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沙县学霸,在上海干出全球汽车充电桩老大,要IPO了

关注
挚达科技
上海智能制造
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产品研发商
最近融资:E轮|5082.82万人民币|2010-11-01
我要联系
左手布局机器人,右手加速出海。

图片

「IPO全观察」栏目聚焦首次公开募股公司,报道企业家创业经历与成功故事,剖析公司商业模式和经营业绩,并揭秘VC、CVC等各方资本力量对公司的投资加作者

作者丨巴里

编辑丨关雎

图源丨Midjourney

汽车充电桩“一哥”挚达科技港股上市迎来新进展。

日前,公司获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具的境外上市备案通知书,拟发行不超过约2062.71万股。

挚达科技的背后,是一个从福建沙县走出来的同济博士的创业故事。他从上汽大众的工程师做起,一路干到了总监级别,毅然选择辞职,投身充电桩赛道,成为特斯拉在中国的最大家庭充电专业服务提供商。如今,比亚迪、上汽集团、广汽集团等中国十大车企里的八家都是其客户。

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既是挚达科技背后的投资方,同时也是其最大客户。

图片

福建沙县学霸,干出全球家充桩“隐形冠军”

1993年,黄志明以福建省沙县一中理科高考状元的优异成绩,考入上海同济大学汽车工程系。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向来有中国汽车工业“黄埔军校”的美誉。

早在 1988 年,同济大学便在机械工程系下设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汽车方向),开创了国内中外合作汽车专业办学的先例,是中国第一个五年制、德英双外语的汽车专业。

2002 年,同济汽车学院正式成立,首任院长由有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工业之父”之称的万钢教授担任。

能够考上心仪的大学专业,从小就爱好机械的黄志明格外兴奋。

大学期间,黄志明成功申请到一项国家专利。如今公交站台上常见的多画面智能滚动灯牌,便是这项专利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在那个年代,大学阶段就能斩获国家专利的学生寥寥无几,黄志明便是其中之一。

图片

上海挚达科技创始人黄志明,图源:同济大学

毕业后,黄志明先后入职了令人羡慕的上汽大众汽车公司以及上汽大众动力总成公司工作,这一待就是 12 年。

作为当时众多汽车工程专业毕业生的理想职业殿堂,上海大众当年仅向黄志明那届的 3 名学生抛出橄榄枝,他便是幸运儿之一。

从现场工程师起步,短短两年,他便晋升为发动机厂技术部经理,跻身上海大众汽车最年轻部门经理之列。此后,他深度参与上汽大众动力总成有限公司筹建工作,并担任规划部与物流部部长,而这一切发生时,他年仅 30 岁。

在工作中,黄志明逐渐意识到本科学历在团队中的局限性——身边汇聚着名校硕士、博士,甚至海归高端人才。因此,他在工作之余始终坚持学习提升。

他考取复旦 - 港大 IMBA 项目,利用周末时间进修充电。2005 年完成 IMBA 学业后,又于 2007 年考入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并被母校聘为创新与创业兼职教授、电动汽车发展模拟实验室副主任。

“求学期间,我敏锐察觉到中国新能源汽车即将从行业萌芽期迈向爆发期,这必将成为汽车行业的未来方向。”

2010 年 7 月初,正值 36 岁事业黄金期的黄志明已经是公司总监级别,毅然告别了令人艳羡的上汽大众,踏上了创业之路。

新能源汽车领域宽泛,选择合适的创业切入点至关重要。

经过辞职前的深思熟虑,黄志明最终锁定充电桩赛道,并将公司选址定在母校所在地——上海杨浦,上海挚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据上海杨浦官微,彼时,他还是博士生,得到了杨浦区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大力扶持,获得免费办公场地。就这样,他在一间 20 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开启了创业征程。

图片

图源:挚达科技官微

2013 年,黄志明迎来关键机遇,一举崭露头角。

得知特斯拉计划进军中国市场销售电动汽车,他敏锐捕捉到其中商机:特斯拉必然会在中国寻找售后配套服务合作伙伴。

黄志明主动与特斯拉建立联系,凭借扎实的英语与德语能力,历经九个月持续沟通。他带领特斯拉团队实地考察国内社区及家庭用电环境,让对方深入了解中国家庭用电特点与美国的差异,尤其是社区充电桩安装需与物业协调,这一过程涉及专业沟通、施工及监管等系列环节。

最终,黄志明凭借“智能充电产品 + 落地安装 + 社区充电共享”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赢得特斯拉认可,成为其在中国的首批私人充电专业服务提供商,随后进一步发展为特斯拉在中国的最大家庭充电专业服务提供商。

历经十余载拼搏,他成功将企业打造成家庭智能充电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目前,公司已与全国约 80%、累计超 70 家电动汽车品牌达成合作,涵盖比亚迪、长城汽车、上汽集团、宝马、荣威、东风小康、北汽集团、广汽集团、上汽大众、福特等知名企业,全球累计家用电动汽车充电桩出货量突破 120 万台。

图片

比亚迪是最大客户,既给钱又给订单

睿兽分析显示,挚达科技已完成 8 轮融资,累计融资规模约 4.5 亿元人民币,其背后集结了中鼎股份、比亚迪、国家电投、金通资本、协鑫科技等产业龙头企业与知名投资机构。

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在挚达科技的股东名单中,曾出现过乐视创始人贾跃亭的身影。早在 2015 年,贾跃亭通过乐视汽车出资 1500 万元入股该公司。不过,随着乐视体系的动荡,在2019年以1735万元的交易对价卖掉了持有挚达科技的股权。

以 2024 年 11 月公司最新完成的 E 轮融资中股东入股价格计算,挚达科技上市前估值约为 30 亿元人民币。

招股书显示,挚达科技在上市前的股东架构中,黄志明博士可行使合计48.03%的投票权。

2022年,比亚迪斥资5000万元参与挚达科技C3轮融资,目前持股3.83%。此外,金通资本持股9.66%,中鼎股份持股7.72%,国家电投通过上海中电投持股7.80%、协鑫科技1.06%。

从商业模式来看,挚达科技主要聚焦 B 端客户。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2021年1月至2024年9月,按家用电动汽车充电桩销量计,挚达科技是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家庭充电解决方案提供商,全球市场份额约9.5%,中国市场份额约15.6%。中国十大车企中的八家都是其客户。

挚达科技全球总部设于上海,平台研发中心位于无锡,国内主要生产基地分布在安徽宣城和安庆。截至2024年9月30日,已覆盖全国超过360个城市,完成合计110万次安装及售后服务工作。

图片

挚达宣城工厂,图源:挚达科技官网

财务数据方面,2021年至2024年9月30日,挚达科技营收分别为3.58亿元、6.97亿元、6.71亿元、4.40亿元,营收增速曾一度接近 100%。

但同期公司净亏损呈现扩大趋势,净利润从 - 0.23亿元增至 - 1.19亿元;经调整净利润也从 - 0.23亿元扩大至 - 1.04亿元,其中2024年前三季度单期净亏损额已超过过去三年累计亏损总和;毛利率亦呈下滑态势,从26.4%降至17.0%。

此外,企业背后还存在对赌协议情况。

黄志明曾与PG投资者签订对赌协议,若公司未能达成截至2023年止三个年度的相应业绩目标,需支付约3900万元业绩补偿。遗憾的是对赌未能达成,经双方协商,业绩补偿期限推迟至2026年12月31日前。

客户集中度较高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4年9月30日,各期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分别为2.12亿元、4.59亿元、4.67亿元及2.41亿元,收入占比分别为59.3%、65.8%、69.6%及54.9%。

自2022年起,比亚迪连续三年成为挚达科技第一大客户。比亚迪可谓“既给钱,又给订单”。

图片

左手布局机器人,右手加速出海

挚达科技也加入到了目前火热的机器人赛道中。

2023年10月,挚达科技推出了首款电动汽车充电机器人。今年5月20日,挚达科技又正式推出全球新一代蛇形自动充电机器人——“灵蛇SmartLink”。

图片

图源:挚达科技官微

这款机器人与传统充电桩相比,可自动识别车辆位置并完成充电接口的插拔操作,整个过程无需人工介入,有效解决了充电场景中“最后一米”的操作痛点。

此外,其与支付宝联合打造的“碰一碰无感支付”项目,用户通过手机轻触即可完成充电激活与费用结算全流程,真正实现了停车、充电、支付的全闭环无人化操作。

事实上,自 2016 年起,挚达科技便开始布局自动充电机器人核心技术研发,累计获得 40 余项发明专利,产品覆盖柔性臂、关节臂等八大类充电场景。

目前,其自动充电机器人已在全球 100 多个应用场景中成功落地,应用场景包括香港机场、雄安新区、卡塔尔科学园等,同时已与奔驰、丰田、奇瑞、极氪等全球车企达成战略合作。

截至 2024 年 9 月底,自动充电机器人相关产品累计交付 24 台,创造收入 410 万元。

值得关注的是,挚达科技正加速推进海外业务布局。

挚达科技出海的最大特点是和中国车企一同进军海外市场,目前产品和服务已覆盖 8 个国家,在泰国及巴西市场表现尤为突出。

2022 年,挚达科技在新加坡设立海外公司,随后在泰国建厂,成为首家在泰国建立充电桩工厂的中国企业,且泰国工厂从建设到投产仅用时 5 个月,展现出高效的执行力。此外,公司还在香港设立了海外市场与资本发展中心。

近期,挚达科技在中东市场取得重要突破:

不仅成为中东地区首家实现自动充电硬件与系统解决方案全链路落地的科技企业,更与沙特合作伙伴 Saudi Controls Ltd. 正式签署 PIF 重点推荐项目,在斩获大额订单的同时,宣布沙特工厂建设全面启动。

图片

图源:挚达科技官网

从布局逻辑来看,挚达科技的海外工厂形成“区域中心 + 辐射周边”模式——泰国工厂辐射东南亚,沙特工厂覆盖中东、非洲及欧洲,这种模式可大幅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交付效率。

此次挚达科技香港IPO的募资用途也瞄准了海外市场的扩张。

其他方面还包括研发以丰富公司产品及服务组合,以及增强公司的数字化平台及研发能力;用于并购活动,以提升公司提供能源管理服务的能力;用作包括营运资金需求在内的一般企业用途。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