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综艺的爆点和流向,有4个趋势

到底什么样的综艺能出圈?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DT商业观察,作者:郑晓慧,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长视频平台的综艺,比想象中更能拿捏年轻人。

《碎银时代下的情绪红利——2024生活趋势洞察报告》的调研结果显示,“追剧/看综艺”是人们在周末/下班后最爱做的事情TOP 1。在参与调研的2215位读者中,有55.3%的人都选择了“追剧/看综艺”。

和电视剧不同的是,综艺、纪录片等内容的制作周期相对更灵活,内容的及时性更强,因此贴近现实生活,共情力强。

这也意味着,年轻人爱看的、喜欢看的综艺,往往藏着能满足年轻人情绪需求,甚至引导、启发年轻人去探寻自我和世界的“密码”。

我们在艺恩最近发布的报告里发现了三个有趣的结论点:

  • 喜剧综艺是名副其实的“全民综艺”,播放热度和口碑双第一;

  • 生活、旅游、美食、竞技类综艺,播放热度和口碑排名一致或接近,“德很配位”;

  • 文化、职场类综艺播放热度虽然不算高,但是口碑好。


那么,2025年的综艺,要给观众提供什么样的内容,才有机会成为爆款?我们结合以上的数据和2024年的爆款综艺,总结了4条趋势/启示。

启示一

笑点要么足够辛辣,要么足够纯粹

2024年上线数量最多的综艺题材TOP 10中,喜剧综艺的播放热度和口碑都是第一名。可以说,喜剧是人们爱看的综艺类型的“最大公约数”。

从热搜来看,能让观众笑出“哈哈哈哈哈”背后,其实对应着两类笑点。

一种是对当下的社会议题有精准的洞察,喜剧表演真实、辛辣、让人拍手叫好。人们可以在这些话题里获得共鸣,得到启发。

事实上,喜剧综艺中讨论度最高的内容话题,一直在跟着“时代的脉搏”更新。

以脱口秀类综艺为例,2022年,人们在《脱口秀大会5》里对工作的态度还十分纠结,会根据工资选择“躺”或者“卷”,也会在谈到“对劳动仲裁的看法”时选择性装傻。

到了2024年,人们在《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对职场的态度已经进阶到有一种“疯感”,大国手淡淡地吐槽“凡是现存的,都会灭亡的”,赵晓卉则直接怒怼PPT是“脏东西”。

反映女性处境、东亚家庭关系等内容也越来越多,这些经历看似个人、私密,实则都极具代表性。比如菜菜呼吁大家拒绝月经羞耻,Echo也分享了自己农村家庭“重男轻女”的故事……它们都冲上热搜,被称为“观众的嘴替”。

除此以外,还有一类笑点是纯粹的搞笑,就像“膝跳反应”一样,不需要想太多,让人解压、放松。

在腾讯视频的爆款喜综《喜人奇妙夜》里,闫佩伦、“双高胎”(高超和高越)、李治良和朱美吉的表演就像有人戳着笑穴一样,让人笑得合不拢嘴,成为社交平台涨粉量前五的“喜人”;还有《喜剧大会》里凭借西装、背头和油腻霸总发言的“油王”李川,让人既嫌弃又上头……

这些喜剧演员的“高光时刻”借着腾讯综艺打造IP的成熟思路,被更多人看到,也被推向行业成为“新鲜血液”,比如闫佩伦就参演了带有喜剧色彩的电视剧《大奉打更人》。

结合偏好喜剧综艺的人群画像来看,75.2%的观众集中在18-34岁,但35-44岁、和44岁以上的年龄段人群TGI也高于100,这意味着他们对喜剧类综艺的偏好性也比较高。

其中,超过一半人位于一线城市,职场压力和生活成本相对更高,下班后往往需要可以喘息的时间,而这两类笑点都可以有效帮助他们释放压力、释放情绪。


启示二

游戏类综艺,得有Reaction

除了热搜,观众愿意自发“二创”、扩大综艺声量和传播范围的内容片段,也是一个观察观众会被什么内容拿捏的切口。

从数据来看,在微博、B站、抖音、快手、小红书这几个二传内容传播阵地上搜索综艺的二创视频,出现频率最高的形容词是“爆笑”“搞笑”。

大家常提到的“综艺高光”和“综艺名场面”,不止包含喜剧综艺,也包括《五十公里桃花坞》《团建不能停》《现在就出发》《哈哈哈哈哈》等综艺。

不同的是,在《现在就出发》《团建不能停》等涉及生活、旅游、竞技的户外真人秀里,“游戏”是节目策划的关键词,参与游戏的嘉宾和游戏效果也直接影响着节目的口碑。

那些好玩、好看、能让人印象深刻的游戏综艺内容,首先是嘉宾本身“有梗”,嘉宾之间能擦出火花,有出乎意料的Reaction。

2024年,上述五个平台里和“综艺名场面”相关的高频词中,明星艺人的排名往往会更高,然后连带着相关的综艺一同破圈。

以位列前三的沈腾和王安宇为例,他们俩被提及热度最高的综艺片段,都出自豆瓣8.4分的《现在就出发2》。沈腾小心翼翼地和王安宇确认“卧底”身份的片段、以及王安宇意外目睹卧底沈腾“刀人”的全过程……那些“震惊”“憋笑”的Reaction都让观众全程笑个不停。

嘉宾本身的“乐子”和群像的魅力是怎么被激发的呢?背后的“功臣”少不了游戏环节的设置。这也是人们在“综艺名场面”中高频提及的第二个重要因素——游戏本身有意思。

观众爱看嘉宾在游戏里获得纯粹的快乐,甚至想从综艺中获得灵感,把节目游戏带到现实生活中体验——最好能让公司放弃那些让人脚趾抓地的项目,玩点让人开心的。

汪苏泷作为“综艺名场面”提到最多的明星艺人第五名,相关的高热度片段出自《五十公里桃花坞》的衍生团综《团建不能停》,就被很多人建议“公司的行政可以学一学”。

比如节目第一期的游戏主题是军训,按道理应该保持严肃的氛围,但汪苏泷和徐志胜因为彼此熟悉,所以一对视就忍不住想笑,最后连带着教官也在努力憋笑;还有四人一边脚顶盘子一边脱袜子的有些环节,也收获了很多“哈哈哈哈哈”的弹幕。

启示三

链接具体的人,发现更多“新大陆”

生活、旅游、美食和情感类综艺在播放热度和口碑上相对一致,这些偏观察纪实类综艺受欢迎的共同原因之一,就是它们都很具体,能满足人们对了解他人、探索“新大陆”的好奇。

就像“Tiktok难民”涌进小红书后,外国人提问“1美元能在中国买啥”、中国人提问“外国高中生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中国人和国际友人通过自发交流互动,获得更多一手信息,观众也可以在综艺和纪录片里看到“具体的人”和“具体的生活”。

恋综《心动的信号7》打破地域,把广州、深圳、香港等城市的年轻男男女女聚在一起,让大家看到了大湾区里相似又各有差异的i人和e人,是怎么看待工作和感情的优先级,又是怎么面对异地恋的。

《探索新境》《布达拉宫》等纪录片以特定的场景为引子,让人们看到了户外“雪山、崖壁、大海和丛林的奇绝美景”,也让人深入了解宏伟的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和默默无闻的工匠、僧侣等守护者们。

在这些内容里,具体的人和生活并不是全然分开的,只是各有侧重。

像《风味人间5》就以小豆蔻、八角、胡椒等天南海北的香料为线索,把美食背后的故事和市井烟火串连起来,带着观众了解“香料是如何在各地生根发芽、和当地人产生联结”。

这些真实的场景和故事,不仅能治愈焦虑的观众,“慢慢找回自己的节奏”,也推动他们去旅游、去探索、去品尝同款,以自己为主体,去当地建立真实的链接。

正如《风味人间5》里的一条豆瓣评论所说:“看过第一集不只想去河南喝正宗胡辣汤,还想尝尝鲜胡椒的果子是什么滋味。”

启示四

在深度对话中,充分理解个体和时代

在上线数量最多的TOP 10综艺题材里,文化类综艺虽然播放热度不如喜剧综艺、旅行综艺,卡位第10,但好评度遥遥领先,排名第2。

这意味着文化类综艺(这里包括纪实访谈、纪录片等)对特定圈层有很强的穿透力,通常有自己的“死忠粉”,观众对节目的忠诚度也很高。

以今年已经累计播出100期以上的《十三邀》为例,这档节目从第一季开始,豆瓣评分就已经拿下8.4分,如今第七季、第八季连续两季甚至涨到9.4分。

从社交平台上的热议来看,《十三邀8》深受人们喜欢的内容,首先是围绕嘉宾、主持人的对话为主,其次是对女性、社会、内在的力量、教育等现实、乃至宏观命题的讨论和思考。

比如演员咏梅在《十三邀》中回忆了自己从未对其他人说过的童年创伤,“爸爸经常嘲笑我,妈妈总是忽视我”,引起许多人的共情。微博上一条高赞评论表示,“我太能理解咏梅的那种感觉,不合群,缺少关爱,胆怯,所以长大了很长一段时间是冷漠的,实际上内心非常地澎湃”。

北大教育学院副教授林小英则让人们看到内卷社会对教育、乃至对人的一生的影响。她犀利地点出,“如果你一生做的所有事情都只是为了谋生,你这一生就是个苦役”,这句话让“苦役”这个词成为《十三邀》相关讨论中的高频词。

还有《解释鸿沟》《扬声》等针对哲学和不同行业的访谈、对话类节目热播,它们都从不同角度给大众提供了如何理解自己、他人和时代的参照和启发。

就像许知远在《十三邀》100期线下活动上所说:世界本质是一场无尽的谈话,让许多具体而微的思考能够彼此构成。”


写在最后


当我们思考综艺等内容形态应该怎么吸引观众时,本质上是在思考应该回应年轻人什么样的情绪需求。

从以上提到的热播、热议的综艺和纪录片来看,以腾讯视频为代表的长视频平台也一直通过对当下生活方式、社会议题的精准洞察,不断调整方向和内容制作,给大众提供能满足不同情绪需求的新鲜内容。

喜剧类综艺和游戏类综艺带来的笑点和快乐,回应了年轻人对解压、放松的需求;生活、情感、美食等综艺/纪录片满足了那些不想内卷的年轻人对具体的生活方式的渴望,帮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赛博体验”更多新鲜事情;文化类综艺/纪录片通过深度对话,给迷茫的年轻人提供一些探索内心、拥抱变化的锚。

当年轻人获得想要的情绪价值,他们也会进一步在互联网上发表自己的想法、发起讨论,在赛博世界中找到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豆瓣,《解释鸿沟》有一条高赞短评是这样说的:“我们和别人的交流不是为了理解他人,是为了理解自己,我们不断提出问题,就回答追问,像抛出一个个遇壁反弹的气球,在回弹中,我们感受到自己。”

这也是好的综艺能给年轻人带来的、留存最久的情绪支点。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