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独角兽的挖掘者、创新的探路者,创业邦连续十六年颁发《创业邦100未来独角兽榜单》,致力于发掘出一批未来1-3年有望成为独角兽的未来独角兽企业。
来源丨创业邦(ID:ichuangyebang)
作者丨黎晓梅
编辑丨刘恒涛
图源丨矽递科技
历经沉浮的“中国头号创客”潘昊,开始做减法。
“我们之前有八成的精力花在了最新事物的探索上,现在用六成精力完成就够了,至少留下四成精力将现有产品做好。”潘昊在今年5月举办的澳门BEYOND Expo说道,“新领域看似充满机会,但你凭什么能做的比别人好?”
1小时前,潘昊正在和湖南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院长季铁进行对谈。季铁认为,回顾中国工业设计发展的阶段,潘昊的矽递科技以及柴火创客空间,通过产业服务促进智能硬件产品体系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补充作用。
潘昊在2009年成立了矽递科技,主营业务为边缘计算硬件、网络通信硬件、智能传感硬件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并提供各类研发辅助产品及服务。围绕广域物联网场景,矽递科技形成了完整开放的“模组-设备-解决方案”产品体系。同时,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矽递科技面向创客提供研发和技术支持服务。
在创新业务方面,潘昊进行过许多摸索,包括智慧农业、环境监测、智慧城市、电力能源、智慧零售等多个领域。尽管出了不少成果,他仍然认为,必须回归“创客”这一初心,坚持开源,要让更多人参与创新。
开源“集市”与创客运动
在BEYOND Expo上,潘昊引用了《大教堂与集市》的观点,不开源就像封闭的“大教堂模式”,由精英主导,筑墙防御却阻碍交流;开源则是“集市模式”,强调去中心化、快速迭代、群体协作。
“开源这件事更符合我们理想的技术境界,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才能让技术以更快的速度演进。同时促进技术平权,让更多人参与到技术的创造中来。”潘昊说。
潘昊创业的念头始于2008年。当时,他正在北京毕姆斯特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在这之前,他在英特尔产品(成都)有限公司任产品工程师一年,积累了一定软硬件搭建经验。在一次国际论坛中,潘昊发现,创客有很多想法,但缺乏必要的硬件去实现。
创客,是不以盈利为目的,努力将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会长封昌红曾表示:在产业中,创客很难凸显经济价值,但是个体创新的灵活性和撬动性,在源头创新上起到了发动机的作用。
来自不同年龄段、身份背景的创客,主线任务是将想法落地。这需要一定软硬件设施的辅助,尤其是简单易懂的开源工具,能帮助创客快速搭建产品,进行二次开发。
在这一背景下,潘昊认为,“开源工具”将是一个很好的创业机遇。他辞掉工作,来到深圳华强北,考察一番后, 创立了矽递科技。
两年后,潘昊又成立了深圳第一家创客民间组织——柴火创客空间,向创客提供原型开发的专业设备和开放的协作环境。
2015年,全国创客运动如火如荼,深圳的创客空间一年之间翻倍到200多个。当年1月,国家领导人来到深圳柴火创客空间视察,欣然应允成为荣誉会员,获得了一本编号为000099的“创客护照”。
当时,创客的主要方向是致力于将物联网技术,变成有使用价值的智能硬件。而潘昊的任务,是如何将创客服务,变成可复制的商业模式。
在国际上,有GitHub、GitLab 、SourceForge、Hugging Face等知名开源社区,主要通过为企业用户和部分创客提供增值或定制服务变现。例如Github提供私有仓库、团队协作工具等,向企业用户收费。
相比增值服务和订阅制变现的主流模式,矽递科技走得更深。
矽递科技提供了从硬件设计—生产—销售的全流程服务。在这一套流程中,诞生了两方面的收入。
一是当创客要将想法落地生产时,矽递科技可以进行定制。创客的产品,量少、多样化、品类多,对供应链的要求很高。但通过和数十万创客长达十几年的合作,矽递科技的供应链服务,已能灵活应对跨行业、多形态、小批量的需求。用潘昊的话来说,这是“专为创客设计的供应链”。
二是开源硬件模组、物联网设备的销售。基于成熟的供应链建设,矽递科技将LoRa模组、传感器等近千款硬件模组开源,出售给物联网客户和创客社区。这类开源硬件,能大幅减少知识产权风险,使企业与创客能顺利开展二次创作。
布局AI应用
2023年,对潘昊与矽递科技来说,是充满转折的一年。这一年,矽递科技开始在AI布局。
“万物皆可AI,AI融入万物。我们看到了AI与硬件结合的新机会,这是充满安全感和值得开心的事。”潘昊说。
潘昊在AI上的布局策略是,将AI赋能小型终端设备,让设备对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分析,减少对云端的依赖,降低时延,提升效率。
一般来说,大模型的运行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数据资源,对高性能的CPU依赖极高。在空间受限的终端设备上,大模型的精度、性能就会受影响。但边缘计算恰是矽递科技的优势之一,矽递科技在二者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通过AI布局,矽递科技在智慧农业、环境监测、智慧城市、智慧楼宇、电力能源、智慧零售等领域进行了广泛探索,结合不同行业的需求,搭配分析模型,生成定制化解决方案。
最让潘昊自豪的是,矽递科技集成人工智能技术的XIAO模组,可以在小型、低功耗、资源不足的硬件上运行,并且无需互联网连接。XIAO模组的特性,很适合偏远和资源匮乏的地区,适用于物联网、可穿戴设备、工业传感器、实验室工具及家庭自动化等场景。
今年2月,矽递科技XIAO模组登上《Science》杂志封面,杂志报道:“这个 14 美元的芯片只有 2.1 厘米 X 1.78 厘米,可以运行人工智能算法,并且用途广泛,从检测植物疾病或人类异常心律,到追踪野生动物或环境污染都能应用。”潘昊介绍,该款产品的价格在10美金左右,功耗只需要几十毫瓦,便宜了近10倍。
矽递科技还在机器人领域做了布局。公司与硅谷某人形机器人公司,正在推进感知系统的深度合作,包括摄像头、声音模块等,帮助机器人接收、处理外界信息。
回归创客
帮助创客拔草成剑
创业16年,潘昊把矽递科技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2009年到2015年,是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矽递科技建立了模块化、开源的硬件模组产品体系,帮助全球开发者快速搭建原型样品。2016年到2020年,是第二阶段,在这期间,矽递科技转向自主研发各类行业设备,并规模化投入市场。2021年进入第三阶段,以设备级产品和解决方案服务产业数字化,为更广大的开发者提供可直接部署、开放可定制的设备,进一步降低产业数字化门槛。
通过三个阶段的进化,矽递科技从“开源模组”做到“开源设备”,将硬件的搭建打造得越来越简单,让不懂硬件、机械工程的普通用户,也能将创意搭建成原型机。
近两年来,潘昊学会了克制好奇心,面对不熟悉的领域,会三思而行。之前的经历,让他意识到,过度过早地投入,对公司研发的投入与产出,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做智慧教育时,初步涉足教育的矽递科技,并不能快速满足市场需求。智慧农业尽管做出了一些成绩,但潘昊认为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
2025年,潘昊看到了创客在大模型时代的发展潜力。他坚定地把主要精力放回“创客服务”这件事,为创客提供更好的AI硬件开源平台,助力其产品落地。
目前,柴火创客空间分布在深圳和成都。潘昊是四川雅安人,在他看来,深圳和成都两地的创客文化互相补充。成都应用场景丰富,在前端提供创意和想法。深圳产业链齐全,在后端可以将创意变为可落地的产品。
潘昊认为,除了创新外,目前创客服务的最大难点,是帮助和推动创客们的创新产品被市场、用户接受。这其中要克服技术、供应链、品控、传播、用户体验等诸多挑战。
为此,2024年10月,矽递科技推出了矽基金。面向“有原型、没融资”的矽递科技长期用户、柴火创客空间会员,提供10-100万元人民币的资金,以及智能硬件、技术赋能、市场拓展、资本对接等支持。
矽基金的投资领域,包括各行业的硬科技应用,但排除了消费电子。
“消费电子不缺资源,但那些做硬科技应用的团队很难融到钱。实际上,这些团队只需要一点帮助就能活下来,我们的基金就是给他们这样的助推。”潘昊说。
潘昊始终认为,创客如同小草,无惧风浪,春风吹又生,而且能拔草成剑。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这种“草根韧性”和“务实创新”代表了一条更可持续的道路。矽递科技想做的,是把这条路径铺得更平整一点。让没有光环的项目,能获得起步的条件;让更多创客,不必靠运气,也能走得更远。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