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医疗的新医改十年:生存不易丨医线

过往大众对公立医院绝对依赖正在减弱,与之相对应的是,非公医疗正在快速发展,并逐步登上行业主流舞台。

「医线」是创业邦推出的新栏目,立足医疗健康一线,捕捉行业内最新动态,致力于发现、报道那些已经或可能影响行业未来发展的人和事,并尝试从中洞察医疗健康领域的新趋势、新方向以及新的创投机会,以供参考。

文 | 石晗旭

编辑 | 尹茗

很普通的一个星期四的下午,位于回龙观大街的北京京都儿童医院大厅挤满了带着孩子来就诊的家长。近的有居住在医院周边的,远的有不少从外省赶来的——基本都已在网上完成挂号。

部分家长表示,挺愿意来京都这样的民营医院。“挂号方便,医生都很专业,环境也好。”一个五岁小男孩的母亲说。

看病难、挂号难、咨询难等一系列痛点,以及医疗资源的供不及求,使得更多的病人从公立医院分流进入民营医院。过往大众对公立医院绝对依赖正在减弱,与之相对应的是,非公医疗正在快速发展,并逐步登上行业主流舞台。

自2015年以来,民营医院数量已超过公立医院。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社会办医疗机构数量达到45.9万个,占比46%;社会办医院数量达到2.1万个,占比63.5%。

新医改10年以来,非公医疗市场增长极快,吸引了资本的目光。去年,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社会办医报告显示,自2012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对医疗机构投资的交易金额年复合增长率高达80%,增长约50倍。和睦家、美中嘉和、拜博口腔、爱尔眼科、慈铭体检、微医等纷纷获得了众多资本的青睐,其中部分企业已抢先登陆资本市场。

一直以「难」著称的非公医疗,似乎终于将要迎来春天。

政策红利

从1980年允许组织挂靠的社会办医,到1989年允许非公医疗的独立法人形式,非公医疗经历了萌芽阶段。后政府虽相继出台政策明确经营相关细则,但彼时,非公医疗从业者仍在「摸黑」前行。

将时间迅速拨到2009年春天,「难产」许久的新一轮医改终于拉开帷幕。取消药品加成、全民医保、医生多点执业、鼓励社会办医、分级诊疗建设……一系列的举措,关乎着全国医院、医生、患者、企业的利益,推动着我国医疗产业的加速发展。

这一年,中国民营医院IPO第一股爱尔眼科诞生,是44岁的爱尔眼科创始人陈邦「误打误撞」进入眼科医疗的第13个年头;这一年,是上市公司通策医疗尝试做民营医院和专科诊所的第二年;这一年,和睦家还未从妇产专科医院转向综合医院,在中国还只有两家医院……

到2015年年中,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要将社会办医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更是从支付方式上推动了非公医疗的发展。

创业邦据公开资料整理

借着这股东风,非公医疗才算走上崛起之路。根据国家卫健委官网数据统计,2015年,民营医院数量开始超过公立医院,此后前者不断上涨,后者不断下跌。截至2018年5月底,公立医院数量为12145个,民营医院数量为19461个。

政策鼓励背后的原因在于我国长久以来医疗资源不足且分配不均的现实问题,一线城市三甲医院一号难求、一床难得之事屡见不鲜。我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卫生经费的投入占GDP占比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

同时,非公医疗更易满足人们日益多元化的医疗健康需求,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在近年来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并逐步确立了包括民营医院、健康管理机构、互联网医院等形式在内的经营业态。其中,眼科、齿科、医美、妇科等消费属性更强的专科医院、诊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资本仍旧谨慎

政策加持下,资本也随之入场。无论是大型医疗集团、药企、医械企业、保险企业、房地产企业,还是VC、PE,陆续以投资、收购、自建等方式切入市场做产业布局。

近年来,非公医疗企业的融资规模大幅上升。创业邦根据公开数据统计,2019年上半年非公领域发生13起融资事件,B轮及以后8起,融资金额在亿元以上的共8起。

创业邦据公开资料整理

新项目的融资进度也在加快。成立于2016年6月的日间手术中心优仕美地,至今年1月完成亿元B轮融资,其已完成三轮融资,历轮投资方包括元璟资本、夏尔巴投资、美敦力、君联资本等。而成立于2004年的美中宜和,则在2011年才完成首轮融资,至今也不过经历了四轮。

不过,去年的寒冬让非公医疗也经受了巨大的打击。北京爱育华妇儿医院副总经理柳默潮介绍:“今年年初,医疗第一股凤凰医疗(已更名华润医疗),股价只剩当初的1/3,市净率不到1;妇产连锁第一股和美医疗仅有上市时价格的1/4,整体14亿市值不足北京一间普通的公立医院的资产规模,市值已低于账面净资产。而其他大部分没有资本支持的非公医疗的日子甚至都更不好过。”

这与非公医疗本身存在的局限分不开。一方面,当下非公医疗服务品质非议不断,导致患者的信任度仍然较低;另一方面,从人才、技术、科研等资源角度来讲,非公医疗相对公立医院竞争能力尚且较弱。

此外,虽然新医改在稳步推进,但相对于其他行业改革进程较慢,非公医疗也难免受限。医改专家魏子柠曾在接受健康界采访时表示,如今公立医院床位数几乎是民营医院床位数的三倍,这说明公立医院在医疗供给体系中仍占据「霸主」地位。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资本目前更为青睐的仍旧是眼科、齿科、医美、妇科等公立医院中相对边缘且消费属性强的专科连锁,对互联网医院、综合类民营医院等与公立医院形成补充的非公医疗投资或将进入更为审慎的阶段。

竞争

新医改至今10年,非公医疗市场仍不成熟。面对如此巨大的竞争压力,创业者们该如何加快走进春天的脚步?

首先,非公医疗机构必须从提升自身服务质量入手。医疗服务的核心,在于人与设备。如今,有资本支撑的民办医疗更为注重高端设备的使用,但人才的问题难以解决。

医生的数量与质量制约着机构的医疗实力。即便我国正在加速推进执业医师多点注册,同时越来越多的医生陆续离开体制内奔向非公医疗机构的怀抱,但相比于市场需求,缺口仍然十分巨大。一些民办机构的医疗问题,也大多出在医生质量不过关上。

因此,非公医疗机构一方面正在加大对人才招揽的投入,另一方面也应形成自己的教育体系。雍禾植发、瑞尔齿科等公司在接受创业邦采访时均透露,自己内部已然制定完整的医生培训流程,可以帮助医学专业学生更快成长。不过,如心脑等更为复杂领域的医生培训体系目前仍旧无法实现。

此外,非公医疗机构需要找到更为「对症」的市场需求,以及更能经得住长时间考验的商业模式。建立品牌的基础在于有明确的定位,因此,创业者既要考虑自身专长,也要仔细分析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能力,同时还要避开公立医院的强势科室。

在专业性的考虑以外,非公医疗机构还要聚焦于服务本身。相比于公立医院的体量,非公医疗机构有更多的精力用于提升患者的服务体验方面,如提升咨询、挂号、回访等诊疗环节的便捷性,改善就诊环境,打造全周期服务流程等。

目前,平安好医生、丁香园、好大夫等正在通过互联网+逐步完善自己的全流程服务,包括近期推出的私家医生服务;而和睦家、美中宜和等院内环境温馨,且装修考究,从外观上就能给患者留下高端的直观印象。这些也将是促使患者选择非公医疗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同时,下沉对于综合性非公医疗机构来说也不失为一个好选择。一线城市三甲医院数量众多,对非公医疗来讲竞争压力更大,二三线城市无论从消费能力还是市场需求角度来说都更为合适。

参考资料:

《非公医疗步履维艰真相:80%的非公医疗还不是医疗》贝壳社,天一

《社会办医迎热潮,资本缘何青睐非公医疗》人民健康网,袁婷

《寒冬已至,非公医疗将如何面对?》,北京爱育华妇儿医院副总经理柳默潮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创业邦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