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AGI」栏目聚焦AI大模型、AI agent、AI应用、芯片、机器人等前沿、热门的AI技术和商业创新。
作者丨薛皓皓
编辑丨关雎
图源丨Midjourney
5月25日晚,两家重磅A股半导体公司宣布并购重组,涉及海光信息和中科曙光,前者的最新市值超3160亿元,后者的最新市值超900亿元。
根据相关公告,海光信息将通过吸收合并的方式,并购中科曙光,若合并完成,将形成一家市值超4000亿元的半导体巨头。
海光信息是国内头部芯片设计公司,以自主研发的CPU和DCU(一种AI算力芯片)为两大产品线,同时面向国产信创(信息技术自主研发,实现国产替代和安全可控)和AI算力领域,2024年营收超90亿元,是A股市值最高的芯片设计公司。
被并购方中科曙光在服务器集成领域持续深耕,并在液冷技术、分布式存储等领域占据一席之地,2024年营收131亿元。
有半导体行业研究人员认为,通过本次并购重组,海光信息将形成芯片设计、整机制造、算力服务的全产业链布局,达成“芯片+整机+算力”的完整生态。
通过产业链上下协同,海光信息可能制造出一款系统集成优化的AI算力产品,从而突破单一AI芯片的性能局限,塑造在未来AI算力市场的竞争力。
在此之后,海光信息有望在AI算力领域和华为一起,争取到更多原本属于英伟达中国特供版的市场,并一同把国内AI算力市场做大。
本次并购将会改写中国AI算力竞争格局。
01超4000亿,两大算力巨头“合体”
这次“合体”双方有着较强联系。
首先中科曙光是海光信息的大股东,持有海关信息大约27%的股份,不过并未控股海光信息。其次,中科曙光和海光信息的董监高也有交集,比如海光信息董事、总经理沙超群就曾担任中科曙光的高级副总裁。
事实上,这两家公司已经存在密切的业务联系。海光信息财报显示,2022年~2024年,公司的第一大客户分别贡献了29亿元、27亿元和37亿元营收,并且均有关联关系。外部推测,该大客户就是中科曙光。
虽然此前资本市场并未听闻有关这次并购的消息,但是两家公司在近期均有重大人士变动。海光信息董事长孟宪棠和中科曙光董事长李国杰分别辞去职务。这被外界认为是为这次并购铺路。
图源:官方公众号
对于本次并购重组,有证券分析师认为,作为上游的海光信息和作为下游的中科曙光将产生上下游协同效应,由海光信息的芯片产品,搭配中科曙光的服务器产品及算力运维服务,将实现从芯片设计到整机制造再到算力服务的全产业链整合,海光信息的整体生态将得到强化。
实际上中科曙光直接参与了海光信息的创办。2014年,天津海泰科技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办了海光信息,海泰科技的实际控制人为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
创立之初,中科曙光便对海光信息进行了投资,是最大股东。
此后,海光信息完成多轮融资,获得钛信资本、融泰中和、中信证券等众多机构的投资加持。
2016年,海光信息从AMD获得授权x86指令集永久授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升级迭代,形成了自主可控的c86指令集。两年后,海光信息在上述指令集架构基础上,推出了自身第一款CPU产品“海光一号”。
由于海光信息推出的CPU可兼容x86生态体系,同时还能满足自主可控的信创要求,因此受到政府、金融等高保密需求行业的欢迎,其CPU产品市占率在信创领域快速提升。目前,该产品线已迭代至第四代。
让海光信息搭上AI快车道的,是它的DCU产品线。2021年,海光信息推出了首款DCU产品,深算1号。作为一种AI芯片,DCU主要面向AI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场景。2023年,海光信息推出了第二代DCU,深算2号,而第三代有望在2025年推出。
2022年,海光信息登陆科创板,发行市值约840亿元。由于同时涉足信创和AI芯片两大领域,尤其受益于近些年的生成式AI浪潮,海光信息的股价和市值一路攀升,最新市值已超3000亿元,成为A股市值最高的芯片设计公司。
相比于海光信息,中科曙光成立时间更早,该公司的成立最早可追溯至2006年,由中科院计算所等机构出资成立,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任董事长。
创立之后,中科曙光相继研发了“曙光”系列超级计算机,可执行十万亿次/秒、百万亿次/秒、千万亿次/秒等运算能力的超级计算机,能和美国超算电脑的技术相媲美。
2014年,中科曙光登陆沪市主板,发行市值近16亿元。
在AI时代,中科曙光在服务器、存储和算力服务领域持续布局,已推出了机架式服务器、高密度服务器、刀片服务器、存储等产品。
2024年,中科曙光实现营收约132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亿元,最新市值90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中科曙光不仅投资了海光信息,而且投资了中科星图、中科三清、中科天玑、曙光数创等多家公司。其中,中科星图和曙光数创为上市公司,中科星图被中科曙光参股,而曙光数创被中科曙光控股。
由于海光信息和中科曙光之间的并购,曙光数创的控制权也将发生变动。与海光信息及中科曙光一样,目前曙光数创已在北交所停牌。
图源:公司公告
曙光数创的主要产品为液冷服务器产品及解决方案,目前在国内液冷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市场的市占率保持第一。作为AI数据中心最主要的散热方案之一,其市场需求将随着AI算力需求扩大而不断增长。本次并购之后,海光信息可能间接获得曙光数创的控制权。
02和华为一起,叫板英伟达
目前,海光信息和华为都推出了国内领先的CPU处理器,海光信息推出的是“海光”系列,华为推出的是“鲲鹏”系列。两种产品在国内市场为主要竞争对手。
虽然海光信息的CPU产品兼容英特尔x86生态,软件兼容性更好,但是华为的“鲲鹏”系列产品在国内发展得更快。有媒体统计,鲲鹏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了海光,达50%,成为最普遍采用的国产CPU产品。
除了CPU领域的竞争外,两家公司在国内AI算力领域的竞争却不激烈。原因在于该市场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未来市场空间广阔,并且,根据IDC数据,目前该市场还被英伟达的中国特供版所主导,两家的市占率较小。
随着年初DeepSeek的出现,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互联网云厂商纷纷提高了其在AI数据中心方面的预算。2025年,国内第一大云计算厂商阿里云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3800亿元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字节跳动、腾讯等云厂商也纷纷大幅提升各自的AI数据中心的资本开支。
云厂商的大规模资本开支将为国产AI芯片厂商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技术实力持续提升,国内AI芯片厂商包括华为、海光信息、寒武纪在内,有望在未来成为关键的底层AI算力力量。
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国内AI算力企业,就是一条通往未来的重要路径。
5月16日,《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修订版正式发布,为上市公司之间的并购重组提供政策条件,为海光信息吸收合并中科曙光提供了政策助力。该并购案也是该政策公布后的首起并购。
在国产AI算力市场上,海光信息、华为和寒武纪是最有力的竞争者。
寒武纪和海光信息均来自中科院,均为芯片设计公司。不过在未来,相比于寒武纪,海光信息有望跑得更快,本次并购将让海光信息获得产业链垂直整合的竞争优势。
华为拥有比海光信息更大的市占率。据IDC的数据,华为昇腾是目前国内AI智算中心搭载最广泛的国产AI芯片,并且,据创业邦了解到,它的910系列AI芯片,已经具备接近英伟达H100的性能水平。
近期华为推出了CloudMatirx 384产品,这种AI算力集群产品搭载了384颗昇腾910C芯片,通过芯片间高性能的互联互通,来突破单个芯片算力薄弱的局限,实现整体匹敌英伟达GB200的整体性能。
有业内人士评价道,虽然单卡性能和英伟达相比仍存在劣势,但是通过系统集成优化的方式,可使得整体硬件性能提升到一个较高水平。
通过本次吸收合并,海光信息有望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打造出一款类似CloudMatrix384的产品。
比起硬件性能持续升级,对于国产AI芯片厂商而言,更重要的是构建围绕算力的整个生态。
英伟达不仅仅卖GPU,更重要的是卖生态,它的CUDA和NVlink构建了整个英伟达生态,塑造了英伟达的护城河。相较而言,华为和海光信息有望在未来进一步构筑自己生态,成为中国英伟达的主要候选人。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