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作者:刺猬公社编辑部,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我亲手种的苞谷,终究成了我吃不起的玉米蛋挞。”
这几天,很多短视频都在拍一个玉米蛋挞转场到农民辛苦劳作种玉米的场景。台词写满了普通消费者对高价烘焙品的极度不满。
一切都因为一块网红甜品——玉米蛋挞。在产地,一斤玉米的收购价在一元上下,但在烘焙店里,一枚玉米蛋挞的最初售价高达48元。4月以来,玉米蛋挞的话题度不断攀升,仅在5月下旬,就已有两次因价格登上微博热搜,小红书上甚至出现“玉米蛋挞事件分析”的搜索词条。
一个小小的网红玉米蛋挞引发了一场事件,同时掀起了物价争议和对立情绪。有人撰文《蛋挞经济学,玉米的斤两称不出劳动的砝码》;有网友戏称,面包店和卤味店、奶茶店是现代三大奢侈品店。
消费者高涨的情绪之下,纵然有对物价的不满,但当矛头箭指一款烘焙甜品,实则指向的是行业性的问题。
早在两年前,“面包刺客”就已是一个热词。128元一个的黑山吐司,42元一个的国王饼,20元一盒的曲奇,烘焙的价格令不断消费者崩溃。
所以当48元一个的玉米蛋挞出现,全国人民等待烘焙价格回落的期待情绪值,终于在此刻达到了顶峰。
“轻奢”玉米蛋挞,谁在卖谁在买?
网红烘焙品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周期性。两个月前还是烘焙届“顶流”的黄油年糕,这个月已经开始降温熄火,玉米蛋挞取而代之,成为新的流量密度。
因为玉米蛋挞的热度实在太高,越来越多甜品店开始大张旗鼓地跟风上新。
比如距离我家最近的一家甜品店店员告诉我,一周前,门店推出了黑皮和黄皮两款玉米蛋挞,其中黄皮卖得最好,定价35.5元/个。目前,黄皮款的玉米蛋挞已经是这家门店在美团外卖平台上热度最高的产品,销量比招牌可颂蛋挞还要高。
山东青岛一家甜品店追热点的速度更快,4月中旬,这家店在小红书发帖为自家的玉米蛋挞做宣传,但因为定价48元/个,一波网友在帖子下吐槽价格太贵。时隔半月,这家甜品店又发帖回应之前的价格问题,“黑红也算红了吧。”
蛋挞届从不缺黑红选手,前有黑巧克力蛋挞因创新的巧克力风味走红,后有墨鱼汁太阳花挞凭借吸睛的视觉造型成为门店的“记忆单品”。但独独是2025年的玉米蛋挞,因为价格被誉为“蛋挞刺客”,登上了流量的巅峰。
截至目前,在抖音上,#玉米蛋挞 话题已有7亿次播放,同样的话题在小红书上已有6715.5万浏览量。
在这两个平台上,玉米蛋挞的争议越大,大家跟风追买追拍追着吐槽的兴致越高涨。
翻看小红书上玉米蛋挞相关的热帖,只有一小部分是美食测评账号的夸夸帖,更多的是普通人跟风消费后的避雷帖。
跟风尝鲜玉米蛋挞是普遍的消费心理。今年五一假期,小娇(化名)在广州面包节上看到了这款玉米蛋挞,售价28元/个。小娇告诉刺猬公社,当时买的人很多,因为群众效应,她也上前凑热闹。但排在队尾的人看不到价格,很多人等排到前面后,发现价格很贵,转身就走。小娇不好意思走,又有点想尝鲜,最终还是花28块钱买了一个蛋挞。
受访者供图
但这款贵价蛋挞并没有给她带来想象中的美味,她在小红书发帖吐槽,“拍照很好看,但是说真的不好吃,可能因为保存不当,放很久了蛋挞皮都潮了软了,没有很浓郁的味道玉米也瘪瘪的,口感与价格不符的感觉,这是我在面包节买到的最贵最难吃最没有性价比的蛋挞了。本来以为这事儿就过去了,看到有别人在吐槽突然间就共情了。”
小娇告诉刺猬公社,之后在路边再看到玉米蛋挞,她也没有再尝试过。“鲍师傅可以试一试,再贵的不会买了。”
价格成了玉米蛋挞的“原罪”,但问题是,玉米蛋挞真的卖得贵吗?
我们发现,不同商家的定价差异其实很大,高价的玉米蛋挞主要出自网红店,价格在20-48元之间不等。而一些连锁烘焙店的定价则要低得多,比如鲍师傅糕点,单个玉米蛋挞的正常售价为8元,有些门店还有团购优惠,折算下来,每个蛋挞的到手价格大约只要6元。
为了低成本尝鲜,还有一些网友选择上手自制,一位微博用户在评论区分享,她在网上花20多块钱买来蛋挞皮和蛋挞液,在办公室用空气炸锅烤出来,8个同事一起吃,每个人都吃了好几个。
浙江一家为烘焙、咖啡、茶饮等休闲餐饮提供预制烘焙供应链服务的材料供应商则告诉刺猬公社,加上玉米,40g左右的玉米蛋挞所有原材料成本大概在5-6元。
但行业内也有不同的声音。有人在小红书分享,称原版玉米蛋挞和加了玉米的蛋挞完全是两种产品,前者是在挞皮中加入卡仕达酱、玉米奶油和玉米粒等,顶部再覆盖火枪烤过的甜玉米罐头,并未使用蛋挞液,原料价格也比“加了玉米的蛋挞”高一些。
铁打的蛋挞,流水的浇头
消费者的猎奇心理和商家的追新逻辑一起推动了玉米蛋挞的破圈。但问题是,美食界从来不缺反差感美食,例如川渝烤鱼品牌烤匠推出的花椒冰淇淋,和民间自制创意美食西瓜饺子,但为什么偏偏是玉米蛋挞成为了最新美食流量单品?
对于玉米蛋挞的起源,目前一共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玉米蛋挞来自韩国。
山东泰安一家烘焙店在一条帖子的评论区提到,玉米蛋挞2023年先在韩国流行起来,传入中国后,国内一些小众店做过一段时间,起初声量不大,结果在今年大火了。
这家烘焙店同时提到,“真正好吃的玉米挞做工复杂,一定是手工开酥,这样才能酥脆。中间层的做法也有讲究。但国内大部分商家为了省事,直接用半成品挞皮+蛋挞液就烤制了,让很多人误会了它的口感。”
另一种说法是,玉米蛋挞起初源自家庭烘焙爱好者的DIY创意,后来因为博主跟风走红网络,接着才是各类商家卷入其中。但无论真正的起源是哪里,玉米蛋挞的走红都离不开社交媒体的传播和发酵。
微博指数数据显示,从今年4月开始,玉米蛋挞就略有热度,直到5月彻底成为热议话题。
舆论发酵至今,玉米蛋挞已经不再单单是一个挞的问题,而是凭什么论斤贱卖的玉米,摇身一变为蛋挞的“浇头”后,就能让一个原本只卖几块钱的蛋挞身价暴涨?
核心原因之一,是蛋挞本身就是烘焙店的黄金引流品,有了“浇头”的蛋挞更是如此。
美团《2024烘焙消费报告》显示,蛋挞占烘焙品类搜索量35%,是引流TOP1单品;某品牌蛋挞年销量破2亿个,单店日均销量200+个;超60%消费者因蛋挞进店,连带购买面包、饮品的概率达75%。
而蛋挞又是一个很适合做创新的百搭“底座”,搭配的附加材料决定着蛋挞最终价格,上不封顶,丰俭由人。在盒马,9.9元能买四个普通蛋挞,在肯德基,一个葡式蛋挞的单价是8.5元,达美乐的一个苏丹王榴莲蛋挞要卖12元,而某蛋挞专门店里一颗蜜桃挞的售价高达36.8元。
一位小红书用户发帖吐槽,之前买过一个卖8块钱的蛋挞,是那种挤上一坨奶油再放一小块水果的蛋挞,后来还买过一个13块钱的蛋挞,号称是迪拜蛋挞,但其实就是蛋挞上撒了点绿色的开心果面包丝。
铁打的蛋挞,流水的浇头,好似让年轻人离蛋挞自由越来越远。
网红烘焙品,注定活不久?
烘焙领域从来不缺网红单品。一茬接一茬涌现的网红烘焙品,让很多人产生了烘焙品变贵的感受。
但如果抛开某些昙花一现的贵价网红单品,不论是面包、蛋挞,还是糕点,留在人们日常高频消费列表里的,都是一些价格稳定的平价烘焙品。以面包为例,在销售端,价格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核心因素。
今年3月,51调查网在线下超市、面包店等人流密集场所进行抽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46% 的消费者认为面包价格在其购买决策中占据重要地位,属于价格敏感型消费者。3 - 8 元是消费者普遍认为较为合理的面包价格区间。作为对照,只有15%的消费者认可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创新口味的面包可以适当提高价格。
正因如此,长期摆在超市货架上的大众烘焙品,价格一定稳定且亲民。比如桃李普通切片吐司,这几年来其价格始终稳定在15元/千克左右;盒马4个装的普通蛋挞到今天也只卖9.9元。
但这是否意味着,周期性出现的网红烘焙品注定就只能昙花一现,拥有极短的生命线?
答案也不绝对。刺猬公社发现,经过市场优胜劣汰后,也有不少曾经的网红烘焙品“存活下来”,出现在消费者日常的购物清单里。
比如8年前火遍大街小巷的脏脏包。2017年下半年至2018年,凭借“脏兮兮”的造型和口感,脏脏包在国内社交媒体迅速走红,成为网红产品,价格最高炒到120元/个,一时间引来众多烘焙品牌纷纷复刻。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热度逐渐下降,消费者的新鲜感褪去,脏脏包的热度也随之降低。到现在,这款曾经的网红产品成了各大烘焙店的常规产品,价格也变得亲民,在北京朝外大街的一家巴黎贝甜,一个巧克力脏脏起酥只要18元。
从网红单品进化为日常烘焙产品的,还有鲍师傅的肉松小贝、草莓盒子蛋糕、以及今年爆火的黄油年糕。它们现在是烘焙市场的长青产品,各大电商平台和线下商超都能轻松购买,盒马更是凭借亲民的价格,将草莓盒子蛋糕做成了明星商品。
“长寿”的网红烘焙品,都有一套相似的公式:本身味道不错+后期价格回落到正常范围。
靠高溢价赚快钱的生意,在“以食为天”的市场注定很难长久。最终能长期留在橱窗里售卖的,不仅口味要符合大众日常需要,还要摆脱高溢价属性,让商品定价走出爆火时期猎奇的消费价格带,回落到大众能接受的水平。
总体来说,烘焙品制作流程步骤繁琐,对工艺和细节有考究,对商家来说,要实现价格带的控制,规模化生产和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必不可少。
桃李面包在全国范围内有庞大的零售终端,因为大规模标准化生产,才得以压缩单品生产成本。盒马之所以能在与山姆对抗的“移山价”战中把榴莲千层的价格打下来,是因为盒马建立了烘焙中央工厂,在供应链上做到了规模化,从而实现整体生产效率的提升。
烘焙品拼到最后,拼的是硬实力。网红烘焙品要存活下来成为“长胜冠军”,最终都要去掉网红的光环。因为普通老百姓的餐桌,本不需要太多华丽的面包和糕点。
参考资料:
1、《“盖片烤玉米就卖48一个?” 现在堆在蛋挞上的网红小料比奶茶还杂》,Vista氢商业。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