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凤凰WEEKLY财经(ID:fhzkzk),作者:曹杨,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继宁德时代的“896”加班风波之后,又一家企业因为员工管理模式问题成了舆论的中心。
近日,一张奇瑞控股集团内部刊物截图在网上引发了强烈关注。究其原因,则在于这份内部刊物在提到人员效率、加班问题时,“造”了个新词——“345”策略。
那么,何为“345”策略?
内部刊物对其的解释为,“研究人员效率、工作质量和工作能力提升,建立业务板块的人力效率模型,切记不可理解为简简单单的加减法,真正实现3个人干5个人活,拿4个人的工资。”
这不禁令人想起了一个震撼人心的称呼,“工贼”。
3个人干5个人的活,拿4个人的工资,看似是干活的人收到了超额的回报,实际上则是剥夺了原本可以分给2个人的工作机会。
尽管奇瑞方面对外界的质疑作出了回应,强调“345”策略是绩效管理目标,并非简单的工作量和成本削减,但这样的解释似乎并未完全平息公众的疑虑。
事实上,加班争议不仅是对奇瑞企业文化和管理方式的一次考验,也折射出了当下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行业快速变革中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卷工时再造新词“345”
电商平台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刺激消费,最擅长用的手段就是“造节”,并先后造出了“狂欢节”“女生节”“女神节”。
与此如出一辙的是大厂,为了让员工“强制加班卷工时”的辞藻更加华丽,阿里造出了“996福报”,宁德时代因“896奋斗100天”登上热搜。
如今,奇瑞的“345”策略引发强烈争议。
对于“345”引发的风波,奇瑞集团新闻发言人金弋波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回应道,网上很多言论都忽视了背景和内涵,完全解读错了方向。
“内部刊物截屏中提到的人员效率‘345’策略,是一个绩效管理目标,目的在于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并不是简单的工作量加减法和成本削减。”与此同时,金弋波还不忘强调,“奇瑞一直以来都强调员工关怀,提升员工幸福感。”
然而,颇为讽刺的是,“345”策略并不是第一个将奇瑞加班文化曝于媒体的事情。奇瑞上一次因“奇瑞被曝强制加班卷工时”登上热搜,也正是因为公司不断强调“员工幸福”和“福利保障”。
今年6月24日,奇瑞汽车发布《2023奇瑞汽车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报告》,这也是奇瑞汽车首份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报告。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同跃在董事长致辞中强调,“我们视员工为最宝贵的财富,着力建设能够实现员工生活梦想与职业价值的‘幸福奇瑞’。”
不仅如此,报告还在“构建幸福奇瑞”下的“权益保障”里提到,“我们持续优化考勤管理、薪酬和福利制度,于《考勤管理规范》《带薪年休假管理操作规范》中规范工作时长……我们重视员工声音,期待构建让员工满意的幸福职场。”
可这边是公司一直强调“员工幸福”,那边却有奇瑞汽车内部员工爆料,“三个指标:加班时长、工作日出勤率、周六出勤率,内部会排名。周六基本都有到岗,手段不一样。”
来源/职场平台“脉脉”截图
社交平台上,更有认证为“奇瑞员工”的网友发帖称,“每周加班时长需大于20小时并且没有加班费,仅补贴10元餐补”“奇瑞内部打卡系统被修改、周六强制加班、周日休息不保证”。
尽管奇瑞方面曾回应称,“媒体报道关于奇瑞‘非法加班’等内容是未经证实的消息,属于不实信息。”
但关于“奇瑞周六加班”这件事的议论,始终未曾停止。
早在去年3月7日,有关奇瑞汽车高管要求周六加班的内部邮件就曾被曝光。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汽车工程技术研发总院院长高新华在内部邮件中提到,“以奋斗者为本,周六是奋斗者的正常工作日。”
随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高新华解释道,“邮件要求的对象不是普通员工,是激发愿意努力工作的员工,鼓励他们奋斗,同时不让他们吃亏,本意不是压榨员工。”
奇瑞好消息不断
抛开加班引发的风波,奇瑞今年收获的好消息并不算少。
8月5日,财富中文网发布了2024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国共有133家公司上榜,上榜公司2023年营收总额约为11万亿美元。
其中,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390.917亿美元营业收入荣登榜单,位列排行榜第385位。这也是奇瑞第一次上榜。
值得一提的是,榜单中,在全球净资产收益率最高的50家公司中,只有两家中国公司,奇瑞控股以35%的净资产收益率位列第40位,成为中国公司中ROE(Return on Equity,即净资产收益率)排名最高的企业,超过宁德时代、比亚迪、立讯精密等企业。
企业营业收入是能否进入《财富》世界500强的硬性条件,根据《财富》披露的数据,今年排行榜的门槛(最低营业收入)为321亿美元(约合2300亿人民币)。
而根据奇瑞集团发布的数据显示,其2023年的营业收入不仅突破了这一门槛,更是首次超过了30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超50%。
销量的激增是奇瑞集团营业收入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官方数据显示,从2021年到2023年,奇瑞集团的年销量从96.2万辆增长到123.3万辆,再到188.1万辆,三年时间里销量几乎翻番。
这一增长趋势也在2024年得到了延续,上半年奇瑞集团销售汽车突破110万辆,同比增长48.4%,超过了比亚迪、吉利等竞争对手,成为国内汽车销量增速最快的企业。
亮眼的成绩,得益于国内外“双市场”的增长。2024年上半年,奇瑞集团国内销售汽车56.84万辆,同比增长72.2%;出口53.21万辆,同比增长29.4%。
不仅如此,110万辆的数据,也是奇瑞首次半年度销量突破百万辆,创下了企业历史新高。其中,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为18.1万辆,同比增长了181.5%;燃油车91.96万辆,同比增长35.8%。
凭借上述“战绩”,奇瑞成为全行业唯一实现新能源车、燃油车“双增长”,以及国内、海外市场“双增长”的汽车企业。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总体来看,奇瑞集团上半年在市场上的表现确实可圈可点,但存在的弊端也不容忽视。肉眼可见,奇瑞新能源汽车正在努力成为集团新的销量增长点,但与燃油车还存在很大差距。
“销量激增,也同样得益于燃油车市场的强劲表现。也就是说,燃油车依旧是奇瑞集团的销量担当。但在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转型的趋势日益明显的当下,无疑是把双刃剑。”
销量激增未解奇瑞焦虑
正如上述业内人士所说,奇瑞集团的汽车销量激增不假,但没有完全解决企业焦虑也是真,这或许也是奇瑞身陷加班文化争议的原因之一。
6月,宁德时代因施行“896”的工作制度,即早上8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共“奋斗100天”而登上热搜。
“896”工作制度背后,是曾经历过飞速发展的“宁王”,业绩增速的急速放缓,甚至已经连续三个季度总营收同比下滑。
再看奇瑞,尽管整体销量是一个“漂亮”数字,新能源汽车销量也大幅提升。但放在新能源汽车这一未来趋势上,不管是从品牌影响力,还是产品能力上来看,奇瑞都显得力不从心,短板显而易见。
2020年-2022年,奇瑞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确实实现了从低谷到小爆发的表现。2020年奇瑞新能源汽车年销量仅有4.3万辆,但到了2021年,这一数字已增长至10.90万辆,同比增长达144.6%。2022年,奇瑞集团新能源汽车销量进一步增长至23.28万辆,同比增长112.9%。
然而,奇瑞并没有将新能源汽车的这种增长延续至2023年。
官方披露,2023年奇瑞实现了销量的“十二连涨”,累计销售汽车达到历史性的188.13万辆,同比增长52.6%。
只是,这一次,奇瑞并没有单独披露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数据,彼时,不少行业人士便推测,这一反常的举动,一方面说明奇瑞对自身新能源汽车销量的不自信,另一方面其销量或出现了减少的情况。
作为在中国拥有27年发展历史的自主品牌,燃油车时代的奇瑞的确家喻户晓。但到了新能源汽车时代,奇瑞旗下四大乘用车品牌奇瑞、星途、捷途和iCAR所拓展出的奇瑞风云、星途星纪元、捷途山海等新能源序列,似乎均没能复刻“父辈”的影响力。
奇瑞集团各品牌部分新能源代表车型 图/奇瑞集团官网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为传统车企出身的比亚迪,凭借“王朝系列”和“海洋系列”,成为全球新能源车企的佼佼者。吉利虽主品牌新能源车型并不出彩,但其打造的“极氪”,不管是销量还是口碑,都已得到消费者认可。
事实上,奇瑞董事长尹同跃也曾直言,“奇瑞汽车在新能源领域属于‘起了个大早,赶了晚集’。”
而为了不被甩得太远,尹同跃为奇瑞立下了“2024年年中奇瑞要回到新能源前三,年底要成为新能源行业第二位,要看到王传福(比亚迪董事长)的背影”这一Flag。
只是目前来看,今年上半年,奇瑞超110万辆的汽车销量,的确进入了自主车企销量排行榜的前三。但如果单独看新能源汽车的成绩,18万辆不仅远低于比亚迪的161万辆和吉利的58.65万辆,也不及新造车品牌理想和问界。
究其原因,自然与奇瑞缺少月销过万的“爆款”新能源车型密切相关。
官方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奇瑞上市的新产品中,有超过80%是新能源产品。其中包括风云A8、iCAR 03、捷途山海T2、风云T9、星纪元ET、探索06 C-DM、新款智界S7等多款车型,动力性能覆盖插混、纯电以及增程等。
只是,众多车型中,并没有跑出一款“销量担当”的车型。
整体来看,奇瑞汽车迅猛的销量增长确实赢得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但同样明显的是其面临的潜在风险。
想要持续保持当前的增长势头,奇瑞必须在产品创新、战略规划和内部管理等方面下功夫,从而确保在应对市场变化和挑战时,可以更加得心应手。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