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墨动画【简史】

水墨动画,也曾是中国动画电影史的一大招牌,是我们的骄傲。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电影情报处,作者马丁,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又一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在即。

今年入围的国内作品,除了蔡明亮的《日子》,贾樟柯的《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等外,还有一部作品值得关注,那就是入围新时代单元的水墨动画电影短片《秋实》。

11.png

《秋实》剧照

水墨动画,可谓独属于中国的特色产物。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改革、制作难度等因素的影响,水墨动画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三十年间不仅鲜有新作出现,制作工艺也面临难以传承的风险。前不久,曾参与过《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水墨作品的动画设计师矫野松便不幸逝世,令人唏嘘。

然而,水墨动画,也曾是中国动画电影史的一大招牌,是我们的骄傲。

由“洗脸盆”引发的创作灵感,让“水墨画”动起来

要聊水墨动画,不得不提的就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后简称美影厂)。

从问世到发展,水墨动画都跟美影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小蝌蚪找妈妈》《牧笛》《鹿铃》《山水情》等经典水墨动画都是美影厂旗下作品。而在今天问世的《秋实》,其实也有着美影厂的参与。除水墨,美影厂还创造出剪纸、木偶、折纸等诸多动画类型,它们与水墨动画一道,造就了中国动画史的一大辉煌时代。

回看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彼时美影厂刚刚成立。后来创作出《哪吒脑海》《三个和尚》等经典作品的徐景达在这时也刚从布景师迈入导演行列。

有天,徐景达用刚发的工资买了一个印着齐白石画作的洗脸盆。在他洗脸的时候,看到脸盆里的画在水的映衬下彷佛动了起来,因此突然有了想“将水墨画变成水墨动画”的大胆设想。后来他将这一想法上报到厂里,与大家一起讨论开来。

在1960年1月举办的“中国美术电影展览会”上,美影厂副厂长卢玉浩又将这一想法汇报给了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陈毅,陈毅听罢支持道:“你们能把齐白石的画动起来就更好了。”

得到上级肯定后,美影厂立即成立实验小组,动员全厂动画人员,撸起袖子开始了水墨动画的探索工作。第一部作品便根据方惠珍、盛璐德创作的童话故事《小蝌蚪找妈妈》,以及齐白石水墨名作《蛙声十里出山泉》改编而来,角色取材齐白石笔下蛙、鱼、虾等形象。经过大半年的努力,世界第一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在1961年诞生了。

《小蝌蚪找妈妈》

虽然故事简单,但当一个个用水墨画就的蝌蚪,在飘逸的河里四下游动,还是引起了国内甚至整个世界的轰动,大家怎么也不会想到原本静止不动的水墨画竟然有一天也会动起来。

时任文化部长的作家矛盾在看完动画后甚至作诗评价:“何期影坛彦,创造惊鬼神。名画真能动,潜翔栩如生。”日本动画电影导演高畑勋在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也提到:“中国的水墨动画片让我们惊叹不已。可以说,我们那些留白较多的作品正是受到了他的影响。早期的《小蝌蚪找妈妈》,看的时候我都傻了,没想到竟然能做出这样的作品。”

后来,《小蝌蚪找妈妈》成功拿下第一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法国第四届安纳西国际动画节短片特别奖、第四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奖等诸多奖项,可谓在世界闻名。

水墨再升级,“中国风”动画造就辉煌时代

《小蝌蚪找妈妈》的问世,将水墨动画变成了现实,也将这一充满浓郁中国风的动画类型彻底打响了。这之后,美影厂便紧锣密鼓地开始了一系列创作。

《牧笛》

1963年,第二部水墨动画《牧笛》诞生。影片主要讲述的是牧童梦中丢牛、寻牛的故事。相比前作,《牧笛》不仅在故事情节上有了更多起承转折,场景也从简单的河中世界转移到了更为庞杂的山水林野之地,再配以贯穿全片的牧笛声,描绘出一幅壮丽的“动态”江南图景,将水墨动画进行了一次大升华。

不幸的是,在隔年的“四清”运动中,包括《牧笛》《金色的海螺》《孔雀公主》《骄傲的将军》等在内的动画作品都被扣上了“阶级调和论”、“无差别境界”、“借古讽今”等的罪名。紧接着,十年特殊时期的到来,更让水墨动画的发展陷入停滞状态。

直到1979年,《牧笛》赢得第三届欧登塞城国际童话电影节金质奖,其所代表的中国水墨动画再次受到世界关注,并开启了又一次探索之旅。值得一提的是,在1981年出现的《猴子捞月》,包括后来的《鹬蚌相争》等等,都是水墨与剪纸相结合创作而来的动画作品。

《鹿铃》

特殊时期后,第一部真正的水墨动画还是1982年的《鹿铃》。彼时,距离上一部《牧笛》的出现已过去了将近20年。然而时间的消逝并没有磨灭大家的创作激情和水平,一经问世的《鹿铃》便获得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第十三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动画片特别奖等诸多奖项。

1988年,《山水情》诞生。在老琴师与渔家少年的感人师徒情谊,飘逸淡雅的诗画意境,还有各种借物喻意的耐人寻味设定下,《山水情》被很多人赞誉为中国水墨动画的最高水平,是目前水墨动画中获奖最多的一部。与此同时,它还被称之为是美影厂,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水墨动画最后的绝唱。因为在它之后,水墨动画便鲜少出现。到今天,《秋实》的出现,可谓才打破这一现状。

《山水情》

不过,回顾过往,虽然只有寥寥几部作品,而且作品故事情节简单,甚至没有对白,只有《小蝌蚪找妈妈》加入了旁白解说,但仍然没有阻挡水墨动画的魅力散发。那些孕育出水墨、剪纸、木偶等多种动画类型的艺术家们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学派”,在中国动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将中国动画推向海外,迎接来自全世界的赞叹与颂扬。

市场化“副作用”,中国水墨动画迎来断层

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辉煌时代,中国水墨动画从90年代起彷佛被拦腰截断,成为中国动画史上的一大遗憾。而这种遗憾背后所潜藏的,其实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1992年,电影行业出台了《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通知》等若干政策,打破统购统销传统,鼓励民营资本介入,切实推动中国电影产业市场的发展。

这其中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取消对制片厂的财政拨款扶持,让其自负盈亏。这一政策直接对各制片厂的生产创作带来直接影响。简单来说,原本可以不考虑商业回报潜心进行艺术创作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以水墨动画为例,因为制作工艺的复杂及高难度,其成本要高于普通动画5倍。当时,《小蝌蚪找妈妈》等一众水墨动画的出现在惊艳世人之时,也吸引了全世界动画人对背后制作方式的好奇。不过,这却被国家列为机密资料。曾多次担任水墨动画摄影师的段孝萱便曾被日本邀请讲授水墨动画的制作过程,无奈被拒绝。

从内容上来看,水墨动画“重意境、轻叙事”的画面风格或许很难适应当下的市场调性,这也就决定了作品在商业回收上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当国家停止扶持后,美影厂便很难有足够资金养育这个自己“生下来的孩子”了。

改革大潮下,许多动画人才也在这时开始流失,丢掉以往的“铁饭碗”寻求更好的事业发展。像美影厂很多职工便南下深圳,为新崛起的海外动画外包公司作代工,工资一下要比制片厂跃升十多倍。商业氛围渐起,从组织到个人,水墨动画逐渐被大家“束之高阁”,其背后的制作工艺也陷入难以传承的境地,真正的水墨动画人才更是鲜少被培养出来。

另外,在优质水墨动画缺失的三十年间,诸多迪士尼、宫崎骏等海外动画品牌不断发展起来,并逐渐形成成熟的商业产业链,深受国内乃至全世界观众的青睐。这也为中国传统水墨动画的突围带来更大挑战。

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水墨动画的创作成形无疑会变得稍显容易一些,最新水墨动画作品《秋实》便将8K技术运用到创作中,但仍耗时两年才得以创作完成,可见水墨动画仍是一个耗时耗力的“精细活”。或许在这次水墨动画的“重出江湖”后,当代年轻人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将“中国风”动画再次推向世界,造就另一个辉煌时代。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电影情报处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