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杨婧雪
编辑丨刘恒涛
图源丨千麓学者
今年上半年,前央视主持人郎永淳在社交媒体透露,儿子本硕毕业于哥伦比亚,已经在家待业一年。消息一经爆出,很令人震惊:连这样的学霸都找不到工作了吗?
当下,留学生的确处在十分尴尬的境地。想居留国外,国外工作签政策连年收紧,挑战越来越大;想回国内,就业率低不说,很多岗位还受限,本土化上,又不如国内毕业生。仅凭留学生名头就能就业的黄金时代已逝,要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难度越来越大。
千麓学者创始人郭阅,亲身感受到了这种变化。作为留学生家长的一员,又从事人力资源多年,郭阅一直想为年轻人做点什么。2025年4月,她和几位麦肯锡“校友”,一同发起了千麓学者计划。
千麓学者计划致力于引导青年人才在“真北指引”下,结合自身优势与长期热情所在,精准确定社会需要并可实现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职业锚点,识别自身独特优势,找到对的方向和真正具备成长潜力的“长坡厚雪”赛道。
针对青年人才,千麓学者做的是启发、引领、伴路,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IKIGAI,找到这个世界上适合自己的位置。IKIGAI是一个源自日本的概念,指一个人在“自己热爱的、自己擅长的、社会需要的、能带来收入的”这四者中找到最优交叉点,过上既有满足感又有意义的人生。
IKIGAI文氏图
过去25年,郭阅在企业的组织建设、人才培养领域,倾注了巨大的热情,也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现在的郭阅,觉得帮助那些学业有成的青年人找到属于他们的职业成就,更是她正能量的来源。
01起心动念:过度教育+就业不足成为时代难题帮留学生规划职业
让郭阅下定决心开创千麓学者计划的起心动念,是因为朋友找上门的需求。
郭阅毕业于清华大学、美国西北大学,在麦肯锡任职多年,做过首席战略官和多家巨头公司的人力资源负责人,有20年校招经验,现在还是麦肯锡的高级顾问。郭阅发现,最近几年,找她咨询的朋友越来越多,这些朋友家里都有留学生,对孩子的人生发展和就业,都非常焦虑。
郎永淳的儿子很有典型性,他本硕均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拿的还是经济统计和哲学双学位。2024年5月回国后,已经待业一年。有人算过一笔账,读完本硕,大概要花360万元。他曾拒绝过一个月薪8000元的工作,事实上,很多留学生的薪水甚至还要低于这个数。
留学生就业正在成为越来越普遍的问题,不是个别家庭对子女成长的焦虑。
留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
究其背后的原因,郭阅认为,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世界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过度教育,但就业不足。
“所谓过度教育,指的是现在国际一流院校的留学生基本在高中阶段就开始学习大学课程,大学的课程难度是更上一层楼。所谓的就业不足,是只有一半的工作,根本不需要大学毕业生,也没有那么多给他们施展才华的地方(The Burning Glass Institute)。留学群体的家长都比较重视教育,而且投入很多,自然期待也就比较高。一旦孩子就业不如人意,家长就会非常焦虑。”郭阅说,因为自己的大女儿即将留学读大学,她更能感同身受。
她认为,抛开大环境,就留学生这个群体而言,背后有很多原因。
首先,留学生对国内外行业发展有信息差。
“留学生回国,一个是要面临反文化冲击,另外,他在国外期间,对中国了解不够。”郭阅说,“甚至留学生回国就业还受歧视,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岗位不收留学生了。”在留学当地,也因为社交范围小、难融入主流社会、得不到家人指导,对当地各行业发展势头就业机会没有头绪。
另外,即使面临同样的机会求职,留学生也不占优势。
“中国很多就业岗位需要考试,而美国基本上靠面试。留学生在国外读的也许是一流大学,但是在考试上,跟国内一路刷题上去的人肯定还有差距。在当地,面试要求的语言能力、言谈举止(presence)、对社会的认知了解(common sense),又 PK 不过本土学生”。
除此之外,留学生还有时间表的挑战。
比如美国,非常重视实践,美国学生大三暑假实习留用是最常见的就业方式,而这份实习要在大二暑假开始申请,申请时需要储备两三份经验才有竞争力。“很多留学生基本上大二就开始要面对这个压力了,而大部分的学生或者家庭,刚折腾完申请大学,留学生也刚刚适应国外环境,有1/3 的学生还要忙活转学、转专业,还没来得及想这个问题。”郭阅说。
“很多学生一个招聘季过去,投200份简历,只跟AI对话过,连个活人都没见到,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内心是非常受挫的。”郭阅说。
千麓学者聚焦的服务人群,是留学生——那些接受了良好教育、但走向社会时感到迷茫的学生,希望为这些年轻人提供从校园到职场的“最后一公里”支持。
“职业发展中,有明显的‘第一份工作分水岭’效应。如果你的第一份工作,不是一个需要大学生才能做的工作,10年以后你大概还是停留这个容易替代的状态;如果第一份工作是真正适合自己有高门槛高要求的工作,10年之后,80%的人依然在做对技能要求更高的工作。”郭阅说,千麓学者要做的,就是帮助学者们能够找到有前景的、值得的、适合的第一份工作。
02标准化+定制化,做年轻人的伴路者
针对留学生求职的痛点,千麓学者推出了两个核心产品——Bootcamp实战营和一对一定制职业规划辅导服务。
其中,Bootcamp是标准化的短期项目。在为期一到两周的Bootcamp中,郭阅和几位资深顾问带着学者去企业,以做咨询的方式,完成企业的商业项目。
在导师的指引下,学者们像做咨询项目一样,先了解行业上下游情况、明确客户需求,然后共同定义核心问题,将课题分解成若干可解决的小问题。
每个人根据自身特长领取任务,查阅资料、走访专家、定性定量分析,解决小问题。随后小组头脑风暴、充分讨论、汇总分析,提炼出解决方案并向客户做出汇报,经历商业项目全过程。
项目工作的方法基于麦肯锡的七步成诗法,议题树、访谈、建模、呈现等培训也结合项目进程而进行。与导师并肩作战也是最好的“学徒式”体验,帮助学者在职业的开局就建立高的标准、好的习惯。
在Bootcamp实战营讨论会,学者围绕分析成果进行方案提炼
“在这个过程中,学者们能快速理解这个行业到底在做什么,也能看见自己擅长和不擅长。”郭阅说。在传统实习中,实习生就是做三级目录的小活,就像盲人摸象,实习结束学者都很难看到问题全貌、行业全貌。“Bootcamp的目标,就是让学者完成三级目录的工作同时,理解一级目录的问题,即见树木,又见森林。”
这也为学者提供了了解自我、反思成长的机会。郭阅发现,许多孩子平日忙于学业,几乎没有停下来进行自我认知的时间。“如果生活都没有留白,学者就只会去完成任务,还有什么机会去想自己爱什么?”她感叹道。
2025年,千麓学者的暑期Bootcamp实战营,是为某锂电池下游回收企业研究固态电池技术市场进入战略。项目历时两周,在前麦肯锡顾问的全程指导下,学者完成了固态电池产业的发展预测,逐个深入下游应用场景分析了市场前景,并提出了推迟技术、产线、生态伙伴布局的建议。这有悖于客户的基本假设,客户也在中期汇报中当面提出了很多问题与学者们交流,最终部分建议已纳入未来规划考量。
千麓学者参访客户,了解业务
这种项目式训练可以帮助学者在择业前,至少探索过两三个方向,避免仓促进入不适合的行业。对于很早出国的学者,Bootcamp实战营同样能帮助他们搭上中国经济的脉搏,沉浸式地感受中国经济的活力、动力和创造力。
一对一全程辅导服务,则是一个高度定制化、贯穿大学关键阶段的个人职业发展“私教”服务。通常从大一或大二开始,一直持续到大学毕业找到第一份全职工作,时长可能达三到四年。
一对一全程辅导的服务内容,会根据学者所处阶段进行规划。在早期,辅导主要是进行职业探索和规划,通过测评、深度沟通和引导,帮助学者发现自身优势和热情所在。中期重点在于能力构建与实习积累,辅导学者如何寻找和争取有价值的实习机会,并在实习过程中提供指导。后期重点在于求职冲刺,包括简历修改、面试模拟、行业研究、offer选择决策等全流程深度辅导。一对一辅导服务以年费模式,根据学者需求,而不是按照与导师沟通的次数。
千麓2025暑期Bootcamp实战营在上海举办结营仪式
这两样产品中,Bootcamp实战营相对更容易标准化、产品化,交付短平快。但是,郭阅觉得,标准化的东西难以解决一些痛点问题,“要解决学者的职业规划,不光需要会跟学者沟通,还会跟家庭沟通,所以需要一些个性化的个性化的方案。”郭阅希望,Bootcamp能够作为漏斗,跟学者建立沟通和联系,最终发展成一对一的职业规划辅导服务。
03成就感和口碑,比规模更重要
千麓学者成立时间不长,目前服务的家庭数量不多。大多数都是通过熟人介绍或者慕名而来。
“我们的服务对象都是大学生,最小的是高中毕业,最大的已经进入研一、大四求职季。”郭阅说,很多时候的服务对象,父母和子女的沟通都有困难,这种情况下,第三方往往能发挥桥梁作用。
目前,千麓学者的服务模式仍以定制化为主。郭阅坦言,一对一全程辅导很难标准化,“交付周期确实很长,交付结果就是学生毕业的时候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这中间要不断地找实习,积累经验,学会怎么找工作。”
千麓学者现场了解无人驾驶业务
郭阅也并不追求快速的扩张,在这个阶段,她认为口碑更重要。
“我们最理想的方式是能够口口相传,客户有比较好的体验,收获好的职业发展,实现客户的自然增长,对我们来讲是最合适的。”郭阅说
客户信任,离不开郭阅自身的专业积累和优势。
她总结自己的核心优势有三点:第一,她对当前青年就业的困惑有着敏锐的直觉和感觉;第二,多年招聘、培养人才的实战让她深谙如何帮助年轻人找准职业起点;第三,她在各行各业积累了广泛的人脉网络,可以为学者连接丰富的行业资源和前辈导师。
“我们积累了很多人脉网络,这也是我们不同于别人的地方,”郭阅坦言,在麦肯锡和HR圈子浸润的岁月,让她拥有许多一线行业专家作为朋友。
另一方面,郭阅本人与客户家长之间天然就处于“同一温层”,她的女儿即将出国上大学。相比那些二三十岁的职业规划师,她更能理解家长送孩子留学、望子成龙的苦心,有着共同语言,更容易建立起理解和共鸣。
“对我来说,过去25年,可能更多是一个企业成长给我的成就感。在目前人生阶段,帮助年轻人成长,找到适合他们的位置,让他们对未来充满期待,给我带来更大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比起过去帮一家企业成长来得更为强烈。”郭阅说。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