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人工智能飞跃式发展,AI大模型与终端的深度融合正逐渐成为推动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尤其是今年以来,DeepSeek、通义千问等开源大模型大大降低了AI应用门槛,加速了智能终端领域的“百花齐放”。
在创业邦2025 DEMO WORLD企业创新创投大会上的焦点对话中,中鑫资本合伙人王宝柱、至临资本合伙人朱春峰、同歌创投陈思喆、元禾璞华蒲璐围绕智能终端的场景应用、投资机遇以及上海新桥镇产业发展前景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以下是本次圆桌对话的核心观点,经创业邦整理发布。
俞昊:随着AI与物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端侧智能终端正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首先请问各位如何看待当前这轮端侧智能终端的发展趋势?这一轮发展浪潮背后蕴藏着哪些值得关注的投资机会?
陈思喆:我非常看好端侧智能终端的发展前景。主要逻辑在于端侧AI芯片算力的持续提升,以及AI模型知识密度的持续突破。清华大学刘知远教授提出 “知识密度定律”:大约每三个月,达到同等智能水平所需的模型参数量可缩减一半。揭示了端侧设备承载高性能AI的巨大潜力。
因此,我认为以下几个投资方向值得关注:①模型轻量化技术:以更小参数量实现云端大模型的性能。典型案例如面壁智能,其8B参数的端侧多模态模型,已在多项综合性能指标上超越GPT-4V、Gemini Pro等云端大模型。②高能效比端侧AI芯片:穿戴式、移动式等端侧设备受限于电池容量,对芯片的功耗极其敏感。因此,能在低功耗下提供高算力的端侧AI芯片成为关键,需要芯片架构和封装的创新。③新型低功耗传感器:为实现“Always On”的环境感知能力,端侧设备对视觉传感器的功耗和隐私保护提出更高要求,事件相机(EVS)有望成为重要解决方案。④环境能量收集技术:端侧AI的持续运行对设备续航构成挑战。持续收集太阳能、振动能、风能,转化为电能的技术,有望为IoT和可穿戴等端侧设备提供持续的能源补充。
蒲璐:2024年是AI发展的原点,这是一个AI技术真正开始赋能千行百业、带来实质性变革的时点。自ChatGPT4发布以来,我们观察到此次AI浪潮蕴含着更真实的机会。由此带来的驱动效应,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层面都非常强劲:从去年开始,与数据中心相关的算力芯片、存储芯片及通信芯片均已迎来显著增长,海内外互联网厂商的布局也带动了一二级市场的联动。然而,我认为更值得关注的核心问题在于,哪些领域是创业公司的真正机会,或者说是我们投资人能够把握的机会。我们看到部分产业链环节仍由既有产业链或上市公司主导。
另一方面,在软件层面我们也看到了深刻的变化和丰富的机遇。众多垂直领域的智能体(Agent)已切实展现出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作用,这得益于编码端、语言处理及模型技术本身的快速演进,也由此在今年上半年催生了具身智能等投资热潮。当前最关键的挑战在于AI能否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以及具体落地场景的明确性。我们应避免将AI仅视为概念,无论是具身智能还是高智能机器人,其实际能完成哪些有价值的任务,才是业界持谨慎态度并持续关注的焦点。
总之,我们确信当前机遇非常难得,中国也正处在一个科技创新的关键节点。正如今天下午讨论所涉及的诸多项目,其中不乏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案例,甚至包含一些具有全球领先性的技术研究或发布,这些都令我们充满期待,我们更希望未来能切实帮助这些公司实现技术的产业化落地。
朱春峰:我认为当前产业链各个环节均存在机会,涵盖上游材料、关键元器件以及最终的产品化解决方案。不过,部分机会,特别是基础设施相关的机遇,在今年年初或更早阶段已有所释放。后续可能我们可以多关注应用层面的机会,包括元器件领域中满足特定细分行业和独特需求的机会。这背后的核心逻辑在于:企业必须能够切实解决下游客户的痛点需求——要么通过优化成本结构为下游终端客户创造显著优势,要么提供具备极致性能的产品。我认为未来的核心机会在于,开发能够同时实现高速、高通量、低功耗且低成本的产品或方案,这将是产业参与者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
王宝柱:我完全认同前面几位嘉宾的观点。回顾中国改革开放后近三十四年,每一次重大的产业升级浪潮——无论是PC时代、互联网时代还是移动互联网时代,都催生了丰富的创业与投资机会。当下各领域的行业巨头,本质上都是这些时代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如今,人工智能时代已然来临,2024年更是一个关键节点,我们深信这个时代依然会孕育出大量新的创业与投资机遇。具体而言,我认为这些机遇可以从四个维度来把握:
第一,对现有产品及模式的升级。 随着端侧AI技术日益成熟,我们将看到新产品形态的出现,例如AI手机和AIPC,这正是技术赋能传统产品的典型例证。
第二,AI技术本身正在催生全新的应用场景。以元宇宙为例,其概念虽已提出十多年,但过去受限于底层技术的不成熟而发展缓慢。当前AI的进步正加速这一领域的发展,全新的产业级应用有望涌现。
第三,全新的智能终端生态对底层硬件提出了匹配性需求。正如前面嘉宾提到的,算力提升和功耗控制是重要挑战。大量人工智能应用的增加显著提高了功耗,远超传统设备水平。因此,电池技术、器件功耗、效率乃至相关材料能否满足这些新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同时也带来了创新机遇。
第四是服务与应用内容的同步发展。回顾国内3G、4G乃至5G的发展历程,通常是硬件基础设施先行部署(甚至存在一定冗余),随后服务与应用才逐步跟进。目前我们的智能终端硬件已相对成熟,但配套的服务与内容生态建设必须加速跟上。我们过往的投资偏重于硬件领域,我认为未来在软件和服务端同样存在巨大的增长潜力。
俞昊:今天我们所在的上海新桥镇,是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核心节点,区内已集聚了高端制造、生物科技等领域的优秀科创企业。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新桥镇应如何把握AI机遇,实现创新跃升?请各位投资人分享你们的建议。
王宝柱:从产业投资角度出发,我们更希望政府能明确其产业发展方向,以便我们的创业投资活动能够与之精准匹配,这是第一个维度。
另一个维度在于,新桥镇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关键节点,其地理位置和资源汇聚能力具有显著优势。因此,我们应当积极引入外部资源,涵盖上海、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当前许多投资行为都需与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策略相结合,若能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资金、政策与资源配套,必然能吸引优质项目和优秀团队落户。
此外,参考国内众多地区的发展经验,“以点带面”策略行之有效——即通过引进一家或数家龙头企业,形成产业聚集效应,进而带动供应链及生态链上下游企业入驻。因此,我认为新桥镇需要集中力量重点培育或引进若干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虽然引进超大型龙头企业难度极高,但在细分赛道精准引入领先企业仍存在大量机会。一方面可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可深度联动合作伙伴及投资机构。例如,前面提到的深创投管理规模超5000亿、投资项目逾千家,拥有极其丰富的资源网络;而我们在半导体领域作为国内优秀的投资机构,同样具备显著的资源优势。建议新桥镇充分整合这些机构的资源,邀请它们共同引入优质资源落地新桥。谢谢!
朱春峰:我分享一些产业发展的想法,凭空创造一个产业不太现实代价大,可以立足于新桥镇显著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思路可以主要围绕两个方向展开:第一个方向是深入挖掘本区域现有优势企业(包括上市公司)的具体需求,分析他们在产业链延伸或完善方面是否存在新的机会点,并据此精准匹配引进上下游关联企业,这是一种纵向的产业链深化思路。第二个方向是横向关注并引进那些有意向通过并购或其他方式进入本区域、并能为新桥镇带来新优势的优质企业或产业方向,这同样是值得探索和推进的路径。核心就是基于本地优势,从纵向满足产业链需求和横向引进新动能这两个维度来推进产业发展。
蒲璐:我想各位领导对这个问题肯定已有深入的思考和规划,我在此仅能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供参考。刚才两位嘉宾关于发挥我们优势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的建议非常好。新桥镇确实拥有显著的区位优势,地处进入上海的入口,依托G60科创走廊的核心位置,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像刚才提到的产投融合那样,不仅巩固现有优势,更要吸引更多人才和优质企业落户。
另外,高端仪器仪表行业市场分散,单一产品的市场规模有限但技术门槛极高。因此,一个可行的方向或许是围绕核心企业,推动行业内并购整合,帮助其发展成为国内高端仪器仪表领域的龙头企业,成为产业链上的链主型企业,进而带动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
陈思喆:前面各位嘉宾的分享已非常充分,我简要补充几点个人感悟和建议。首先,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吸引优质的企业与人才,新桥镇能与创业邦联合举办创新创投大会,此举本身就体现了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新桥镇作为江浙进入上海的重要门户,地理位置优势显著;且相较于上海市区,更具制造业成本优势。因此依托好上述优势,聚焦既定的高端装备制造与生物医药两大主导产业,吸引一批龙头企业入驻,从而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优质企业与高端人才集聚落户。
俞昊:感谢几位嘉宾精彩的观点碰撞,本环节对话到此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