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扎堆常州:钱和地,真不是万能的

关注
常州的成功,不是一次性的短期行为,而是一场长达十余年,围绕产业核心需求进行的系统性建设。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IC实验室(ID:InsightPlusClub),作者:IC实验室,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在观察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版图时,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常州这么一座城市,就同时被多个行业内极具影响力的企业选中,进行关键产能的布局。

比如说宁德时代在全世界只有三个「灯塔工厂」,其中一个就设在了常州溧阳;比亚迪规划的年产40万辆整车的核心基地,选址在常州高新区;理想汽车从一个初创概念,到建厂生产,成为新能源牌桌上的大玩家,是在常州武进完成的;而动力电池的老三中创新航,在2015年曾遭遇生存危机,最后逆风翻盘,这个剧本则是在常州金坛写就的。

那么问题来了。新能源项目是如今的香饽饽,全国都知道,众多城市都在激烈争夺这些项目。那么常州究竟做了什么,让这些巨头们不约而同选择了它?

答案并非简单的「政策优惠」或「土地支持」,因为任何城市在招商时,都会乐意提供这些条件。

深入分析这些企业的落户决策,我认为这些它们在常州找到的,并非一个传统的招商引资服务方,而是一个能够深度参与产业进程、共担风险、并提供长期稳定预期的「合伙人」。

01

对于任何制造业企业而言,选址决策的基石永远是生产要素的完备性与效率。如果我去了你那里,只是有钱和地是远远不够的。

常州提供给新能源巨头的,是一笔极其优越的、经过数十年沉淀形成的「效率资产」,它能让一个新项目以最低的磨合成本,迅速进入高速运转状态。

首先,是深厚的工业底蕴带来的「低沟通成本」。

常州并非一张白纸,而是一座拥有深厚工业记忆的城市。早在上世纪60年代,它就已是全国三大乘用车制造基地之一。在国家标准划定的41个工业大类中,常州覆盖了其中的37个。

这种惊人的工业完备性,意味着当理想汽车需要一个精密模具,或者宁德时代需要一种特种设备时,它们面对的是一个「懂行」的本地供应商网络。企业无需花费大量时间去「教育」供应链,彼此在同一个话语体系内沟通,极大地降低了产业协同的隐性成本。

其次,是高度垂直整合的产业链带来的「协同性」。

如果说广泛的工业基础是土壤,那么常州在核心领域构建的产业链就是这片土壤上最坚实的建筑。尤其在动力电池领域,其产业链完整度高达97%,在全部32个关键环节中覆盖了31个,这一数据在全国位居首位。

这个数字在商业运营中,会转化为清晰的竞争优势。

比如说制造动力电池所需的四大核心材料——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这些都能在常州本地实现大规模、高质量的供应。

这不仅显著降低了物流和仓储成本,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供应链极强的韧性。蜂巢能源的采购总监曾公开表示,当企业产能需要从每月1GWh迅速提升至3GWh时,常州成熟的配套体系让他们无需担心供应链风险。

另外,因为物理上的邻近,会让创新这件事情变得更高效。

一个典型的场景是,当整车厂对电池性能提出新的需求,电池厂的工程师可以和本地的材料供应商在一天之内进行数次面对面的技术探讨和样品测试。

这种研发模式,是远程协作很难比拟的。宁德时代在溧阳的工厂能成为全球锂电行业仅有的三座「灯塔工厂」之一,就是这种极致效率的集中体现。

其实不仅是动力电池,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光伏产业。常州不仅拥有天合光能这样的全球龙头,还在光伏玻璃(亚玛顿)、正面银浆(聚和新材)、光伏边框(永臻科技)等多个细分环节,培育出市占率全国领先的「隐形冠军」 。

因此,巨头们选择常州,第一个共性逻辑是基于理性的成本与效率计算。它们看到的是一个现成的、高度优化的生产系统,一个能让它们「即插即用」,迅速将战略意图转化为市场产品的「效率放大器」。

02

当然,光是有效率还是不够的。

如果说工业底蕴是吸引企业「走进来看看」的硬件,那么常州政府所展现出的独特的「伙伴关系」模式,则是让企业「留下来」并深度绑定的软件。

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两个故事。

第一个是2016年投资理想汽车的决策。

当时,李想带着一份仅有三页PPT的商业计划书,为他的初创项目寻求落脚点 。那时候造车新势力普遍被视为高风险概念,多数地方政府选择了观望。

然而,常州武进区政府不仅迅速决断,而且拿出了一套极具「合伙人」色彩的方案——「厂房代建+招投结合」 。

所谓厂房代建,就是政府先期承担了最重的固定资产投资,为初创企业解决了最大的现金流压力。

而招投结合则是通过旗下的武进产业基金,直接参与了理想汽车当年7.8亿元的融资。

需要说明的是,常州是国内地方政府中最早下场投资造车新势力的城市之一,比其他城市普遍早了两年左右 。

这一事件本身,成为了常州营商环境最有力的背书,向外界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这座城市懂产业,并且愿意为有潜力的创新承担不确定性。

如果说投资理想展现了常州对新型科技的态度,那么扶持中创新航走出困境,则从行动上体现了它的「不离不弃」。

中创新航在2015年落户常州金坛,是首批进驻的「链主」企业之一 。但不久后,公司因技术路线调整失误,陷入了出货量锐减、产能闲置的生存危机 。在当时,这几乎可以被定义为一个失败的招商项目。

一个纯粹的「投资者」在这个时候,可能会选择及时止损。

但常州和金坛区政府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了与企业共渡难关。它们为2018年新管理团队的改革提供了稳定的外部环境和持续的支持 。正是这份来自「合伙人」的信任和支持,让中创新航获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最终通过与广汽埃安的合作,上演了逆风翻盘,重回全球头部阵营。

这些案例的价值在于,它向所有潜在的投资者证明了常州产业生态的「容错能力」。巨头们在进行长周期、大金额的投资时,最看重的并非顺境中的锦上添花,而是逆境中的确定性。

什么是合伙人最被看重的素质?自身能力与条件是硬件,而在风浪中可以被信赖,就是最重要的软件。

03

对于一个千亿级的产业集群而言,短期的优惠政策如同「兴奋剂」,而稳定、透明、且具备前瞻性的制度供给,才是保证其长期健康发展的「免疫系统」。常州在这一点上,同样展现了远见。

标志性事件是2024年6月1日施行的《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

这是全国首部新能源产业的专项地方性法规,并且是由市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的实体法规,具有极高的法律效力 。

这部条例的核心意义在于,它将常州过去十几年摸索出的成功经验,如产业链协同、政校企合作、人才引进等,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实现了从「政策驱动」到「制度驱动」的升级。

首先它提供了「长期确定性」。条例将新能源产业发展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并设立了专门的工作推进机制。这意味着政府的支持不再是随机的、临时的,而是一种制度化的、可预期的承诺。这对于动辄投资数百亿、回报周期漫长的重资产项目来说,至关重要。

其次它构建了「法治化生态」。条例对产业集群发展、上下游协作、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等十余个方面都做出了详细规定 。这相当于为整个产业生态的运转提供了一部公开透明的「操作手册」,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这相当于什么呢,合伙人不仅人品俱佳,展现了极大诚意以后,还专门签了份合同来保障。

除了立法保障,常州还在前瞻性地布局创新基础设施,为产业的下一阶段竞争储备「弹药」。

它清醒地认识到,新能源产业的技术迭代极快,今天的优势随时可能被颠覆。因此,它正在系统性地构建自己的「智囊团」:

1、重点建设的「龙城实验室」,核心研究方向之一就是高端数控机床和新能源装备。工业母机是「制造机器的机器」,掌握它,意味着从「会生产」向「会定义生产」升级。

2、引进中科院物理所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支持天合光能建设光伏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这些平台旨在解决行业共性的「卡脖子」技术难题。

3、联合181家产学研用单位组建全国性的新能源产教联合体,支持本地高校与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

这些布局,使得常州近年来在新能源领域的专利申请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0%。对于宁德时代、蜂巢能源这些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而言,常州提供的不仅是一个生产基地,更是一个能够持续获取创新动能的生态系统。

这就是为什么说,常州是一个「合伙人」。在提供基础条件之外,同时还是一个敢于共担风险的「创业伙伴」以及着眼长远的「制度建设者」。

所以常州的成功,不是一次性的短期行为,而是一场长达十余年,围绕产业核心需求进行的系统性建设。它证明了在一个城市的产业发展中,深厚的工业基础、高效的供应链网络、富有远见的政府治理以及稳定的制度环境,这些要素叠加所产生的「化学反应」,远比单一的资本注入更为强大和持久。

或许,这是「常州模式」能为今天更多寻求产业转型的城市,提供的最核心的启示。

参考资料:

常州,“拼”出“中国新能源之都” - 常州市人民政府

从“尝”到“长”:常州逐鹿新能源- OFweek新能源汽车网,

向新向绿向未来,“新能源之都”塑强发展新优势

金坛牵头动力电池产业链入选全国百强 - 常州市科技局

常州新能源产业“三链”齐发力加快实现“双万亿” - 常州市台办

常州:一座城市的新能源逆袭

常州发布全国首部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先行立法打造“新能源之都”

常州“乘势而起”:“新能源之都”向两个超万亿目标进发 - 证券时报

研究院概况 - 工业母机研究院- 常州大学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