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厂村生活虚与实

对于互联网公司,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时尚元素、潮流社交,就像好故事不需要太多“青春与热泪”或者“疼痛与矫情”。

6d473593d652655a0686e8fc54a1c6e7.jpg

编者按: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三言财经,作者王白聿,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GQ报道发表了一篇名为《孤独后厂村:30万互联网人跳不出的中国硅谷》文章,讲述了那些在被誉为“中国硅谷”的后厂村的人们,所经历的高薪低消费的生活,以及远离市区、社交匮乏带来的封闭和孤独感。

文章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共鸣,引发了关于“痛与梦”的思考。不过,随文章扑面而来的压抑感,也不禁让读者质疑,“又在贩卖焦虑了是不是?”

对此,三言财经采访和收集了后厂村人的感想,看看文章之外,后厂村生活的虚与实。

“后厂村肯定会越来越好,没有必要那么悲观”

@A 互联网公司职员:

因为不住在后厂村,其实我觉得后厂村还可以吧,相比北京其他的工作聚集地,比如国贸、望京这些地方,我觉得它还是挺宽敞的。

首先我觉得吃饭其实应该还好,因为很多公司它有自己的食堂,然后也有一些小的餐厅,也可以叫外卖。其实西二旗、后厂村,包括附近的回龙观,因为很多人会选择住在附近,其实住宿条件应该还不错,那边房子相对来说,其实要比其他地方要新,而且应该会大。

交通的话,可以地铁或者打车,就是距离远一点儿,其实应该也还挺方便的,而且园区里面有的公司自己也有通勤车。

从娱乐活动这个角度来说,确实住在后厂村或者生活在附近的话娱乐活动会少很多。但是我觉得,不是说你住在一个特别热闹的地方,你就不会感到平凡。

我觉得在城市站稳脚跟和优雅地生活两个都挺重要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可能确实是得先站稳了,才有能力去想怎么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看看北京城市建设的发展速度,我觉得后厂村肯定会越来越好,没有必要那么悲观。

北京几个核心工作区,国贸、金融街、望京、五道口、包括后厂村的中关村软件园,前面几个区域都是发展得比较早,也固定了一些特定的业态。互联网行业作为新兴行业,产业发展很快,从业人口又多,划到后厂村软件园这边来发展,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好呀。

@B 某大厂员工:

在后厂村呆了五年多了,最初觉得挺远的挺偏的,确实没有什么商业和娱乐场所。

吃确实一般吧,但是孤独和匮乏确实没有感觉到。到了一定年纪,家庭和社交圈都偏向于稳定,有自己舒适的生活轨迹了,你让我天天去三里屯喝酒蹦迪对我来说才是更难受的。

有了一定阅历以后,反而对所谓的“生活质量”那些很虚的东西,比如穿什么衣服背什么包根本不在意,觉得那些都是很虚很浮躁的东西。

我们通过互联网,每天都在探索新的世界,我一直保持对新事物的敏感和热情,这是我的职业需求也是爱好所在。

加班完全是工作需求,不觉得后厂村和北京其他地方有什么不同,难道在三里屯上班的人不是天天加班吃外卖而是每天去蹦迪吗?

会有其他行业的朋友觉得我们穿优衣库挺土的,但是,who cares。

@C 网易某员工:

2016年,随着网易入驻后厂村搬到这里。对后厂村最初的印象还是交通,太堵了,第一天坐班车,硬是半小时还没走出软件园南街。软件园南街最初没有现在的一些交通管理措施时,一到下雨,整个就是完全崩溃。

还有就是可以选择的吃饭的地方太少。网易是从宇宙中心五道口搬过来的,在美食方面那可以说是从挑花眼,到没得挑,落差还是挺大的。

后厂村吃住行和娱乐的确基本等于没有,不过“封闭和孤独”这个表述过于夸张了,不客气地说,就像“中年焦虑”一样,描述后厂村青年的窘境也变成了月经贴,没有质量的流量杀器了。

30万后厂村年轻人并非都是高收入、低消费的状况,而封闭和孤独更多的是“宅”一代年轻人的普遍心态,要想社交,区区一个后厂村,还挡不住年轻人的脚步吧。

作为80后来说,我觉得,工作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如果工作环境不开心,那也很难完全沉下心做事。但目前我没有生活质量方面的困扰。

首先,一个人的生活质量90%并不取决于后厂村这一片区域的社交或者美食,而是你所在的公司的环境,以及一个人基于公司平台可以结识的伙伴、朋友,远远超出后厂村的范畴。是人际关系而非地理位置,决定了自己的生活质量。在这个意义上,在后厂村工作,并没有毁了生活,也没有让人失去探索的热情。

另外,我觉得,在很多时候,后厂村工作的年轻人虽然也在说工作环境偏僻,但更多的是以调侃自嘲的口吻讲的,是一种豁达乐观的表现,并非真的苦大仇深。

生活得舒适优雅更重要,但这并不是要活成别人期待或者不期待的样子,而是要达成自己心里的目标。

至于留在后厂村的理由是什么,互联网公司多,大家同行,有很多共同语言,沟通交流非常方便;以及自己公司为自己提供的工作环境以及同事氛围比较好,让自己觉得有发挥的空间。

对于是否会离开后厂村,要看工作机会以及自己对自己的工作前景预期来定。对北京南城的人来说,后厂村是遥远的存在,但对回龙观的人来说,亦庄是传说的地方。空间都是相对的,工作质量才是关键因素。

“又在贩卖焦虑?只要被生活绑架,到处都是后厂村”

@后厂村之花:

之前就有个写后厂村没有姑娘的,现在又开始各种贴标签贩卖焦虑了。

看到第一个LV我就看不下去,如果太过在意别人的目光一定会过不好这一生,如果你的心本来就是闭塞的就没有人能够帮你打开。

至于我遇到很多女/男生都明亮地耀眼,她们在用力地生活。户外徒步旅行·拍摄vlog·背包走过川藏线·全球各地的追赶马拉松...

至于买房、摇号、工作日常这就是北漂的生活,而北漂的焦虑是共通的,后厂村这个地标也没有任何特殊的...所以,别把自己的情怀安放在他人头上,人家没空去享受你孤独,也并不一定孤独好伐。

给外面的人看会误解,给在这的人看会这种东西觉得很没意思,贼矫情,只要被生活绑架,到处都是后厂村。

@万能的大熊:

其实一个普通人在北京逆袭最好的地方恐怕就是后厂村,当然我是在另一个地方,酒仙桥。这里其实真的是没有什么门槛,普通本科也有机会进来。普通人只要努力,不用特别多的才华,应该也能到月入3万以下的水平。

就好像那篇文章里写的,一个农村出来的姑娘,5年就可以付首付,在北京买房了。没写的是她选择了10年还清贷款,而不是20年。因为15000的月供不过是她薪水的一半。而且还没有提到他的股票之类的收益。比如我做了两年多,薪水收入在80万左右,股票奖励就在200万左右,当然因为离职比较早,没有拿到全部股票奖励了。
我真不知道这样的地方还有什么好矫情的,还有什么想逃离的?前两天有一个下属找我出来创业了,他毕业后做了三年跳槽月收入就已经到3万了。而我很多同事出来创业,不少也都是年入几千万上亿,公司上百人,其实都是当年在公司工作积累的资源,也包括我在内吧。
我觉得后厂村肯定比金融街好混的多。逃离了,你还能去哪儿呢?回家看矿吗?

@M李小阳:

这篇文章充斥着狭隘和偏见以及极端的负能量。

互联网人丰富多彩的生活远比大家想象得还要多彩精致。完全无法理解这篇文章报道的视角。

@顾晓琨:

其实大多数时候,后厂村的氛围并不像文章中渲染的那样,大多数公司有班车,住在城里开车上班的也不占少数,文章中的对象大都是北漂新人,她们最努力,也最焦虑,而当他们密度如此大的聚集在一起的时候,这种共鸣会更强烈。

没有人会在这里终老,大家终究都是过客,只不过对于有的人来说,这里是第一站,对于有的人来说,这里是换乘站。

@金亚:

这个调查有点矛盾,后厂村都买不起的化妆品,能买得起的人都住哪?住在国贸的金融大鳄们就买得起了?或者说只是认同东三环内才是北京光鲜亮丽的样子或者夜店酒吧才是夜生活?

我就在后厂村五年了毕业实习工作到创业。五道口也有酒吧,不一定非要去三里屯吧,想去随时去,问题是我不想去。为什么呢?因为有那个时间,我宁愿用来学习工作和休息。所谓去酒吧也只不过是一种仪式感,自己认为在酒吧能放松,如果这样尽管去即可,凌晨12点的北京又不堵车,去三里屯也不用多久。

住后厂村的人大多数也不会认为去酒吧就高级吧,我们不陪客户也不喜欢酗酒,不喜欢嘈杂的音响,更不喜欢和别人身体蹭来蹭去。爬爬山看看电影就觉得很满足,典型的低欲望高智商人群(比例极高)。靓女俊男,灯红酒绿,顺便宿醉捡个尸的环境,大多数都是表面光鲜,大家又不傻。

“下一份工作一定要离开后厂村”

@韩三岁:

房子买在朝阳区管庄,上班在后厂村,每天上下班70余公里,通勤3个半小时,连我自己都没想到能坚持到现在。

下一份工作一定要离开后厂村,人太多太多了,而且通勤时间久了变得戾气很重。

@PANYUZHU:

已经辞职离开后厂村,但身上还残留着后厂村病。

@子:

世间的繁华也许真的只能看看,虽然撤出后厂村三年,但那里的每一个路口都还记得。

在北京洗涤了九年的灵魂决定离开,转到京津高村科技创新园,产业够大发展有望,不甘心的我仍然心存侥幸的认为,我的人生还有诗和远方。

@Anna-:

或许不仅是「后厂村人怎么活」也还是「为什么这个纳税额高达(我也想象不出来的数字)的区域为什么基建和配套烂成屎让人只能这样活」。

但是身为一个已经滚蛋的王德彪我又能(敢)说什么呢。

@Milky:

我,一个在后厂村住了快两年的人…肯德基麦当劳都不给送…骑自行车30分钟内没有大超市,买不到任何早餐…真的不适合我这么一个年轻的充满活力的人住。

p.s五彩城在我内心真的很繁华了!!!!每次别人问我家在哪儿,我都是骄傲的回答,新浪总部百度总部都在我家门口

@丝微特鲁:

北京东边的工作者自然是无法忍受后厂村的生活和工作状态,但放在更大的世界里看,东边的生活也只是一个入门级后厂村的状态,这方土地可能就是缺乏优雅生活的基因。

“那种孤独感真的太有共鸣了”

@Ellie H:

看着文章里说一周都没有和人讲过话了,在地铁里靠着杆子掉眼泪,那种孤独感真的太有共鸣了,像极了我一个人在澳洲的偏远地区独自生活的感觉,在所有得过且过的日常里,那种虚无感变得难以忍受,而这种情况却同样发生在我现在生活的北京。

很多时候生活都给我一种无论逃去哪里都躲不掉的讽刺感,生活在别处的这种逃离到最后只能大失所望的发现,自己是从一个洞里掉到另一个洞里了。

@拖泥钱:

一部分孤独感或许来自互联网理想主义的破灭吧。以前一小撮人想的是改变,现在一万个聪明的脑袋想的是从三线城市用户那儿多榨出一点广告价值。

@毕学勇:

文章写的挺心酸的,不过互联网的半壁江山,正是这些不知道名字的码农群体支撑起来的,他们奋斗,他们付出,他们拿青春博明天。其实更为心酸的还在后面,现在他们还年轻,等35-40岁以后,只有少数人还可以走下去,大部分人无路可走,或走不动的时候,才是真的心酸的时候。

@黃興華:

去年毕业,从实习到工作在北京互联网呆了快2年了。

在网易实习的时候,下班带上耳机开辆小黄,就觉得自己是这个世上最自由的女孩,穿越每个大厂,跟夜色比谁快。实习工资老低了,可那个时候真的很向往大城市这种奋斗一定会有结果的感觉~觉得年轻人嘛,苦一点没关系。

现在正式工作快一年了,到手薪资是在家乡的应届毕业生不会有的水平,我的所有奋斗梦在过年回家的时候被击碎,一年回一次家,10天,这感觉太痛苦了。

在北京的生活,也好像只剩下工作,友情爱情在这个城市都好难维系,我眼中的高薪在北京扎根这件事情上不过是杯水车薪,好迷茫,二三十岁的时候,真的值得这样孤独地赚钱吗?好像牺牲了很多陪伴家人,体验生活美好的瞬间……

“人生的意义有许多种,关键在于自己怎么选择”

@李冬骜:

后厂村北京人RD路过,7成非京太保守了,实际9成,而且绝大部分同事都租住在昌平,偶尔去过几次同事家,比如小牛坊那片,就是睡城,稍微晚点,街上停满了各地牌照的车,基本没人,偶尔零星跑步的,抬头一看都是楼。G7往昌平方向过了西二旗往东看更震撼,一排排住宅楼灯火通明。最近开了个昌发展还好了点,附近商业配套太差了,没人气。

我住二环里的老房子,每天通勤3小时,工作日基本就是公司家两点一线,平均到家23点,最近刚有了孩子,还不知道将来怎么兼顾呢,都有不同的苦恼吧。

不过工作日的苦逼换来的是周末的爽快,去哪都很方便。

@Angela静静:

看完了,去过这里出差,打车很不方便,找不到吃饭的地。如果每天都这样过,宁愿不要。趁年轻要多拼搏,这句话没错,那赚多少钱才真正的有钱,每天工作那么累,很不容易,买喜欢的包奖励自己,不是很正常吗?自己怎么舒服怎么来,喜欢就好。

建议大家多去发现生活的美,给自己制造快乐。

@?²⁰¹⁹:

相比起来,感觉南方的互联网人生活缤纷很多,可能没有996也可能是和大氛围不同。你总会看到他们在下班后在假期健身射箭骑马打球玩卡丁车,或者出去户外徒步和练习摄影。什么还有些码农玩起自媒体,在B站上收获不少粉丝。有时心态很重要,也和你身边带给你影响的磁场很重要。

至少在南方,普遍拒绝996,而北方,似乎不是996是不正常的。

@Fly飞鸟:

看的很压抑,其实不止是后厂村吧,像龙泽、回龙观、天通苑等等许多地方都是程序员的聚集地,生活情形也是如此。

作为曾经的一员,如今回到武汉,回忆起来觉得那时候确实很充实,不过人生的意义有许多种,关键在于自己怎么选择吧,多体验之后可能你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而不是麻木地呆在一种另类的“舒适圈”,逼自己去改变。

“被笼子困久了的鸟,即使打开鸟笼它也不会飞”

@? 李 囤 囤:

后厂村附近生活两年多了,毕业就在这里。

两年多里北京大大小小的livehouse和club都去过一些,画展电影节也没少追。但周末“进城”确实对后厂村人来说成本太高。一些同事对我长途跋涉的“进城”行为有点不能理解。但北京的文化生活,其实才是当初吸引我来这里的原因啊,也不能因为距离就忘了初衷。

其实并不是后厂村人不愿走出去,只是被笼子困久了的鸟,即使打开鸟笼它也不会飞。一切都是心理作用罢了。

@槟槟:

在公司午睡之后,看到这篇文章,有点绝望。30万互联网人跳不出中国硅谷,我作为一名90后,在一下大型直销公司待了3年,虽然升职了,但是相比之下,和互联网人差太远了。

在相对安逸的工作氛围里,心里一直在彷徨,怕自己失去竞争力,但还是其实心里还是有些舍得所谓的公司福利。可能还是自己见识太少了。

@老一辈艺术家:

文中描述的互联网公司可能已经不是现在的互联网公司了,还有一部分人不加薪想挤进后厂村都没机会。

@龙思遥:

留不留在后厂村都是全面权衡利弊之后主动做出的选择,业余生活状态也跟个人性格有关,说到底累归累、局限归局限,后厂村人仍然是一群有选择的人。(以及互联网人消费水平真的不低吧…钱花在不同的地方罢了)

@heaven:

我是个来了北京8个月的小实习生,工资多少就不用我说了,不管吃住的互联网公司,那个工资我是活不下去的。为了有一个好工作我来了这边实习,刚开始,我为了吃饭,周末都会出去一趟,后来就蜗居在家里看游戏直播。

然后这半年的日子突然让我感受到了北京。我住六环,去哪儿都是一个半小时起步,我基本每周都会去德云社或者三里屯,只为了一杯喜茶。在那里逛街,听相声让我觉得北京真的很好。

我想在北京工作,不是因为其他的,只是因为,追星少女需要北上广。离家近,追星容易,我为什么不呆?(虽然这里的公司真的很傻逼,毕竟实习生不是人罢了)

@Arya:

能留在北京的,很多是来自省会城市的中产阶级;

十八线小县城的年轻人,基本留不下来,能定居省会城市已是不易。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条条大路通罗马,但大家离罗马的距离天差地别。

结语

或许是GQ媒体属性,渲染了一下悲观情绪。在我们采访的互联网公司一线员工中,都还挺乐观的。

对于互联网公司,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时尚元素、潮流社交,就像好故事不需要太多“青春与热泪”或者“疼痛与矫情”。你说呢?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三言财经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