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0万用户,2万个跑团,悦跑圈的线上马拉松,60万人参加,上百万人在线看
前两天我看到一份关于中国跑步人群的报告,当中有几个数据很有趣:
70%以上的跑步用户为男性;
女性对跑步的需求主要是减肥瘦身,而男性的需求是社交;
每周跑步3~4天,是大部分跑步用户的合理安排;
大部分跑步用户每年会参加2~3场线下马拉松赛事;
而用户们还喜欢参加一种叫“线上马拉松”的比赛,频率为每月一次。
……
这份报告的出品方是悦跑圈。前两年体育产业火热,跑团经济红利时,悦跑圈很快走到了B轮融资,最近两年在资本市场比较平静,那么这家公司现在如何了呢?
2018年1月下旬,悦跑圈举办了一场跑团盛典,这主要源于2年来,公司在产品层面不小的变化:2017年,悦跑圈做了一项“跑团联赛”,在每个城市形成自己的跑团。联赛是跑团之间的比拼,从打卡次数、跑量、跑团人数、活动举办、参与马拉松次数等维度进行评比。不同“尺寸”的跑团,打分标准不同。这场跑团盛典邀请了跑团联赛的前四十名跑团团长参与。
去年悦跑圈还跟进了一些看上去很时髦的功能,比如直播。不过它的目的不是追风口,而是推出了数据化的赛事直播功能,比起直播本身,悦跑圈更看重马拉松赛道上的数据,也更愿意用赛事Live去形容它。一方面这个英文单词在跑步圈里容易被大家理解,另一方面也为了跟映客、花椒类直播区分开来,便于用户更理解悦跑圈的产品形态。
但是难道有很多人会愿意像看篮球、足球一样去看一场对抗性并不强的马拉松直播吗?联合创始人吴文业说,悦跑圈发现了这个问题,但也发现观看马拉松直播的人能从中找到别的乐趣。
“他们不会特别关注谁拿了第一名,也不会关注选手都是来自哪里,但他会关心他身边的朋友跑得怎么样,或者两个名人在跑马拉松,他会关心谁跑得快谁跑得慢。”不少名人有跑马拉松的爱好已经不是秘密,当中也不乏悦跑圈用户。还有一类跑团来自企业,银行、房地产公司、互联网公司也能组织起一定规模的跑步能手。这当中其实蕴含着用户大量的社交需求。悦跑圈一直是社交属性比较重的产品,只不过它的社交是去中心化和小圈子的。
归根结底,悦跑圈做直播是为了回归用户的体验,解决大家看马拉松不知道看什么,而且也看不出太多门道的问题。虽然在线上看马拉松听起来是很垂直的需求,但当城市里发生一场马拉松比赛时,大多数吃瓜群众还是很高兴的。悦跑圈希望“看马拉松”这件事能影响更多人,喜欢看的人也不再是在线下某一个单一的节点看到有限的画面,而是“一整套数据打包在一起呈现给所有人,你在线上随时可以看,你的朋友们完赛了,你可以送上你的第一时间的祝贺。”吴文业说。
直播马拉松和城市文化结合起来,也许还会有更多商业上的想象空间,比如在悦跑圈的大本营广州,当跑马大部队跑过“小蛮腰”,或者越秀区的一条小巷子,通过马拉松的直播,当地的文化也被传播出去,吴文业介绍,“看一场广州马拉松和北京马拉松的区别就是展示出不同的文化,我们希望把它也放进直播的功能。”马拉松比赛赞助是非常疯狂的,汇集了多数的毕竟马拉松是仅有的瞬间聚集几万人的赛事。当选手跑过某个地方,你也可以收集很多广州文化的小碎片,顺势把品牌植入。”
“我们现在的现金流非常健康”,吴文业透露,广告仍然是悦跑圈最核心的业务。我去翻了2015年创业邦对B轮融资完成的悦跑圈的报道,当时有1500万用户和5000个跑团,但并不急着把这些用户变现;现在悦跑圈已经有5000万用户了,仍然不着急变现他们,因为悦跑圈现在有个核心的线上产品——线上马拉松。每一场线上马拉松,都有几十万人报名,这个数字可以说相当惊人了。
“很多人想跑马拉松跑不了,也没时间去这么多地方跑步”,吴文业说。悦跑圈做线上马拉松的出发点是让用户不需要去现场跑,在对应的日期内,用软件跑完对应的公里数,一样可以拿到奖牌。
每场线上马拉松悦跑圈会收取报名费,在整个线上马拉松的参与过程中,悦跑圈还原了很多线下马拉松的特点,比如跑完后,选手可以打印自己的号码薄,成绩还能进入中国田协认证的成绩数据库。
“跑步这件事,用户进入这个领域以后,很容易形成长期留存用户,软件更多的是在一旁提供数据记录、跑团社交、赛事报名、赛事参与这样的小功能。只要用户有这样的习惯,就能在平台上留下很多好东西。”吴文业说。
2015年,悦跑圈在线上首创马拉松,想让更多人开始跑起来。到2016年推出更多针对跑步的功能,想让用户跑得更好,不是跑的时间更长,而是更健康和更科学地跑。
2017年,悦跑圈完成了几件大事,也踩了一些坑。比如产品功能的迭代越来越复杂,他们忽然发现用户开始没有那么喜欢悦跑圈了,因为跑步“本应是一个很简单的东西”,2017年底,产品团队闭关一个月后推出了3.0版本。
“少即是多,这句话很玄,你要让用户感知到的东西一定是少的。他今天想跑步,打开悦跑圈记录一下就OK了”,曾经有一段时间,用户跑步时打开悦跑圈,会发现很多功能,比如选跑鞋、听音乐,但如果这些功能并不是以恰当的方式出现在用户面前,会让人觉得生硬和繁琐。一味地堆功能在2017年下半年停止。“一栋建筑盖得很高,出现有一点不牢固了,你应该回头,不要忙着加高,而是要重新梳理,这是我们2017年得到的启示。”
核心产品线上马拉松,悦跑圈也是踩过坑的。有一段时间,悦跑圈像堆积产品功能一样,也在疯狂堆积线上马拉松的尝试,最高的时候,一个月做了六、七场线上马拉松,要知道一个月只有四周,线上马拉松基本都在周末。好在团队很快发现,盲目的堆积并不能带来销售额同比的增长,因为用户能跑的次数是有限的。
这并不是指跑步能力的上限,而是一个跑者对赛事参与的积极性。人之常情,用户一个月参与一次马拉松,拿到一个奖牌觉得很新鲜,但如果每周都这样,奖牌就没有这么珍贵了。另外,悦跑圈不想传递违背体育精神的观点,马拉松要科学参与和分配,而不是纯粹地堆砌数量和刷奖牌。
“如果想像一下一年有一百场线上马拉松,确实有可能创造更大的收益,但当这个用户突然回头来看到今年自己报了一百场马拉松比赛,100个奖牌,奖牌对他反而没有意义了。”所以,2015年,悦跑圈举办了9场线上马拉松,2017年这个数字也不过20场。
那是不是说明马拉松赛事本身就有天花板呢?吴文业倒不这么看。
“你看到数量和销量是在上涨,但如果为了更健康的发展,克制是必要的。一个人每一天都在跑步,除了跑步不干别的了,这对人本身就是不健康的。我们不鼓励每天跑步,更鼓励长期坚持这个习惯。”悦跑圈设计过一个成就勋章是“连续周跑步”,后来有了“99周俱乐部”,连续超过99周跑步的人,意味着已经跑了快两年。现在这个俱乐部有3、4万人。
这些用户可以被定义为“对跑步深度热爱的用户”,也是悦跑圈真正在乎的活跃用户,现在这个App的日活在150万~180万,悦跑圈在意的是在跑步的用户数量,以及这些用户在悦跑圈参与活动的活跃度。2016年有一段时间,跑步新增用户的红利特别强,那一段时间获取用户的成本也格外低,但也是那个时候悦跑圈发现很多问题:用户来了不跑步,对它就没意义,无论是选择投放的商家还是想在悦跑圈交到朋友的用户,都想在APP里找到真正运动的人。
即便过了2016年的红利期,跑步市场也仍然在增长,不过市场更加理性了。“真的开始以跑步作为自己的标签,不说是否长期跑步,但是愿意自己身上贴着跑步的标签的人,是悦跑圈最中间的力量。”最头部的用户虽然跑步能力很强,但已经有了自己完整的世界观,能够独立跑步,相对也不需要“约跑”。
2017年,悦跑圈想把更多元化的跑步、娱乐,甚至更多形态的赛制引进来,让中坚力量玩得更开心。2018年,它希望整合跑步整个链条。
2015年底时,悦跑圈完成了B轮融资,创业邦对这家公司也进行过报道,CEO梁峰在2015年底说了三件事:
1. 不做硬件;
2. 不做跑步奖励红包之类的补贴;
3. 永远保证用体育精神去诠释产品。
两年了,谢谢这家公司初心未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