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懒熊体育(ID:lanxiongports),作者:乔峰,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到2025年,更多经验丰富的投资人决定关注“AI+体育”赛道。懒熊体育看到不光是AI发球机、可穿戴设备这样的热点领域,新的受众媒介,新的联赛类型、俱乐部形态以及各类衍生品本质上这里面也有大量的新的机会。
更细节的变化还体现在创业者身上。以前说的是老体育人,现在也不仅限于是新互联网人,又有更多元的人群在参与。有向上的趋势,就是一个信号。
毫无疑问,“大厂员工+AI赛道”的组合,正在成为体育领域一种新的确定的入场姿势。
“搭子”创业
郑洪东找到越野跑“搭子”张刘留商量创业时,两人几乎一拍即合。
一两年前,他们就相识于越野跑赛事。“约着跑了好几次山,一聊才发现都是互联网圈的,后来又发现居然还是自己的同事。”张刘留向懒熊体育分享了两人间的趣闻。
公司CEO、创始人郑洪东曾任职于字节AI Lab部门,主要负责技术和产品。联合创始人张刘留则在字节、美团担任过运营、用户体验等职位。
“创业的契机是已经看到了AI将重塑各个场景落地应用的未来。而我们有机会将自己的热爱与专长结合,借势AI科技推动户外运动的发展,帮助大家更好地享受运动的快乐。”郑洪东说,2024年10月24日,“即训”AI户外平台MVP(最小功能验证)版本正式推出。
今年6月,我们在即训位于北京中关村的办公室内见到了郑、刘二人。“读书的时候就在这附近,毕业了也是这边上班,对这一块自然就比较熟悉。”郑洪东向懒熊体育介绍,“当然不可或缺的还是创业氛围。”
一间LOFT办公室内,排列有六个工位,楼上则是多功能区,支持会议和日常锻炼。透过窗户,鼎好大厦,微软大厦,中关村创业大街等地标建筑目光可及。
这片位于北京海淀,见证过无数互联网巨头萌芽、壮大的土地,如今也在见证一批AI独角兽的兴起:智谱、月之暗面、面壁智能等AI巨头正在成为地区新名片。中关村科学城发布的《海淀是“源”的——2025海淀人工智能创新图鉴》显示,截至2025年6月,海淀区已备案大模型89款,占全国三分之一,北京市总量的近七成。
除了独角兽,也有一批类似即训这样的AI应用型创业团队,正在一栋栋写字楼里疯狂生长。
去年10月推出MVP版本前,两人已筹备数月时间。当时,郑洪东的判断是,团队对于AI行业已经具备有一定理解,同时能够实时跟进模型能力以及应用场景。“创业公司视角看,我们做的不是基座,我们做的是应用。”
团队也很快做出了决定:要先趟进来。“等到大模型的能力非常强,你再从头开始迭代认知和构建基础设施,就已经晚了。”据他们介绍,目前即训由清华北大和北京体育大学科研团队联合研发,在Nature Methods、AAAI、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等顶级学术会议发表多篇论文。
技术出身的郑洪东有着常年使用国内外训练类App的经历,也是深度的付费用户。他提到,不管是理论知识方面的学术研究,还是实际的产品、企业,整体上国外在耐力运动行业方面要比国内成熟不少。
Runna是一个案例。2025年5月,这家跑步App被专注多种运动类型的测速应用Strava全资收购。在被收购时,其平台的活跃订阅用户数还不到10万,但估值超过4000万美元。Runna的核心,在于为普通人提供个性化跑步训练计划。
即训也决定在生成个性化的训练计划方面着手。“坦白讲,这方面我们在国内已经是第一梯队了。”张刘留说。
解决垂类需求
巴黎奥运赛场,当郑钦文在网球女单决赛中战胜克罗地亚选手维基奇夺得金牌,伴随而来的,是持续刮起的一股来自网球、挥拍运动的热潮。
拍客云动则在更早之前就投入行动。团队成立于2024年年初,致力于挖掘网球以及挥拍运动的巨大潜力。
作为团队初创成员,秦宇向懒熊体育介绍,团队大多拥有小米、字节等大厂背景,人数目前已有20人左右规模。“郑钦文的夺冠,大众对于网球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我们认定网球可能是未来5年、10年内可能兴起的行业,或者说一个领域。”
团队首款产品,网球经营管理SaaS系统“易馆云”在2024年8月上线。秦宇提到,在团队早期调研中,他们发现当下国内市场还没有成熟的专项做网球领域的场地运营管理系统,“市面上还是以通用软件为主。因为这样受众基础更大,羽毛球、网球,篮球都能涉及到。”
“我们还发现,当下网球俱乐部会遇到的业务瓶颈,就是怎么给会员提供一些增值服务。AI赋能网球运动其实是一个突破口,值得大家愿意去尝试。”到2025年7月,拍客云动发布了拍客AI平台,涵盖网球鹰眼硬件产品、AI直播、自动剪辑等功能。目前已在上海、杭州、苏州、福州等合作伙伴的场地进行部署。
相比之下,李启亮的经历更为特殊。最初,他只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需求。
2024年5月,作为上海一家车企自动驾驶部门相关负责人的李启亮,决定提高羽毛球球技。为此他还特意在小红书发帖寻找教练,但结果却并不理想。
“我也是初学者,很难意识到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李启亮说,在教练水平以及教学合理性方面,自己并没有明确的判断方法,“毕竟这个阶段只要练习就会有进步。”
于是,休息时间也在观看羽毛球赛事的他,想着能否把自动驾驶感知方面的技术应用在羽毛球的比赛分析上。“我好奇的是,职业选手的动作习惯是否是有规律的?所以那时候打算做的是技战术分析。”
随即,李启亮与国家羽毛球学院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共同研发。国家羽毛球学院由广东省政府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建,于2024年6月落户广州体育学院,是国家体育总局在党的十八大后批准的首个省部共建单项运动学院,也是全国唯一的省部共建羽毛球学院。
但开发难度仍远超出想象。“不仅需要识别基本姿势,还要区分同一击球点下不同的技术动作,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运动规律。”项目在反复调试中推进,做做停停。但李启亮认为,专业训练领域对该技术存在切实需求。“目前职业赛事的全量数据分析仍面临诸多挑战,暂时只能是挑选经典比赛分析。”
在兼顾训练与系统开发的8、9个月后,双方还进一步意识到了传统训练模式的局限。“教练在训练过程中难以及时提供精准反馈,运动员缺乏动作对比,容易忽略细节问题,甚至形成错误动作的固化。”
想到可以用专业运动员的动作视频与自己的动作视频叠加对比,从更细节处看出姿势问题,他便马上投入实操。不到2个月,想法变成现实,“姿势纠正”功能正式推出,“多练”App也随之上线。
验证市场
初创项目如何盈利、实现商业化,是他们在当下亟需面对的现实问题。
2025年3月7日,即训1.0版本上线。现有版本的核心功能包括:马拉松、越野跑个性化训练方案,赛段功能,比赛日历功能,三大功能板块正式完成定调。
在定制化训练的基础上,“大模型模拟私教”成为了即训的又一步动作,“训后评价”“能力诊断”“比赛策略”等高阶功能也相继上线服务深度用户,并在即训系列赛、崇礼168超级越野赛等赛事前后逐步得到落地应用。“‘即训的AI成绩预测还挺准的,10小时刚刚好’,我们看到有不少用户在社媒上有类似评价。”张刘留补充道。
“从报名比赛到实际参赛中间可能有3-5个月的时间需要进行备赛,这是一套完整的体系,需要我们这样一站式的解决方案,帮助用户科学训练、无伤PB,帮助处理琐碎的事情、为用户创造一个有正反馈的训练氛围。”张刘留说,截至目前,即训已和多个品牌、赛事建立合作,深度服务数万越野跑、马拉松爱好者。“我们也看到了AI在越野跑领域的应用价值。”
“以网球鹰眼硬件这样的产品为例,可以看到需求已经开始从职业赛场逐渐下沉。”AI网球项目创业者张浩向懒熊体育介绍。2024年10月,全英草地网球和槌球俱乐部(All England Lawn Tennis and Croquet Club)就宣布2025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将全面引入基于AI的鹰眼即时电子线审系统(Live Electronic Line Calling)取代人类司线员。更早之前,澳网、美网就已全面采用电子线审。
张浩也决定将手头几条业务线同步发展。“我们在做AI智能硬件,也在做平台型产品,这样能把B端资源释放给C端用户。”他的计划是,在触达更多场地,获取管理权限后,利用AI硬件技术赋能客户与整套网球生态。
今年4月,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发布的《中国网球事业发展基础数据》报告显示,根据2024年最新调查结果,我国网球人口为25188388人,相比于2021年ITF报告中的19673497人增长了5514891人,增长率达28.03%。拍客云动认为,当下相对充足的中国网球人口、挥拍运动的社交属性,都将利好网球创业的发展。
目前,拍客云动计划加速易馆云的推广进度。根据报告数据,2021年我国共拥有网球场地49767片,在全球网球场地数量占比为8.6%。2024年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共拥有网球场地53805片,增长了4038片。“易馆云这套系统现阶段是免费推广的。”秦宇说。
多练起步相对更晚,但也正在尝试验证垂类市场的新一步需求。在接连开发技战术分析、姿势矫正等功能模块后,李启亮把重心放在了“羽毛球视频剪辑”上。“虽然也没有挣钱,但是不同的方向都有探索。像视频剪辑,因为它没有改变目前有录像习惯的羽毛球爱好者的操作流,反而节约了他们的时间。”考虑开发效率,为了同样支持安卓用户,他还更新了网站,专门应对视频剪辑的需求。
多练App的更新进度
“在国内,AI教练分析想做成订阅付费制度还是挺难的,”李启亮向懒熊体育透露,一家体育类App曾有意将多练的功能嵌入前者生态中,成为新的功能点。“最后是拒绝了,但是付费与否,设计哪些功能,一度都让我很痛苦。”
这样的情况很快就有所转变。8月12日,多练自动剪辑的服务器网站因为过量浏览而崩溃;与此同时,在小红书、抖音平台软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用户的试用反馈,“有人主动去分享,提出意见,甚至表达出了付费意愿。”李启亮补充道。
就这样,挖掘需求、跑通闭环,在越野跑、挥拍运动这样的垂类市场中,这场”AI+体育“的军备竞赛仍在提速。
走向台前
但现阶段来看,核心命题依然摆在了即训、拍客云动、多练们的眼前:体育爱好者是否愿意为所谓的“AI赋能服务”付费,以及这个需求市场的规模能否撑得起对应的商业模式。
先行者的经验或许能够稍做参考。今年2月,Keep创始人王宁一封all in AI的内部信,带动股价在两周内累计上涨了48%。随后3月28日分布的2024年年报中,Keep宣布经调整净亏损同比有所扩大,但又指出争取在2025年实现盈亏平衡——就在其最新发布的上半年财报中,Keep的经调整净利润实现扭亏为盈,其官方解释是“推进AI驱动的平台架构转型和优化经营是实现扭亏的关键”,在上半年已完成AI基础架构重构并推出基础版AI教练。
而已经看到了一部分需求市场正在被填补。在深圳科创学院,有无数年轻创业者正孵化着体育相关的垂类细分需求。AI泡沫轴、自行车配件、康复设备,体育领域各种维度的产品和需求都有所涉及。2022年11月,深圳科创学院宣布开启运营,云望创新就很快成为了学院孵化的项目之一。
2024年9月,团队推出全球首款滚动按摩仪RheoFit A1,帮助运动爱好者按摩全身肌肉。“驱动系统,人体识别算法,包括恢复方案的推荐算法,是当下产品关注的重点。”云望创新创始人孙英东向懒熊体育介绍,目前团队已经与UTMB、上海马拉松等赛事达成合作,布局国内、全球市场。
看上去,“AI+体育”成为了吸引投资人的又一个专有名词。“但实际上有的产品和功能只是打着AI的旗号,并没有涉及到现在大众熟知的AI大模型这样的前沿技术。”张浩向懒熊体育介绍,自己的项目也只是把十年前的技术重新复用,应用到现在的市场中。“只是我认为现在是存在这方面的需求的。”
新老AI技术需要得到区分,但创新与高效运营模式同样不可忽视。适度微创新,加上高效运营,已经能比现在的很多公司更能创造更好的体验。
毕竟,喊出all in AI的大公司、投资人以及创业者,仍然需要面对那些尚在探索的盈利模式,仍需打磨的技术落地,远未完成的市场教育……但毫无疑问,这批卷向“AI+体育”的大厂人正在完成从0到1的尝试。即训方透露,目前团队已完成了一轮数百万元人民币的种子轮融资,资金将用于耐力运动底层研究和AI智能化建设。
几位创业者向懒熊体育预测,接下来的一两年,或许会是这场商业验证的关键期。
(应受访者要求,李启亮、张浩为化名。)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