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美股研究社。
北京时间2月12日,美国第二大打车应用公司Lyft公布了其2019财年第四季度的财务报告。数据显示,期内营收10.171亿美元,同比增长约52%,创下公司历史上最高纪录,并超出分析师预期,但低于三季度63%的增幅;净亏损3.56亿美元,相比上年同期的2.489亿美元有所扩大,不过好于分析师预期的4.08亿美元。
财报公布后,Lyft盘后股价却跌超5%。
图片来源:雪球
单从财务数据来看,Lyft着实交出了一份相当不错的财报,但资本市场的表现却略显疲软,这是为何?在公布财报之前,Lyft股价在2020年不断攀升,并被分析师唱多。如今这份好于预期的财报却并依旧令投资者失望,问题在于上周五竞品Uber的财报将息税折旧摊销前盈利的时间从2021年提前至2020年四季度,对于市占率第二的Lyft而言,获得资本市场认可的门槛无疑又提高了许多。
但在本次的财报中,Lyft却没有提及"早些时候预测的息税折旧摊销前盈利的时间点为2021年四季度"这件事。换言之,投资者们看不到Lyft的盈利时间表,这或是引发股价大跌的导火线。这意味着,Lyft的财报背后实际上存在不少隐患,究竟Lyft能否在好转的财务数据背后,迎来发展拐点?离走上盈利的道路究竟还有多远?美股研究社通过这份财报来进行剖析。
营收同比增52% 净亏损同比扩大但好于市场预期
从营收来看,Lyft四季度的营收为10.171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6.695亿美元相比增长52%,创下公司历史上的最高纪录,并超出分析师普遍预期的9.84亿美元。
四季度净亏损金额达3.56亿美元,相比上年同期的2.49亿美元有所扩大。不计入某些一次性项目(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其调整后的净亏损为1.214亿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为2.385亿美元,这一业绩好于分析师预期。FactSet调查显示,分析师此前平均预期Lyft第四季度净亏损将达1.61亿美元。Lfyt并未提供本季度的每股亏损数据。
其他数据方面,四季度,Lyft的活跃乘客人数为2290.5万人次,与去年同期的1858.6万人次相比增长23%;每活跃乘客收入为44.40美元,与去年同期的36.02美元相比增长23%。
从2019年全年数据来看,Lyft全年营收为36亿美元,与2018财年的22亿美元相比增长68%,也创下公司历史上的最高纪录,并超出分析师此前平均预期的35.8亿美元;全年净亏损为26亿美元,相比2018财年9亿美元的净亏损扩大了两倍多。不计入某些一次性项目(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Lyft全年调整后净亏损为6.518亿美元,相比2018财年的8.887亿美元有所收窄。
对于2020财年第一季度的业绩展望,Lyft预计营收可达到10.55亿美元到10.60亿美元之间;调整后EBITDA亏损预计将达1.4亿美元到1.45亿美元之间。预计2020财年全年,总营收可达到45.75亿美元到46.50亿美元之间;全年营收的同比增长率预计将可达到27%到29%之间;调整后EBITDA亏损预计将达4.5亿美元到4.9亿美元之间。
综上所述,Lyft四季度的财报数据表现不错,营收和亏损均好于市场预期,只不过盈利遥遥无期的状态依旧没有改变,财报缺乏盈利时间表也引发了其盘后股价的大跌,透过这份财报,我们该如何看待Lyft数字背后的优与劣?
亮眼的财务数据背后 实则暗藏风险
Lyft虽然作为美国第二大打车软件,虽然市占率位居第二但其业务具有地域局限性,而且需要面临多元化发展的大敌Uber。从市场来看,Lyft存在的痛点并不少。
1、营收增速放缓 重拾自行车业务的背后或将影响Lyft的现金流
四季度,Lyft的营收为1.171亿美元,同比增速为52%,营收创下历史记录。但对比过去几个季度财报来看,不难发现Lyft的营收增速正在放缓。2019年Q1Lyft的营收增速为95%;Q2为72%;Q3为63%;Q4为52%,营收增速正在不断下滑。这或许与Lyft的业务范围有关系,Lyft网约车的主要经营区域在北美地区,这一市场的发掘空间日趋见顶,若不拓展其他地区市场,Lyft的营收增速或许还会下降。2019年底自行车业务的再次启动,不管是出于优化营收结构的初衷还是寻求更大的市场空间,但我们可以看到这是Lyft想要寻求蜕变的想法。
当然,网约车依旧是Lyft的核心业务,其掌握了美国三分之一的网约车市场,在交通出行方面多元化布局也是为了创造更多的营收来源,毕竟若能够实现业务联动,拓宽在美国出行界的占据地,也会为其在资本市场带来重新的估量。
根据Lyft的计划,在自行车业务方面,Lyft每周将推出数百辆自行车,到2020年4月底达将到4000辆,带动营收的增长是理所当然的,但自行车业务也存在不小风险。纵观国内的摩拜,ofo均以"烧钱"闻名,对资金的投入都比较高,基于不同的国界最终的发展趋势我们暂不好下定论,但对资本投入的要求肯定是较高的,届时对Lyft的影响也会反应的现金流上。
2、与Uber的竞争趋缓但仍未结束 如何平衡营销和研发成本仍是难题
众所周知,Lyft和Uber是美国的两大网约车平台,但在发展路径上二者的选择却有所不同,Uber寻求多元化发展,在餐饮外卖等业务也有所涉足,并将业务拓展至国际;但Lyft却一直专注于打车。即使眼下二者在在网约车领域的竞争有所放缓,但长远看来,二者的竞争关系不会变化。
当然,现阶段二者竞争的放缓有利于缓解Lyft的营销费用压力。这一特点在上个季度的财务数据中便有所显示,彼时,其销售与营销支出为1.64亿美元,上年同期为2.4亿美元。营销成本确实朝着利好的方向发展,但未来能否长期压低营销成本这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毕竟短期内Lyft和Uber的竞争关系的缓和并不代表会长期如此,而且Lyft的作战区域主要在北美地区,具有地区局限性,而Uber却正在向全球化扩张,将目光逐渐聚焦于国际市场。随着Uber规模的逐渐扩大,Lyft也将面临更多压力。
从Lyft的研发支出或许可以窥得一二。上季度,其研发支出为2.88亿美元,大幅高于上年同期的7720万美元;本次财报显示,在过去的一年里,Lyft的研发成本高达21.76亿美元,大幅高于上个财年的12.4亿美元。虽然对四季度的研发成本没有做出详细的阐述,但从全年度的研发成本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颇高的研发成本是其目前难以有效控制的难题。面对Uber的日趋强大,美股研究社估计Lyft的研发支出还将不断上涨。毕竟Lyft四季度10.171亿美元的营收,与Uber同期40.69亿美元的营收体量相比,差距不小;从市值的角度来看,Uber的市值也相当于Lyft的4倍还不止。
3、监管环境拉高运营成本的背后 Lyft盈利能力将进一步承压
Lyft这样的网约车平台一方面要面临资本市场和投资者们要求其早日实现盈利的压力,另一方面,严峻的法律监管环境正在提升网约车公司的运营成本,对网约车市场存在巨大的影响。
Lyft的主要市场在北美,加州是最重要的市场之一。然而根据加州2020年初生效的新法律,包括网约车在内的零工经济公司(即从业者自由安排时间的兼职经济)必须把从业者当做正式工,提供完善的福利待遇,而不是外包工。在传统的外包模式之下,网约车司机要负担油费、汽车保养费、保险费,网约车公司最大可能降低了成本。
要知道,Lyft的成本支出本身并不好看。上个季度的财报显示,期内总成本与支出为14.46亿美元,上年同期为8.54亿美元,其中,运营与支持支出为1.50亿美元,高于上年同期的9250万美元;总务和行政支出2.64亿美元,高于上年同期的1.20亿美元。最新财报显示,2019年全年总成本和支出为63.18亿美元,相比上年的31.34亿美元翻了一倍,其中的运营和支出为6.3亿美元,同样高于上年的3.38亿美元。总务和行政支出为11.86亿美元,相比之下2018财年为4.48亿美元。剔除前几个季度的运营成本,Q4占到的数目并不小。而全年的数据来看,各项指标数据均大幅高于上个财年。
在本身就已经承受着巨大运营成本支出的情况下,这一数据还在不断走高,新法律的颁发对Lyft这样的网约车公司的打击无疑是非常巨大的,这将会拉大公司走上盈利轨道的距离。
结语:裁员重组公司结构 盈利之路还有多远?
2020年1月底传出消息称,Lyft公司正在进行业务重组,涉及Lyft市场营销和企业销售部门,这将导致约90人受到裁员影响。在市场营销方面,Lyft正从逐个城市的市场营销团队转向区域营销团队,而其企业销售团队则在调整哪些城市是其首要任务。此次裁员是Lyft自2019年3月份上市以来的首次裁员。作为一家拥有5500名员工的企业,此次裁员的规模并不算大,并表示计划再雇佣1000多名新员工。
重组公司内部结构,可以被解读为Lyft遇到了不少难题,但同时也是为了能早日走上盈利的道路所做的一些调整。不过,当分析师面对Uber和Lyft时,大多数还是会偏爱Uber,毕竟Uber规模更大,打车业务已经扭亏,它可以抵抗地区衰退,在单个市场对抗监管机构时免疫力更强,所以从长远看Uber也会更加吸引人。但与Uber相比,Lyft风险更低。Lyft并未陷入企业负面新闻的风暴中,公司形象良好,也未展开业务多元化,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国际化扩张,迄今为止主要耕耘美国市场,这里是最大的打车市场,利润也是最高的,这也是Lyft被投资者们相中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今营收及亏损均好于预期,让市场看到了其好转的苗头,但盈利时间表的不确定性也让投资者们多了几分担忧,能否在下一份财报带来惊喜,美股研究社也将持续关注其接下来的表现。
本文来源:美股研究社旨在帮助中国投资者理解世界,专注报道美国科技股和中概股,对美股感兴趣的朋友赶紧关注我们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