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弃商从文,却猝然长逝、壮志未酬的商人

直到今天,「千乡万才」计划仍继续为改善西部孩子们的生活努力着。2007 年,温世仁的儿子延续其藉网络缩短知识落差的概念,出资设立「西部故事」项目,鼓励西部学生通过网络及写作与世界接轨。


image.png

编者按:本文转自冯仑风马牛,作者冯仑,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温世仁的人生是以 50 岁为节点的。在此之前,他是白手起家的台湾英业达公司的副董事长,一个身价达 60 亿新台币的成功商人。在此之后,他决定散尽千金,他的生命也与著书立说、以及千里之外一个叫黄羊川的贫困村联系在一起。

可以说,温世仁用自己的人生经历,践行了如何致富与富了之后如何处世这两个命题。

1948 年,温世仁出生于台湾中部的农村,父亲是一名水电工人,母亲则曾给人做过帮佣。和很多农村的小孩一样,作为长子,温世仁既要照顾弟弟妹妹,又要在父亲开的电气行帮忙。

去书店租武侠小说是他的一大乐趣,当弟弟妹妹都睡着的时候,温世仁就会沉浸在武侠世界里。看的多了,温世存开始自己写武侠小说,像连载一样,一天写一篇。而弟弟妹妹就是最初的读者。通常,温世存会在晚上写完,第二天坐在老屋台阶上读给他们听。「我从小就喜欢写作,如果不是经济因素,我其实很想当国文老师。」

但随着父亲的早逝,温世仁开始走上理工科的道路,他于 1966 年考入台大机电系。从小和工人们同吃同住的他,习惯动手去检验一切,他曾拆开录音机,再丝毫不损地组装好。在大学的实验室里,他和林百里研发出台湾第一台具有记忆、控制以及逻辑运算能力的迷你电脑。

20 世纪 70 年代的台湾刚开始发展工业,电脑是个神秘而稀奇的东西,这个发明使他被称为天才少年,并获得台湾第一届优秀青年奖章。由于很受欢迎,温世仁的白天用来应付来参观的长官、媒体,晚上才有时间做研究。

不过,这种受欢迎并没有持久,在当时,去欧美、日本才是最好的出路,台大机电系 90% 的人都选择去这些地方深造。 温世仁选择留下,因为他觉得台湾的电子工业刚起步,留下更有发展机会,这让他和林百里两人一度找不到愿意与之跳舞的舞伴。

决心走实业道路的温世仁,还没毕业就在投资人的支持下,用自己的技术开了一家叫三爱的电子厂。当然,当时的一切还很简陋,在别人的公司里将几张桌子拼在一起,就是三爱最初的样子。

当时年仅 24 岁的他作为厂长,管理着比自己大很多的工人,这为他以后的公司管理积累下了经验。第二年受许潮英的邀请,温世仁进入金宝公司担任总经理,后者最初主要的电子产品就是电子计算器,作为台湾第一代电子企业,当时的产业链还很不完善,从库存、研发到销售,温世仁都干过。

为了将公司的产品卖出去,温世仁上过不少行销课,但老师都是讲如何内销,对于外销只字不提,当温世仁提出这个疑问时,得到的答案是台湾的东西很难外销出去,因为没有经验,没有渠道。

开路者总是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土地。决心把东西卖出去的温世仁开始用大海捞针的办法——每到一个国家,就从电话簿的分类广告来找客户。26 岁时,他就已经跑遍 43 个国家。

这些经历被温世仁视作宝贵的资产,「我认为自己比别人幸运的不是财富,而是累积了很多生命的历练。因为这些历练所充实的生命,才是最宝贵的资产。」

在朋友的记忆中,温世仁总是笑咪咪地拿着一瓶健怡可乐,事实上,喝可乐的习惯就是在做行销时养成的,因为要避免在一些落后国家喝水生病。关于喝可乐这件事,天性开朗的温世仁曾在自己的网站调笑道,「每天要喝 10 罐、灌进 3550cc 以上健怡才肯乖乖去睡的 W 先生,还因进货量太大,被进口商怀疑是『专卖健怡可口可乐』的经销商,据说其进货量当时位居全台第二!」

敬业且勇于探索的品质被温世仁带到了下一个公司,1980 年,温世仁进入英业达公司担任厂长及常务董事。当时他的家就在公司附近,但为了和工程师们一起加班、打拼,温世仁有 7 年的时间都住在公司。长期奋斗的结果是喜人的,经过将近 20 年的奋斗,英业达在 2000 年左右在全球拥有 26 家分公司,集团营收也从 20 年前的 10 亿台币,冲到 1000 多亿,温世仁也一步一步成为英业达公司的副董事长。

但就在事业高峰之时,温世仁选择激流勇退,慢慢淡出英业达的管理层。他对英业达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好兄弟叶国一说:「我这一生赚这么多钱,做生意就到五十岁为止,五十岁以后,我要做一件你们都做不到的事,就是把钱花掉,回馈社会。赚三五十亿容易,花三五十亿却很难。」

不少企业家在功成名就之前,都会有过质朴的梦想和热爱,从天文学家到拖拉机手都有。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过去的梦想可能会被改变,或者说再拿起来的成本往往是巨大的,因为那时的他要丢弃的东西往往比最初孩童时多的多。

但温世仁毫不留恋。1996 年,他重新拿起笔,和著名漫画家合作写了第一本书《成功致富又快乐》,探讨如何快乐地增财和用财。这本书本是温世仁玩票之作,分送给亲朋好友,但没想到被正式出版后,立马成为卖了 10 万多册的畅销书。

写作也为他如何「散财」找到一些思路,那就是通过著书立说,改变人们的观念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

青年时代读过《第三次浪潮》这本书,并深受其影响的温世仁,对科技改变人们的生活,持乐观的态度,并怀着极大的热情成为网络科技的布道者。1999 年,他还曾特意跑到洛杉矶去拜访托夫勒夫妇,与其探讨第三次互联网浪潮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

为了进一步专注创作,温世仁在 50 岁那年成立了负责出版的「明日工作室」。短短几年的时间出版了包括《告别贫穷》《企业的未来》《英语直通车》等书籍,涉及科技、教育、就业等领域。武侠梦也在这时得以继续,凭借勤奋他还完成了《秦时明月》系列武侠小说的第一部的初稿,以及第二部的大部分初稿,三至八部粗略的大纲、构思,这一系列小说后被制作成 3D 动画引起观看热潮。

《秦时明月》|侠者,济弱扶贫

也是在这个时候,温世仁遇到了将他的理念落地的黄羊川,一个位于甘肃古浪县的一个贫困村。那是祖国西北部最贫瘠的地方之一,人们需要步行很远去挑水,很多孩子往往书没读完就出去打工。

「满目荒丘,到处是低矮的土屋」,第一次来到这里几乎要落泪的温世仁,决定用自己信仰的科技去改造这里。2002 年,他投资 5000 万美元成立了「千乡万才」科技公司,名字寄托了温世仁的期望,即在未来5年内,在大陆西部 1000 个乡设立网络教学中心,培养 1 万名软件人才,通过网络技术让这个贫困村,直接跳过工业社会,进入到信息网络时代。除了捐电脑,建立教学中心,温世仁还大胆地在那里建立了五星级的国际会议中心,以带动周边的发展。黄羊川也成为当时第一个通网络的贫困村,千乡万才的工作人员手把手教当地农民如何进行网上贸易,早在 2002 年,就做成了总金额 26 万元的农产品生意。在温世仁看来,慈善是一支射出去的箭。为了保证资助的持续性,项目要「起于公益、止于赢利」。

2003 年的春节,温世仁是带着家人在黄羊川度过的,8 月,他又去参加国际会议中心的封顶仪式,面对惜别的乡亲们,他笑着说,「我们很快会再见面的。」

不曾想,这次送别却成为永诀,2003 年 12 月,温世仁突发中风,脑溢血不治身亡,他的探索停留在了 55 岁。

「听到他死亡的那一刻,我约莫几个小时精神陷入恍惚,作为一个朋友,我心很痛,也不平,我当然不信上帝,否则一定在教堂里谴责上帝,质问为什么这么早带走温世仁。」台湾作家陈文茜在纪念温世仁的文章中写道。

很多人和她一样,对于温世仁的去世,既震惊又心痛,亦遗憾他的壮志未酬,正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为了纪念温世仁,2006 年,人们将编号为 2006 KA39 的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直到今天,「千乡万才」计划仍继续为改善西部孩子们的生活努力着。2007 年,温世仁的儿子延续其藉网络缩短知识落差的概念,出资设立「西部故事」项目,鼓励西部学生通过网络及写作与世界接轨。

温世仁从小就喜欢哼唱大陆民谣《青海青》——「青海青,黄河黄,更有那滔滔的金沙江,雪皑皑,山苍苍,祁连山下好牧场。」他去世后,他的大学同学,也是「千乡万才」的主导人之一林光信,把黄羊川网络城乡中心前面的那条路命名为「好牧场路」。每当走过这条路,他总会想起和温世仁在一起的日子。

而这一切,天上的那颗星星应该都看得见。

参考资料:

1.《科技游侠温世仁》现代出版社

2.《黄羊川》刘嵩拍摄

3.《温世仁——思念在黄土高原》陈斌华等

4.《网络正在改变一切——访温世仁》纪硕鸣

5.《温世仁:一位台湾赤子的西部情怀》人民网

6.《给下一轮的温世仁》陈文茜

7.《广大陈百里——从华侨生到代工老大》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