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娱乐独角兽”(ID:yuledujiaoshou),作者:Mia,编辑:赤木瓶子,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当地时间周日(5月4日),习惯“推特治国、随心所欲”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发帖称,他授权美国商务部和美国贸易代表立即启动程序,对所有在外国制作并进入美国的电影征收100%的关税。
“美国电影业正在急速衰亡。其他国家正提供各种优惠,试图将我们的电影人和制片公司从美国挖走。好莱坞和美国其他许多地区正在遭受重创。这是其他国家的协同行动,构成国家安全威胁,更是一种信息战和宣传战!因此,我授权商务部与美国贸易代表,立即对所有境外制作的要在我们国家上映的电影征收100%关税。我们要让电影重新变成美国制造!”
当地时间周一,影视媒体股集体下跌,奈飞(NASDAQ:NFLX)下跌4.55%,Lions Gate Entertainment下跌8.5%,华纳兄弟探索公司(NASDAQ:WBD)下滑2.6%,华特迪士尼(NYSE:DIS)下跌1.7%,Imax下跌2%。美国多个行业协会联名致信国会,呼吁审慎评估该政策的经济与法律后果。显然,加关税不会“让好莱坞再次伟大”,而是起到反效果。此举可能会大幅增加好莱坞制片厂的成本,并引发全球娱乐产业的大震荡。
好莱坞灾难日:关税战火“焚毁”影院
上述政策在好莱坞引发了普遍的恐惧和焦虑。美国商务部前官员认为,对外国制作电影加征关税“弊远大于利”,将“杀死我们(美国电影)产业”。
加征电影关税可以说是毫无道理。不同于美国贸易逆差巨大的制造业,根据美国电影协会MPA在2023年的报告,属于“服务贸易”领域的美国电影,在全球所有主要市场都实现了顺差,2023年美国电影出口额达226亿美元,美国电影业与外国市场的贸易顺差为 153 亿美元,出口额相当于进口额的3.1倍。
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崔凡表示,“用货物贸易那套原产地规则套服务贸易,意义有限。服务贸易是无形的,因此一般认为服务贸易没有关税。”在一个美国占有绝对优势的领域加征关税,是特朗普“贸易保护主义”扩大化的表现。
这一声明还折射出特朗普对电影电视行业制作发行规律缺乏基本了解的事实。由于成本低、税收优惠、创作需要等因素,大部分好莱坞大片均为跨国制作,涉及编剧、制作、剪辑、后期及特效多个环节,北极取景的《碟中谍8:最终清算》即将上映,漫威电影《神奇四侠:初露锋芒》在英国和西班牙拍摄,而环球影业的《侏罗纪世界4:重生》在泰国、英国、马耳他等地拍摄。
《阿凡达3:火与烬》全程在新西兰拍摄,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新片《奥德赛》正在希腊拍摄,《复仇者联盟5:毁灭之日》在伦敦开拍,丹尼斯·维伦纽瓦的《沙丘:救世主》计划于6月在匈牙利开拍。
Netflix今年2月宣布,未来四年将在墨西哥投资10亿美元制作影视内容。据咨询公司Olsberg SPI报告,2024年提供影视制作激励政策的欧洲国家已从2017年的17个增至36个,亚洲国家从7个增至15个。
目前看来,特朗普的声明模糊不清,有许多细节引发质疑,例如关税政策针对的是外国电影,还是包含在外国取景、进行后期制作的美国电影?是否包括流媒体平台上映的电影?征税是根据票房还是根据制作成本?是否适用于已经完成的影片?
今年1月,特朗普曾任命西尔维斯特·史泰龙、乔恩·沃伊特和梅尔·吉布森担任“好莱坞大使”。外界推测,特朗普关税之举或意在中期选举之前,迎合民粹情绪,将文化“国家安全化”,强制产业链回流,转移民众对经济疲软的注意力,同时打击民主党主力票仓好莱坞。但这一举措效果适得其反,大刀举起,最终流血的将是从业者和民众。
“关税大棒”带来的影响之一,是好莱坞大片成本激增,产量下降,盈利下滑,票价翻倍,外国影片减少,去多元化,进一步降低本来已经低迷的观影意愿,加速好莱坞的衰落。
影响之二,是可能引发国际反制危险,曾经是《指环王》等大片拍摄地的新西兰已经明确发声,美国电影重度依赖海外市场,海外票房在电影总票房收入占比达七成左右,去年票冠《头脑特工队2》海外票房占比六成,反制将导致全球化大片收入急剧萎缩,而贸易保护主义在服贸领域的滥用,不免令人担心游戏等其他文娱产业的前景。
影响之三,是进一步加大失业风险,损害其文化软实力,影视制作为加州创造了70万余个工作岗位,创造了近700亿美元的收入,带动了1000亿美元规模的旅游业,为纽约市带来超18.5万个岗位,超180亿美元收入。行业衰落,IP影响力下降,将进一步对IP授权等相关产业带来负作用。
影响之四,是加速国际产业链的失衡和重构。韩国近年来成为“奈飞代工厂”,进口影片受限将引发其生态震荡,制片厂们可能转向虚拟制作,以减少实景拍摄。
对此,加州州长纽森办公室对外表示,根据《国际经济紧急状态法》,美国总统“无权”对任何在海外制作电影的公司征收关税,并呼吁特朗普政府出钱,支持一项75亿美元的联邦电影产业税收激励计划——目前加州电影税收抵免额度的二十倍以上,以真正“让美国电影再次伟大”。
电影行业的深层次结构危机
好莱坞当前的处境,一言以蔽之,“外忧内患”。
疫情、两次罢工、山火、关税风波都不同程度加速了行业的衰落,2023年美国演员工会(SAG)与美国电视和广播艺人工会(AFTRA)的大规模罢工,带来了数十亿美元经济损失,2025年初席卷南加州的伊顿山和帕利塞兹山火自然灾害,火灾迫使剧组暂停拍摄、剧本延期、外景场地毁损。外媒指出,警惕好莱坞成为下一个核心产业崩塌的空城、影视“底特律”。
全球范围来看,中美加速脱钩,美国进口片票房在中国全年总占比低至14%左右。前不久,中国电影局发声将适度减少美国电影进口,多家美国电影公司股价下跌,考虑到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市场,为好莱坞电影贡献了10%以上的票房产出,减少进口势必会对其带来一定的打击,特朗普的“100%电影关税”政策更是雪上加霜。
当前,好莱坞仍未完全恢复元气。ComScore数据显示,2024年北美市场(美国+加拿大)的票房总收入粗报87.5亿美元,与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更是低了23%。“截止日”网站基于2025年将会有110部美国本土电影上映、产量比2024年多出15部,预测今年“总票房或将达到90亿美元,但仍未达到疫情前的水平。”
作为行业下行的结果,好莱坞正在持续“减产”和收缩,研究公司ProdPro数据显示,2024年,在预算超过4000万美元的电视和电影项目中,美国的支出总额为145.4亿美元,仍排名全球第一,但相比2022年减少了26%。相较之下,英国(59.1亿美元)、加拿大(54.1亿美元)、澳大利亚和新西兰(20.4亿美元)则分别增加了0.95%、2.8%和14%。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大洛杉矶地区的影视拍摄量同比下降22%。
ProdPro 1月底发布针对影视制作高阶主管的调查报告显示,“倾向的拍片场地”前五不包含任何美国城市,第1至第5依次为多伦多、英国、温哥华、中欧及澳洲。过去3年,约有1.8万个全职工作被裁撤,多数集中在加州。
将目光投向更本质的困境,好莱坞影响力下滑已经远非一日。电影发展已有百年历史,新旧媒体的迭代是难以抵挡的趋势,电影观众正在逐渐老龄化,短视频加速观众注意力碎片化进程,观众观影习惯在疫情后进一步被打破。
“长剧向短”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选择,电影时长和影院环境特点决定了它需要比电视剧更集中的注意力,也需要更高的时间、金钱、精力成本,因而在许多时候没能成为娱乐备选的第一选项。从电影电视剧成本到数量、时长,都在呈现下降趋势。AIGC技术形成了新的冲击。
根据Omdia数据,美国制片公司在2024年全球市场份额已降至51%,远低于10年前的60%+。调查数据显示,73%的美国成年人已将流媒体作为观影主渠道,只有34%仍愿意走进影院。
原创匮乏、创新能力不足,五大纷纷重点押注IP翻拍、重启、续集、改编等安全牌,2025年北美暑期档将迎来38部新片,其中有多部IP续集,年末的《疯狂动物城2》《阿凡达3》等IP续集被寄予厚望。此前长时间的“超英电影疲惫”“IP续集滑铁卢”,便验证了观众对高龄IP的审美疲劳问题,深层次结构问题远远不是“饮鸩止渴”的加征关税所能够解决的。
电影产业的结构危机,并不仅仅出现在美国,而是出现在全世界。刚刚过去的国内五一档寒意十足,“票房腰斩倒退十年、2000万观众流失”,预示着今年一年可能都不容乐观。马太效应越发显著,《哪吒2》的奇迹难以复制,“缩减成本”将是必然的选择。
电影衰落了,但仍有着巨大的关注度讨论度,被特朗普视为煽动选民的利器,谈判要挟的筹码。面对加速割裂的世界,难以入眠的将不仅仅是好莱坞从业者。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