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企业培训“冷门”是相对而言——在强调精悍灵活的互联网行业,企业培训看起来却更像一件“大公司”会需要的事情,因此常常被忽视。
而实际上,这却实在又是个不该被互联网漏掉的市场:拿推出思酷为独立品牌的背后公司凯洛格来说,这是一家典型的线下企业培训公司,从2004年成立以来,逐渐累积起了知名度和行业地位,作为哈佛商学在线在华的唯一一家合作伙伴,在去年,凯洛格签约了数百家企业客户,其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为国企央企,也不乏中移动、微软、华为等这样量级的公司,而整体的营收则超过了1个亿。
在创建思酷之前,陈澄波也考虑过在 PC 端做 E—learning 的方式,但他很快发现,这种基于电脑的学习方式并不能解决用户行为正在发生变化的问题——在凯洛格最近几年的工作中,作为创始合伙人的陈澄波意识到,客户企业中,越来越多的员工在变得不爱学习,逐渐地,甚至连出勤率也成为了问题;而另一方面,那些到场学生的注意力也通常在自己的手机而不是课堂上。
移动互联网让人的注意力变得分散,陈澄波意识到,这其实意味着他们的学习场景也发生了变化——更碎片化、更随时随地、学习的目的性也变得更强。
2012年9月,经过同其他几位合伙人商定,由陈澄波牵头成立了独立的思酷品牌——为了适应市场变化,而推出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端的在线学习产品。
如何在移动端满足用户和客户需求?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企业培训和 K12市场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即买单者和使用者的分离,企业培训服务的购买者通常为企业的人力部门,通过每年的采购,来安排企业员工上课。
首先对培训课程的使用者、也就是思酷的直接用户们来说,接受企业安排的培训有点像“任务”,正如陈澄波所说:“虽然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学习是有价值的,但他们并不愿意为学习付出代价”。
而移动互联网其实是给思酷提供了相对好的解决工具,首先是明显降低了时间和交通成本,更重要的是,手机给进一步满足用户“懒”的需求提供了可能性,即更加场景化的学习方式:无聊打开手机的时候;在路上想要学习的时候;遇到问题需要立即寻求答案的时候。
因此思酷上的学习内容都相对较短,比如资讯台、悦读慧、映像馆等栏目,无论是文字还是视频,每个课程的学习时间不会超过五分钟,来适应用户的使用需求。
这些短的学习内容在后台都是被编辑过的——像线下的课程一样,根据整个学习体系,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都穿插在每个课程里,再根据学习进程推送给学习者。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能够进一步降低使用者的学习成本,陈澄波认为,在信息过渡泛滥的环境下,筛选和选择信息就成了一种学习门槛;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结构化的方式也可以改善使用者在移动端的学习效果,像国外的语言学习工具 Duolingo一样,把碎片化的学习内容变得循序渐进。
这也能增强企业方对付费的接受程度。像线下的企业培训一样,思酷也是面向 B 端收费,需要企业购买服务套餐,再分配给员工学习帐号,但整体的价格相对线下来说会更便宜,并且能够更清晰地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和效果:职工帐号的学习行为、学习进度、闯关进度等都可以在后台被统计分析,比线下更清晰准确。这也刚好适应了企业方消费需求的变化——在企业培训上,如何以一种更低成本的方式覆盖到更多的员工。
思酷的产品正式投入市场是在2013年9月份,而据陈澄波介绍,他们对今年的销售目标则定在了3000万左右。
不做平台,O2O是方向
对于思酷的发展路径,陈澄波有个很清晰的目标就是“不做平台”。平台的想象空间虽然更大,但在陈澄波看来,放到教育上,却可能由于平台方失去对优质内容的掌控能力而使学习变得“不靠谱”。
因此思酷的课程都来自于自己的团队——主要由经过授权的独家内容和课程团队的筛选编辑,换而言之,陈澄波更相信自家团队的内容产出能力和对用户需求的理解能力。
而为了保障这种能力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思酷一方面在所面向的人群上进行了聚焦,目前思酷主要有经理荟和职场通两款产品,主要面向企业的中底层管理人员和面向2C 销售的业务人员。选择这两类人群主要基于市场考虑,和别的职业人群相比,他们的人群规模相对更大、对企业所贡献的的价值也较大,因此企业方会更有付费意愿。
在另一方面,针对这些人群, 思酷组织了一个专注内容生产的团队,从大的教学结构、到每节课知识点的设置,都由自己完成。这种模式虽然相对较重,但在陈澄波看来,在教育行业,内容正是能够构成竞争核心的东西,尤其是环环相扣而成的系统化内容,因此很难通过 UGC 的方式来达到理想效果。
为了进一步增加课程的系统化程度接下来,在碎片化的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思酷还将推出自己的 MOOC 类课程,对现有的课程内容起到补充作用。而为了调动学习者在MOOC 上的学习积极性,思酷接下来还会在 MOOC 上增加证书认证,让完整完成学习过程的员工也能够获得相应的职业认证。
而对于思酷之后的发展方向,陈澄波则认为O2O 将是相对合理的方向,线上解决相对浅层次的学习问题之后,再通过线下课程来完成需要深度学习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