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新世界:快消品商业生态的未来版图

关注
战略性机会是等来的,战术性机会是找来的。出路总是有的,就在于看到机会还是问题。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新经销(ID:New-distribution),作者:刘春雄,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历史的关键节点

战略最有历史穿透感的叙述是:战略不是规划未来,而是现在怎么做才有未来。

站在历史正确的一方,就是站在未来透视现在。

很多人觉得,不要说搞清楚未来,现在连搞清楚当下的状况都比较难。

有些东西是可以预测的,因为有坐标,有历史轨迹,前有车后有辄;有些东西很难预测,因为站在前沿,向前就是“黑暗区”,每一步都是深渊。

前进的方向,基于对未来的预测。简单讲,影响中国快消品商业的未来有两股力量。

一是中国进入工业文明的成熟期。

工业文明的成熟期,欧美日是有历史轨迹的,我们是有坐标的。中国零售业、渠道商,甚至品牌商在很多方面的转型,基本上就是欧美日工业文明成熟期的翻版。这是确定性的趋势。

二是信息文明仍然处于技术爆发期。

技术爆发期的技术突破难以预料。互联网时代呈现的现象,从生产力要素看,可以称为互联网时代,或者AI时代等,短期可以,长期不行。因为新技术会快速迭代,没有一个稳定的时代命名。用生产关系命名就是信息文明时代。生产力最终会改变生产关系。

电商、即时零售等,改变的不仅仅是商业模式,也在塑造全新的生活方式。这方面的变化非常难以预测。大数据、区块链、元宇宙等,都怕落后于时代的车轮,却往往赌错了赛道。

两股力量交织,让未来有那么一点确定性,也有那么一点不确定性。

两个月前,我与某快消品头部媒体的编辑们有过一次对话,描述了现在及未来快消品商业生态未来版图。所指的商业生态包括品牌商、制造商、渠道商、零售商等。所有的预测都是基于相对清晰的坐标,以及未来趋势已经呈现的苗头。下面呈上简图。

图片

这是一个与当下的商业生态差别很大,也是正在演变的生态版图。下面我将详细说明版图的内容,以及为什么会这样演变。

快消生态版图主导者的变迁

2008年,我与金焕民老师写完《中国式营销》后有一次聊天,达成两个共识:一是中国以一国市场之力,培养了世界级规模的企业;二是随着中国国力崛起,这些世界级规模的企业走向世界,将会创造全新的来自中国的跨国公司。

现在看,中国快消品头部企业,仅仅从规模看,基本上是世界级规模的。成就世界级规模的营销手段,我们称之为“中国式营销”。“中国式营销”是在承认跨国公司的营销为主流的前提下,强调中国特色。当中国头部企业走向世界时,将会创造“中国营销”。“中国营销”将是未来世界营销的主流。

图片

快消品的商业生态,包括品牌商(制造商)、渠道商和零售商三大板块,三大板块传统上明显不均衡。强大的品牌商,弱小的渠道商(经销商),有规模但不强大的零售商,这是不均衡的特色。

我们把深度分销称为中国式营销的主要力量,因为深度分销通过品牌商深度介入渠道,把弱小的经销商和分散的零售商,组织起来了。在欧美日等国,这是有违商业分工的。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品牌商、批发商、零售商,三者力量是相对均衡的。

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品牌商(制造商)和渠道商弱小的情况下,欧美零售商进入后取得了支配地位,并且与世界供应链建立了联系,本国品牌商(制造商)和渠道商边缘化了。

深度分销对于中国头部品牌崛起的价值,怎么夸大都不为过。中国的快消品头部品牌,一定是品牌驱动和渠道驱动的双驱动模式。

中国以一国市场之力,托起世界级规模的企业,既有中国人口众多的因素,也有深度分销能够把分散、弱小的渠道商和零售商连接在一起的作用。

上述生态现象,是品牌商主导的快消品商业生态。然而,当中国工业文明进入成熟期后,上述商业生态不再适用,零售商开始取得商业生态的主导权。

这个过程,称之为供应链革命。

本土的胖东来“调改店”、休闲零食硬折扣店、盒马店;外来的山姆、COSTCO(开市客)、奥乐齐都属于此类。

似乎一夜之间,中国快消品商业生态的主导权发生了转移,商业生态的驱动力也发生了变化。曾经把中国分散的零售和弱小的渠道商连接起来的深度分销模式,现在成为去中间化的“革命”对象。美国20世纪20年代和日本60年代对代理商的加速洗牌正在中国上演。

从品牌商的生态主导权,到零售商的生态主导权,还有互联网平台商的主导权,这是预测快消品未来生态图版的逻辑原点。

拥有品牌商基因的零售商

沃尔玛是品牌商还是零售商?

沃尔玛经营很多品牌商的产品,它是标准的零售商;沃尔玛还有自有品牌,它也是品牌商。

胖东来也一样。跨国品牌,中国头部品牌的商品,胖东来都有售;胖东来还有大量标有“DL”标志的自有品牌,以及胖东来信任背书但知名度并不高的产品。

20多年前,我把沃尔玛的这种商品结构称为“品牌覆盖”,即零售商品牌覆盖制造商品牌。中国大量代工企业,就是赚取了品牌覆盖的红利。

现在轮到中国零售商了!

按照“胖改”的模板,中国零售商的商品结构大致包括三类。

第一类:跨国品牌和本土知名品牌(国民品牌)。

可以上架,但要求品牌商“直供”。“直供”即去中间商化,绕过经销商渠道体系。按照“宽类窄品”的逻辑,一个品牌商直供的SKU是极为有限的,而且不能集中陈列。目前品牌商通过大量SKU占据大量终端资源的现象将不复存在。当然,这也是诞生国民大单品的机遇。

第二类:自有品牌。

即零售商的自有品牌。自有品牌也是品牌,必须有打造品牌的能力。同一个工厂代工,胖东来卖得好,你的不一定动销。所以,未来的零售商必须有品牌商的基因。沃尔玛的自有品牌只在本公司销售,但胖东来的自有品牌已经外溢到其它门店,也在电商系统销售。因此,可以说胖东来是“披着零售商外衣的品牌商”。

自有品牌当然是由制造商直供,仍然是去中间化的。

第三类:供应商供应链的产品。

欧美每个零售商都有5-10家综合供应商,供应链是连接制造商和零售商的新中间商,但却与传统的经销商不同。供应商打包服务零售商,也是有规模优势的。供应商提供的商品,虽然知名度不一定很高,但因为零售商本身就有知名度,有品牌背书能力。

上述三大结构,不同企业结构有别。盒马是334的比例。胖东来的民生品类(生鲜、熟食、烘焙等)、知名品牌、自有品牌、网红品牌的比例是2332。

我特别强调未来零售商要有品牌商基因,就是因为上述品牌结构中,除跨国品牌和知名品牌的国民大单品外,自有品牌和网红品牌都需要零售商背书。

国民大单品是不赚钱的,那么,自有品牌和网红品牌必须有溢价能力,利润主要来源于零售商自身的品牌溢价。因此,零售商将面临巨大的考验,不再是租赁货架给品牌商,而且要参与产品研发,以及产品推广,这在传统上是品牌商的职能。

图片

除了品类结构改变外,另一个巨大的改变就是“直供”。国民大单品是品牌商直供,自有品牌是代工的制造商直供,只有供应商是新型中间商,但肯定不是传统经销商。

直供,这是改变快消品商业生态的开始。

经销商分销份额急降

中国的渠道商,经过了三阶段。

一是1998年前的批发商阶段(省代阶段);

二是1998年-2003年之间的“下沉”阶段(省代到县代);

三是2003年之后的经销商深度分销阶段。

上述三阶段,其实是渠道商小型化过程。正因为渠道商小型化,品牌商通过深度分销获得了全面掌握渠道的资格,进而能够把中国分散的零售商和弱小的经销商组织起来。这是有巨大的历史贡献的。

然而,从电商开始,本就弱小的经销商的分销份额逐渐被分流,未来流量将逐渐枯竭。

第一,电商分流。

电商目前占中国实物零售的不到30%,一线快消品电商份额约10%。2025年因为品牌商需要线下脱困,一线品牌纷纷加大线上投入,份额会继续扩大。

电商模式,我称为F2P2C。F指厂家,P指平台,C指用户。平台是新型中间商。

第二,零售商“直供”分流。

胖改店、休闲零食硬折扣,以及其它连锁店,越来越多的“厂店直供”,绕过经销商。这是不可逆的大趋势。胖改店风刮到哪里,就会有大量经销商放弃代理。

第三,B2b平台分流份额。

10年前开始的巨头B2B失败了,但区域B2b又崛起了。目前大约占10%的分销份额。我预测,当B2b平台占30%的分销份额时,经销商渠道将整体崩盘。B2b平台覆盖的夫妻小店,未来将以连锁加盟的方式加盟B2b平台,B2b平台未来不仅是订单平台、城配平台,还有自有品牌平台。没有自有品牌的门店,就没有溢价能力。

图片

试想一下,经过上面3次分流,经销商的分销份额还有多少?还养得起目前的人员、仓储配送吗?

按照分流后的分销规模,经销商目前以商贸赚差价模式越来越难行得通。但是,目前品牌商面临的困境,在零售商整体倾向直供模式的前提下,又非常需要一个渠道商作为同盟者,否则,品牌商的地位难保。

品牌商的同盟商这个角色,我认为将是运营商。运营商站位品牌商,依托曾经拥有的b端客情,触达C端用户,开展用户运营。正是用户运营能力的存在,确保了品牌商未来拥有“直供”的资格。

品牌商直供的前提,就是通过运营用户,从而“挟用户以令零售商”,进而获得直供的资格。

作为分销商,属于经销商的“地盘”逐步被分流,这是经销商无法阻挡的大势。作为运营商,品牌商需要它,否则就在快消品生态中没有地位。

经销商如果有实力,可以冲一冲B2b平台;如果没有实力,安心做一个运营商也不错。

品牌商的“广阔天地”在海外

中国快消品本土企业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以一国市场之力托起了世界级规模的企业。这是国家改革开放和中国式营销的红利。但是,如果头部企业患上了对国内市场的依赖是没有出息的。

除了家电行业外,中国消费品巨头太“内向”了。中国快消品目前的缩量时代,其实是工业文明进入成熟期的必然现象。中国目前普遍的“三高”甚至“六高”疾病,其实是长期过量消费的结果。

增量、过量、缩量。这是中国快消品消费规模的三阶段。因为有过量,所以才有缩量。不能完全归罪于“大环境”。

快消品一线品牌,在零售商主导的商业生态体系中,份额会大大降低。厂店直供,只卖国民大单品,导购退出终端,一线品牌曾经的营销抓手,将丧失殆尽,必须经历深刻的转型。

图片

我把未来的品牌商(制造商)分为三类。

第一类:拥有国民大单品的一线品牌

商超调改后的“宽类窄品”策略,品牌商的SKU大大缩减。一线品牌靠庞大的SKU群体,占据商超巨大的排面,然后靠导购诱导购买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零售商仍然需要国民大单品(National Brand,NB)。国民大单品仍然是零售商引流的重要筹码。即使在欧美工业文明非常成熟的国家也是如此。

那么,什么是国民大单品呢?就是不分收入高低都受欢迎的产品,甚至跨越国界受欢迎的产品,用户的最大公约数。如现在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品牌,基本上都是国民大单品。

过去,销量最大的产品可能是金字塔底的产品,未来销量分布呈橄榄型分布,低端和高端的份额都比较低,销量最大的就是居于中间地带的国民大单品。

过去,中国企业的产品一直在快速升级,国民大单品没有定型的时机。现在中国已经进入工业文明成熟期,产品升级过程将逐步完成。

这是定型国民大单品的时机,千载难逢。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我与部分一线品牌交流过,中国的国民大单品从价格带讲,可能稍高于跨国公司。中国的一线品牌一定要利用目前商超调改的时机,真正打造奠定未来百年基业的国民大单品。

国内市场缩量不可怕,另一扇大门正在打开。中国一线品牌正在迎来成为跨国公司的最佳时机。

一直以来,跨国公司基本上源自欧美日等老牌发达国家,后来居上的只有韩国等少数国家。如果跨国公司收缩回到他们的本土,他们就不再有世界级的规模。

一个企业成为跨国公司,世界上很多国家要对国家品牌有高度认可的感觉。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因为中国品牌在全球的影响力,具备了诞生来自中国的跨国公司的机会。

品牌是心理上的仰视。我们过去那么追捧西方品牌,源于心理上的仰视。现在有了国潮品牌自信,因为不再仰视。

中国的经济规模,在世界话语体系中的地位,中国经济在全世界的渗透力,都决定了中国不再仅仅出口产品,而且可以出口带品牌标签的品牌溢价。

这同样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出海,不是出口。出海是营销能力出海。

对于发展中国家,完全可以借助我们习惯的深度分销模式,以及习惯的互联网工具,把发达国家落后的渠道和零售商组织起来。

对于发达国家,完全可以借助中国的金融实力收购西方品牌,或者像华为一样创造中国的世界级品牌。

一线品牌,最大的市场在世界。中国只是进入世界市场的起跑线。

中国以一国市场之力培养了世界级的规模,进入国际市场将成为世界品牌TOP100。

第二类:缺乏规模的分众小众企业

做规模需要时机。那些已经丧失了做大规模的企业,世界很难再提供像中国这样批量培养世界级规模的机会。过去,中小企业总是生存在低端,处于主流市场的边缘地带。

工业文明进入成熟期,大众、分众、小众的分类将取代高端、中端、低端的分类,长尾在分众和小众。

越是大众,越依赖规模经济。越是代工,越需要规模。成熟经济体的需求将更加分化,分众小众有更多的消费群体。

这是中小企业千载难逢的机会!

图片

第三类:代工的制造商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除了一线品牌的生产制造外,还有跨国公司在中国设厂,以及中国企业为西方零售商的自有品牌代工。

只要有自有品牌,一定有相对应的代工厂。甚至未来供应商的产品,也是代工厂生产的。

按照传统发展轨迹,企业确实面临大环境问题。按照中国国力的发展提供的机会,每一类企业都有无数机会,甚至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战略性机会是等来的,战术性机会是找来的。

出路总是有的,就在于看到机会还是问题。

未来生态版图的互联网因素

中国营销,是一个压缩式的追赶过程。30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百年的历史进程。追赶过程,不敢停步,停步即退步,停步即出局。

工业文明进入成熟期,中国赶上了信息文明的浪潮,工业文明与信息文明无缝衔接,平稳过渡。这是中国之幸。

快消品生态版图的互联网因素,我认为有下列几方面。

第一,认知,交易,交付,支付模式的改变

传统营销,认知模式依赖独立的大众媒体,认知(大众媒体)与交易(中间商)分离;但是,交易、交付和支付一体化。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互联网商业,认知、交易、支付一体化,但交易与交付(第三方交付,如菜鸟、快递等)分离。

交易,交付,支付等都依赖互联网平台,已经模式化,容易适应。但是,一线品牌恰恰丧失了能够用资源掌握的认知平台。没有认知就没有交易、支付和交付。认知才是营销的源头。

没有成熟稳定的能够掌握的认知模式,以及对Z世代生活方式变化缺乏认知,造成了目前一线品牌推广新产品的困难。一线品牌的危险,主要在于大单品仍然是10年前推广成功的,而在10年内有新大单品的企业(如东方树叶)目前都过得不错。

推广新品最大的难题,就是资源在传播上的无力。花钱的传播无效,不花钱的传播可能引爆。流量模式、品效合一模式,都不适合一线品牌,只是平台吸引新商户的概念。

只要认知到位,交易在线上线下其实无所谓。互联网恰恰让一线品牌失去了认知手段。

第二,生活方式改变了零售业态

渠道的本质是便利,要么就近购买,要么一站式购物。这是传统的便利。

互联网提供了交易和支付的便利,第三方配送提供了交付的便利。因此,到店模式,到家模式,店到家模式,适应新生活方式的零售体系出现了。

互联网不仅带来了新的营销工具,也改变了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出乎预料之外。

写到最后

目前快消品行业的问题,都是过于“向内看”(固守国内市场)和“向后看”(怀念高速增长时期)的结果。企业要面向世界,面向工业文明成熟期,面向信息文明时代。

认清快消品商业从品牌商驱动到零售商驱动的改变,才是走向未来的关键。不要夸大所谓的大环境因素的影响。现在的环境就是工业文明进入成熟期的正常现象,不要把正常现象视为不正常,然后发牢骚,为自己不正常的业绩推脱责任。

互联网因素的影响,在哪个平台交易,这是最容易学会的事。互联网时代的认知模式的改变,如果一线品牌不能适应,那么就会让位于适应的企业。

PS:2025年,挑战与机遇并存。当大家都在说“生意难做”时,我们需要回答两个关键问题:“到底发生了什么?”和“怎么办?”

8月,上海,【2025年新需求·新供给第七届快消品大会】将汇聚零售商、经销商、品牌方等2500+行业精英。3天大会,10余场专业论坛与闭门会,一起探索新需求,打造新供给体系。

对于零售商,折扣风暴、商超调改只是行业变革的冰山一角。从生产、流通到终端零售,整个产供销体系将面临结构性重构。大会现场独家首发《中国快消品产供销变革白皮书(行业洞察2025)》给出需求大变局之下供给端协同生态的方向指引。

对于经销商,随着市场环境变化,角色和职责发生深刻变化。在认知缺口和转型焦虑下,经销商该如何应对?我们邀请了捷仓旺购总经理钟小平、天津世成博发商贸总经理张士成、家园便利总经理谌建富等全国优秀经销商、B2b平台,共同探讨如何在新需求、新供给的市场环境中找到经销商前进的方向。

对于品牌商,2025年中国快消出海进入“深水区”:从平台走货到品牌落地、本地建厂、渠道深耕,中国快消正向“国际化运营”迈进。大会特别规划了「中国快消供给的下一站——出海」论坛,邀请Egatee副总裁王军、TikTok Shop美区负责人田雨辰、王牌创投合伙人陆杨等品牌、平台高管分享,搭建一个跨境战略、渠道与品牌技术落地的交流平台。

战略性机会是等来的,战术性机会是找来的。出路总是有的,就在于看到机会还是问题。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