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能源基础设施的发展正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一边是充电桩、储能电站等硬件设施的快速普及,另一边是AI、大数据等技术与能源系统的深度融合;既有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也有海外新兴市场的广阔蓝海。
7月3-4日,以“创新融通 无限可能”为主题的2025 DEMO WORLD企业开放式创新创投大会在上海松江举办。在7月3日下午的新能源设施专场,香港中华电力CLP企业能源解决方案经理Mrs.Ashley.ZHANG、海川资本创始合伙人曹抒阳、新加坡曹宝记集团中国投资负责人陈晗欣、朝希资本合伙人汪彬分享了他们看到的新能源产业机遇,以及创新企业面临的挑战。
以下是本场对话的实录,经创业邦整理发布:
充电桩、储能等新能源基建风口正劲却挑战暗藏,在AI、具身智能以及136号文的冲击下,到底哪些是真机会?投资方向和产业趋势何在?
汪彬:在电改背景下的投资方向,我认为有几个明确的投资趋势。第一,投资机会将更多的由电源侧走向负荷侧。中国能源结构多样、成本低廉,关键在于找准能满足终端客户需求的负荷类型,这样才能获得更高收益。第二,要从国内生产转向海外渠道拓展。国内新能源生产领域竞争太激烈,过去在政府的大规模补助下,国内产能已经过于充裕;但海外市场,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都有很多未被关注到的投资和盈利机会。第三,从集中电网向离网、微网延伸。中国电网和南方电网的输配电体系实力很强,但在此基础上,离网和微网作为补充环节,仍存在不少投资和盈利空间。
陈晗欣:从产业投资视角,我们聚焦与自身产业结合的绿色转型机会,尤其是港口、航运、远洋物流等板块。海洋碳排放占比高,产业上游集中,需龙头带动转型,我们正推动“一带一路”航运路线绿色化,在多地港口、修船厂试验CCUS及绿色能源减排技术,积极寻求合作并给国内企业订单。(注:CCUS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
财务投资上,我们与行业内知名GP已经达成合作,更关注产业链上游企业,如投资纳力新材料,其通过材料升级提升电池安全性、能量密度等核心指标。我们看好中国供应链和科技优势赋能海外需求的机会,愿为企业出海对接海外资源。
曹抒阳:我一直关注能源电力领域投资,近两年行业变化快,光伏、锂电、储能、氢能等赛道经历大起大落。首先是电力电网智能化升级改造,尤其二次电力设备。电网智能化是应对新能源装机量大幅提升的关键,中国在特高压、配网侧等场景的新二次设备应用明显。当前全球多国正复制中国电网发展路径,欧美建特高压、“一带一路” 国家完善基础电网,中国电力设备厂商订单充足,且二次设备毛利60-70%、一次设备20-30%,财务角度健康,投资机会大。其次是核电。中国正大力建设三代堆,确定性高。同时,核聚变、四代堆快堆等受全球关注,无论是原生性聚变技术,还是三代堆高端设备零部件,都是体系化投资的好机会。最后是传统新能源领域中,光伏、锂电整体竞争激烈,但纳力新材料所在的材料等个别赛道仍有机会,不过可挖掘空间较少,我们更倾向于前两个方向的体系化布局。
Ashley ZHANG:我在风电光伏投资领域有10年经验,也关注ESG领域,主要关注两方面。海洋领域,我们CLP近期在关注替代性燃料,像绿色甲醇、生物质燃料以及CCUS技术。新能源领域的绿色需求,一方面受国外政策导向影响,另一方面国内中央层面如 136 号文这类有影响力的政策出台后,地方配套政策的消化情况也值得关注。
另外,电力市场方面,新能源现货市场尚未完全开放,我们预测“十五五”到“十六五” 期间会全面开放。这10年市场需要精细化管理,尤其是AI的应用,AI +政策解读是我们关注的方向。我们曾探索“系统 + 电力交易员”的模式,但没找到满意系统,不过这肯定是未来的方向,而且国内电力市场会是半开放状态,10年内不会像欧美那样完全市场化。
还有,碳足迹核算也是将来的重要方向,近期相关政策已发布,其影响类似互联网初期对全行业的冲击,我们会关注市场应用情况。
投资新能源项目有哪些原则和指标?
Ashley.ZHANG:我来举个例子,国外有个叫Granular的公司。国内绿证按月发,没法追踪用电的具体15分钟时段和电源,而这家公司的报告就解决了能源追踪问题,2023年CLP和其他企业在大会上发现了它,现在运转得很好。
作为发电企业,我们主要看两个方向。一是能解决政策难题的方案,哪怕是大胆想法,只要能拿到市场试,看用电企业是否需要,尤其是欧盟企业,他们不这么做会被罚款,本质是经济性问题。
曹抒阳:我谈谈个人观点。我们做早期股权投资,投能源有两类:一类是股权投资,另一类是偏资产型投资,像投充电桩、场站、分布式光伏,这两类逻辑完全不一样。
从早期股权投资角度看,大概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投新东西,其中有些确定性很高,直白说就是产品做出来肯定有客户买单,客户等着这个东西出来;还有一种是不确定下游客户是否真的愿意买单,做出来感觉不错,还需要推广看看。我们显然更倾向于前者,这当然也是基于我们对下游大客户、产业链链主甲方真实需求的理解和认知。
其次,毛利率也非常重要。汽车产业链和新能源赛道大多领域毛利很低,因为竞争太激烈,很多都在20%以下,尤其是上游零部件。而且账期很长,虽然舆论有压力,但实际账期还是长达6到9个月,算下来亏损,没法投。
我们要30%以上,像智能电网二次设备毛利60-70%。高毛利源于壁垒:一是技术壁垒,比如全国就三个团队能做,毛利自然高,超过五个团队就容易产能过剩、毛利下滑;二是商业壁垒,比如能进入国网,一款新产品最多四五家企业竞争,能长期保持35%-40%以上的毛利率,可持续性强。此外,商业链路也很重要,是直接由客户买单,还是像很多节能项目那样被迫采用EMC模式,这会影响财务收益模型。我们虽然看重技术,但最终还是要看财务数据和商业模式。
陈晗欣:我再补充两点,还是围绕我之前说的两个重点关注方向。第一,我们自身具备技术验证能力,会在产业链内做技术验证。因此,我们会投资早期项目,关注那些产业尚未大规模应用的机会;也会在成长期布局,这时会看重财务数据和商业化能力。要知道,进入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供应链体系,或是特斯拉、日本车企等海外体系,验证周期很长,一两年都算短的,这需要我们有足够耐心。所以我们会和早期投资机构合作,实现行业早期覆盖,再在合适阶段直接投资。
同时,除了技术参数,团队的复合能力很重要。从我们TPC的决策逻辑看,我们特别重视团队的国际化能力。我们是全球化布局,不只想投中国机会,更想投世界级机会,这是我们一直坚持的差异化关注点。
汪彬:我非常认同要投世界级机会。无论投资早期还是投成熟公司,我们的目标都是培育能改变能源生态格局、市值超100亿的产业重要玩家。
我们核心投资逻辑是是“沿着阻力最小方向发展”。在技术、产品、服务三大类中,我们都会重点预判阻力所在,若阻力可克服或技术路线阻力更小,就值得推进。技术方向上,比如2022年,我们判断TOPCon是市场阻力最小的技术路线,便全力投入。事实证明这一决策很正确。在产品领域,我们看重海外市场能力和对关键客户的独占力,如电网领域的独占力方面,欧美等优质电网客户的销售占比就是关键指标之一。服务领域,则倾向投资规模大、有规模效应、能自我滚雪球式发展的企业。
总之,技术看路径阻力,产品看市场和海外盈利阻力,服务看规模品牌阻力,均以 “阻力最小”为标准。
在“十五五”的未来5年,新能源有哪些演进和趋势?
汪彬:我觉得是国内有希望,国外有市场。
陈晗欣:我们在关注氢能、生物基燃料、固态电池等,这些虽尚处于早期,但未来5年一定会有明确发展模式。
曹抒阳:能源形式将更多元化,清洁能源领域尤其如此,全球市场会更融合,中国产能将更好对接全球需求。
Ashley.ZHANG:一个是电力市场将会更加精细化。另一个是我们会坚持关注替代性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