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90%的难题,是沟通

关注
低情商讲道理,高情商谈感受。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笔记侠”(ID:Notesman),作者:富兰克林柯维,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无论是上下级沟通,还是跨部门协同,我们总会遇到一些比较艰难的对话场景。除了立场和利益的不同,情绪也是对话“艰难”的原因之一。

我们总羡慕那些高情商的职场人士,因为他们不仅能高效地解决问题,也能圆润地处理对话中的突发情绪。

其实“高情商”的对话,不仅有具体可操作的技巧,也是可习得的综合能力,不过还是需要刻意练习。

今天这篇文章,从兼顾双方诉求出发,运用“暂停”、“觉察”、“提问”,平衡“勇气”(自我目的和意图)和“体谅”(对方的情绪和感受),实现双赢的目的。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艰难对话,是陷入了输赢思维

艰难的对话场景,是重要事项和情绪的双重挑战

工作中,沟通往往是最大的挑战,有可能你在公司会遇到以下对话场景:

业务部门强硬要求HR配合紧急需求(如“本周必须招到人”),拒绝讨论替代方案;

领导强势下达指令(如“必须在两周内完成测试!”,但常规需要至少一个月的时间);

其他协助部门不支持项目工作,出现延误后却说“这不是他们的问题”;

目标优先级冲突,员工和领导认知的重点工作不一致;

谈及新的机制流程变革,老员工抵触;

员工能力不足却不自知,反馈发展建议时遭反呛:“你觉得我不行,那你来做!”

同事因意见不合突然情绪失控,拍桌子大声吼叫,气氛变得紧张;

客户因项目延期暴怒:“你们专业能力太差,我要找你们老板!”

作为职场人,想必你对这些场景也是感同身受的,这些都是非常艰难的对话场景。

艰难对话的核心在于两个关键条件:

首先,讨论的话题本身很重要,因为它与目标、待推进的动作紧密相关,对成果的影响越大、权重越高,重要性就越强。同时,这类话题亟待处理,如果可以拖延,对话的“艰难感”自然会减弱。

而让对话更具挑战的是,重要话题往往伴随着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可能来自自身(比如压力大、不知如何开口),也可能来自对方(如观点分歧)。若情绪处理不好,对话可能根本无法推进。

艰难对话,情绪调节能力是关键

那么,在面对“重要事项+情绪反应”的场景,是该先处理情绪还是事情呢?

答案是先处理情绪——否则对话很难展开,即便过程中难免穿插事务讨论,未解决的情绪也会成为坦诚沟通的阻碍。

情绪具有感染力:如果自身冷静理性,更能帮助对方平复情绪;反之,若无法调整自身状态,也很难引导对方。

因此,情绪调节的核心是先从自身做起——它既是个人内在核心能力之一,也是推动对话的基础。

沟通能力能体现一个人的水平,而情绪调节能力,则更深刻地反映了一个人的综合情商。

在那些艰难对话场景里,处理自身与外部环境关系、平衡自身与他人诉求、理解他人感受等几方面能力的结合,正是高情商的体现。

不兼顾双方诉求,输赢便是常态

高情商之所以能推动双赢对话,正是因为兼顾了双方的诉求,不然总有一方会输下去。

① 我赢你输:只想达到目的

在那些艰难场景里,只关注自身诉求的人,往往会急于把自己的想法抛给对方,恨不得说完就结束,根本不会去听对方怎么说。

这种状态很容易表现出强势和控制欲,本质上是抱着“我赢你输”的心态。这样的对话,自然很难达成共识,反而可能激化矛盾。

② 你赢我输:为寻求安全感而委屈求全

另一种常见情况是:有人为了不伤害彼此感情,会刻意淡化传递的信息——尤其是负面内容,往往说得委婉、迂回;甚至别人说什么都点头附和,觉得这样才能让对话“更安全”。

这其实是过于在意他人诉求,却忽视了自身需求:一味迎合、不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本质上是“我输你赢”的心态。

长期如此会导致什么?你可能会委屈隐忍、委曲求全,承担不属于自己的工作,模糊了边界;过程中逐渐失衡,问题被掩盖,没能及时沟通的隐患会在日后爆发。

③ 双输:因担心结果而回避

如果太过担心对话结果,甚至会选择回避沟通——要么不谈话,要么在对话中全程迂回躲闪。这就是典型的“双输”局面,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

因此,高情商之所以能推动双赢对话,正是因为在沟通中更好地促成双方都满意的结果。这也正是为什么说,高情商是驾驭艰难对话的关键。

了解情商,提升情商

情商无疑是大家普遍关注的话题——这个词既熟悉又陌生,我们知道它重要,却未必清楚它的本质。其实,情商是一种综合能力,体现为我们与自己、他人及环境相处的能力。

具体来说,情商远不止对情绪的感知,还包括:情绪的恰当表达;对他人的同理心与关注;沟通中既能坚持自身立场,又能体谅他人;面对环境压力时做出理性、恰当的反应,同时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些艰难对话的场景,正是运用和练习情商的契机——通过学以致用、复盘总结,情商就能不断提升。

双赢对话,需要平衡勇气和体谅

如何在关系中平衡双方诉求、推动双赢对话呢?

勇气与体谅,兼顾双方诉求

史蒂芬·柯维博士是富兰克林柯维公司的创始人,他在著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明确指出,实现双赢需要“高勇气”与“高体谅”的平衡。

具体到艰难对话场景中:高勇气,指的是即便面对棘手局面,依然有意愿和能力表达自身诉求——清晰说出自己的想法与感受,不回避、不妥协;高体谅,则是在对话艰难时,仍愿意换位思考,关注对方的诉求,耐心倾听其想法与感受,不忽视、不敷衍。

当我们能同时做到这两点,既敢于表达自我,又能体谅他人,就能更从容地驾驭艰难对话,为双赢打下基础。

双赢对话的核心,是双赢思维

① 出现情绪对话的两种场景及应对

在艰难对话中,情绪的出现通常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对话前已预知情绪。

这需要充分的事前准备,为对话搭建“安全开端”:先调整自身状态,让自己以理性、平和的心态进入对话,避免被预设情绪带偏;同时预设对方情绪的应对方案,思考如何安抚、引导对方,比如用温和的语气开场、先表达理解等,快速建立对话安全感——越是敏感的话题,越需要从一开始就筑牢这种安全基础。

第二种情况,对话中突发情绪。

这需要及时运用过程技巧,“及时暂停”,重建安全基础:首先,在准备阶段,就要明确对话的核心目的与自身意图,避免被突发情绪带离主线;在突发情绪时,要学会“按下暂停键”,当察觉到情绪波动时,要及时暂停对话,避免矛盾升级。

无论应对哪种情绪场景,积极意图都是前提:若自身没有积极解决问题的诚意,或对方感受不到你的善意,再精妙的技巧也难以奏效。对方可能会觉得你在“套路”而非真诚沟通;只有让对方感受到“你在乎共同的目标,也在乎他的感受”,才能打开其心防,为平衡“勇气与体谅”、推动双赢对话铺路。

② 意图,决定了沟通走向

富兰克林柯维公司曾为一家大型上市集团的大区业务总监做“沟通影响力”培训。起初我们很困惑:这些四五十岁、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本身就擅长与人打交道,为何还需要专门培训?

带着疑问,我访谈了一位学员。他坦言:“现在跟员工沟通太难了,总打不开局面,对方还经常不服气。”我追问他沟通时的真实想法,他很坦诚:“我当时就想,今天不是我搞定他,就是他搞定我。”

这种“非此即彼”的意图,其实早已决定了沟通的走向。而员工一旦感受到“被针对”,自然会启动防御和抵触,对话的安全基础也就无从谈起。

所以,先建立双赢的沟通思维,这是比技巧更重要的底层逻辑。

当我们的底层逻辑是“共同解决问题、兼顾双方诉求”时,这种积极意图会转化为真诚的态度,让对方感受到被尊重而非被压制。唯有如此,技巧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对话才能突破僵局,走向共赢。

沟通的底层逻辑,是先建立信任

沟通的底层逻辑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研究。他在经典著作《修辞学》中提出了说服他人的三个关键要素:

第一,Ethos(品格/可信度)。指说话人的道德立场与品格,核心是“是否值得信任”。

第二,Pathos(情感共鸣)。其关乎情感层面的接纳:说话人的表达能否触动听众的情绪,让对方在心理上愿意打开心防、产生共鸣。

第三,Logos(逻辑/论证)。即通过事实、数据、逻辑推理等理性论证,让对方从理性判断得以接受。

亚里士多德的这一理论,本质上揭示了沟通的底层逻辑:真正有效的沟通,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说服”,而是“信任+情感+理性”的综合作用。

富兰克林柯维公司的另一本经典著作《信任的速度》提到“个人可信度的四大核心”,尤其强调可信度由品格与能力共同构成。

从沟通影响力的角度看,信任的作用体现在两个层面:长期影响力,若一个人长期保持高可信度(品格端正、能力可靠),早已建立稳固的信任基础,那么他的话语自然更有分量,更容易获得认同;短期说服力,当缺乏长期接触、尚未建立深度信任时,就需要在对话中快速建立信任。

无论是长期信任带来的影响力,还是短期沟通中的说服力,“意图”都是构建个人可信度的核心支点。尤其在短期对话中,清晰地传递积极意图,能快速拉近与对方的心理距离,为信任与沟通搭建桥梁。

明确目的,传递积极意图,建立安全沟通基础

在对话中,明确“目的”与传递“积极意图”是建立安全沟通的关键。

对话的目的是要聚焦重要问题,且需用事实性表达而非评判性语言,避免引发抵触。

例如在绩效沟通中:错误方式(评判)——“这两个月你做得不好。”(易让对方感受到否定,触发防御);正确方式(事实)——“我注意到这两个月的绩效结果,与我们设定的预期目标有差距。”(基于客观事实,不带情绪)

紧接着,要清晰提出具体问题:“我想和你一起复盘,看看过程中存在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障碍。”这种聚焦“共同解决问题”的表述,能快速为对话定调,减少对方的心理压力。

积极意图的核心是让对方明确“对话对他有什么好处”,也需通过具体话术传递善意。

若平时习惯用评判、命令式语言,或承诺与行动脱节,会持续消耗信任;反之,用事实说话、清晰传递积极意图、言行一致,则能逐步增强信任。

因此,改变沟通方式(比如用事实替代评判、用“共同目标”替代“单方面要求”),本质上都是通过行为重塑信任,为安全对话筑牢基础。

除了事前准备,对话过程中的动态调整同样关键——即便开局顺利,也可能因突发刺激引发情绪波动。这时,及时觉察并回溯对话的核心目标就尤为重要:比如提醒自己“我今天是来讨论困难的,不是来争高下的”,就能快速从情绪中抽离,回归到理性沟通。

因此,对“积极意图”的准备,不仅是对话前的预设,更应成为过程中的“锚点”——越是艰难的对话,越需要这种清晰的意图来校准方向。

“意图”可拆解为两个明确的维度:其一,我希望通过对话达成什么目标(比如解决问题、消除分歧);其二,我希望对方从对话中获得什么益处(如明确方向、获得支持)。

这种清晰的界定,能帮助我们设计出更具体的话术,让抽象的“善意”转化为可落地的表达。

例如在绩效沟通中,“我希望理清障碍,也希望你能获得必要的资源支持”,这样的表述既明确了共同目标,也让对方感受到被关注,从而更易接受对话内容。

意图拆解得越具体,话术就越有针对性,双赢的沟通思维才能真正融入场景、发挥作用。

高情商沟通技巧

三个核心技巧,构建安全对话场域

在艰难对话中,运用“勇气与体谅平衡”模型的三个核心技巧:暂停,不要慌乱;观察,而非评判;提问,不要假设。

① 暂停:先稳住情绪,再重启对话

当对方态度消极(如抵触、沉默、反驳)时,第一反应往往是急于解释或反驳,这会加剧对立。“暂停”就给了双方一个情绪的“缓冲期”,避免被当下的负面情绪所带偏。

既体现了对对方情绪的体谅(不强迫继续冲突),也展现了自身的理性(不被情绪裹挟),为后续沟通留有余地。

② 观察而非评判:用事实替代评价,减少对方防御

对方不认可我们的意图,常常是因感受到“被评判”而非“被理解”。“观察”是聚焦事实,而“评判”是加入主观评价,前者能让对方放下戒备。

反例(评判):“你怎么总是不配合?”(对方会觉得被指责,反而更抵触)

正例(观察):“我注意到这次讨论中,你三次没有回应方案细节(事实),是不是有什么顾虑?(体谅)”(既清晰表达了观察到的现象,又传递了关注对方感受的意图)

③ 提问而非假设:用好奇替代臆断,了解对方真实想法

对方的消极态度背后往往有未说出口的原因(如误解、顾虑、压力),若我们主观假设(“他肯定不认可我”“他就是故意针对我”),会进一步封闭沟通。“提问”的核心是通过开放性问题,让对方说出真实想法。

反例(假设):“你是不是觉得我在针对你?”(带有预设,可能引发对抗)

正例(提问):“你刚才说‘这个方案不现实’,能具体说说哪里让你觉得有难度吗?(好奇)我也想听听你的想法,看看怎么调整更合适(积极意图)。”(既表达了想了解对方的诚意,又传递了“共同解决问题”的目标)

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看”等开放性问题,替代“是不是/你肯定”等封闭性假设——这既展现了对对方观点的尊重(体谅),也为自己争取了理解对方的机会(勇气)。

这三个技巧的底层逻辑,是通过“不激化冲突(暂停)、不否定对方(观察)、不封闭沟通(提问)”,为对话搭建“安全场”。当对方感受到“你不是来说服我,而是来理解我”时,才会放下防御,进而感知到我们的积极意图。

这些技巧看似简单,但需要刻意练习——毕竟“知道”和“做到”的差距,往往在于能否在情绪波动时,依然坚持用事实说话、用心倾听。

情绪觉察能力,是沟通的底层操作系统

情绪觉察能力是情商的核心体现,它不仅关乎自我相处,更直接影响沟通的质量——能否敏锐捕捉自身与他人的情绪信号,决定了我们能否在对话中及时调整节奏、避免冲突升级。

①觉察自我情绪

每个人的情绪都会通过生理、行为或感受发出信号,这些信号是“需要冷静”的预警:生理信号,比如血液上涌、心跳加速、(如攥紧拳头);行为信号,语气突然变激动,或下意识地回避眼神接触;感受信号,比如心里升起烦躁、委屈、愤怒,以及莫名的紧张感。

对这些信号的觉察越敏锐,就越能在情绪失控前“踩刹车”,比如意识到“自己呼吸变快了”,就能及时通过深呼吸平复状态。这种自我觉察,本质是“与自己和解”的能力——不被情绪裹挟,而是成为情绪的主导者。

② 觉察对方情绪

沟通是双向的,觉察对方的情绪信号同样关键。有时我们自认为很冷静,但对方可能已陷入抵触,这就需要通过细节判断:肢体信号,对方是否皱眉、抱臂、频繁看表,或是身体后仰(拉开距离);言语信号,是否语气生硬、重复反驳(如“你根本不懂”),或是突然沉默、敷衍回应(如“随便你”);内容信号,是否偏离话题、回避核心问题,或反复强调“不公平”“没必要”。

当捕捉到这些信号,即便自己情绪稳定,也该主动按下“暂停键”——比如温和地说:“我感觉你好像对这个话题有点在意,要不要先缓一缓再聊?”用“给对方空间”的方式,维护对话的安全基础。

③ 刻意训练觉察能力

敏锐的觉察力并非天生,而是能通过刻意练习提升:对话前预设,提前提醒自己“今天要留意双方的情绪变化”,以“观察者”的心态进入沟通;过程中记录,对话时偶尔停顿,在心里“复盘”——“刚才我有没有攥拳头?对方是不是皱眉了?”;每次沟通后花1分钟回顾,“哪些信号被我忽略了?下次可以怎么更早发现?”

练习的核心不是“分析情绪背后的原因”,而是先做到“看见信号”——就像开车时看到红灯会减速,看到情绪信号时,自然会调整沟通节奏。

总之,情绪觉察是沟通的“底层操作系统”:自我觉察让我们守住“勇气”(不委屈自己),觉察对方让我们践行“体谅”(不忽视他人)。当这两种觉察形成习惯,沟通就会从“被动应对”变成“主动引导”,即便面对艰难对话,也能游刃有余。

平衡“勇气与体谅”的实践,暂停与观察的综合运用

在沟通中,“暂停键”的运用与“观察能力”的展现,是平衡勇气与体谅的关键实践——前者为对话创造冷静空间,后者则推动对话从“情绪对立”转向“问题解决”,二者共同支撑起安全且有效的沟通。

① 觉察情绪,适时暂停

暂停是“为双方创造理性思考的空间”,既要敢于关注自身的需求(勇气),也要主动觉察对方状态(体谅),二者缺一不可。

当自身情绪激动(如想反驳、语气变生硬)时,主动暂停是对“自我需求”的尊重,不被情绪裹挟,才能保持对话的目标感。

具体做法:观察+邀请,“我看你刚才一直皱着眉,是不是这个话题让你有点压力?要不我们先休息5分钟,喝杯水再聊?”;共情+缓冲:“感觉你对这个安排不太认可,我们先不着急定结论,你先说说你的想法,我认真听”。

暂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谈事”,而“观察能力”既能清晰表达自己的立场(勇气),又能让对方感受到被理解(体谅),二者结合才能让对话落地。

② 谈事:清晰传递“事实、感受与影响”

用具体、客观的表达说明“发生了什么、我是什么感受、带来了什么影响”,避免模糊或指责,让对方明确问题所在。

只说客观发生的事,不加入主观评判。例:不说“你总是拖延”(评判),而说“这三次项目反馈,你都比约定时间晚了1天提交(事实)”。

用“我”句式描述感受:聚焦自身情绪,而非指责对方,既表达真实感受,又避免对立。例:不说“你这样做让我很生气”(指责),而说“当反馈延迟时,我会担心下游部门的进度被影响,心里有点着急(我的感受)”。

说明行为对目标的具体影响,让对方理解“为什么这件事重要”,而非单纯“抱怨”。例:“因为反馈延迟,下游部门两次需要加班调整方案(影响),我希望我们能一起找到更高效的配合方式”。

③ 待人:关注对方、同理感受、承认责任

让对方感受到“你不仅在谈事,也在理解他”,从而愿意参与解决问题,而非被动接受。

首先,观察对方的表情、语气变化,及时回应其情绪(如“你刚才沉默了,是不是对‘配合方式’有不同想法?”)。

其次,尝试站在对方角度推测可能的顾虑,传递“我懂你”的信号(如“我猜你可能最近手头项目多,才会来不及反馈(同理),如果是这样,我们可以一起调整优先级”)。

最后,不把问题归咎于对方,坦诚自己在事件中的角色,体现“我们是一起的”(如“其实我之前没有提前和你确认截止日期的细节,也有我的疏忽(责任),以后我们可以提前同步进度表”)。

观察能力的综合体现,说到底是“勇气与体谅的平衡”——既不因为怕冲突而回避问题(有勇气谈事),也不因为只谈事而忽视对方感受(以体谅待人)。

结语

在沟通中,推动艰难的对话无疑是重要的,但双赢的对话取决于是否有双赢的思维。

而双赢的思维,是要带着积极的目的和意图到对话中,尤其是要在对话之前要思考清楚。

在对话中,需要更好地运用“暂停、观察、提问”这些技巧展现勇气和体谅的平衡。

对话中,其实需要不断地推动和保持这样的平衡,不仅能使对话顺利往下进行,同时也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训练对话的能力。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