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表消费大变天

关注
欧洲表的黄金时代已经渐行渐远,不断进步的国产表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中国消费者的选择。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巨潮WAVE(ID:WAVE-BIZ),作者:侯恬,编辑:杨旭然,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穷玩车,富玩表”的说法曾经在中国长期流传。并不夸张地说,自欧洲手表进入中国开始,它便成了财富和身份的代名词。

一块欧洲名表的价格,能抵得上普通人多年的薪水,它不只是体面的象征,更是被当成了实打实的“硬资产”。就像很多电影里演的,“大佬送礼”常选名表,遇上突发状况还可以把表拿去典当或转手,立刻就能换得一笔救急的现金。

图片

但近两年情况开始剧烈变化。过去“一表难求”的劳力士,如今在二手市场上价格一跌再跌。如从2022年3月的高点到2025年3月,劳力士二手指数已下滑近三分之一,创下四年来新低。

此外,江诗丹顿、伯爵、百达翡丽等高端品牌的价格同样承压,名表等于“硬通货”的逻辑,正在被现实打破。

国产手表则开始获得更多关注。海鸥、飞亚达的部分系列受到消费者的追捧,尤其是国家领导人佩戴的飞亚达表,一度引起了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

欧洲名表的另一竞争对手——智能手表也在加速崛起。华为、小米等品牌的产品不仅价格亲民,还附带健康监测、运动记录等功能,很快成为乐中产阶层的新宠。

可以看出,欧洲名表的“身份价值”不再具有绝对吸引力。这不仅是一个经济商业现象,更是一个社会文化现象。

跌落神坛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涌现出大批新兴富裕阶层,国内的消费品却暂时无法跟上他们的消费能力。于是,以劳力士、百达翡丽等欧洲名表为代表的一系列欧洲奢侈品,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他们彰显自己身份的标签。

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中产群体逐渐壮大,越来越多富裕起来的中产也跻身名表买家行列。中产群体加入后,名表在中国的销量一路走高,到2020年,单是劳力士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就占到其全球销量的三四成。

对很多人而言,入手一块名表,不仅能撑起“体面”,甚至还能成为家庭资产配置的一部分。

当然这少不了名表的“保值神话”作为支撑:2019 年,中国专业腕表社区“腕表之家”援引日本排名称,劳力士保值率近90%,居各品牌之首;另有媒体报道称,2012至2022十年间,投资二手劳力士的回报率甚至跑赢了股市与黄金。

图片

媒体报道劳力士的投资价值

但盛景难续。近两年,欧洲名表迅速从神坛跌落。曾被奉为“硬通货”的劳力士,二手价大幅跳水,比如热门款“绿金迪”巅峰时能卖120万元,如今只能卖40多万;“五珠链红蓝圈” 的二手市场价更是从20多万跌至14万左右,跌幅甚至超过了同期部分城市的房价。

相关公司业绩也随之承压。拿坐拥欧米茄、浪琴知名手表品牌的斯沃琪来说,其2024年净销售额下滑了14.6%至67.4亿瑞士法郎,净利润更是暴跌超70%至2.2亿瑞士法郎。

图片

斯沃琪手表去年利润暴跌70%

到2025年上半年,该公司业绩下滑的势头仍在延续。

其背后的原因,首先是中国消费者对这些名表不再买账。瑞士钟表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去年瑞士手表面向中国大陆出口额骤降26%,面向中国香港的出口额也暴跌了19%。尽管欧美、日本市场仍在增长,却难补中国市场的“窟窿”。

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一来近年经济环境和舆论环境的复杂,导致了中产财富焦虑加剧,曾经愿意为面子买单的群体,如今更看重投入产出比,名表从炫耀品变成了负担;

二来,欧洲品牌近些年频陷文化争议,如斯沃琪前不久就因模特图辱华引发了消费者的反感;

以及,近年国产手表(包括智能手表)在质量、设计上持续进步,分流了部分欧洲表的需求,各方因素影响下,欧洲名表的光环不可避免地渐渐褪色。

消费转向

在名表消费的版图中,高净值人群一直稳坐主力位置。但近十年来,真正为行业贡献增长的,其实是不断壮大的中产群体。

有调查显示,在奢侈品消费大军里,中产人群占比25%,却贡献了近4成销售额。虽然不及高净值人群55%的消费额占比,但却贡献了主要的增量。

摩根士丹利在研报中就明确指出,当下多数奢侈品品牌,依旧要靠中产阶级的消费来实现增长,仅靠高净值人群,根本无法支撑行业所期待的增长水平。

但现实是,中产阶级对奢侈品的消费热情已迅速降温。奢侈品研究中心调查显示,2023-2024年间,45%的中产阶级奢侈品消费出现下降,不仅是在高级腕表领域,包括奢侈品箱包、化妆品的消费同样出现下滑。2024年中国奢侈品的整体市场规模,已不及2022年的水平。

图片

近年收入预期不佳的大背景下,曾经愿意一掷千金为面子买单的中产阶层,也开始仔细衡量消费的投入产出比。36氪的一项调查显示,80%慢慢“弃坑”的消费者认为,奢侈品性价比不高,不再有频繁购买的打算。

与此同时,奢侈品作为投资品,也没能展现出抵御风险的能力——近来二手劳力士价格的大幅下滑就是很好的佐证。《2024中国高净值人群品牌倾向报告》显示,黄金已成为高净值人群最青睐的投资选择,而奢侈品的投资优先级不断下滑。

除了消费观发生改变,手表消费人群的构成其实也在慢慢变化。过去,名表主力消费人群多是传统行业崛起的一代,像传统行业管理层中,不乏“煤老板”这类认知水平有限,但收入和消费能力很强的群体。

到近10年,以互联网、医药等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逐渐崛起,相应从业者的购买力也在增强。与传统行业人群不同,这群亲历中国科技高速发展的消费者,不再盲从欧洲腕表的品牌叙事与文化,转而追求更个性化的表达,对国产品牌也更加信任。

所以,我们能看到近两年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欧洲表失宠的同时,智能手表和部分国产品牌快速占领了其之前的位置。

图片

去年华为智能手表以34%的同比增幅,登顶了中国腕表市场出货量及份额榜首。小米、步步高等品牌的智能腕表也保持高速增长,与奢侈品腕表的低迷行情形成鲜明反差。

曾经钟情瑞士品牌的中产阶层,如今一代新人换旧人。晒豪表的旧习,也被晒智能表运动记录的新风尚取代。与此同时,飞亚达、海鸥等国产表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也开始受到更多关注与认可。

国产替代

曾经欧洲表的风光,其实和中国国内生产不出能匹配高净值人群需求的高品质、高格调产品有很大的关系。

相较于欧洲钟表数百年的积淀,中国钟表制造业虽仅用了70多年就登顶全球产量第一,但国产手表无论在精密机械的制造水平上,还是在设计工艺上,都和欧洲先进水平有差距。

特别是在机械表核心的机芯领域,瑞士产品以其耐用、稳定特性,成为不少名表的核心动力源。但国产品牌却始终难以突破这一技术关卡。这直接导致国产表长期被困在中低端市场。提起国产表,消费者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实用但不上档次”。

图片

飞亚达股价表现(2020年1月至今)

近年来国产表自身的技术实力有了很大的进步。一些国内厂商开始加快研发,如海鸥2824、上海7750等国产机芯,已能实现与欧洲同级产品相近的走时精度,制表工艺也足以复刻欧洲水准。

飞亚达自主研发的 “摘星” 自动机械机芯,更是成为首个通过法国贝桑松天文台认证的航天表机芯,目前正推进规模化商用。

“瑞士工艺”本身实际上也并非全员高端。有数据表明,其实80%的欧洲手表均不具备自主研发机芯的能力,也是依靠外购,而且论生产工艺,伯爵、万国等名牌瑞士表大多数都是在我国珠三角地区代工生产。

这意味着,国产表所缺乏的已经不再是技术实力——能代工欧洲名表,本身就证明了产能与工艺水平。真正的短板,在于缺乏打动消费者的品牌叙事。

如今,消费者不再盲目为欧洲表的故事买单,国产品牌的高性价比恰好契合当下消费心态,如果能够讲好品牌故事,将是腕表行业完成国产替代的一个非常好的窗口期。

不少国产品牌已在这方面崭露头角。飞亚达于2023年和电影《长空之王》合作,推出“歼- 20”联名款航空表,将其产品与中国军机深度绑定,当年该系列销售额同比激增63%。另外,飞亚达还在部分产品的设计中融入宋瓷、螺钿等非遗工艺,用国潮元素贴近年轻消费者。

图片

飞亚达和电影《长空之王》合作

海鸥则在 70 周年厂庆时推出“三足金乌”三问报时金雕动偶腕表,既突破复杂工艺,又以《山海经》、《太阳神鸟》等东方美学元素为表款注入文化内涵,试图在增加美感的同时,也赋予其更多收藏价值。

显然,如今的国产表已经在努力摆脱低端标签,在技术、工艺与品牌叙事上齐头并进。欧洲表的黄金时代已经渐行渐远,不断进步的国产表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中国消费者的选择。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