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全媒派,作者全媒派,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虚假信息,极端言论,算法过滤气泡,儿童不宜内容…… 成立14年的YouTube走到今天,成为了全球最大的视频网站和内容创作平台,却也迎来一个丑闻频发、质疑不断的多事之秋。
在这些风波背后,始终存在争议的问题是:作为一个开放平台,YouTube到底需要在何种程度上为这些海量的内容负责?以及怎么负责?
诚然,YouTube、用户和管理机构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答案。但不幸的是,从最近几年平台遭受的指责来看,它在内容监管上尽到的责任并没有满足大众的期待。
用户在变,对手也在变。YouTube是UGC内容生产领域中的领军者,可崛起的流媒体平台如Netflix和Amazon,却走出了另一条平台主导的优质内容路线。要在竞争中维持自己开放自由的核心优势,却又不得不回应用户们加强内容干预和监管的需求,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带你看看YouTube如何走这条最艰难的路。
调整儿童算法,守护上网安全
在互联网这片开放的信息海洋上,如何为青少年安全上网保驾护航?在2015年初,YouTube给出的答案是为孩子设立一座“安全岛”——也就是提供儿童内容过滤和家长管控功能的YouTube Kids。
然而,这个安全区延用了YouTube主站的核心算法,也给不良内容的入侵留下了漏洞。个性化推荐和自动播放不仅让孩子们沉迷于低质而重复的视频,也让家长很难跟上内容更新的速度并有效管控,成人、暴力等少儿不宜内容依旧频繁出现。皮尤报告显示,让年幼孩子观看YouTube的美国父母中,有61%的人表示看到了他们认为不适合儿童的内容。
在内容丑闻之外,YouTube还经历了违法风波。此前,联邦贸易委员会(FTC)指控其违反《儿童在线隐私保护法》(COPPA)收集儿童用户信息,并开出了1.7亿美元的罚单。面对不良视频引发的众怒和监管者的严查,YouTube不得不再次加固安全区的壁垒。
首先是防护领域的拓宽。此前,孩子和父母只有在iPad和手机等移动设备上才能下载并使用YouTube Kids。今年八月底,YouTube宣布将在YouTube Kids APP的基础上,推出面向13岁以下儿童的独立网站。
其次,YouTube Kids上的视频过滤规则迎来更新,年龄分类更加细化,防护密度上升。系统内容过滤器原本的分类为8-12岁(older),以及8岁及以下(younger)。新版过滤器则将8岁以下的群体分为两组,4岁及以下的孩子被另外归类为学龄前儿童,家长可以为他们筛选更加适宜的内容。
仅仅净化视频本身是不够的,因为危险内容还可能蛰伏于视频之外。在儿童出镜视频的评论区中,常常出现大量带有性暗示的评论,甚至附有恋童癖内容的链接。而一旦点入这个链接,YouTube的算法就会为用户源源不断地推荐类似内容。针对此类恋童癖信息丑闻,YouTube承诺将对所有儿童出镜视频禁用评论、通知以及个性化广告推送功能。
在YouTube发力用技术守护孩子时,也有一些人被“误伤”,损失惨重。7月初,YouTube对其算法作出重大更改,将流量倾斜于部分“优质”儿童内容。这一调整的结果是儿童视频的内部流量差异急剧扩大,依赖算法推荐的视频创作者们几家欢喜几家愁。频道数据暴跌的创作者们震惊之余又感到困惑,因为YouTube官方并没有明确“优质”的标准,也不打算给出正面创作者的例子。
优化算法赋能用户,打击平台违规信息
早在YouTube成立之初,仇恨和虚假信息就频频出现。但随着平台规模的扩张,违规内容的审核工作量急剧上升,目前无论是人力还是技术都很难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然而,外界对YouTube的指责则更多地集中于“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认为YouTube非但没有尽力遏制这些不良内容,反而推波助澜,从中牟利。
在现行的算法机制下,一旦用户点开某个涉及极端言论的YouTube视频,就有可能掉进仇恨和阴谋论的漩涡无法自拔。BBC还发现,YouTube的算法在多种语言搜索中都推荐了虚假癌症疗法,并且在这些误导性视频中投放了品牌和教育机构的广告。比如说,当你用俄语搜索“癌症治疗”,就会看到宣传小苏打疗法的视频,观看后则会导向其他更多未经证实的“疗法”,例如喝胡萝卜汁或极端禁食法。
针对这些批评,今年1月份,YouTube从屡被诟病的算法本身着手,针对各种擦边球内容的推荐作出了调整。对于可能以有害方式误导用户的内容,YouTube将减少推荐,其中包括宣扬“绝症治愈奇迹”或“地球是平的”等信息的虚假视频。这一举措最先试用于美国的极少数视频推荐中,6个月后证实将其中擦边球视频的播放量减少了50%。此后,这一做法还被拓展到英国、爱尔兰、南非等其他英语市场。
另一方面,YouTube调整了用户举报的惩罚机制,让平台和用户合作净化内容的管制体系变得更加透明高效。
YouTube用户可以根据社区指南举报违反规则的视频,例如色情、暴力或是虚假内容。过去的举报规则是“三振出局”,即被举报三次后账号就会被终止,每次被举报也都有相应的处罚措施。但用户举报机制的一大问题是,创作者们常常抱怨这些惩罚措施与被举报的原因并不相符。
新规出台后,“三振出局”规则沿用,单次惩罚更加严厉,但是处罚门槛也提高了。YouTube新增了警告系统,内容创作者在第一次被举报内容违规后会收到一次性警告,但不伴随处罚措施。此外,YouTube还会阐明处罚原因、后果以及申诉方式,以便用户提出异议。
布局合作专业机构,打造平台新闻生态
为了扭转虚假信息和极端言论带来的负面形象,YouTube可谓煞费苦心。之前提到的调整算法、更新处罚系统,尚属基于原生内容的“自救”。而在平台中加入专业新闻元素,则是在请“外援”,而且请得恰好贴合YouTube的潜在发力点。
尽管YouTube并不是一个专业的新闻平台,却成为了许多网友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来源。皮尤中心针对美国成年人的研究发现,从2013年到2018年,在YouTube获取新闻的用户占比从20%上升到38%,几乎翻了一番。超过一半的YouTube用户表示,该网站对“帮助他们了解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来说是较为重要的。
皮尤报告显示53%的美国成年用户认为YouTube对于帮助他们“了解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事”较为重要
然而,正如我们上一节所提到的,64%的用户表示自己会在使用YouTube时看到明显的虚假视频内容。对于这些通过YouTube看世界的用户而言,YouTube在内容质量上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此外,Commonsense针对美国青少年的研究还发现,在所有通过YouTube获取新闻的用户中,约有一半人表示YouTube是他们最常用的新闻来源,助力新闻内容消费的推手则恰恰是YouTube的推荐功能。
不难看出,YouTube在培养新闻受众和促进新闻消费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只是在准确性上存在不足。而专业优质的新闻内容,恰恰能为其兑现天赋,补上短板。
近些年,YouTube开始将新闻类视频置于平台战略的优先地位。在此之前,相比网红视频和游戏直播,新闻并不是YouTube的重点。
2017年,YouTube在网站首页添加了报道重大时事的“即时新闻”板块。为了让人们在搜新闻时得到的结果更靠谱,YouTube还在搜索中加入了“热门新闻”分类。在平台对新闻的重点扶持下,从2018年年初开始,新闻视频的创作者们发现自家频道的播放量显著上升。
做好了以上内部准备,YouTube开始邀请专业新闻人员和机构入驻平台。18年中旬,作为Google新闻倡议(GNI)的一部分,YouTube公布了87个入选创新基金的新闻机构,以协助它们创作线上新闻并尝试新型视频新闻。
这一次涉及2500万美元的合作并不只是单纯的“一手交钱,一手交内容”,更是新闻机构融入YouTube线上社区和挖掘平台受众的过程。入选机构之一,法国知名新闻创作者HugoDécrypte将在基金支持下推出直播节目,并将其打造成一个线上聚会空间,让HugoDécrypte的YouTube社群能够借此了解当天重要的新闻议题,并展开讨论。
全媒派往期文章《YouTube这回砸了2500万美元,欲打造值得信赖的“新闻生态”》中还提到了Google新闻倡议的其它部分,包括拿出为媒体提供专家支持,发掘视频产品新特性以改进新闻业务等。
发力垂类运营,维护内容环境
作为一个内容创作平台,YouTube拥有海量的内容创作者和消费者,活跃在无数个垂直领域内。这一高度细分的社区特性,使得YouTube成为了越来越多品牌广告主的宠儿——尽管YouTube上受众群体的增长并不是最快的,但受众往往更加忠诚,变现也通常更稳定。
一个例证就是最近将YouTube确定为原创视频重点发布平台的News UK。此前,News UK更热衷于用户规模庞大的Facebook,或是专注于将用户导流回自己的平台,以更好地通过广告和订阅变现。决定扩大垂直市场后,News UK旗下深耕美妆时尚的垂直杂志Sunday Times Style已经制作了四个YouTube系列来提振广告收入,并在2018年实现了四倍的收入增长。
站在YouTube平台的角度来看,维护这些细分领域中内容生态的活力,提高用户参与的积极性,自然也就成了重中之重。
YouTube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垂直门类音乐,在过去几个月中因其排行榜单产生了不少争议。今年7月份,印度说唱歌手Badshah以7500万播放量打破了24小时内最多观看次数的记录。然而,这一新纪录却遭到了大量质疑。
原来在音乐行业中,将音乐视频作为广告投放在其他YouTube视频的开头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做法,因为只要用户观看广告的时间足够长,就会计入观看次数。据彭博社报道,Badshah和他的团队正是通过广告内嵌和宣传了自己的视频,才实现了播放量的惊人增长。
一次纪录更迭,引发了关于YouTube音乐排行系统的一系列争议。最终,YouTube决定对这一纪录不予承认,并且着手调整音乐视频播放量的统计方法。在音乐榜单排名时,YouTube将不再计入广告观看次数;相反,热门音乐视频的排名将基于自然播放量。
播放量统计方法的调整,某种程度上也是出于对平台创作公平性的保障。去除广告播放量后,榜单得以更准确地反映内容本身受欢迎的程度,而非营销手段的功劳。这一次,YouTube选择和用户们的热爱站在一起。
结语
YouTube的2019年,某种程度上可以用“水逆”来形容。在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的合法性频繁遭遇挑战的当口,YouTube上接连出现流量黑产、虚假视频、儿童安全隐患等争议,可以算作新旧问题叠加后的一种集中暴露。内容+算法的组合,在促进平台繁荣的同时,展现出惊人的破坏力。
首当其冲的自然是用户和平台本身。回顾YouTube近一年来的动作,其或主动、或被动、抑或半推半就地进行了一系列的修补与调整。对于YouTube而言,当平台内算法正在传播不幸或背离用户价值的内容时,“负责”其实是一件很容易决策的事情,真正难的在于怎么权衡每一步的得失以及如何重获用户信任。
因此,无论是打击极端主义、维护信息安全、打造新闻生态还是迎合用户的某些兴趣爱好需求,YouTube最终能否突出重围、涉险过关,还需要拉到一个更长的时间轴上去观察。站在未来的角度,巨头型平台更应该反思的或许是,在一开始制定规则时,怎样收起自己的骄傲与侥幸。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