年,中国与沙特双边贸易额达1078亿美元,中方出口435.4亿美元,同比增长14.3%,电气设备类贸易表现尤为突出。
在国际身份上,沙特还扮演着“调停者”“中间人”的角色。今年以来,多次在国际事务中起作用,包括举行俄罗斯和美国首次高级别会晤;推动也门政府和胡塞武装达成停火协议;正式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
阿联酋,则是中东地区的商业中心,拥有最多的地区总部。特别是迪拜,吸引了大量海外投资和跨国企业在其设立区域总部。世界银行数据显示,阿联酋的营商环境在全球排名16名,在海湾国家中优势显著。
中国对阿联酋的出口份额也在持续增长。其中,科技制造品类尤为突出,主要集中在汽车(汽车/汽车零配件)、电子(电脑、电视接收器)与电力设备(光伏组件/空调/电缆光纤/电网设备/电气石墨/真空泵/蓄电池)。
整体来看,中国企业在沙特和阿联酋的布局广泛。从基建、旅游、房地产、石油产业链,到数字化、人工智能、消费品供应链,再到能源转型所需的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等关键领域,不乏中企身影。
卡塔尔,曾因举办世界杯被全球瞩目,正试图复制“新加坡+以色列”的模式,一边是能源+金融,一边是科技+教育。通过世界杯、网络峰会等国际盛事,搭建起世界性的商业枢纽。
本国公民的优渥生活,源于石油和天然气所带来的资源红利,但食利国家往往会陷入“资源诅咒”的泥淖。为了应对化石燃料转向清洁能源的全球性趋势,早在2008年,卡塔尔就推出“2030国家愿景”,旨在实现经济多元化转型。
中东各国的经济转型成效显著,据美国职业资源平台Resume.io的数据,2023年2月,卡塔尔首都多哈、阿联酋的迪拜与美国旧金山并驾齐驱,成为LinkedIn职位候选人数量最多的地方。
今天的中东,某种程度上,像极了40年前的中国:
充满不确定性、政策高速转轨、外资急剧流入……但这也意味着:它的游戏规则还没有写死,处处都是可以定义的新市场。
这是一片适合“练兵”的地方,它仍在“生长”。而你,完全可能成为它的一部分。
中东不是一个标准答案,但它或许是一个新的起点。出海,没有万能模板,只有最适合你的那条路径。
在出海这件事上,我们或许不用只盯着东南亚看。
往西看,中东不远,机会很近。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