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全观察」栏目聚焦首次公开募股公司,报道企业家创业经历与成功故事,剖析公司商业模式和经营业绩,并揭秘VC、CVC等各方资本力量对公司的投资加持。
来源丨创业邦(ID:ichuangyebang)
作者丨薛皓皓
编辑丨关雎
图源丨港交所
今天,激光雷达龙头企业禾赛科技正式在港交所上市,成为年内首家“美股+H股”双重上市的中概股企业。
禾赛科技港股IPO发行价为每股212.8港元,发售1700万股,净募资40亿港元。上市开盘价为229.2港元,较发行价上涨近8%。
禾赛科技基石投资者分别为高瓴HHLRA、泰康人寿、WT Asset Management、Grab、宏达集团、Commando Global Fund,一共认购1.48亿美元(约11.54亿港元)。
此前,禾赛科技于2023年初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上市成功。公司在美股经历过高光时刻,也经历了暗流涌动:美国《外国公司问责法》落地,对禾赛科技的年报披露提出额外的审核要求,审核未达标或面临退市处理;公司被美国国防部列入“中国军事企业”名单,即使公司创始人李一帆一再上诉,仍有败诉风险。此外,它被Blue Orca Capital出具了做空报告。
更重要的风险是,车企开始流行“去激光雷达”的叙事。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曾表示,对于智能驾驶,激光雷达是愚蠢的,使用激光雷达的人注定会失败。不仅特斯拉坚持纯视觉路线,而且小鹏汽车也是其拥趸。
不过,小米、理想、比亚迪等依然使用激光雷达,而激光雷达和摄像头之争还是业内关注重点。
和高资本创始合伙人何宇华认为,长期而言,搭载有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的融合方案会成为业内标配,相比于纯视觉,这种方案能够提供更高安全冗余。在极端场景下能够救人。
本次港股IPO募集资金,超过80%资金将用于研发激光雷达产品,巩固它在激光雷达的领先市场。
此次回港上市,也是禾赛科技为对冲地缘政治风险的考量。同时,何宇华认为,禾赛科技回港上市有利于其市值得到充分显现,其价值由于中概股、特斯拉坚持纯视觉路线而不被美股投资人所看好。
85后机器人博士做激光雷达
李一帆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博士就读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他的两位联合创始人,孙恺博士攻读了斯坦福大学机械系,而向少卿在斯坦福大学获得了电子工程和机械工程双硕士学位。
三人在美国相遇相识,但是都想回国创业。最初的创业想法是将孙恺的实验室技术,激光检测,进行商业化。创业之初,三人到处“拿着榔头找钉子”,做过许多激光的应用,还为大疆做过天然气泄露的激光检测。
这种到处寻找创业方向的状态,持续了近两年,直到一次偶然机会,李一帆了解到激光雷达。相比于其它的激光应用场景,激光雷达的技术难度更大,并且激光雷达需测量光的飞行时间,这是当时团队不具备的技术。
然而,考虑到巨大的商业化潜力,他们还是决定尝试一番。凭借着很强的工程能力,2016年的8月,禾赛科技发布了第一款产品。
起初,禾赛科技的激光雷达专注于Robotaxi的市场,当时核心竞争对手是Velodyne。Velodyne是当时激光雷达市场的领军企业,但由于较长的交付周期和高昂的价格被人诟病。
禾赛科技针对当时的市场痛点,推出了性价比更高的产品,Pandar 40。这款产品很快打开了市场,拿下了Velodyne最大客户之一,百度Apollo。随着后续持续的经营不善,Velodyne已经基本退出了市场。
Pandar 40
至今,禾赛科技是全球Robotaxi市场中最大的激光雷达供应商,2024年市场份额超过55%,百度、滴滴、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都是其客户。
2020年前后,李一帆又进军乘用车市场,然而海外车企更加青睐海外同行,他们在文化、宣传、商业等方面更有优势,禾赛科技在开拓海外车企上吃了不少哑巴亏。
它的第一个车企大订单来自国内的理想汽车。理想汽车主动找到禾赛科技,询问可否在不改变尺寸不改变报价的情况下,把产品从64线变成128线。
这对当时的禾赛科技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最后还是完成了交付。如今,理想依旧是禾赛科技最大的车企客户。当然,除了理想,比亚迪、小米、零跑等均为重要客户。
如今,禾赛科技正大举进入人形机器人、割草机器人等细分领域。
根据灼识咨询研究,禾赛科技已是全球最大的激光雷达供应商。
作为机器人学的博士,李一帆并未进行机器人整机的创业,而进入了激光雷达领域。“我们当时没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创业,因为我们希望做有清晰商业化路径的事。我们在2016年做激光雷达,2017年快速发展,2020年就是全球最大的激光雷达供应商了。”李一帆说。
激光雷达和摄像头之争
禾赛科技是激光雷达的头部供应商,但近两年,整个智能驾驶开始流行起“去激光雷达”叙事。这一叙事的开端来自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他放弃了激光雷达,转而采用高清摄像头驱动的纯视觉路线。
“使用激光雷达是愚蠢的,使用激光雷达的车企注定会失败。”马斯克曾表示。他认为,激光雷达过于昂贵,性价比很低,并且激光雷达、摄像头等多传感同时工作,可能出现识别不一致,增加行驶风险。
国内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也是纯视觉路线的拥趸。他表示,过去视觉方案表现不佳,因为算力太弱,当前ADAS(高阶辅助驾驶系统)的算力为5年前5倍,未来5~10年,算力会提升10倍及以上。所以,长期而言,视觉方案会是最终方案,它的上限远超激光雷达。
针对上述“视觉派”的观点,李一帆就表达了反对,安全是汽车ADAS的关键,激光雷达增加安全冗余,在极端情况下,它能让车成功刹住,能够救人命。既然能在极端情况下救命,那么车企就不该考虑不用。
同时,激光雷达的价格在过去几年经历了大幅下降,当年马斯克所言的激光雷达的性价比低的情况已经不复存在。
2020年左右,激光雷达为30万元一个,如今已经降至千元级。价格下降并非意味质量下降,而是随着研发能力提升和大规模量产后而带来的价格下降,在价格下降同时,质量反而会提升。
李一帆曾表示,禾赛科技的价格下降是设计能力增强而驱动的:“禾赛科技通过自主研发一套针对激光雷达使用场景的ASIC芯片,设计出集成度更高,成本结构更低的产品。”
对于激光雷达、摄像头等同时工作的融合方案,可能存在识别不一致的情况,李一帆认为到时候应该听激光雷达的,而非摄像头。因为激光雷达的信号更靠谱。
在激光雷达和高清摄像头之争持续上演时,今年上半年禾赛科技的业绩大增:上半年,禾赛科技的出货量超过50万台,已经超过去年全年出货量的总和。
上半年,禾赛科技营收12.3亿元,同比增长50.8%,实现净利润2650万元,首次扭亏为盈。
从客户方面看,除了理想汽车依旧是大客户外,许多国内整车企业都与禾赛科技展开合作,包括比亚迪、小米、极氪、吉利、长城、长安、奇瑞等。其中,理想、小米和极氪都已100%标配激光雷达。
国外头部车企已开始和禾赛科技展开合作。禾赛科技正和奔驰合作,将在2026年进入量产阶段。这是海外车企首次采用中国的激光雷达,用于中国以外销售的车型上。
除了在乘用车上持续上量,机器人业务已成为禾赛科技的第二增长曲线。包括Robotaxi,人形机器人等在内,今年上半年的机器人业务收入构成已超30%,出货量近10万台,同比暴增近700%。
从竞争格局看,禾赛科技并非遥遥领先于它的国内竞争对手,例如速腾聚创,其市占率并没有拉开差距。何宇华认为速腾聚创在服务和商务方面做得更好,而禾赛科技的竞争优势更体现在产品力上。
从长期而言,有业内人士认为激光雷达依旧具有重要位置,并不会被纯视觉方案替代。
何宇华认为:“以ADAS为例,一个主雷达,加3~4个激光雷达,加5~12个毫米波雷达,加12个以上超声波雷达,这种融合方案逐渐成为国内20万元以上车型的标配。随着激光雷达价格持续下降,相关的融合方案会进入17万以下车型。激光雷达提供的安全冗余,对于ADAS的安全是十分必要的。”
对冲地缘政治风险
2023年2月,禾赛科技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发行价为19美元,拟募集资金近2亿美元。
目前,禾赛科技在美股价格上升至29.8美元,总市值近40亿美元。
虽然业务持续增长,但是禾赛科技受到了地缘政治的考验。在特朗普上一任期,美国通过了《外国人问责法》必须完成美国监管机构的审计合规要求,否则将面临退市风险,矛头直指包括禾赛科技在内的中概股。
2024年,禾赛科技被美国国防部列入“中国军事企业清单”,它曾就此上诉,而后被移出清单。可是不久后,禾赛科技被重新列入清单。
禾赛科技再次上诉,但被一家美国地方法院裁定败诉。
今年年初,禾赛科技被美国知名做空机构Blue Orca Capital做空,当日股价的一度暴跌10%。禾赛科技也回应称,该指控毫无根据可言。
面对公司在美股经历了一系列挑战,为对冲美股融资渠道进一步恶化的风险,保证公司融资渠道的畅通,回港IPO成为了禾赛科技的必要选择。
与此同时,港交所在5月推出了“科企专线”,进一步便利特专科技企业申请上市,允许公司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禾赛科技是第一家通过“科企专线”在港上市的企业。
“禾赛科技在美股是以国外投资者为主,国内投资者难以进行投资,而在港股,更多国内投资者能够投资它。另外,它若进入港股通,A股投资者也能购买。禾赛科技的投资受众面扩大了许多,有利于它扩展融资渠道和提高估值上的流动性溢价。”何宇华说。
不久之前,禾赛科技的两大重要股东博世集团和光速创投分别减持了其持有的禾赛科技股票。其中,博世集团已清仓了股份,据估计套现超20亿元。
目前,禾赛科技创始团队保持着控制权,李一帆、孙恺和向少卿分别持股6%~7%,合计投票权超70%。这一股权设计既为公司战略保持稳定,也为新股东进入预留了空间。
更重要的是,禾赛科技在港上市能推高其市值。在特斯拉坚持纯视觉路线的情况,禾赛科技的激光雷达应用前景并不被美国投资者所看好,而国内投资者更加认可禾赛科技,这有助于提升市值。
“美国投资人不喜欢投资像禾赛科技这样的中概股,而且它的营业收入大多来自国内,所以它的价值也不被美国投资人充分认知。回港上市有利于其市值得到充分的显现。”何宇华说。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